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夷商: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商的称谓

夷商: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商的称谓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家驹:《东印度公司的解散与鸦片战争》,《清华周刊》1932.09-10。■李文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对华的掠夺与侵略》,《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03。■李宽柏:《论鸦片战争前“港脚商”与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贸易上的特殊关系》,《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6。■李宽柏:《鸦片战争前在华英商的独立贸易过程的完成》,《宜宾学院学报》2005.03。■李宽柏:《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中的英国散商研究》,南昌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夷商: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商的称谓

本节先把各国商人相关文献资料按国别集中罗列(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美国、俄罗斯等),没有明显国别区分的资料按出版年份列在最后。

■ 汪熙著:《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谭树林著:《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澳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 [美]马士(Hosea·B·Morse)著,区宗华译,林树惠校,章文钦校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此中译本修订版由章文钦先生增加补注八百余条)。

■ [日]浅田实著,顾珊珊译:《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 [英]苏珊·里德·斯蒂夫勒(Susan Reed Stifler)撰,刘美华、杨慧玲译:《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的汉语学生》,《国际汉学》2016.01。

■ [日]藤原敬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制度改编——1750年代的广州贸易》,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口岸史研究基地主编:《“文献与阐释——广州口岸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 千家驹:《东印度公司的解散与鸦片战争》,《清华周刊》1932.09-10。

■ 严钟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历史教学问题》1983.01。

■ 刘继兴:《试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历史作用》,《华中师院学报(哲社版)》1983.06。

■ 李荣昌:《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取得与丧失》,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4),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 龚小夏:《东印度公司与英、印、中三角贸易关系》,《南亚研究》1985.02。

■ 赵伯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和形成》,《东南亚》1985.04。

■ 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06。

■ 陈传金:《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衰》,《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7.01。

■ 林承节:《英国东印度公司怎样从商人组织转变为国家政权》,《南亚研究》1988.01。

■ 庄万友:《略论英国东印度公司同印度早期(1607—1757年)贸易的商品结构及其成因》,《南亚研究》1988.02。

■ 包弈诚:《从贸易到征服——论1813年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活动》,《南亚研究》1989.03。

■ 李文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对华的掠夺与侵略》,《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03。

■ 章文钦:《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译本简介》,《近代中国(第五辑)》,1995。

■ 谌渊:《试论英属东印度公司后期在印度的掠夺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A1。

■ 申晓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历史轨迹》,《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汉文版)》1996.01。

■ 曹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台湾郑氏政权》,台北: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第六辑,1997。

■ 谌焕义:《论东印度公司与近代早期的英国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会版)》1997.01。

■ 徐方平:《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废止的原因和影响》,《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2。

■ 林仁川:《清初台湾郑氏政权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01。

■ 兰日旭:《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华茶出口贸易垄断权的因素分析》,《农业考古》1998.04。

■ 王美玲:《东印度公司银币在舟山的流通》,《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科版)》1999.03。

■ 刘泽生:《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穗医生与近代医学交流》,《广东史志》1999.03。

■ 张燕清:《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心从厦门转向广州的原因》,《学术研究》1999.08。

■ 耿喜波:《谈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俄美公司职员的状况》,《黎明职业大学报》2000.03。

■ 杨美艳:《16世纪后期英国的外贸公司及其历史作用》,《史学月刊》2000.02。

■ 石坚平:《东南亚在早期中英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南亚》2001.01。

■ 潘毅:《清代前期广州中西贸易中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委员会》,中山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 张燕清:《略论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起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 李宽柏:《论鸦片战争前“港脚商”与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贸易上的特殊关系》,《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6。

■ 李宽柏:《鸦片战争前在华英商的独立贸易过程的完成》,《宜宾学院学报》2005.03。

■ 龚高健:《港脚贸易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04。

■ 李宽柏:《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下散商对华贸易的特点》,《龙岩学院学报》2005.05。

■ 李宽柏:《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中的英国散商研究》,南昌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孙山亦:《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研究(1833—1838)》,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兰日旭:《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华茶出口贸易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农业考古》2006.02。

■ 张燕清:《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方式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03。

■ 许彬、谢忠:《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早期对藏政策》,《湘南学院学报》2006.03。

■ 何顺果:《特许公司——西方推行“重商政策”的急先锋》,《世界历史》2007.01。

■ 汪定华:《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 秦楚:《东印度公司:公司史的传奇发端》,《法制日报》2007.01.21。

■ 张宁:《东印度公司贸易体制对清朝前期立法的冲击》,《外国法制史研究》2008.00。

■ 潘毅:《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起源及性质》,《凯里学院学报》2008.01。

