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空间环境创设的理念、原则与要求

图书馆空间环境创设的理念、原则与要求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间趋于多样化,即不同年龄段的图书馆应该有不同的功能空间。对于婴儿童和学龄前儿童服务空间,图书馆在空间设计及氛围营造上注重融入主题及童趣。建立互动式教育环境,让图书馆在互动、共享、开放的空间环境中激发灵感,这也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的要求。5.突破单一“图书”馆的局限空间设计强调培养图书馆的探索性、感知力以及环境与图书馆的互动性。

图书馆空间环境创设的理念、原则与要求

(一)图书馆空间环境创设思想

1.图书馆空间环境创设目标

少儿图书馆是青少年世界,与大人是不能够同等比较的,特别是,孩子在儿童时期,都是喜欢新鲜事物,能够给他一定刺激的一切事物。然而这一切也是需要儿童环境来进行支持的,所谓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行为,一样的,图书馆的装修设计与否,也会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有侧重要影响。

像图书馆这类合适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那末图书馆装修设计也一定要能够对儿童起到一定的刺激和探索的作用,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图书馆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往,对脑力和体力的锻炼也是非常有益的。那末进行图书馆装修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甚么呢?

儿童图书馆是一个青少年教育的地方,除要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还要能够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教育性。环境的构成不是用来欣赏和摆设的,特别是对儿童这类认知能力还不够充分的人群来讲,更是要到达这几点目标。有的时候,一个良好环境的构成,是能够感染人群的,所以在装修过程当中要做好可预感性的保护措施,这样每位儿童都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轻松愉快的进行相干的作息。

儿童时期会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发性,所以也不要限制孩子的这类行为,要尽量的带领孩子往发现事物。这也是在装修设计中所要达成的目的,充分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打造出一个既新奇又布满空想的场所,就可以够更好的增进儿童发展。

2.空间环境创设的新理念

突破单一的只限于传统借阅的空间。近年来国际上公共图书馆在新建、扩建和整修过程中,十分注重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建设。据台湾学者曾淑贤的调查,[1]新建图书馆在儿童空间规模上,较10年前多了一倍。新馆不仅增加儿童空间,空间创设的理念也不断创新。如台湾的公共图书馆改建时在空间布局上注重推出“富创意及童趣的儿童空间”,“婴儿童阅读区及说故事活动室”,“学龄儿童学习资源中心或学习教室”,“青少年互动空间”等图书馆服务空间,而“网络搜寻及数字学习空间”,“影音欣赏空间”,“无人服务智能图书馆”,“书籍数据展示空间”对青少年也有很大吸引力

空间趋于多样化,即不同年龄段的图书馆应该有不同的功能空间。

各功能空间不仅提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图书阅读、设施和智力玩具,还应做大量的工作去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就去认知和体验科学艺术。因此要求图书馆管理者精心策划,与设计师密切合作,设计出既能够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又能培养其实践能力的空间。把光线、空间、秩序带进儿童的生活,同时也应满足他们安全的需要。

对于婴儿童和学龄前儿童服务空间,图书馆在空间设计及氛围营造上注重融入主题及童趣。例如主题方面,有森林、花园、动物园、商店、海洋等主题,通过空间的变化及生动、多彩、形象的环境,能让儿童更加喜欢图书馆。而童趣设计方面,有可以攀爬的架子,让儿童爬上去取书,有探索的乐趣;也有私密空间的设计,让儿童窝在里面享受阅读的乐趣;而在桌椅上变化造型的更是普遍,如花朵、心形状的桌子,在椅背上镂刻昆虫、星月图形等。由于灯光、颜色及室内装修对儿童在馆内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时都追求创设一个鼓励儿童安静阅读或鼓励他们活动的地方,通过颜色、灯光、室内装修方式达到这一目的。

亲子阅读服务空间的设计更加复杂。如果有一个类似家庭的空间,能够更好地吸引父母或其他照顾者和孩子一同到图书馆来,与孩子分享阅读经验。为此,很多图书馆设计了可以坐得下父母和孩子的大尺寸椅子,让他们可以共读;也有图书馆设计一些隐藏、相对安静的地方,暂时避开其他活动,供家长和其他照顾者陪同儿童安静地阅读,甚至小憩。

