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挝社会发展的历史与文化成果

老挝社会发展的历史与文化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决斗争夺胜,使老挝繁荣昌盛。老挝华侨、华人主要来自中国的云南、广东、福建等地。时至今日,关于老挝民族的划分依然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状态。并在2005年出版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各族群》一书,按照上述分类法将老挝政府关于老挝族群的划分政策对外正式公布。

老挝社会发展的历史与文化成果

第二节 老挝社会的发展

一、当代老挝概况

(一)国家名称及国家象征

老挝现在的国名全称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于1975年12月2日开始使用。老挝是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国家,因其大多数居民是老族人(即老龙人)。“老挝”在老挝语中意为“星”(即天上的星星)。又因为老挝的动物中以大象为多,故老挝有“万象之邦”的美称。

老挝国旗原为老挝爱国战线(伊沙拉阵线)旗帜,1975年12月2日正式采用为国旗。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长方形组成,中间平行长方形为蓝色,占旗面一半,上下为红色长方形,各占旗面的1/4。蓝色部分中间为白色圆盘图案,圆盘的直径为蓝色部分宽度的4/5。蓝色象征富饶,红色象征老挝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洒下的鲜血,白色圆盘象征在人民革命党领导下的各民族的团结与统一。

老挝国徽呈圆形,在两束稻穗环饰的圆面上由具象征意义的图案组成:大塔是老挝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见证,象征着老挝;齿轮、拦河坝、森林和田野等分别象征工业、水力林业;稻穗象征农业。两侧的饰带上写着“和平独立、民主、统一、繁荣昌盛”,底部的饰带上写着“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老挝国歌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歌》。歌词:我老挝人民热爱祖国自古相传,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力量无边。肩并肩,勇向前,维护祖国尊严。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当家做主人。我们不让帝国主义和卖国贼得逞,齐心保卫祖国独立自由,永不受侵凌。坚决斗争夺胜,使老挝繁荣昌盛。

老挝的国花叫塔树花,属夹竹桃科,别名缅栀子、蛋黄花。在中国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鸡蛋花”,因为其花外缘乳白色,中心鲜黄色,极像煮熟后切开的鸡蛋。鸡蛋花也有少数为红色。

(二)自然地理及气候

老挝位于中南半岛中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和南洋群岛之间的陆桥位置,位于北纬13°54′~22°05′和东经100°05′~107°38′,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老挝国土狭长,南北长约1050千米,东西最宽处约500千米,最窄处只有105千米,国土面积为23.68万平方千米。其北部与中国云南的滇西高原相接,中老边界线长710千米;东面与越南为邻,老越边界长1957千米;南接柬埔寨,老柬边界长492千米;西面和西北面分别和泰国、缅甸交界,边界线分别为1730千米和230千米。

老挝是一个多山的内陆国家,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成片,高原和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80%。境内著名山脉有比亚山山脉、宋山山脉、来山山脉、鞘山山脉和赛富良山山脉(即长山山脉),其中比亚山海拔2817米,为老挝最高山峰。老挝境内山脉构成四大高原,即自北而南的会芬高原、镇宁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罗芬高原。镇宁高原又称川圹高原,在上寮川圹境内,海拔2000~2800米,为老挝最高地区,有老挝“屋顶”之称;会芬高原在上寮,地跨川圹省东部和华潘省,海拔2000米;甘蒙高原,在中寮的甘蒙省境内,海拔1000米;波罗芬高原在南部,地跨巴色省和阿速坡省,宽约96千米,长约80千米,面积1万多平方千米,海拔300~1000米。

老挝的主要山脉均为中国横断山脉无量山向南的延续,自东向西可分为三支:一支沿着老越边境向南延伸至越南潘切入海,在老挝境内构成了锡朴乌台山、会芬高原、川圹高原、长山山脉等;一支沿中老边境南下,延伸至湄公河沿岸,构成老挝西北部山地;一支沿湄公河西岸,呈丁字形坐卧在老泰之间的琅勃拉邦山和碧差汶山,构成了老挝沙耶武里西部山地,形成了老泰之间的天然陆上国界。

与老挝北部和东部高原山地相比,万象以南的西南部地区则地势较为平缓,分布着万象平原、北汕平原、沙湾拿吉平原及巴色平原(湄公河低地)。这些地方是老挝主要的稻米产区,老挝绝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这些区域。

