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第五节:南宋词人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第五节:南宋词人的影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南宋词人1126年,北宋灭亡,1127年南宋小朝廷成立,时代的巨变对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从和平走向战乱的年代里,有一批词人的词风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词人主要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和张孝祥等。作为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词人,李清照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从本体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李清照的词一向被视为“婉约正宗”,当时人称之为“易安体”。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第五节:南宋词人的影响

第五节 南宋词

1126年,北宋灭亡,1127年南宋小朝廷成立,时代的巨变对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从和平走向战乱的年代里,有一批词人的词风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他们在北宋的生活相对安定舒适,词多是吟风弄月,词风妩媚。靖康之变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们一下子贴近社会现实生活,词作中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前所未有的强烈,他们摆脱了周邦彦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接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用词来表现当时的战乱,表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自己理想失落的苦闷,词风慷慨。在他们手中,词的抒情言志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可以说,南宋词坛走的是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的词人主要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和张孝祥等。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是我国词史上著名的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18岁时嫁给赵明诚,两个人情投意合,一起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文物,生活幸福。靖康之难后,李清照逃到江南,精心收藏的图书文物先后毁于战火。1129年,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一个人四处奔波避难。当时又有人恶意中伤她,想拿走她残存的文物。而战火刚停,又遇到张汝舟的纠缠和虐待,曾下狱九日。后来在浙江金华住了几年,最后移居杭州

作为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词人,李清照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从本体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她的《词论》一书还批评了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作家,这是宋代第一篇,也是中国第一篇由女性写成的文学理论文章,有一定的价值。

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写出了不少好词。李清照著有《漱玉词》,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有人曾从别处辑得八十首左右,其中约五十首可以肯定是她的作品。以靖康之乱为分界点,她的词在内容和风格上前后各有不同,前期主要写少女和少妇的生活,有自然美景的,如《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有直接写夫妻离别的,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词中大胆地表露出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前期的李清照生活幸福,虽然会和丈夫有短暂的离别,但两人的婚姻美满和谐,所以她的词一般是轻快明亮的,纵是写离愁的词,里面也透出点点的幸福感受。靖康之乱以后,她饱经苦难,前期的青春活力被凄凉愁苦取代,这时的词作多是写国破家亡、夫死寡居的寂寞愁苦,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一开篇就写情,而深秋黄昏景色也都染上了她的无限孤寂和愁苦情绪,大量双声叠韵词如“寻寻觅觅”等的使用更是增添了愁苦之情的强度,满篇都是一个“愁”字。和前期写闺情、写自然不同,李清照后期的词反映了个人的不幸和时代的苦难,情感内涵更加丰富。

李清照的词一向被视为“婉约正宗”,当时人称之为“易安体”。她善于从生活中提炼词语进行创作,语言清新淡雅又风韵天然,比喻贴切生动,如《醉花阴》中有名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黄花瘦比喻人的憔悴。她的词打破了以前男子写女性生活与情感的传统,真实地表现了她自己的情感历程和生命历程,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缠绵凄婉的女性主人公形象。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洛阳人。总的来看,朱敦儒的词作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和他的人生历程紧紧相连,总体风格旷达超逸,但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

南渡以前,他过着寻欢作乐的放浪生活,不屑功名富贵,曾拒绝朝廷的征召。他的词也多数写他的名士生活,表达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王公贵族的不屑,词风明快,如那首著名的写于拒绝征召之时的《鹧鸪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靖康之难爆发,他在洛阳被占前后,逃往东南避难,饱受离乱之苦。这时候的词写他的流离之悲,记录了他的行程和感受,如《卜算子》(旅雁向南飞)。而南渡以后,国破家亡的现实让他成为一个关怀国事的人,他的词开始变得沉郁悲壮,如《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他曾应南宋小朝廷的征召在临安任职,但是南宋小朝廷不思抗战,让他愤懑失望,他的一些词就表达了这些情感。经过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朱敦儒彻底失望,因为不肯依附秦桧被罢官之后,他选择了消极退隐,这时他的词主要就是写他的隐逸生活,如《好事近·渔父词》,词风清淡晓畅,语言通俗。

