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和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儿童童读物内容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表达等多种认知活动于一体的综合过程。早期阅读是儿童语言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乃至其他领域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早期阅读活动在许多儿童园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也存在有些老师对早期阅读的认识不够深入,了解不够全面,阅读目的功利化倾向,把儿童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过份强调获取知识,忽视情感发展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培养,从而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存在困惑和误区。
(一)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
早期阅读在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做是最好的,如果0~3岁没有关注到,从儿童园开始做起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1)儿童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图大、图多的图画书和精美的绘本,也可以读一些生动、有趣的长篇故事。儿童园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识字为目的。绘本的图画十分精美,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且富有教育意义。
小班的孩子要看图大、字少的书;中班的孩子要看图大、字大、字少的书;大班的孩子要看图大、字大、字数稍多一点的书。这个规律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也是基本吻合的。
(2)儿童的阅读仍需成人引导,引导当中要特别注意成人的示范作用,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太强了,又不具备判断能力,要想对孩子产生好的影响,我们只能尽量为孩子提供好的示范榜样。
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是最好的引导孩子爱上阅读的方式,所有的老师都表示,孩子最喜欢听老师讲故事了,特别是面对面地直接讲故事、交流,让孩子感觉很亲切、真实。
(姜建兰,2013)认为,成人在和儿童共读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以便于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示范榜样,因为年龄越小的小朋友,模仿能力越强。儿童园的一位老师说,老师上课给小朋友讲故事时,是书本面向小朋友翻开,背对自己的,结果老师在儿童读书角发现有小朋友自己读书也这样读——书本背对自己,自己从上面往下看书,和老师上课时一摸一样,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另一位老师和我们分享,《朗读手册》上倡导的共读方式是孩子坐在父母怀里,大家共同打开一本书,一页一页地翻开书看,她自己尝试用这种方式和自己的孩子共读,感觉非常好。
(3)儿童阅读的形式、内容十分丰富,这和儿童园教育的启蒙性、广泛性有很大关系。
儿童阅读的内容涉及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让儿童掌握很多只是,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兴趣、方式,以便于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阅读,有讲故事,有表演,有自己制作连环画、图书等等。儿童阅读的内容也很广泛,所有儿童生活中常见的内容都是儿童阅读内容的主题,还有一些关于培养儿童自信心、与人交往能力、与人分享等多方面的图画书或故事。
这些形式和内容都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让儿童将生活与阅读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得上,儿童阅读之后,能很快与生活对照上,能在生活中用上。这类例子比较多了,像校讯通博友“童心”老师以前曾讲过,读了《小老鼠和大老虎》之后,女儿学会了小老鼠的做法,对欺负自己的小朋友说:“我们不和你玩儿了!”而在这之前,女儿并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受欺负的事情。
(4)音乐对阅读效果也有促进作用。很多老师都表示,音乐对孩子是非常好的。比如莫扎特的音乐与人类的脑电波中的阿尔法脑电波非常接近,多听此类音乐有助于儿童大脑发育。还有的老师说,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们学习歌曲和儿歌时,歌曲永远都比儿歌先学会。另外,故事内容和音乐相吻合时,能帮助儿童理解故事内容。比如在故事情节紧张的时候播放急促的音乐,儿童更容易理解当时的情形和体会到故事内容给人的感觉。
(5)早期阅读以兴趣、能力培养为主,所以提问并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需要根据情况而定。
