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盆地之花:巴蜀诗人群:巴蜀文化与文学

大盆地之花:巴蜀诗人群:巴蜀文化与文学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曙,小字阿灰,成都人,唐昭宗龙纪元年进士,官至拾遗。李白《赠范金卿二首》“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作为一个巴蜀之子,皈依故乡怀抱似乎才是最美满的人生,是谓:“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唐昭宗时,王建据蜀,曾聘唐求为参谋而被拒绝,后弃官返乡,隐居于味江山中,人称为“唐山人”或“唐隐居”。

大盆地之花:巴蜀诗人群:巴蜀文化与文学

第五节 大盆地之花:巴蜀诗人群

唐代巴蜀作家辈出,群星辉映,都有佳作传世,《升庵诗话》卷十一谓:“唐世蜀之诗人,陈子昂射洪李白彰明、李馀成都、雍陶成都、裴廷裕成都、刘蜕射洪、唐球嘉州、陈咏青神、岑伦成都、符载成都、雍裕之成都、王严绵州布衣、刘暌绵州乡贡进士、李渥绵州、田章绵州、柳震双流、阮咸成都、刘湾蜀人、张曙巴州、僧可朋丹稜、扈处扆蜀人、毛文锡蜀人、硃桃椎蜀人、杜光庭青城,若张蠙、韦庄、牛峤、欧阳炯,皆他方流寓而老於蜀者”,说的就是这种盛况。僻居封闭的西隅而又物华天宝,巴蜀人多自视雄长、恃才傲物,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与几分天真,一旦出蜀溶入主流文化之中,往往以狂放不羁、特立独行、锐意进取之姿态,常常表现为“木秀于林”,却为治国者所难容,他们只能在风骚领域流芳百世,在自由人格上为人景仰,在传统文化中成为独放异彩之奇葩,这就是另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成都闾邱均,在唐初与杜审言齐名。杜甫赠其孙闾邱师诗云:“凤藏丹霄莫,龙去白水浑”,盛赞其文。闾邱均曾至云南,有《刺史王仁求碑文》、《爨王墓碑文》。张曙,小字阿灰,成都人,唐昭宗龙纪元年进士,官至拾遗。张曙工诗善词,才名籍甚,颇为乡里所重。其《浣溪纱》曰“枕障熏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相知。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孙光宪《北梦琐言》说:“唐张祎侍郎,朝望甚高。有爱姬早逝,悼念不已。因入朝未回,其犹子右补阙曙,才俊风流,因增大阮之悲,乃制《浣溪沙》”。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论其《浣溪沙》:“第三句问消息于杏花,以年计也;诉愁心于明月,以月计也。乃申言第二句二年相思之苦。下阕新愁旧恨,一时并集,况‘帘垂’、‘微雨’之时,与玉溪生‘更无人处帘垂地’句相似,殆有帷屏之悼也”。范崇凯,字金卿,四川内江人,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丙辰科状元及第,是四川第一个状元。玄宗曾命作《华萼楼赋》,备受好评,弟范元凯亦为同科进士。李白《赠范金卿二首》“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尹枢,阆州(今四川阆中)人,七十岁应考自荐为状元(唐德宗贞元七年),其弟尹极后亦中状元,尹枢被人称道的是《击瓯赋》:“驻旌元帅遗风在,击缶高人逸兴酣。水转巴文清溜急,山连蒙岫翠光涵”,卢纶有《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誉之:“佳人香草君子即芳兰。宝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全唐文》存其《珠还合浦赋》、《华山仙掌赋》两文。王谦,蜀人,有诗一卷,有《约赵冰壶赏海棠》云:“湘罗压绣华春风,瑶姬慢舞香裀红。细腰百转弓靴称,银鹅金凤花成丛。《六幺》换手调弦索,一串妖声穿绣幕。沉翠飞香天正乐,寒玉团团帖天角”。其诗略如李贺,尝一脔可知鼎味也。