朱敦儒继承并发展了苏轼以词抒情的传统,用词言志,表现了他一生的心态变化,有自传体的特点。他的词本色,语言通俗,自成一家,被称为“朱希真体”。朱敦儒在两宋之交的词坛上地位是独特的。

南渡以后,还有一些词人不再只关注个人的悲欢离合、荣辱得失,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苦难的现实,他们开始感怀时事,呼请抗战,词风也转为慷慨激昂,张元干(1091—1161)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南渡前,他的生活像朱敦儒那样,词作不脱花间樽前,风格绮艳妩媚,南渡以后,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他的词开始干预现实,展现苦难的现实,如《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词中既有故都沦陷、生灵涂炭的灾难描写,也有对朝廷卖国求荣的愤慨,还有急欲挥剑杀敌的理想和报国无门的苦闷,完全没有前期的委靡。在他手中,词的社会功能再次得到了加强。叶梦得(1077—1148)的创作情况也和张元干相似。另有词人如陈与义(1090—1138)等主要是用词来表现战乱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感受。还有如李纲(1083—1140)、岳飞(1103—1142)等抗战名将虽然不是专门的词人,但也作出了悲壮慷慨的词作,表现了他们强烈的战斗精神,如岳飞著名的词作《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中期,伟大词人辛弃疾(1140—1207)出现以后,词的创作进入又一个高峰期,他的爱国豪放词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完美。在他的影响下,南宋词坛逐渐形成了爱国词派。除了大致同时的陆游、陈亮、刘过之外,稍后的江湖词人群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属于这一派,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辛派词人。辛弃疾有专章讲述,这里先简单介绍几位辛派词人。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浙江人,为人豪爽,曾三次入狱,51岁才中状元,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病死了。他作有《龙川词》,今天流传下来的词作有74首。他是辛弃疾的好友,词风也和辛弃疾相似,内容一般都表现抗金复仇、救国安民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功利性。他喜欢在词中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他的政治主张,“以词为文”,词作纵横开阖,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陈亮的词往往是直抒胸臆,直截痛快,雄放豪迈,但沉郁厚重不足。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江西人。一生没有做官,在两湖、江淮和江浙一带漫游,和辛弃疾、陆游、陈亮等都有交往,他在江湖上获得了诗侠的美誉。今天流传下来的词有78首。他的词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类是感时之作,以歌颂抗金将士、呼吁北伐为主,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一类是写他作为江湖游士的寂寞和苦闷,如《贺新郎·赠邻人朱唐卿》、《水调歌头·晚春》等作品,这一类是刘过词作中写得最有特色的,也是宋词史上第一次集中展现江湖游士的命运和复杂心态的作品。

刘过非常崇拜辛弃疾,写词时也是有意识地模仿辛弃疾,比如他的《沁园春》:(www.xing528.com)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就是模仿了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的对话体。刘过的“词多壮语”,慷慨奔放,自成一家,但有时也以文为词,不守音律,词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明显。

南宋末的辛派成员中成就最大的是刘克庄(1187—1269),他著有词集《后村别调》(又叫《后村长短句》),今天有135首词作流传下来。他的词不写闺情春怨,而是表达对社会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己的爱国热情,如《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等。他的词比辛弃疾的词更为广阔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有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刘克庄的词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像《沁园春·梦孚若》笔力纵横矫健,情怀激切;他的一些长调词,脱离了传统格律的束缚,叙事说理,自由灵活。他的词风雄健奔放,不过有时语言的锤炼稍显不足。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江西吉安人。他曾经入文天祥幕府宋朝灭亡后就没有做官。他也继承了辛弃疾的词风,但因为他处在宋朝亡国之时,而且他的重要作品大多写于亡国之后,所以他的词多表现亡国的血泪史和亡国之痛,词作中因此少了稼轩词的豪迈,词风凄凉,但是他词中的情感比辛弃疾、刘克庄等人更加真挚自然,沉痛感人,而且他以杜甫记时事的精神用词来记录当时的时代巨变,这在宋末的遗民词人中也是别具特色的。