老挝有20多条流程在200千米以上的河流,其中最长的河流是与泰国的界河——湄公河。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流经老挝和老缅、老泰边界的长度为1864.8千米,占总长度的44.4%。湄公河大多流经丘陵和平原地带,支流众多,两岸平原是主要农耕地带。每年湄公河水泛滥以后,给两岸留下一层肥沃的土壤,沿岸的冲积平原成为老挝的农业区,是老挝历史文化的摇篮。

老挝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雨量大。全年一般分为雨季(5~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4月)。雨季平均气温24.2℃,这时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雨水充沛。旱季平均气温27.3℃,这时受干燥凉爽的东北风影响,几乎不降雨,平原地区常有旱情;年平均气温约28°C,4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9℃,最高可达40℃;12月份最凉,月平均气温24℃,最低可至18℃。

(三)人口、民族和语言

老挝是中南半岛国家中人口最少的国家,约652万(2007年7月)。全国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20多人,是亚洲国家中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由于地形原因,老挝人口分布呈现出极不均匀的状况,西南部的湄公河沿岸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而在东北部的高山地区每平方千米人口不足2人。

老挝是东南亚地区华人人口较少的国家,有华侨华人1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的万象、沙湾拿吉、巴色、琅勃拉邦等省会城市。老挝华侨、华人主要来自中国的云南、广东、福建等地。

老挝的族群成分十分复杂,加上国土地形多样,因此,民族甄别工作非常困难。时至今日,关于老挝民族的划分依然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状态。这里主要介绍老挝政府所进行的民族划分情况:

1965~197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通过几年的调查,得出了一份调查报告,将老挝的民族划分为68个,并统划成三大民族,即老龙族、老听族、老松族。

2000年8月,老挝中央建国阵线专门召开了一次关于老挝族群名称的讨论会,会议通过决议,确定老挝民族数量为49个,并划分为佬泰族群、孟—高棉族群、汉藏族群和苗瑶族群等四个族群。并在2005年出版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各族群》一书,按照上述分类法将老挝政府关于老挝族群的划分政策对外正式公布。但是,在老挝,人们还是习惯按照1965~1971年形成的三大民族的划分方式划分民族类型。

老挝的主要语言是老族的老语,是官方通用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泰老语支。老挝语是拼音文字,共有49个辅音,29个元音,6个声调,是在梵文和巴利文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法语商业中经常使用,近年来英语也逐渐通用,地位日渐升高。

(四)行政区划

目前老挝全国共划分为16个省、1个直辖市(万象)和1个经济特区(赛宋蓬特区)。从北到南依次为:丰沙里省、南塔省、乌多姆赛省、波乔省、琅勃拉邦省、华潘省、沙耶武里省、川圹省、万象省、万象市、波里坎赛省、甘蒙省、沙湾拿吉省、沙拉湾省、色贡省、占巴色省、阿速坡省和赛宋蓬特区(位于波乔省、沙耶武里省和乌多姆赛省之间)。

省下设县、村。全国共有142个县、10912个行政村。

老挝又可分为上寮、中寮和下寮三个地区,其中沙耶武里和川圹两省及其以北地区称为上寮;沙耶武里和川圹以南、甘蒙以北(包括甘蒙)为中寮;甘蒙以南为下寮。

二、老挝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老挝经济发展简况

老挝历史上苦难深重,加上地理位置比较封闭,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一直十分贫困落后,是联合国所列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取得政权后不久,便开始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工业国有化、商业统购统销、限制商品流通等一系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但是由于老挝政府持续推行过激的经济改造政策和政治上倒向苏联和越南一边,以及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这使得老挝在20世纪70~80年代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1986年1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了“四大”,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1988年召开的四大五中全会上,老挝确定了革新开放的发展方针,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努力把自然和半自然经济转为商品经济;对外实行开放,颁布外资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经济关系,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积极发展经济。在此后的几年中,老挝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199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五大”上重申在老挝人民革命党领导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深化政治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方针,强调要继续进行全面革新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五大”以后,老挝保持了稳定的发展道路,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顺利展开,老挝实现了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稳步增长。1990~1997年,老挝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7%,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使得基础极其薄弱的老挝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老挝货币急剧贬值,外商投资下降,出口减少,腐败现象加剧,走私和毒品产销等犯罪活动愈演愈烈。为此,老挝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国内矛盾激化,出现了严峻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001年3月21日,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万象召开。会上再次明确了老挝实施革新开放政策和所追求的目标,即“使老挝摆脱不发达的状况,将老挝发展为一个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序的国家,一个经济上以相对快的速度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国家”。会上还强调了全国人民要把发展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制定了2001~2005年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农业、能源矿产、旅游等优势产业,增加出口。

