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持续扩展

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持续扩展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集团化经营也加大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银行母公司在制定和推行集团资产负债管理政策时,需要统筹考虑多个监管要求。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扩大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意味着银行的经营理念需要随之发生转变。

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持续扩展

(一)从法人到集团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程度也日益加深。从客户需求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脱媒,对公客户对贷款融资的需求有所减弱,逐步开拓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零售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储蓄存款,而是寻求在存款、股票、基金理财等产品中做好资产配置。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净息差不断被挤压,也急需顺应市场需求加快业务转型,通过为客户提供综合化服务实现盈利增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设、并购、入股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其他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租赁、信托证券、基金、投资等金融服务,达到维护客户的目标。

从外部竞争形势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加速开放金融业,具有混业经营优势的外资银行正在以合资参股、直接设立法人分支机构等方式加快向我国各大金融领域渗透。在另一端,互联网巨头利用其不断完善的生态圈,逐步侵蚀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通过高频接触持续强化其客户黏性及业务惯性。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有必要拥有多个金融牌照,通过打造多维的金融服务能力,充分应对后续各种挑战。

从同业综合化经营布局情况来看,国有银行普遍设立多个非银子公司,股份制银行也通过自身或者上层金融控股公司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集团化经营有助于发挥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提升集团整体的盈利能力。银行母公司能够有效发挥与子公司的业务联动作用,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进而提高客户黏性、提升客户价值贡献。同时,子公司能够依托母公司强大的平台资源、客群基础和资金支持等,迅速提高业务经营领域的影响力,促进集团整体经营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集团化经营也加大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母公司和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母公司只能通过公司治理对子公司实施影响,无法直接对其日常经营进行管理,这将导致集团资产负债管理深度和广度均弱于单一法人控制下总行对分行的直接控制。

其次,从经营业务范围来看,部分非银子公司的主营业务与银行母公司的主营业务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保险、基金、投行等,由于行业不同,子公司在业务特性、风险、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将增加集团资产负债管理的复杂性,同时也将对集团层面的管理提出更多的挑战。

再次,从监管角度来看,除了涉及非银领域外,部分银行子公司还注册在境外,实际经营中同时受到多地、多个领域监管部门的监管。银行母公司在制定和推行集团资产负债管理政策时,需要统筹考虑多个监管要求。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形势日趋严峻,监管的复杂性和风险也进一步增加,需要集团在日常资产负债管理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最后,从系统等基础设施来看,子公司由于历史沿革、行业差异等原因,业务系统往往与母公司差异较大,而近来又受到行业法规等限制,母子公司在系统对接方面面临较大困难,数据大量依赖手工,导致集团层面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精细度等均不及法人层面,这进一步增加了集团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

参照美国等成熟金融市场的演进过程,未来金融领域的竞争将逐步转变为金融集团之间的竞争,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持续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以期在未来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逐步适应法人向集团的转变,由以往的只关注银行自身业务延伸至集团内各类机构的管理,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流程、深化集团并表管理、强化系统建设等手段,不断丰富管理工具、深化管理水平,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促进集团综合金融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从表内到表外

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表内,包括存贷款、投资、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等,盈利主要以稳定的净利息收入为主。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净息差不断收窄,传统表内业务比重不断缩小,迫于竞争压力和发展需要,银行开始拓展经营范围,创新金融工具,通过为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来提高盈利能力,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发展。传统表外业务主要包括承诺类业务、担保类业务、委托代理类业务和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等,此类业务一般资本消耗较低,能够让商业银行以较低的资本耗用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除此之外,近年来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过程中,表外业务创新层出不穷,资产证券化、银行理财等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均以“持有型”经营模式为主,将资产留在表内,获取资产持有期间的收益。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受限于资本、资金、风险等方面的约束,银行可持有的资产规模相对有限,同时资产负债利差不断收窄,银行持有资产的边际收益不断减少,为保持收入的持续增长,银行经营理念开始从“持有型”向“交易型”转变,通过做大资产流转的交易量,达到以量补价的目的。在此背景下,资产证券化业务迎来了发展机会。

除此之外,银行理财近年来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银行理财业务既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反过来又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两者相互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受政策限制的表内存款价格难以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反过来,理财产品的发展也推动了利率市场化,2012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银行理财由于满足了银行经营、居民投资和企业融资等多方面需求,因而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银行方面,理财产品组合投资可以将部分信贷资产表外化,不再受信贷额度限制、贷款行业限制、存贷比监管约束,并且无须计提表内拨备和资本,同时银行理财也是利率市场化阶段应对存款流失的揽客利器。居民方面,随着家庭财富的不断提升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居民的财富管理意识觉醒,理财需求不断增加,收益良好、期限灵活的银行理财受到青睐。企业方面,由于信贷额度和贷款投向受到严格监管,社会融资需求大于信贷额度供给,而理财非标一方面满足了客户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理财的产品收益,规模实现迅速增长。(www.xing528.com)