阅读前的设问——吸引儿童对故事内容产生兴趣;阅读中的悬念式提问——引发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并带着疑问继续阅读下去;阅读后的总结式提问——再次强调故事中的重点内容,并把故事内容引申到生活应用中。
很多家长和老师也观察到了,有的孩子不喜欢被提问,特别是不喜欢在阅读过程中被打断,如果成人坚持提问,反而会影响儿童的阅读积极性。
其实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或鼓励儿童继续读下去。如果儿童能持续阅读,喜欢并且能坚持阅读,那就不用过多地提问,顶多偶尔使用第三类问题——阅读后的总结式提问。
另外还有很多关于儿童早期阅读的问题还不是十分明确,比如每一本童书到底适合多大年龄的孩子阅读、孩子需要读到什么程度、怎样带动家长参与进来、怎样教会家长进行亲子共读……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实践、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把早期阅读推广的更好,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好、更有效的早期阅读指导。
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早期阅读包括图画阅读和文字阅读。婴儿童在最初阶段便出现了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文字阅读是引导儿童对认读汉字有兴趣,教儿童认读图画书中一些常见的汉字,不单列目标,不单设课程,是语言领域的一项内容。
《儿童园工作规程》中提出,语言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儿童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培养儿童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态度,培养儿童喜爱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儿童倾听、表达、早期阅读和前书写能力,养成儿童语言交往的良好的习惯。
(6)早期阅读不是识字学习,而是通过父母的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流行“分享阅读”。“分享阅读”被认为是早期阅读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分享阅读强调成人伴随阅读的重要价值。通过领读、提问、讨论,以及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一系列阅读延伸活动,既能轻松地帮助儿童完成识字启蒙,更能促进儿童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展中国式“分享阅读”。
(二)借助色彩辨析开展阅读
从色彩给予强烈的视觉感应的特征入手,引导儿童从色彩及其变化的辨析中开展早期阅读,具有最直接、鲜明的效果。绘本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以丰富的色彩图画吸引儿童,为儿童喜爱。从色彩上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有利于儿童更好地感悟绘本故事内涵。绘本中很多时候作者会以某个色调为基准,巧妙给人以温馨或紧张等的心理感受。
如:大班早期阅读《夜里什么人不睡觉》,用色彩对比表现白天与夜晚。书中表现夜间生活的图画,大多处理成深蓝色调,而灯光明亮的室内和白天生活,则多以暖色调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让读者轻易地从颜色就区分出图画的时间、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儿童自主阅读的方法,引导儿童通过色彩,日夜对照,猜想那些夜里不睡觉的人为我们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不睡觉?让儿童清晰地了解夜里不睡觉人们工作的特殊与辛苦,感恩这些人。再如大班早期阅读《地球的呼吸》,这本书以明亮轻快的水彩画笔调让读者感知大自然的各种生物生存的美好和谐环境,又以灰暗色调画出的天空,冒浓烟的烟囱,则使儿童感受到给人类、森林动物、海洋动物带来的严重危害,留下强烈的印象。这样通过辨析色彩的冷暖,感知图一的时季、称帝、情感及其变化开展早期阅读,能较好地感悟绘本故事内涵。
(二)通过读图猜想引导阅读
看懂书最重要的是读图能力。读图能力包括辨别角色、分析图意、前后联系。在孩子理解图画书内容时,应关注他们对书中图画产生的好奇,引导儿童读图猜想,对故事角色、情节描述大胆表达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中班阅读活动《猴子穿鞋》,老师注意引导儿童观察画面中猴子的动作、表情、装扮及其变化,充分想象小猴子的心理活动和情节发展。如引导儿童观察:图画中猴子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嘴巴张的大大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穿上鞋的小猴表情怎样?其它小猴看见了有什么想法?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小猴穿上鞋可开心了,高兴地说,我们也穿上新鞋子了!”其他小猴有的很羡慕,有的说:“不行不行,穿上鞋,可怎么爬树呀!”通过观察画面猜想人物或动物的心理活动,引导儿童阅读说话,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大胆想象和表达,有助于儿童较快地感受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产生情感体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把握一点,对儿童多种多样的想象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引导。