对于学龄儿童,多年来,图书馆始终烦恼着六年级以后即消失不见的潜在小读者。因此对于青少年,应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空间,使其同样迷恋上图书馆。不仅需要提供个性化阅读空间,如提供个别阅读桌,使其能安静、专心阅读。还提供休闲区域聆听音乐,青少年共享空间、家庭作业讨论区、DIY创意区等,提供青少年沟通、交流的空间,也提供青少年和馆员、老师讨论、交流的空间。如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图书馆和加州洛杉矶图书馆新馆建筑都特别设计了青少年中心,结合音乐、影像及阅读空间,包括团体阅读空间,尝试通过这些空间将六年级后消失的人群请回图书馆。

3.设备的人性化及多样性

阅览座椅可采用多种造型,如方形、长方形、圆形、花瓣形等各种集合的桌子、不同造型的阅览桌椅,以增强儿童学习的乐趣或富有想象力的阅读。这些桌子上既可以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也可以进行电脑应用。中间小小的间隔设计既考虑到喜欢独居的儿童的需要,也考虑到那些喜欢和人交往的儿童的需要。用于图书馆阅读的桌椅要采用正确的符合人体工学的一系列尺寸,以满足不同身高孩子们的需要。

4.建立互动式教育环境

环境是一种立体的阅读,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丰富了教育的内涵,环境也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建立互动式教育环境,让图书馆在互动、共享、开放的空间环境中激发灵感,这也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的要求。同样,教具、道具、玩具在儿童认知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刺激孩子们的操作欲望,使其忘我们地探索、思考。配合各种类别阅读主题文献,专门创设相对应的空间环境、环境装饰,配置相适应的设备及文献内容,提供玩中学、学中玩的材料,同时推出动态的展览、活动。让图书馆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增加感性认识

5.突破单一“图书”馆的局限

空间设计强调培养图书馆的探索性、感知力以及环境与图书馆的互动性。现代图书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对于图书馆服务更是如此。图书馆的阅读不仅可以“看”纸本文献,还可以看或听声像资料,看或听图书馆员或同伴说或表演,可以自己制作或创作文献,甚至可以玩耍、游戏、娱乐。因此,现代图书馆的环境设计应突破单一图书馆局限,对于图书馆服务空间,可以在传统图书馆功能之外,兼具有科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的功能。如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可以:(1)建立儿童科学操作间:让图书馆在极具视觉导向的空间,引导图书馆从“动”的角度去观察、探究周围的事物;(2)建立儿童绘画区:可以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自由创造,描绘其心中的图画与故事,成为最快乐的地方;(3)儿童科幻探索区:内藏丰富的自然知识与科学奥秘的文献或设施,相适应的环境创设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6.软隔断的理念

软隔断是限定空间,同时又不完全割裂空间的手段,使用隔断能区分不同功能的空间,让固定的空间且开且合,让空间不再呆板单调,并实现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交流。

为图书馆服务空间隔断可以用多种形式实现。如以儿童画为主题的展示板隔断;以木质材料构成的隔断;以浮雕设计为主题的隔断,在立体中追求色彩的变化,形成了奇妙的空间纵深感。以不同的形态诠释着装饰设计的特殊之美,让图书馆在不经意中感受到设计文化所散发出的魅力,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

(二)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创设图书馆服务环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与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建筑设计者的理念、眼界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市民的需求相联系。美国基奇纳公共图书馆委员会考虑中心图书馆空间创设时提出了七条标准。虽然该标准是对一般公共图书馆而言,但对图书馆服务空间环境的创设仍有启发。这七条标准是:

(1)创建一个温馨的和有吸引力的图书馆空间;(2)提供适应图书馆馆藏增长及新载体的空间;(3)增加计算机工作站数量;(4)为艺术展示、讲座和文化活动提供空间;(5)在一个功能完善、儿童友好的空间中集成所有的儿童服务;(6)通过降低书架和扩大过道改善设备的可用性;(7)体现能源效率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特点。[2]

根据近年来国际上相关理念及我们的认识,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有以下方面。

1.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

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图书馆的阅读兴趣并通过图书馆既定服务目标帮助图书馆及其他们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看护人以及与少儿工作相关的人员在图书馆自信、自如、自由地寻求答案、获取信息,掌握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技能。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趋势。一个是大开间趋势,扩大单一空间的面积,尽量减少服务项目之间的物理隔离,方便读者从一个服务空间进入另一个服务空间,便利读者并提高管理效率;另一个是信息公共空间,国内习惯于译成信息共享空间,但这一术语并不具有图书馆学内“共享”的特定含义,且“信息共享”另有对应的英文informationshare,故此处译为信息公共空间的趋势,营造一个不是很大但极为舒适的空间,改善读者的服务体验。范并思等教授认为,大开间的空间布局风格比较适合于成年人服务,而图书馆服务具有阶段性特点,不同年龄的读者有差异极大的服务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营造许多风格各异的空间,以便细化服务。因此图书馆的服务空间风格应该是类似IC的风格。