“七大”以来,老挝政治局面稳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社会局势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1~2005年,老挝GDP年均增长速度均不低于7%。2007年,老挝人均国民收入达到670多美元。

但是,老挝的农林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仍面临基础薄弱、人才和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条件滞后等困难。联合国人力资源发展指数表明,老挝的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从2001年160个国家的131位下降到2002年173个国家中的143位。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老挝仍然是东南亚11国中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老挝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北部临近缅甸的区域与缅甸北部同属世界上最重要的宝石矿带,其北部东侧与我国云南的西南部同属于世界上最重要的有色金属矿带。由于老挝长期处于外侵内乱等战争中,矿藏资源至今尚未得到全面勘察,但已经发现的矿藏资源非常多。

老挝已经发现的金属矿产有铜、铁、锡、铅、锌、钾、金、钨、锰等;非金属矿产有白玉黄玉黑玉、翡翠、蓝宝石水晶琥珀、花岗岩、石英石、煤、石膏、盐等。迄今为止得到少量开采的有锡、石膏、钾、盐、煤等,其矿产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www.xing528.com)

2.动植物资源

作为一个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国家,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为老挝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由于老挝地处大陆和群岛之间的陆桥位置,处在南北两地物种交汇传播的地带,因此植被种类繁多,加之这里高温多雨、气候湿热、土地肥沃,植物生长繁茂。目前已经发现的植物种类多达1万多种,自然植被达166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70%;老挝国土上分布着大量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森林面积达1400万~150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老挝是世界上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大、珍贵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出产柚木、紫檀、乌木、龙脑香木、花梨木、铁力木等名贵木材。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资金、技术、劳动力缺乏等原因,老挝的林业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老挝植被繁茂,森林密布且终年常绿,为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因此,老挝的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天然动物园”之称。这里还生活着亚洲象、印支虎、马来熊、蝾螈、山溪鲵和庞刺齿蟾等珍稀动物。

(三)主要经济部门

1.农业

老挝是一个农业国,地广人稀,潜在耕地面积800万公顷,实际耕种面积约74.7万公顷,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薯类、咖啡、烟叶、花生、棉花等。稻谷种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5%,其中糯稻占90%。2005年,老挝生产粮食230多万吨,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并略有剩余和出口。

老挝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稻谷在全国各地均可一年种植两季,有些地方还可以种植三季。但是目前老挝的大部分地区都只种植一季,而且农田水利设施比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大部分农户没有科学的田间管理意识,单位面积产量非常低。因此,老挝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很大。

老挝的经济作物的种类也非常多,主要有咖啡、烟草茶叶橡胶、糖棕和椰子等。其中,咖啡和烟草是老挝的主要出口商品。老挝还盛产椰子、木瓜香蕉、菠萝、葡萄柚等热带亚热带水果。此外,罂粟在老挝种植较为普遍,还有药类植物沉香檀香安息香,为老挝的主要特产,其安息香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2.工业

老挝工业基础薄弱,目前尚无重工业,以轻工业和加工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有发电、锯木、采矿、炼铁、水泥服装、食品、啤酒、制药等,还有许多小型修理厂和编织、竹木加工等作坊。从业人口约10万,约占总劳动力的4.2%。

电力工业是老挝的支柱产业之一,水电是老挝发展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也是国际投资和合作的主要部门,对老挝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外的帮助和合作下,老挝各省市先后建立起了小型或中型水电站,水电出口逐渐发展成为老挝最主要的出口创汇项目。目前,老挝90%的水电出口泰国,年出口创汇额超过1亿美元。

3.商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大政方针的指导下,老挝的现代商贸业逐步发展起来。199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在五大上提出了“以商业为桥梁,利用各种经济成分大办商业,大力发展商业”的口号;1997年和2001年召开的六大和七大也将发展商业服务业提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日程上来。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老挝的商贸业呈现出了初步繁荣的景象。

老挝的国内贸易主要有商场贸易、商店贸易和集市贸易等三种形式。目前,已经在县级以上城市兴建大型商场500家左右,采用主要商品集中在一起销售的模式,如万象的百华早市场,其金银首饰区集中了近百家金银首饰店。

商店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90年代发展更为迅速,现在商店已经遍布老挝城乡。目前全国约有各种商店2万多家,以私营商店为主。老挝商店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商店经营的商品种类也不多。

老挝乡村还普遍流行传统的集市贸易,一般每日一小集,五日一大集。乡村居民多携带粮食、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等前来赶集,城镇商贩则贩来日用工业品、电器等进行交易。在老挝乡村,除了用货币进行贸易之外,物物交换的原始交易方式也时常被村民所采用。