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扩大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意味着银行的经营理念需要随之发生转变。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主要突出产品视角,重点围绕“存、贷、汇”等单一产品提高盈利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客户服务需求日益复杂,银行不应聚焦于某一产品的规模和盈利,而应通过提供表内外综合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最终实现对客户的价值创造及自身盈利增长。近年来,不少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客户经营的重要性,逐步建立基于客户视角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机制和模式。例如,针对零售客户建立了管理客户总资产的模式,重点围绕零售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对客户存款、理财、股票、基金、保险等产品进行综合配置和管理。针对对公客户建立了客户融资总量的模式,对客户的融资需求不再局限于表内贷款,而是打通贷款、票据、债券、理财融资、信托代销等综合融资渠道,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与此同时,表外业务的发展也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首先,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表外理财投资的资产期限相对较长,但吸收的资金期限较短,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特征明显,表外理财应对流动性管理的手段主要是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或者出售理财投资资产。但在市场流动性整体紧张的环境下,理财可能难以以合意的价格募集到资金或及时出售资产,从而形成流动性风险。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以前,理财产品对客户刚性兑付,并且与银行自营业务的隔离不够清晰,意味着银行承担了为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管理兜底的职责。其次,增加了利率、汇率风险管理的难度。表外理财投资资产以债券等金融工具为主,并且不少投资标的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在当前金融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入的阶段,利率、汇率波动性加大,容易造成表外理财投资资产的估值波动,影响客户体验。最后,也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理财非标和权益投资处于刚刚建立的阶段,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容易积累信用风险,当表外理财业务出现信用风险时,风险可能从表外传导至表内,引发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不仅使表内外资产规模迅速扩张,而且业务复杂性越来越高,风险日益隐蔽,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跳出资产负债表的框架,不断丰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视角,统筹表内外业务协调发展,严防表内外业务风险的交叉传递,促进表内外风险控制和价值回报的统筹平衡。

(三)从人民币到本外币

过去十余年,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0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行榜”,中国已有143家银行进入1000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位列前四名。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加强,国内银行纷纷加快国际化布局,跨境经营能力不断提升。

从发展历程来看,2000年以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集中于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资本实力、公司治理水平、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为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产业、贸易和资本跨国流动需求推动金融国际化进程持续发展,商业银行迎来了国际化发展的难得机遇,通过自主申设、收购兼并等方式不断扩大境外经营规模,完善机构布局,构建全球化服务网络。

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业务快速发展,银行资产负债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大幅增加,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资产负债管理难度显著加大。外币业务是完全市场化的业务,境内外币业务已于2003年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境外外币业务更是直接置身于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在此情况下,外币业务与金融市场关联度更高、波动性更大,不仅受利率波动影响,而且受汇率波动影响。此外,由于涉及跨币种业务,更容易产生阶段性套利机会导致业务规模短期内大幅波动。

第二,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更高。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人民币为本币业务,融资市场交易活跃,融资渠道相对多元化,并且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承担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所以商业银行在出现危机时有可能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临时流动性支持。但对外币业务而言,受限于外币融资市场深度有限、银行外债额度等原因,商业银行融资渠道相对不足,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被动吸收客户存款,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银行可能面临无法及时筹措资金的巨大压力,这就对银行外币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外币业务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部分经济体还实施了负利率政策,利率水平不断降低。特别是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央行重回宽松模式,再次启动降息潮,利率水平进一步下降。但与此同时,由于客户存款利率难以有效向下突破零利率,所以商业银行外币业务利差不断收窄、利润下降,外币资产负债管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第四,外币业务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一方面,由于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加快、居民财富管理业务需求更加多元化等,企业和居民对于外币资产负债业务的需求加大,商业银行外币资产负债规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宽幅震荡态势,在完全市场化的外汇市场中,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难度增大。

面临上述新的挑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不断扩充管理视角,从人民币资产负债管理扩展至向本外币资产负债全面管理。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外币业务的战略定位。资产负债管理服务于全行整体战略导向,同样,对于外币业务也需要商业银行结合自身情况,明确战略目标,并据此制定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例如,外币业务发展战略是以财务回报为导向,还是以规模扩张、抢占市场份额为导向?是以服务国内客户“走出去”的金融需求为主,还是扎根境外,以当地客户为主?一般来说,在商业银行国际化起步阶段,由于对境外经营环境、法律法规不熟悉,网点布局也相对有限,所以应侧重于为境内客户在境外的业务开展提供金融服务,避免盲目开展本地业务导致风险增加。待银行国际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当地金融业务参与程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对当地客户认知了解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后,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开展本地业务。

在具体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外币业务纳入全行资产负债预算管理。结合战略定位,合理编制境内外各机构的外币资产负债业务增长计划和资本限额计划,加强过程监测与管理,推动外币业务平稳有序发展。二是构建外币FTP曲线。加强各币种利率和汇率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FTP曲线,引导资产负债结构平衡,同时尽量减少跨币种的套利机会,避免资金空转套利和业务大起大落。三是加强外币业务市场风险管理,将外币市场风险纳入全面市场风险管理框架之内。构建外币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结合资产负债规划,制定各个币种的市场风险管理限额和要求,统一开展外币业务的利率、汇率和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四是加强海外司库建设。对于外币资金统一司库运作,统筹协调境内和境外机构资金余缺,充分发挥集中化资金运营优势,牵头协调境外机构债务工具发行,拓宽融资渠道,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提高外币资金使用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