(三)依托图文融合指示阅读
看书不仅看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解书中所传达的意义和感情。文字是帮助阅读的工具,切不可把掌握工具当做阅读的目的,而应该边阅读边识字,伴随着阅读而识字。依托文字的猜想和图文的联系开展阅读,可进一步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www.xing528.com)
(1)字词猜想阅读:大班儿童对文字敏感,已掌握了一些文字,在阅读时除了看图,他们也会看文字。教师可采用字词猜想阅读法,如:大班早期阅读《会走路的树》,引导儿童关注封面上的文字,启发儿童就其认识的字进行猜想说话。如“会”字,可设问:“说说看,你会什么?谁会什么?”如有儿童不认识的字,教师引导儿童观察画面,指导认识后再引导猜想:最后再设问导读:“树怎么会走路?”让儿童从字词的认识,猜想中把握故事内容,发展思维,提高阅读效果。
(2)图文匹配阅读:大班儿童直接从文字入手去掌握故事内容的,虽然能较快理解书中的情节,但比读图能力强的儿童想象力的发展空间小,我们采用图文匹配阅读方法使这两类儿童进行互动,识字的被不识字的羡慕,常常被请教书中说了什么,而识字的喜欢听读图能力强的儿童对图画做细致的描述。如中班阅读活动《动物的边界》,儿童自由阅读,鼓励儿童讨论交流书中出现的动物的边界这个环节,教师可引导儿童:“你对哪页画面感兴趣,画面有哪些动物,他们的边界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我们分别请识字和读图的儿童进行介绍,然后师采取图文配对,结合贴绒教具和文字图卡,把书中出现的动物和它们的家的边界对应起来,达到促进阅读,加深理解的目的。
(四)凭靠互动质疑激发阅读
对具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儿童,如中大班儿童,可采用“互动质疑”的策略,鼓励儿童自己先独立阅读,然后就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提出自己见解和疑惑,通过集体讨论、同伴互助,甚至辩论来解决问题,让儿童在阅读中用不同的视角和独特的理解来诠释自己眼中的图画书。如:大班科学阅读活动《鸟窝里的树》,在儿童自主阅读环节中,一个儿童观察到画面的细节第24页“鸟窝里有个蛋宝宝上有象蝴蝶一样的东西,是怎么回事?”针对这个问题,教师把问题抛出去,“这个问题,谁来帮助解决?”,让儿童思考、讨论,借助同伴的力量来解答这个问题:那是即将孵出蛋壳的小鸟的嘴巴。又有儿童提出疑问:“在第18页,我们不明白,小树苗从鸟窝里搬下来的时候没有泥土为什么不会死掉?”面对孩子童真的质问,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放大画面,引导儿童观察画面,发现小树苗从鸟窝中搬下来时,连根拔起,所以能活。从而融入科学知识---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这样的阅读,能较好第激发儿童的竞争心理和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总之,早期阅读中教师应采取各种策略,引导儿童积极阅读,帮助儿童逐渐积累并形成有效的阅读经验,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开启其智慧、丰富其知识、发展其个性、提高其语言能力。
(姜建兰,2013)认为,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生存在终身学习时代的孩子,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需要通过阅读与书的对话,逐渐学习独立思考。因此,阅读是他们学习的基础。由于正规的阅读(包括成人和中小学的阅读)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因此,一说起“早期阅读”,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想把它与文字联系在一起,把早期阅读当作提前开始的对婴儿童进行的识字教育;也有人认为学前阶段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而阅读是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内容;还有人认为,早期阅读就是看图讲述,因而在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操作上常常混为一谈。很多人疑惑:儿童这么小,又不识字,怎能阅读呢?其实,儿童阅读与学龄阶段的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文字等等。也就是说,早期阅读是指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近几年来,随着儿童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国幼教界开始关注儿童的早期阅读问题,就是说学前儿童的阅读问题,已经成为幼教界关注的一个课题。于是,一些托儿所、儿童园纷纷上马搞早期阅读,然而,由于在早期阅读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在幼教界形成趋向一致的认识,主张着自己对早期阅读的一些认识,从而导致了早期阅读问题上的种种误区。
(五)早期阅读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早期阅读过程中,首先我们得明确早期阅读的重要作用。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所以,早期阅读对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早期阅读教育能为儿童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姜建兰认为早期阅读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促进儿童良好的听、说、读习惯的养成