当南宋豪放词风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与辛弃疾同时的姜夔却独辟蹊径,反俗为雅,在豪放派之外别立一宗。其影响直到南宋后期词坛,像吴文英、张炎、周密、王沂孙等都是姜夔的追随者,不过除了吴文英的词在艺术上有较大突破之外,这一派没有什么其他成就特别突出的人。这里重点介绍姜夔和吴文英。

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波阳人。一生浪迹江湖,寄食官宦,生活清贫,他一直没有做官,以文艺创作自娱自乐。他诗、词、散文、音乐书法都很精通,在当时就很有名,最有成就的是词的创作,虽然只有84首词流传下来,但在词史上的地位却是独特的。他的词在题材上没有大的突破,主要就是写他自己的生活,写相思离别之情,或者在咏物中寄托自己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当然也有些作品写家国之恨、黍离之悲,有一定的爱国精神。在所有的词中,他的爱情词最出色,和传统题材风格不同的是,他不写爱情的细节,只写离别以后的刻骨相思,而且在这类词中,炽热的柔情往往通过冷色调来表现,既使情感得到雅化,又使词的韵味变得高雅脱俗,如“淮南皓月冷千山”(《踏莎行·自东沔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一句,就是词史上少见的冷境。

姜夔作词时,也和辛弃疾一样,移诗法入词,但是他还学习了周邦彦的炼字琢句和江西诗派的清劲瘦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著名的咏梅之作《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词作清空骚雅,笔法灵动,自有一番别样的感伤情绪。姜夔精通音律,他写了许多自度曲,其中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成为今天唯一保存下来的宋代词乐文献。他的自度曲不受固定格律的限制,有的先作词后谱曲,和一般的先曲后词不同,而词的音乐美和情感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如名作《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人写景抒情都不是正面着笔,而是从虚处传神,在今昔对比中,抒发黍离之悲。姜夔写词往往有小序,而且他词中的小序如同小品文,文字精美,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最重要的是,他的词一反柳永变雅为俗的作法,变俗词为雅词,深受当时贵族雅士的喜爱,他的词也因此被认作是雅词的典范。

吴文英(1207?—1269?),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浙江宁波人。一生在江苏、浙江一代活动,长期充当权贵的门客和幕僚,但保持着清高人格。吴梦窗的词作有340首,从艺术的独创性来看,他是宋代末期可以和姜夔齐名的词人。不过他没有辛弃疾的胸襟和气度,也没有姜夔的才情和天赋,所以,他的词主要在艺术技巧上用力。梦窗词融合了周邦彦和姜夔的词风,又加以发展变化。他在词中常化实为虚,用奇特的想象和联想刻画凄迷的意境。他的词往往根据内心的活动来构思,过去、现在、未来相互渗透,时空场景自由转换,词境模糊多义,让读者理解更加困难,如他的那首240字的《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时空跳跃三次,过去的回忆、现实的生活和未来的想象交织在一起,全诗不是用逻辑理性相联系,而是靠情感串联起来,真是“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张炎《词源》卷下)。

吴文英在词的创作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用词写他的恋情,如《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追忆他曾经爱过的苏杭女子。他也用词来咏物,借此来反映他人生的失意和爱情的不幸;还有少量词怀古伤今,表现他的爱国情感,如有名的《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吴文英的词语言也很有特点。他凭着感性认识来组织字句,而不是按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来组合。他的语言色彩感、象征性极强,如“腻涨红波”、“倩霞艳锦”等,语词华丽,词中还多用典故,所以有人说:“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梦窗稿提要》)

宋末词人中,蒋捷是独立自成一家的词人。他兼有豪放和婉约的风格,但却没有辛派后学的粗放直率,也没有姜派末流的隐晦刻削。他的词或直接表现亡国遗民的民族气节,表现自己的不满,或表现亡国遗民的漂泊生活,如《贺新郎·兵后寓吴》、《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等。他的那首《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清奇流畅的语言中将自己的人生感受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不过,总体而言,南宋后期的词坛基本上就是在辛弃疾和姜夔开辟的道路上往前走,辛派词人的后劲和姜夔的追随者们共同开创了南宋后期词坛的面貌。

思考题

1.李清照在词史上的贡献是什么?

2.请简单谈谈李清照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3.请列举重要的辛派词人及其代表作品。

4.姜夔的词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