■ 李强:《略论18世纪英属东印度公司开辟北方商路始末》,《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 张春季:《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终结与驻华商务监督的设立》,《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 谭树林:《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西文化交流——以在华出版活动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08.05。

■ 潘毅:《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历史启示》,《凯里学院学报》2009.05。

■ 陈照华:《英国东印度公司主要经济活动研究》,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硕士学位论文。

■ 黄菊艳译:《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货物监管人特别委员会中文档案介绍》,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等编:《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 《全球与区域之间——近代早期广州口岸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编印,2010。含论文:

游博清:《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职员的薪资与福利》;

苏精:《1822年广州大火后英国商馆的重建》;

■ 张坤:《19世纪20—30年代广州与澳门的英商船赛》,《广东社会科学》2010.04。

■ 连东:《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鸦片并非针对中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04。

■ 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 游博清:《战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的船务管理(1786—1816)》,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编印:《广州与世界(2011广州论坛·广州与世界高峰论坛文集)》,2011。

■ 何文华:《论18世纪后期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的调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2012.04。

■ 潘毅:《近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的大班》,《凯里学院学报》2012.05。

■ 倪兆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印英纺织品及原料贸易研究(1660—1830)》,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李若虹:《论六世班禅进京前后与东印度公司的交往》,《中国藏学》2013.01。

■ 汪前军:《论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早期报刊发展中角色的双重性质》,《国际新闻界》2013.03。

■ 谢瑞育:《1834年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 王宏志:《斯当东与广州体制中英贸易的翻译:兼论1814年东印度公司与广州官员一次涉及翻译问题的会议》,《翻译学研究集刊》2014.17。

■ 柯玫瑰、孟露夏:《18世纪的广州、瓷器和东印度公司》,《东方早报》2014.07.02。

■ 谭树林:《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的翻译问题》,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九十期,澳门政府文化局,2014年春季刊。

■ 胡欣:《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关系探究(1757—1858)》,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 游博清:《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南中国海水文调查(1779—1833)》,《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01。

■ 高昊:《利益与形象: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特权之争探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05。

■ 钱灵杰、操萍:《英国东印度公司译员典籍英译研究述评》,《淮海工学院学报(人社版》2015.10。

■ 孟宪凤、王军:《东印度公司与17世纪英国东印度贸易》,《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05。

■ 颜世阳:《略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考试周刊》2015.79。

■ 汪诗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公司治理制度研究》,《法制与经济》2016.01。

■ 程皖:《1550—1640年代英国商业公司的海外贸易及其影响》,《历史教学问题》2006.01。

■ 王加丰:《西方历史上的特许公司》,《历史教学问题》2016.02。

■ 王宏志:《“毫无疑问是一项非常大胆的举措”:论1814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封舱行动以及与广州官员的会议》,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口岸史研究基地主编:《“文献与阐释——广州口岸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 吴义雄:《海外文献与清代中叶的中西关系史研究——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中文档案之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18.03。

■ [美]杨联升:《剑桥大学所藏怡和洋行中文档案选注》,《清华学报》1947.03。

■ [英]勒费窝(Le Fevour,Edward)著,陈曾年、东嘉书译:《怡和洋行:1842—1895在华活动概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 黄孝宽:《英帝国主义侵华企业怡和公司》,《广东文史资料精编》第二卷(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 刘诗平著:《洋行之王——怡和》,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 刘诗平著:《洋行之王:怡和与它的商业帝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 何咏天:《从剑桥大学所藏怡和洋行中文档案看清代商欠问题》,《兰台世界》2016.17。

■ 林庆元、黄国盛:《鸦片战争前广州英商洋行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1993.01。

■ 李金明:《鸦片战争前英商在广州的贸易》,《南洋问题研究》1994.04。

■ 赵秀荣:《1500—165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 陈娟、陈勇:《略论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的慈善活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05。

■ 徐沁萍:《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武汉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 游博清:《小斯当东:19世纪的英国茶商、使者与中国通》,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 沈琦:《略论近代早期英国商人亲属关系网络的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3。

■ 张坤:《英商在广州与澳门(1827—1839)》,暨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 郭勇:《鸦片战争前广州英商洋行经济活动的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6。

■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 沈晓鸣:《小人物,大来头——理查德·马克威克行迹初探》,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编:《走进广府——首届广府文化学术年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 [英]N·本杰明:《印度孟买与中国之间的“港脚贸易”(1765—1865)》,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4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房德邻:《港脚商与鸦片战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1990.06。