儿童阅读不仅仅是能否认识几个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的问题,而好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对儿童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儿童文学中,像《小兔乖乖》、《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故事,都非常形象生动,能很好的吸引小朋友,牵动着他们的心。因此,他们不管是自己在看书,还是在听老师或父母讲,都能全神贯注,养成一个听、说、读的良好习惯。此外,在阅读活动中,可以让儿童逐渐了解到阅读的基本程序,逐步形成观察、想像、思考、听读一整套方法。如:老师引导儿童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逐渐无意识地将听到的语句、词、与书上的印刷符号对上号,并在此过程,学会了正确的翻阅书本的方法等,锻炼了儿童初步的独立阅读技能,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2.促进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
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原型不断向外扩充发展的过程,学前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1—3岁是儿童学习语言发音的关键期,2~3岁是掌握基本语法和语句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大脑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建立和稳定脑结构,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早期阅读是他们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有效刺激物,有益于儿童语言的发展。因此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促进儿童学习形象化语言。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语句“春风吹绿柳树,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等等。这些语言清楚、准确,具体形象地表达人对各种事物、人物情境的思想、观点和印象。对于处在早期发展中的儿童来说,这种形象化的语言符合他们的认知思维特点,对他们有极大的魅力。很多儿童在倾听故事时,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并逐步了解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听听孩子们的谈话,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经常会很形象地描述那些故事、童话中的人物和语言,这说明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学到了许多东西。通过阅读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儿童从口头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过渡,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早期阅读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儿童交往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不仅丰富和扩展婴儿童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也能够让婴儿童在书中再认出他已经熟悉的事物,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的东西。同时可以丰富儿童掌握的词汇,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现实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还能很好的发展儿童的想像力。比如,在指导阅读时,通过让小朋友续编故事,或开展“小舞台”交流活动,老师和儿童共同制作表演道具,儿童将阅读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哑剧、续编创编故事等形式,培养儿童在集体中大胆表现,勇于创新,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这些活动可以密切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六)进行早期阅读活动的策略
目前,儿童园普遍开设了图书室或图书角,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一特定的环境,培养儿童爱看图书的兴趣,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有了这一特定的阅读环境,儿童是否就能主动地学习了呢?许多教师都发现,儿童对图书的兴趣远远不如对玩具的兴趣。儿童来到图书角,总是翻翻这本,拿拿那本,阅读率相当低,而损坏率却很高。为此,有些教师不愿更换图书,出现了书架成摆设的现象。怎样改变这一现状,让儿童阅读活动的实效得到提高呢?