老挝的货币单位称为基普。美元和泰国铢在老挝也同时流通;在老挝北部,人民币也广泛使用。1美元约等于8522基普(2009年10月),1元人民币约等于1240基普(2009年10月)。

4.交通业

老挝没有出海口,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内河航运和航空运输。

1975年以来,老挝政府通过国家投资,争取外国援助、贷款和合作等方式兴建公路5700多千米,整修和扩建原有公路11200多千米,兴建了公路桥400多座,公路交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公路运输约占全国运输总量的60%。

但是老挝的公路主要以泥土路为主,交通设施依然比较落后,各主要城市之间虽有长途汽车,但班车大多是老式的外观残破的大巴,比较拥挤;各城市内还没有开通公共汽车,只有出租车、机动三轮车和人力三轮车。公路维修和保养也较差。近几年来,老挝政府将公路建设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采取了广泛求援、多方贷款和集资等方式以加快公路建设的进程。

老挝内河航运比较发达,湄公河从北至南穿越老挝全境,可以分段通航载重20~200吨船只,可通航小型机动船、人力船等水上交通工具,构成了老挝重要的水上交通网络。有客船穿行于琅勃拉邦、万象、巴色等各城市之间,游客可乘当地的客船沿湄公河游览老挝各地。

2001年6月26日,中、老、缅、泰四国商船在澜沧江—湄公河800多千米的航道上实现了自由通航,云南景洪的澜沧江口岸作为货运码头对外开放。景洪至老挝万象的国际水运航线已经成为老挝重要的水上交通大动脉。

老挝的航空运输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为发达,这是因为老挝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航空运输的发展,加上殖民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老挝的控制和掠夺,也在老挝各地修建了一些机场。早在20世纪60年代,老挝就拥有各种机场达64个;60年代之后,由于老挝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印度支那战争的爆发,外国军事力量纷纷卷入老挝,老挝机场迅速增至150个。老挝现政权建立后,对一些重要地区的机场进行了改建和扩建,许多利用率比较低的机场被废弃。

目前,老挝的主要机场有万象的瓦岱机场、丰沙湾机场(川圹机场)、沙湾拿吉机场、琅勃拉邦机场、巴色机场、色诺机场、查尔平原机场和南塔机场等,其中瓦岱机场、琅勃拉邦机场和巴色机场是国际机场。全国有七条国际航线:万象—昆明、万象—曼谷、万象—清迈、万象—河内、万象—胡志明市、万象—金边、万象—暹粒。国内主要城市之间都有航班相互连接,如琅勃拉邦、川圹、巴色等均有定期航班。

老挝过去一直没有铁路,2009年3月5日,老挝首条铁路正式通车。这条铁路从泰国的廊开府到老挝的它那仑镇,中间经过泰老友谊大桥,全长3.5千米,是第一条跨越湄公河的铁路线。该铁路是从新加坡到昆明泛亚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老挝交通以及促进老挝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四)旅游业

随着老挝经济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挝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把发展老挝和湄公河黄金水道国际旅游作为经济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这为老挝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旅游业发展概况

老挝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山俊水美,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无污染,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吸引游客。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老挝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每年有一批旅游项目列入其发展规划;先后与超过500多家国外旅游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开放11个国际旅游口岸,同时采取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减少签证费、放宽边境旅游手续等措施,加快旅游业的发展。2001年,老挝国家旅游局设立湄公河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之后又专门成立了国家旅游局。现在,许多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都积极参与老挝的旅游发展项目合作和援助。这些措施都为老挝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由于拥有良好的气候环境,老挝全年都适宜旅游。特别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温度湿度都比较低,空气清爽,加上降雨少、晴天多,是老挝的最佳旅游季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前往老挝旅游,2005年外国游客来老人数为91.69万人次,2008年达163.4万次,旅游收入为2.35亿美元,旅游业已经成为老挝的重要支柱产业。

老挝的国际入境客源主要来自泰国,占老挝外国游客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越南、中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游客。

2.主要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景点

老挝自然景观类型多样、人文景观多姿多彩、民俗风情五彩斑斓,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非常大。著名的旅游城市主要有万象市、琅勃拉邦市和巴色市等。