■ 陈尚胜:《英国的“港脚贸易”与广州》,《中外关系史论丛》第4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 张增瑞:《试论清嘉道年间鸦片走私中的港脚商人》,《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01。

■ 李宽柏:《论鸦片战争前“港脚商”与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贸易上的特殊关系》,《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6。

■ 龚高健:《港脚贸易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04。

■ 池雅静:《英国东印度公司港脚贸易兴起的内部原因》,《华章》2010.01。

■ 池雅静:《18世纪英国在亚洲港脚贸易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 郭德焱著:《清代广州的巴斯商人》,北京:中华书局,2005。

■ [美]施其乐:《珠江三角洲的巴斯客商》,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五十九期,澳门政府文化局,2006年夏季刊。

■ [印度]塔姆皮:《对华贸易中的巴斯人》,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五十九期,澳门政府文化局,2006年夏季刊。

■ [印度]萨克塞娜:《巴斯商人对孟买和香港发展的贡献》,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六十四期,澳门政府文化局,2007年秋季刊。

■ 郭德焱:《清代广州的巴斯商人》,中山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 郭德焱:《中国文献中的巴斯人》,《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3。

■ 郭德焱:《粤港澳三地文献与巴斯在华史研究》,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四十七期,澳门政府文化局,2003年夏季刊。

■ 江滢河:《新视野下的口岸史研究——评〈清代广州口岸的巴斯商人〉》,《海交史研究》2005.02。

■ 《巴斯人与广州十三行的商欠案》,《紫禁城》2007.01。

■ 金叶:《巴斯商人沿海上丝路而来》,《广州日报》2009.06.07。

■ 蔡鸿生、[荷]包乐史等著:《航向珠江:荷兰人在华南(1600—2000年)》,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 蔡鸿生著:《中外交流史事考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 [荷]伦纳德·鲍乐史(Leonard Blussé)、温广益译:《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南洋资料译丛》1984.04。

■ [荷]约尔格(C.J.A·Jorg):《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三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 [葡]维因克:《荷属东印度公司和葡萄牙关于葡萄牙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决定》,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十三、十四期,澳门政府文化司署,1993。(www.xing528.com)

■ [荷]费莫·西蒙·伽士特拉(Feimotv Simon Jiashitra)著,倪文君译:《荷兰东印度公司》,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 [美]范岱克(Paul A.Van Dyke):《163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亚经营亚洲贸易的制胜之道》,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七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 [美]欧阳泰(Tonio Andrade):《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海寇(1621—1662)》,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七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 陈小冲:《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扩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02。

■ 廖大珂:《试论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商业掠夺机构到殖民地统治机构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1987.04

■ 李金明:《十七世纪初期中国与荷兰的海上贸易》,《南海问题研究》1989.04。

■ 冯先铭、冯小琦:《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明清瓷器》,《南方文物》1990.02。

■ 江树生:《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档案台湾关系档案目录序》,台北:《台湾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大历史系,1994。

■ 聂德宁:《明末清初中国帆船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关系》,《南洋问题研究》1994.03。

■ 蔡鸿生:《清代广州的荷兰馆》,蔡鸿生主编:《广州与海洋文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 章文钦:《明清时代荷兰与广州口岸的贸易和交往》,蔡鸿生主编:《广州与海洋文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 曹英:《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荷兰商业霸权的确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01。

■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西初识二编》,2000。

■ 喻常森:《中国与荷属东印度的早期贸易关系》,《海交史研究》2000.02。

■ 喻常森:《明清之际中国与荷属东印度殖民地的交往》,《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1。

■ 张彬村:《十七世纪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为甚么不再派船到中国来?》,台北: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第九辑,2005。

■ 李德霞:《浅析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郑氏海商集团之商业关系》,《海交史研究》2005.02。

■ 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兼谈西欧商人资本》,《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 林琳:《17—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 汤开建、黄春艳:《顺治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清王朝的正式交往》,《文史》2007.01。

■ 张彬村:《荷兰东印度公司时代华人的商业势力发展》,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十辑,台北: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8。

■ 李倩:《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远东贸易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 许序雅、林琳:《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区间贸易》,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编:《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

■ 金祎成:《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的香料贸易》,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 刘勇:《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探析》,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编印:《广州与世界(2011广州论坛·广州与世界高峰论坛文集)》,2011。

■ 刘勇:《论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华经营之道》,《海交史研究》2011.02。

■ 辛婷:《论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明末清初克拉克瓷发展演变》,《中国陶瓷》2011.09。

■ 厉益:《1602—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 仲继银:《荷兰东印度公司》,《中国新时代》2012.03。