雍陶,成都人,作过简州和雅州刺史,曾多次越秦岭,穿三峡,远游塞北及今山东、湖南、湖北等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尤善写景咏物,风格清婉秀丽,有诗一卷。其《离家后作》表现着巴蜀人文精神的骄狂:“出门便作焚舟计,生不成名死不归”,展现出破釜沉舟的气概,代表了大多数出蜀文人的普遍心态:不鸣则已,一鸣而惊人。雍陶自视颇高,常自比谢宣城、柳吴兴,对不学无术的来客,常常佯狂挫辱之。其诗多旅游之作,律诗语言精炼,工于对仗,《全唐诗》录其作品123首。善五律,尤其中间四句,遣词造句极为讲究,对仗工稳,声律谐和,而境界狭小,气象萧瑟,喜欢用一些凄清冷寂的意象,特别注意“诗眼”即连缀名词性意象的一些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如《孤桐》:“疏桐馀一干,风雨日萧条。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已悲根半死,复恐尾全焦。幸在龙门下,知音肯寂寥”,又如《秋露》:“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怀人的有《同贾岛宿无可上人院》和《经杜甫旧宅》:“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纪事的有《蜀中战后感事》:“蜀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词客题桥去,忠臣叱驭来。卧龙同骇浪,跃马比浮埃。已谓无妖土,那知有祸胎。蕃兵依濮柳,蛮旆指江梅。战后悲逢血,烧馀恨见灰。空留犀厌怪,无复酒除灾。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家贫移未得,愁上望乡台”。抒发情感的如:“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无谋常委命,转觉命堪疑”(《自述》)和“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还似求名客,无媒不及时”(《感兴》),以及:“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蝉》)、“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却知夜夜愁相似,尔正啼时我正吟”(《闻杜鹃二首》)。在简州(今四川简阳县)时,送客至城外“情尽桥”,嫌其寡情而改题为“折柳桥”。他曾自比谢朓和柳挥,别人则比之为阴铿和何逊。这四位六朝诗人都是以善写景色著称的,雍陶的诗作和他们比较,可谓相得益彰,异曲同工。还写了《英雄传》、《裴度传》等记叙散文,描述中唐名臣郭子仪等人的故事,文字简练,刻画生动,几位名臣形象,跃然纸上。《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有“《雍陶詩集》十卷”。作为一个巴蜀之子,皈依故乡怀抱似乎才是最美满的人生,是谓:“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到蜀后记途中经历》)。

唐求,一作唐球,唐末蜀州人,行为“放旷疏逸”,在唐僖宗乾符年间,曾为青城县令。唐昭宗时,王建据蜀,曾聘唐求为参谋而被拒绝,后弃官返乡,隐居于味江山中,人称为“唐山人”或“唐隐居”。青城山至今尚存他写的一首七律诗,记述其“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燃新丹,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瑶花月满坛”的悠然生活。唐求写诗,或片语,或成联,不拘长短,随手记下,数日后即成一首好诗。每诗成,捻诗稿为丸,投入一大葫芦瓢中,晚年卧病,他把诗瓢投入味江,无限感慨道:“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诗瓢漂入新渠,有识者见之曰:“此乃唐山人诗瓢也!”乘小舟将诗瓢捞起,可惜诗稿多已浸润损坏,仅得诗数十篇,为其所写诗稿的十之二三,后人因此称唐求为“一瓢诗人”。《全唐诗》中收有其诗1卷,计35首。《唐才子传》称唐求的诗“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如《庭竹》:“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的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特征,写桥如“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还有《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蜀关蝉已噪,秦树叶应秋。道路连天远,笙歌到晓愁。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李白的诗歌是天才的喷射,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求,杜甫的诗歌是人间的乐章,是社会精英的知音,而更具平民化的精神消闲产品,则应该另寻新途,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唐诗发展进入了一个的新阶段。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称新乐府诗“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谚,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这种诗体善于吸取民间歌谣的特色,语言通俗易懂。一事一题,首句标其目,卒彰显其志。在形式上这类诗多用“三三七体”,即首句多用三言、七言句,使诗歌行文自由,音韵错落而又简单流畅;还有叙事性强,用平易的语言加以铺叙,富于情节性。当时张籍、王建、刘猛、李馀等人,既写新题乐府,又写古题乐府,都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元稹原与白居易李绅约定“不复拟赋古题”,后来见到刘猛、李馀所作古乐府诗,感到“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于是又和了古题乐府19首。虽用古题,但或“全无古义”,“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26]。(www.xing528.com)