2.营造一个促进阅读的环境

阅读是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图书馆藏书丰富,应该刻意营造一个犹如知识海洋的环境来鼓励图书馆热爱阅读及书籍,满足未成年人的求知欲、感观和读写需求。根据图书馆成长的不同阶段开展和强化听、说、读、写、绘等认知能力。

公共图书馆为了鼓励图书馆阅读,对低儿童童区间的空间精心布置与陈设,色彩明亮、活泼,常见可爱的玩偶布置其中,仿佛亲切地召唤小渎者。此外又有各式的棋具、游戏玩具、模型等摆在桌上、地上或架上,让小读者寓乐其中。国外很多图书馆中文献的陈列通常分为三个区域:图画书区域(图画书、图画故事书、简单知识性读物);小说区域(童话、民间故事、侦探、科幻故事、短篇故事集、一般小说等);非小说区域(知识性读物及传记)。各类标识清楚,分开陈列。儿童小型图画书、故事书、图表则经常以可爱的布篮装放在书桌,随手可取。在公共图书馆丰富多彩的空间环境中,图书馆以各种姿势阅读,往往成为公共图书馆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3.营造一个适应多样化服务特点的环境

对于服务空间较为宽裕的图书馆,应该营造一个适应图书馆多样化服务特点的环境,如为父母及看护人、图书馆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的空间,为儿童音乐表演和戏剧表演提供场地,为家庭亲子阅读提供实践场所,为青少年开展科学、人文知识启蒙提供教育基地,等等。馆舍内除有供图书馆阅读、获知的文献资源,还应有益智玩具、教具、科学实验设备;开展各项阅读活动的情景区;设置专用的洗手间和换尿布的设施、母乳喂养室或喂奶区域。提供丰富的适合为婴儿童服务的各种形式的资源,包括婴儿车、折叠式婴儿车、玩具、印刷类书籍、多媒体资源、科技及相应的设备。还应提供未成年残障人士专用的轮椅、扶手、触摸标识、通道等设施和服务。对于服务空间不大的基层图书馆,也应该尽量使服务环境多样化。

4.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图书馆要加强普及科普常识,在注重环境美化时,更要注重消除安全隐患,并做好防范措施。在环境布置中有些花卉能散发出具有杀菌作用的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在空气中具有较强的消毒功能,如茉莉、米兰桂花紫薇月季玫瑰等,茉莉的香味可使头晕、目眩、感冒、鼻塞等症状减轻,因此可适合放在室内。但是要慎用一些带毒的植物或不适合未成年人碰触的植物,如杜鹃花,儿童接触或误食这些植物,轻者会出现皮肤过敏、红肿,重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呼吸急促、昏迷,甚至死亡。夜来香、郁金香含羞草等会释放有毒有害气体,它们会使孩子出现咳嗽、头昏,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仙人掌、虎刺梅等锐利的针刺类植物易刺伤儿童的皮肤。从图书馆安全角度应慎重选择或摆放在孩子触摸不到的地方和相对安全的地方。

较好的玩具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还会带来一定的观赏效果,而一些隐藏危险的玩具应拒之门外。室内的电源插头电器开关、防火栓等应安装在安全的、孩子触摸不到的地方。针对火灾地震自然灾害,制定应急措施,平时做好演练,要给未成年读者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们保护以备不测。

总之,公共图书馆必须让图书馆和他们的监护人觉得图书馆是一个安全、舒适、有吸引力,没有威胁感的场所。图书馆应该是一个没有任何障碍的、无门槛的、便捷的服务场所。(www.xing528.com)

(三)空间环境创设的具体要求

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服务空间环境的创设取决于管理者理念、定位、审美取向。理念、定位是决定采用何种风格走向的关键因素。空间环境应是实用空间、审美空间、结构空间三者有机构成的统一体。

空间整体感是审美空间的核心。人们在环境空间中视线所及范围仅仅是一个局部,但随着视点的移动,“摄取”的每个“画面”都会在感受对象的脑海中产生一个“视觉停留”。这些“视觉停留”的画面彼此“叠加”,形成综合视觉感受,即空间整体感。结构空间产生于各种空间的构造方式,在空间形式上表现为固定空间、可变空间;静态空间、动态空间;开放空间、封闭空间;虚拟空间、虚幻空间等。图书馆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图书馆的空间应走向开敞、灵活富有弹性

