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文学史:元前期词坛概况

中国分体文学史:元前期词坛概况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词人众多而佳作迭出,思想内容上也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欣慰和建功立业的向往,其作者大多为新朝的开国功臣,或在宋亡后入仕元朝而成为新贵,如刘秉忠、卢挚、张弘范、刘敏中等。前期重要词家主要有以下诸人:刘秉忠,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人。

中国分体文学史:元前期词坛概况

一、风向各异的元前期词坛:刘秉忠、白朴

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开通,出现了南北词风交会并存的局面。词人众多而佳作迭出,思想内容上也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欣慰和建功立业的向往,其作者大多为新朝的开国功臣,或在宋亡后入仕元朝而成为新贵,如刘秉忠、卢挚、张弘范、刘敏中等。一是抒写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官场的厌倦,其作者多以遗民自处,或在凭吊故国之余反思江山易主的原因,或在兴亡无定之中诉说人生的幻灭和人事的荒诞,如白朴、张炎、王恽等。前期重要词家主要有以下诸人: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人。曾出家为僧。后知遇元世祖忽必烈,命还俗,授光禄大夫,参领中书省事。著有《藏春乐府》,收词81首。他为政力主仁德,反对滥捕妄杀;为词则经天纬地,充满英雄豪气。特别是他的一首《木兰花慢》,正面抒发了积极入世、大济苍生的志向:

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  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费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img26,讴歌一角麒麟

字里行间,既有扫平割据、一统天下的喜悦,又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重铸千秋霸业的向往。它表现的荡涤嚣尘之概、经纶八方之才、致君尧舜之愿,都前无古人。即便是唐宋名家,亦少有如此雄阔。当然,词人也有一些鄙视功名、向往隐逸的词,如“今古利名忙,谁信长安道路长”(《南乡子》),“好在五湖烟浪,谁识归舟”(《风流子》),反映出仕与隐的矛盾心态。由于他的词别具一格,所以清人王鹏运在《藏春乐府》跋中赞扬他“雄阔而不失之伧楚,酝藉而不流于侧媚”。

白朴(1226—1306),字仁甫,号兰谷,受业于元好问,义不仕元。有《天籁阁词》传世,存词104首。其词多写兴亡,音节谐婉,词意俊迈,名篇有《夺锦标·清溪吊张丽华》、《水调歌头·初至金陵》等,往往借六朝之旧事,发盛衰之感慨。如《沁园春》下片写道:

长江不管兴亡,漫流尽、英雄泪万行。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白头老子,今日还乡。吊古愁浓,题诗人去,寂寞高楼无凤凰。斜阳外,正渔舟唱晚,一片鸣榔。

在词人眼中,世事无凭,变化无端。英雄也好,贵族也好,诗人也好,都不过是历史匆匆过客。只有长江水逝、斜阳夕照才是永恒的真实。而长江无情的感慨之中,又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凭吊和无尽的感伤。(www.xing528.com)

王恽(1228—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辉汲(今河南汲县)人。有词曲集《秋涧乐府》。他曾师事元好问,作词凝丽典重,能嗣响其师。名篇有《春从天上来》、《水龙吟·赋秋日梨花》等。朱彝尊《词综》对元初词作别择精严,一般词人入选不过一、二首,独王恽入录8首,可见对他格外重视。况周颐《蕙风词话》亦云,其词“清浑超逸,近两宋风格”。诸如“昆明灰冷,十年一梦无踪”(《春从天上来》)、“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鹧鸪天》)、“百年心事,一樽浊酒,长使此心违”(《平湖乐》)等,都道尽人世沧桑,颇能引起读者的感慨。

姚燧(1239—1314),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有《牧庵词》,存词约50首。他以文章名世,小词亦姿态横逸,别有风韵。如《浪淘沙》:“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体物细致入微。披散凋零的残花,往往为人忽视,而词人别具只眼:桃之夭夭,固然赏心悦目;桃之将谢,更有一番凄艳。再如《清平乐·闻雁》:

春方北度,又送秋南去。万里长空风雨路,谁汝冥鸿知处。  朝朝旧所窥鱼,由渠水宿林居。为问江湖苦乐,汝于白鹭何如?

大雁春去秋来,不辞万里,不避风雨;白鹭守居一隅,日复一日,旧所窥鱼。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寓示着两种不同的追求。寻常咏物,闲闲写来,却能别开生面,展现深刻的哲理,因而读来饶有趣味。

仇远(1247—1326),字仁近,钱塘人。宋末即以诗名,与白珽并称“仇白”,入元为溧阳州学教授。善绘画,尤工词,有词集《无弦琴谱》,存词近200首。其《八犯玉交枝》写招宝山观月出,于暮霭沉沉、烟雾弥漫之中,描摹仙山楼阁的情景,幻出月宫仙子“霓裳正舞”的活动,全篇不着一“月”字,而月清丽可睹,景物毕现。《齐天乐·赋蝉》用拟人手法,将蝉比作美丽的齐女,写来倩影姗姗,似真似幻,不仅神态酷肖,而且情意绵绵。其中的“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等,都是咏蝉的名句。

刘因有《樵庵词》一卷,多写隐逸之趣。例如《南乡子·张彦通寿》以调侃的笔调,评论古来的不平之事,像董召南一类终年苦读、穷原竟委的学子,一生穷困潦倒;而刘邦一类不事生产、纵饮狂歌的无赖,反而黄袍加身,名震天下,全词幽默风趣,耐人寻味。《鹊桥仙》则以看破红尘的口吻指出,平生豪举的陈元龙,在浩荡乾坤中又占得了什么地位?那高吟《梁甫》的诸葛亮,原也不值得效仿;他呕心沥血,费尽心机,还不如乡间老农,在完粮纳税之后,过着耕给自足的生活。正因为其词向往闲适,追求清静,所以,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称之为“元之苏文忠”,赞扬他的词:“真挚语见性情,和平语见性养。”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刘因本以精研程朱理学名世,他以理学家的身份填词,却无道学气,能于朴厚深沉中见性情,见真趣,因而特别可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