在这个过程中,巴蜀李馀,直接影响“元白诗派”的形成,

《全唐诗》卷508载:“李馀,蜀人,工乐府,登长庆三年的进士第。诗二首”。《升庵诗话》卷五将之的地位描述为:“李馀,成都人文宗,太和八年状元。蜀士在唐居首选者九人,射洪陈伯玉,内江范金卿,阆州九枢,枢弟尹极,夔州李远,巴州张曙,绵州于环”,“元徵之称蜀士李馀刘猛工为新乐府。馀诗传者,仅此二首”,杨慎说的就是李馀的《临邛怨》,其曰:“藕花衫子柳花裙,多蓍沉香慢火薰。惆怅妆成君不见,空教绿绮伴文君”,还有其《寒食诗》曰:“玉轮江上雨丝丝,公子游春醉不知。翦渡归来风正急,水溅鞍帕嫩鹅兒”。当时的作家对李馀是极为推崇的,按《全唐诗》记载,许多作家都有与李馀诗歌唱和的作品。张籍有《送李馀及第后归蜀》:“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归去唯将新诰牒,后来争取旧衣裳。山桥晓上芭蕉暗,水店晴看芋草黄。乡里亲情相见日,一时携酒贺高堂”;贾岛有《送李馀及第归蜀》:“知音伸久屈,觐省去光辉。津渡逢清夜,途程尽翠微。云当绵竹叠,鸟离锦江飞。肯寄书来否,原居出亦稀”,又有《送李馀往湖南》:“昔去候温凉,秋山满楚乡。今来从辟命,春物遍涔阳。岳石挂海雪,野枫堆渚樯。若寻吾祖宅,寂寞在潇湘”,和《喜李馀自蜀至》:“迢递岷峨外,西南驿路高。几程寻嶮栈,独宿听寒涛。白鸟飞还立,青猿断更号。往来从此过,词体近风骚”;朱庆馀有《送李馀及第归蜀》:“从得高科名转盛,亦言归去满城知。发时谁不开筵送,到处人争与马骑。剑路红蕉明栈阁,巴村绿树荫神祠。乡中后辈游门馆,半是来求近日诗”和“长安东门别,立马生白发。霁後轩盖繁,南山瑞烟发。尝忧车马烦,土薄闻水声”;元稹有《君莫非(此后九首和李馀)》:“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相解,那得相讥。犬不饮露,蝉不啖肥。以蝉易犬,蝉死犬饥。燕在梁栋,鼠在阶基。各自窠窟,人不能移。妇好针缕,夫读书诗。男翁女嫁,卒不相知。惧聋摘耳,效痛嚬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姚合有《闻新蝉寄李馀》等,其《送李馀及第归蜀》曰:“蜀山高岧峣,蜀客无平才。日饮锦江水,文章盈其怀。十年作贡宾,九年多邅回。春来登高科,升天得梯阶。手持冬集书,还家献庭闱。人生此为荣,得如君者稀。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与子久相从,今朝忽乖离。风飘海中船,会合难自期。长安米价高,伊我常渴饥。临岐歌送子,无声但陈词。义交外不亲,利交内相违。勉子慎其道,急若食与衣。苦爇道路赤,行人念前驰。一杯不可轻,远别方自兹”,还有《别李馀》:“病童随瘦马,难算往来程。野寺僧相送,河桥酒滞行。足愁无道性,久客会人情。何计羁穷尽,同居不出城”,以及《寄李馀卧疾》:“穷节弥惨栗,我讵自云乐。伊人婴疾恙,所对唯苦药。寂寞行稍稀,清羸餐自薄。幽斋外浮事,梦寐亦简略。雪户掩复明,风帘卷还落。方持数杯酒,勉子同斟酌”等。

刘猛也是“新乐府派”的重要成员。《全唐诗》载:刘猛,“梁州进士”,与元稹同时,录其《月生》:“月生十五前,日望光彩圆。月满十五后,日畏光彩瘦。不见夜花色,一尊成暗酒。匣中苔背铜,光短不照空。不惜补明月,惭无此良工”,又如其《苦雨》:“自念数年间,两手中藏钩。于心且无恨,他日为我羞。古老传童歌,连淫亦兵象。夜梦戈甲鸣,苦不愿年长”。刘猛的《晓》就是这个流派的风格的典型体现:“朝梳一把白,夜泪千滴雨。可耻垂拱时,老作在家女”。

李馀、刘猛的文体创新对唐代文学的贡献,学界极少论及,王水照主编《古代十大诗歌流派》列有专章“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李绅、刘猛、李馀、张籍、王建、刘禹锡等”进行论述,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90早对此有明确的说明:“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於声,故曰新乐府也。元微之病后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谓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乃与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更拟古题。因刘猛、李馀赋乐府诗,咸有新意,乃作《出门》等行十馀篇。其有虽用古题,全无古义,则《出门行》不言离别,《将进酒》特书列女。其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明人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也说:“古乐府命题,俱有主意,后之作者,直当因其事用其题始得。往往借名,不求其原,则失之矣。如刘猛、李余辈,赋《出门行》不言离别,《将进酒》乃叙烈女事,至于太白名家,亦不能免此病”,当事人元稹亦在《乐府古题序》承认:“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辜,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道,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意焉。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

蜀人刘湾是“边塞诗派”成员。禄山之乱,以侍御史居衡阳,与元结相友善。《全唐诗》录其诗六首。《出塞曲》“将军在重围,音信绝不通。羽书如流星,飞入甘泉宫。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一朝随召募,百战争王公。去年桑干北,今年桑干东。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仍闻左贤王,更将围云中”。《云南曲》:“百蛮乱南方,群盗如猬起。骚然疲中原,征战从此始。白门太和城,来往一万里。去者无全生,十人九人死。岱马卧阳山,燕兵哭泸水。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哀哀云南行,十万同已矣。”《李陵苏武》:“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身辱家已无,长居虎狼窟。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穷阴愁杀人,况与苏武别。发声天地哀,执手肺肠绝。白日为我愁,阴云为我结。生为汉宫臣,死为胡地骨。万里长相思,终身望南月。”《即席赋露中菊》:“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晚成犹有分,欲采未过时。勿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还有《虹县严孝子墓》、《对雨愁闷·寄钱大郎中》等。《唐诗纪事》374卷《乐府诗集》卷30对此都有所记载,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论》选录其二首《出塞曲》、《云南曲》。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刘湾诗说的更明白:“尤得边塞之思……逆子贼臣闻之,宜乎皆改节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