(1)万象市。万象位于老挝中部万象平原的南部,湄公河的北岸,与泰国的廊开隔河相望,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在老挝语中,万象意思是“檀木之堡”,因为这里曾生长着许多珍贵的檀木,又因为万象城市沿湄公河延伸,呈新月形,故有“月亮城”之称。14世纪以来,万象几度为国都。1560年,澜沧王国从琅勃拉邦迁都到万象,从此万象进入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现在,万象既是老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史古城和佛教圣地。其面积为3920平方千米,人口约70万。市内热带植物繁茂,到处郁郁葱葱,一派田园风光,街道两侧椰子、香蕉、槟榔、龙眼、洋槐等植物交错生长。据说在老挝佛教鼎盛时期,市内有佛寺149座,如今保留下来的有34座。主要有塔銮寺、玉佛寺、沙格庙、瓦翁第寺、佛像园和香昆寺等,这些寺庙现在已经成为老挝重要的文物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万象市北面的塔銮。在老挝语中,“銮”意为“大”、“皇家”或“巨大”,塔銮意即“皇塔”或“大塔”。塔銮是老挝最大的塔,澜沧王国国王塞塔提腊所建,已经成为老挝的国家象征。塔銮始建于737年,开始只是一个建在四方石墩上的小塔。1566年,澜沧国王塞塔提腊在小塔的基础上建造大塔,在大塔周围建立象征纪念佛祖30种恩泽的30个小塔,前后共修建了6年时间。塔建成后,国王将其命名为“帕塔舍利洛迦朱拉玛尼”,意为佛祖骨塔。由于塔为国王所建,人们习称“塔銮”,并视之为国宝。除了佛教寺庙之外,万象市还有凯旋门、革命博物馆、国家民族文化公园等旅游景点。

(2)琅勃拉邦市。琅勃拉邦位于老挝北部南坎江和湄公河的汇合处,是老挝的古都和佛教中心。8世纪中叶,澜沧王国创建时便在此定都,当时名为孟骚。此后,它一直是澜沧王国的首都,直到1560年迁都万象。后来,老挝的末代王朝仍将此地作为国都,直到1975年君主制被废除时为止。琅勃拉邦得名于勃拉邦佛像。勃拉邦佛像是一尊高1.3米的金佛,据说它11世纪制造于锡兰(今斯里兰卡),佛像为吴哥王朝拥有。14世纪,澜沧王国的国王法昂娶了吴哥国王的女儿,佛像被作为嫁妆带到了孟骚。当1560年老挝国王塞塔提腊迁都万象时,他带走了这尊佛像,却将孟骚改名为帕那康琅勃拉邦,意为“勃拉邦佛之都”,后人便将其简称为琅勃拉邦。现在,琅勃拉邦佛像仍珍藏在琅勃拉邦市内的王宫博物馆内。市区沿湄公河左岸延伸,地势平缓,平均海拔为290米,市郊群山耸立,宛如绿色屏障。整座城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市容古雅幽静,街道宽阔平整,寺庙、佛塔、王宫掩映在花木修竹之中。由于琅勃拉邦一直是老挝的佛教中心,这里比万象保留了更多的古老佛寺,市内寺庙、佛塔众多,比较大的就有50多座,其中香通寺、迈佛寺和维春寺被列为东南亚名寺。1998年2月,琅勃拉邦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大大提高了琅勃拉邦的国际知名度,为其入境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3)巴色市。巴色市位于占巴塞省的湄公河与色顿河交汇处,是占巴塞省的省会。其城区面积为10平方千米,人口约6.3万。巴色地处老挝的南部关口、水陆交通要道。这里南通柬埔寨,西通泰国,市郊有机场。2000年8月又建成了通往泰国的跨河大桥,交通十分便利。巴色是老挝南部最繁荣的商业城市和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是老挝南部重要的文化中心。这里保存着大量具有高棉风格的王宫、寺庙等古建筑,城东30千米处是古代占巴塞王国的都城巴沙,市区西南45千米处的佛教寺庙瓦普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瓦普,老挝语的意思是“石庙”,因全部用雕有各种图案的石块砌成而得名。老挝人把它与柬埔寨的吴哥寺相媲美,称它们是印度支那的两大胜迹。老挝人民为了纪念瓦普庙的修建者披耶卡马塔王的功德,每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都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庙会,即老挝传统节日之一的瓦普节(或称瓦普庙节),这是老挝最重要的宗教传统节庆之一。节日期间,除举行各种隆重的宗教仪式外,还有很多民间娱乐活动的场面,如赛象、赛马、斗牛、斗鸡等,热闹非凡。

除了巴沙和瓦普庙之外,巴色市的主要旅游景点还有孔瀑布。孔瀑布位于巴色南部130千米处,接近老挝和柬埔寨边境,是老挝最著名的瀑布,同时也是东南亚最大的瀑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