■ 赵雅丹:《17世纪中荷海商集团组织差异及原因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 陈旭楠:《荷兰商船来华事件——全球史视野下的中荷葡角力》,全球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编:《“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 彭明翰:《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外销欧洲——贸易全球化视野下的景德镇瓷器文化研究之一》,《南方文物》2013.01。

■ 刘勇:《荷兰东印度公司中国委员会与中荷茶叶贸易》,《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04。

■ 胡文中:《从〈Procelain and the Dutch China Trade〉一书看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贸易》,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 李明敏:《17-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 陶庆婉:《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亚海域的商业扩张》,南京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杨大勇:《16—17世纪荷兰的崛起与资本市场》,《史学理论研究》2016.01。

■ 高鸽:《荷兰东印度公司时代之下的贸易与日本漆艺的关系》,《工业设计》2016.08。

■ 刘勇:《清代一口通商时期西方贸易公司在华茶叶采购探析——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01。

■ 朱小丹主编:《中国广州:中瑞海上贸易的门户》,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

■ [瑞典]默尔纳(Moerner):《瑞典东印度公司与中国》,《北京社会科学》1988.01。

■ [日]松蒲章:《清代广州茶叶出口贸易与瑞典东印度公司》,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

■ [瑞典]莉萨·赫尔曼(Lisa Hellman),蔡香玉译:《广州贸易的社会关系——瑞典东印度公司的信息流动、信用、空间与性别》,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编印:《广州与世界(2011广州论坛·广州与世界高峰论坛文集)》,2011。

■ 蔡鸿生:《论清代瑞典纪事及广州瑞行商务》,《中山大学学报》1991.02。

■ 尹建平:《瑞典东印度公司与中国》,《世界历史》1999.02。

■ 钟瑞海:《瑞典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走私》,《财经时报》2006.07.24。

■ 康波:《法国东印度公司与中法贸易》,《学习与探索》2009.06。

■ 康波:《法国东印度公司及其远东商务(1664—1790)》,中山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 耿昇:《17—18世纪在广州的法国商人、外交官与十三行行商》,《暨南史学》2014.00。

■ 冷东、吴东艳:《清代广州十三行与法国经贸文化交流》,《岭南文史》2014.02。

■ 全汉升:《明清中外交通与贸易》,全汉升著:《明清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 [葡]施存龙:《葡商集中澳门前的“家”——浪白澳(岛)考辨》,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四十、四十一期,澳门政府文化局,2000年春、夏季刊。

■ 梁碧莹:《茶叶贸易与早期中美关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 康华:《“中国皇后”号商船》,《国际贸易》1984.04。

■ 霍世亮:《“中国皇后”号首次来华》,《瞭望》1984.36。

■ 梁碧莹:《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学术研究》1985.02。

■ 梁碧莹:《“到广州去”——第一批美国人来华记》,《岭南文史》1986.02。

■ 李文俊:《“中国皇后”号——到达中国的第一艘美国商船》,《海交史研究》1988.02。

■ 李金明:《鸦片战争前中美广州贸易述略》,《南洋问题研究》1994.03。

■ 张小丁:《“中国皇后”号开启中美贸易》,《文史杂志》2001.03。

■ 梁碧莹:《再现中美贸易肇始期的〈山茂召日记〉》,《世界历史》2001.05。

■ 青舟:《鉴往知新:考证中美贸易源头的价值》,《南风窗》2004.02。

■ 何思兵:《旗昌洋行与19世纪美国对广州贸易》,《学术研究》2005.06。

■ 刘静:《从旗昌洋行的兴盛初探中国买办资产阶级产生的条件》,《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S1。

■ 郑明:《“中国皇后”号传奇》,《中国远洋航务》2007.11。

■ 闻琦:《中国皇后号:中美贸易传奇的开端》,《广州日报》2007.05.02。

■ 褚艳红:《山茂召的中国观察及其印象——美国早期中国认识的一个考察》,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李国荣:《美国与中国皇后号》,《徐州日报》2009.12.08。

■ 李怡然:《中美最早的商业贸易》,《历史档案》2009.02。

■ 刘涛:《试论19世纪上半期美国商人汇票与鸦片走私》,《财经界(学术)》2010.07。

■ 李国荣:《美国总统打出的中国皇后牌》,《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10.05。

■ 陈翔、刘海健:《18—19世纪对华贸易催生美国首代百万富翁》,《广州日报》2011.02.13。

■ 常征:《“中国皇后号”的城市外交特征与价值研究》,《城市观察》2014.01。

■ 许晓冬:《中美贸易之开端——“中国皇后”号来华前后》,《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10。