1.组织儿童早期阅读时,要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
结合新《儿童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我们应该在阅读活动中提倡:在互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向儿童提供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阅读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为儿童提供阅读经验,让儿童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过程中获得的。”儿童与客体环境交互作用越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为此,我们应重视阅读环境的创设:
(1)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①提供适合的图书与阅读时间。阅读是以书面语言为对象的,但儿童尚未具备阅读文字材料的条件,主要是从感观上了解事物。因此,早期阅读大多是通过图画故事进行的,图文并茂的图书是最好的工具。图书的选择要注意三点:一要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画面美观、形象、清晰,色彩鲜艳,装帧结实牢固,并配有适当的文字,以帮助儿童在阅读活动中逐步地完成从画面到文字符号的过渡;二要与儿童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形象生动逼真,活泼可爱,能让儿童有兴趣阅读,并让儿童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三要语言要浅显,生动、有趣,朗朗上口,易学易记。②建立阅读活动区、图书角等。儿童园开辟全园性的阅览室,提供帧精美的、配套的或大型图册,每周保证一定时间轮流供儿童自由选择阅读,定期进行读物更换。各班教室设有小图书架、图书角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儿童读物。每天业余活动时间让儿童去活动区角自由选择读物阅读。
(2)充分发挥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阅读互动作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儿童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交往等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中,教师应多引导,采用师生共读同伴交流等多种方式。我们班上有位小朋友,从不喜欢看书,每次看书总把书给撕得不成样,后来通过老师与家长的引导,与他一起分享阅读图书,他逐渐地被丰富的画面与语言幽默、想象力丰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现在看书兴趣很高。此外,同伴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可以经常开展“交朋友”活动——阅读大带小活动,大班与中班,中班与小班共同阅读活动,由儿童选择自己家庭藏书,或讲故事给弟妹听,或帮助弟妹阅读图书,或和弟妹共同表演故事等,孩子们在这种集体环境中学习阅读,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3)合理运用阅读指导方法。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特点及个体的差异,指导儿童学会观察图画内容,听教师按画面的内容、故事情节进行讲述,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在帮助儿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儿童把理解的图画内容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出来。在模仿的基础上,启发儿童创造性的编讲故事。此外,为提高儿童语言概括能力,在阅读中,还可以尝试让儿童学着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概括内容或主题,如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儿童故事名称,引导儿童观察图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儿童给故事取名等等,让儿童学会理解和概括故事内容。
在阅读活动后,可以开展“小舞台”交流活动,老师和儿童共同制作表演道具,儿童把阅读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续编创编故事等形式迁移到这种语言游戏活动中。这时儿童将会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有表情地学说角色间的对话,边玩边说,从而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组织儿童在主题综合教育中进行早期阅读
主题综合教育是以陈鹤琴先生的“整个教育法”为指导思想的一种课程模式,它能将各领域的知识与内容通过主题有机地整合,从而为儿童各方面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1)主题综合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与儿童一起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儿童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在各区角环境中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如阅读角陈列儿童带来的、自己画的图书等,都是儿童感兴趣的,能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小班主题活动《小汽车》中,在活动“认识汽车”后,根据儿童的兴趣,我们一起布置了一块“汽车秀”墙饰,一辆辆各式各样的小汽车非常好看,吸引着孩子们来看看、玩玩、讲讲,过一段时间,孩子们还会发现,除这些小图片外,又添了好多不一样的图片内容,不断更换的新图片始终让儿童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根据主题创设的一个个有趣的环境,激发了儿童阅读的兴趣。
(2)教师应充分挖掘主题综合教育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为儿童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在主题综合教育活动中,儿童所学的知识是有系统的,而不是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做到各领域的整合,还要让园内园外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这就为儿童提供了有系统且丰富的阅读内容。如在主题活动《春天》中,我们先组织儿童在儿童园内寻找春天,将儿童找到的春天记下来,回室后,让他们对于自己熟悉的环境进行介绍,每次儿童都争着向大家介绍:“我们在……找到了春天,它……”之后,我们又带儿童到附近的公园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回来后请儿童将自己看到的春天画出来,并将儿童的作品布置成主题墙饰,引导儿童相互交流、讲述。
(3)利用主题综合教育中丰富的阅读材料,教给儿童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每一个主题综合活动中,我们都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在这些阅读材料中,有教师根据主题和儿童的兴趣而创设的,也有儿童与家长共同提供的,如:实物、图书、网上的资料,对于这些材料,儿童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具有故事情节、图文并茂的图书最能吸引儿童,但孩子们在看书时往往出现这种现象:一下子翻到中间,又一下子翻回前面,看了些什么都有不知道。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挑选了几处短小、有情趣、画面色彩鲜艳的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失时机地介绍图书,有意识地让他们了解一个精彩的故事是由连贯画页构成的,画面非常好看,需要一张一张仔细翻看。渐渐地,儿童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技能,之后,我们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阅读前,先提出问题,让儿童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地去阅读图书。久而久之,儿童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