空间设计应包括整体设计、主题设计、创意设计。整体设计要从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功能人手,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运用形态、色彩、材料、光影等装饰语言,掌握对比、和谐、均衡、层次、简洁、独特等艺术设计的基本技巧,凸显图书馆特性的阅读、实践环境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主题设计是以实现公共图书馆某个功能为目标,赋予环境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环境。创意设计:以适用图书馆的眼睛塑造更美好、更文明、更开阔的成长空间。

空间环境包括出入口、地面、墙面、氛围、陈设、布局、采光、照明、色彩、卫生、空气流通、绿化等一系列要素。通过空间环境对未成年人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器官的直接影响,间接对未成年读者的心理、生理产生影响。

1.出入口设计

出人口是建筑物内外联系的桥梁。以方便图书馆使用为前提;出入口内外高差不宜太大,同时应充分考虑到非常状态下图书馆安全疏散,保证并便利图书馆出入安全;为图书馆服务的建筑物要设多个出人口。要有方便轮椅进出的通道和门口,门应向外开启。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要保证所有出入口处于全开放或易于打开的状态,不得因管理方便,将多数出入口封闭,导致紧急状况时疏散不畅,造成严重后果。所有人口处均须有平面图及空间分布图

2.窗口

窗口是建筑物的眼睛,是图书馆居于室内与外界交流的通道。窗口面积大小决定舒适感,舒适感与信息量大小成正比。但作为学习空间,窗口则不宜太大,适合于专心致志的思考。图书馆不喜欢中规中矩的窗型。彩色玻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隔热、保温、遮光、美观的效果,但对人的视觉功能具有消极影响,甚至会造成视觉伤害。特别是图书馆处于发育期,在有色玻璃的影响下会误解色彩的色素,影响视力健康发展,采用无色透明玻璃是正确的选择,必要时可配备窗帘。窗口的大小、形状和色彩应适合图书馆心理生理的要求。

窗口的设计和选择材料首先应绿色环保,无公害,无污染,漆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尽量减少一些气体造成的危害,大胆利用色彩及运用大面积玻璃体,给小读者创造广阔的空间以达到舒适感。大面积采用红黄绿等反差强烈的色彩,直接夺人眼球,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整体的策划和理念始终围绕“以人为本”这一宗旨,建筑主体为金黄色,门窗为翠绿色,配以局部的不锈钢材质及玻璃幕墙,现代超凡,寓意少年儿童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3.墙面

处理墙面时要注意解决好墙面与视觉、触觉、听觉的关系。选材必须按照防火要求以及火灾发生后的防毒气要求。墙面在空间构成中所承担的背景角色,墙面的材料可根据空间功能进行选择。纤维质或仿纤维质的贴墙面材料被选用,软化了墙面与人体的硬性联系,增加几分亲切感,不论视感或触感都令人感到舒服。墙面色彩在营造室内气氛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色彩的物理心理效应来调节室温和氛围。图书馆活动较多的场所及楼梯、通道的墙面和柱面不应用镜面玻璃,除了容易产生误导之外,还易发生碰撞,以致玻璃破碎伤人。

图书馆服务空间内的墙面不应该是静止、固定的,而是经常变化的,通过墙体展现一定的趣味性和童真。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巧妙的构图,对图书馆身心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教育图书馆的“隐形语言”。

4.地面

地面是人体活动的支撑面。为行走安全,首先要求地面防滑,其次是防噪音。塑胶地面有弹性,表面光平,不易滑摔;吸声隔热;易铺贴;易清洗,细菌不宜找到藏身之处。

对于图书馆,地面可能还是他们躺、爬、坐的地方,是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场所,因此地台以木质地面为佳。木质地面保温隔热,有一定的弹性,吸声,易于清洁,比较美观。

肢体残障人士多以轮椅及拐杖作为代步工具,轮椅对地面要求较高,一般只限于在平整的地面或缓坡上行进。应考虑在出入口、通道、电梯、卫生间、书库等地方为乘轮椅或拄拐杖的残障人士提供通行上的方便,且有安全抓手。

盲道是视觉残障人士通行时的辅助工具。公共图书馆不仅在出人口设置盲道,还应考虑在门把处、楼梯处等设置触摸式导向标识、触摸式位置牌、音响提示装置等协助视觉残障人士行走和告知所在方位、方向及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5.天花板

天花板设计,以平顶为最佳,有利于光的反射,和自然光的利用,减少因棚面凹凸不平造成的光损失。白色最有利于光的反射,白色感觉轻,有上浮感,对扩大空间有利,反之,采取较重的深色天花板,则显得头重脚轻,会产生压抑感。