■ 王睿:《美国“大土耳其”号来华贸易考辨》,《清史研究》2016.01。

■ [美]菲利普.查德威克、福斯特.史密斯著:《中国皇后号》,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

■ [美]范岱克(Paul A.Van Dyke):《1842年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走私网络:澳门与美国对中国内地贸易的内地联系》,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四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 [美]袁清(王睿译):《第一艘“大土耳其号”——伊利亚斯·哈斯克特·德比与广州贸易,1780—1790》,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 [美]雅克·当斯著,周湘、江滢河译:《黄金圈住地——广州的美国商人群体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1784—1844》,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 [美]乔赛英·昆西(Josian Quincy)编著,褚艳红译:《山茂召少校日记及其生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 蔡鸿生著:《俄罗斯馆纪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 蔡鸿生著:《〈朔方备乘〉俄罗斯馆纪事补正》,《学术研究》编辑部编:《史学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 赵云田:《清代北京的俄罗斯馆》,《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06。

■ 蔡鸿生:《俄美公司与广州口岸》,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 蔡鸿生:《俄罗斯馆与〈资本论〉中的王茂荫》,《历史研究》1989.03。

■ 蔡鸿生:《俄罗斯馆沿革考》,广州:《中山大学史学杂刊》第1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 刘燕:《清代京城的俄罗斯馆》,《历史档案》2007.04。

■ 伍宇星:《俄船首航广州贸易风波再研究》,关贵海、栾景河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 柳若梅:《历史上俄罗斯通过广州开展对华贸易问题探究》,《俄罗斯学刊》2011.03。

■ 蔡鸿生著:《蔡鸿生史学文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 刘迎胜:《乾隆年间澳门的亚美尼亚商人》,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四十五期,澳门政府文化局,2002年冬季刊。

■ [美]施其乐、范岱克:《追寻澳门亚美尼亚商人的足迹》,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五十五期,澳门政府文化局,2005年夏季刊。

■ [美]范岱克(Paul A.Van Dyke):《广州贸易中的模糊面孔:摩尔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巴斯人、犹太人和东南亚人》,《海洋史研究》第十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 中国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的洋行与租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 王渭泉、吴征原、张英恩编著:《外商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 郭小东:《打开“自由”通商之路——19世纪30年代在华西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探研》,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 陈学军:《古代广州的外国商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 王垂芳主编:《洋商史:上海1843—1956》,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 汪敬虞:《是住冬还是住夏:关于鸦片战争前广州外国商人的“住冬”问题》,《近代史研究》1980.04。

■ 聂宝璋:《十九世纪中叶在华洋行势力的扩张与暴力掠夺》,《近代史研究》1981.02。

■ 赫树权:《外国“洋行”在中国》,《商业研究》1988.12。

■ 章文钦:《鸦片战争前欧洲各东印度公司对广州的贸易》,《羊城今古》1992.03。

■ 林日杖:《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在华洋行经济活动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 田澍:《明代丝绸之路上的外国商人》《光明日报》2002.01.28。

■ 林日杖:《五口通商时期外商在华经营策略述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01。

■ 高海燕:《近代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社会科学辑刊》2003.02。

■ 程美宝、刘志伟:《18、19世纪广州洋人家庭里的中国佣人》,《史林》2004.04。

■ 李志英:《外商在华股份公司的最初发展——关于近代中国股份公司制度起源的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6.01。

■ 王丽英:《简论清代前期的外商政策》,《惠州学院学报》2006.02。

■ 侯俊云:《略析清代乾嘉道时期(1757—1842年)管理外商之法规》,《兰州学刊》2006.11。

■ 蔡鸿生:《中外交通史上的胡商蕃客》,《学理与方法——蔡鸿生教授执教中山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7。

■ 陈国威:《鸦片战争前寓华西人饮食考》,《寻根》2008.01。

■ 莫家咏:《从香港艺术馆馆藏看十九世纪上半叶洋人在粤活动的部份限制》,“全球与区域之间——近代早期广州口岸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编印,2010。

■ 郭勇:《鸦片战争前后欧美洋行在华经济活动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李果:《清代在华外商的体育活动》,《兰台世界》2013.9。

■ 赵辉:《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华开展体育运动情况探源》,《兰台世界》2014.24。

■ [日]松浦章著,王亦铮译:《18世纪欧美诸国的亚洲公司与广州贸易》,《海交史研究》2011.02。

■ [美]赫德著,叶凤美译:《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中国的权利》,《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09。

■ [英]孔佩特(Patrick Conner)著,于毅颖译:《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 [美]范岱克,任希娇译:《1760—1843年广州外国人居住区的商业街》,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八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