天花板对于图书馆服务空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设计不能简单地采用单一色彩,可通过局部功能空间个性化设计来扩大功能效果。如科学探索区域天花板可用深邃宇宙做背景、空间内再设置相关的雕塑小品或其他装饰小品、配备可以让儿童动手的工具等,使儿童在相关情境中探索、思考和学习。

6.电梯楼梯

自动扶梯、垂直电梯、楼梯是读者通往各服务区域的必经之路,设置时应具备保证使用者上下安全、方便省力、感觉舒适的作用。图书馆及残障者因机体特定条件限制,适应能力不强,特别在遇到紧急状况时,楼梯容易影响安全。楼梯必须突出任意条件下的安全保证和适应图书馆踏步尺度,方便舒适。栏杆与扶手是楼梯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保证通行者安全的必备条件。扶手必须能够承受足够的侧推力,以便能扶能握,成为通行时的借助工具。

7.光环境

“光”对图书馆的阅读心理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相对于图书馆服务环境的其它物理指标而言,“光”的要求最高。光环境、绿色照明、保护图书馆视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充足而舒适的光线能使图书馆感到视觉柔和、心情平静,对于启发他们的思维,降低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十分有益。

在图书馆服务光环境的设计中,自然采光意味着高质量的光照环境。但自然采光受季节、地域、时间、光线射入位置的影响,即使在白天也会出现光照不均的状况。因此光照环境的设计应将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于合理布设的人工灯光照明,补充天然光的不足。

灯光照明是一个较灵活及富有趣味的设计元素,可以成为气氛的催化剂,是空间的焦点所在,照明设计不仅要求给空间使用者提供适当的光,避免过强、过弱、反差过大的眩光,光线宜柔和含蓄、稳定,不宜频繁变化。同时要求合理布设灯位、选择灯型、控制照度,通过灯光创造特殊的光环境效果,起到点缀、烘托气氛的作用,创造理想的光环境。

8.色彩环境

对色彩的感知是图书馆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图书馆因为天生对颜色敏感而喜爱色彩鲜艳的某个事物。色彩也是环境创设中重要的视觉元素,它和形、光等视觉元素一起传达空间环境的信息及语言。色彩设计是指在特定场所中科学性、艺术性地处理色彩与形态、色彩与材料、色彩与光、色彩与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地创造出建筑墙面、屋顶、装饰、标识物、地面、植物等景观要素的配色方案。

色彩的魅力在于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协调、色彩与造型的协调。当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实现统一、协调,与人心理形式相吻合时,人就会感到和谐愉悦。色彩的协调还取决于色彩的分布面积、位置及不同明度的变化。

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首先环境空间色彩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设计要考虑多种环境因素。如地域与气候、历史文脉及时代等因素。因此,引导空间环境色彩体现时代性和现代感。还要注重色彩的和谐,尤其是阅读区域,柔和的色彩会使人安静,纷繁的色调只会令未成年读者情绪过于激动、思维状态紊乱。

环境空间、区域布局、设备及图书报刊等用色彩的标识及搭配能够吸引图书馆的注意力,使其进入图书馆。还可以引起图书馆对环境的兴趣,刺激其思维、调节其心理、丰富其美感。读者活动区、玩具阅览区、休闲区、展览展示区、素质培训区等动区色彩上可以活泼、明快,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装饰环境。藏书区、阅览区等颜色趋于温馨、柔和,并放置一些绿色植物,营造一种轻快和舒服的感觉,减轻未成年读者的视觉疲劳。图书设备、阅览座椅可采用不同色彩,但应避免对视觉产生太强烈的刺激,减少阅读时眼睛的不适感和阅读中情绪的不安和烦躁感。

从色彩明暗及冷暖的差异创造出不同的效果,使读者产生咫尺天涯的距离感,合理的色彩搭配划分出不同的阅读单元。这种空间布局的结果是使读者从感觉上产生更多的自由度,有助于产生更多的“独享阅读乐趣”。

9.绿化环境

除了人为色彩布置外,引入自然植物,应用大自然绿色、各类花的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丰富空间的环境色彩、改善空间的空气质量,对疲劳与消极情绪均有一定的克服作用。如藏书区、阅览区和工作区尽可能配置使人易消除疲劳感的绿色植物、鲜花,可营造一种轻快和舒服的感觉,缓解未成年读者的视觉疲劳。

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绿色植物在生活环境中能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能改善小气候、防止日晒、调节气温。

环境绿化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需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起来设计的造型艺术。要用对比调和、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