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下属的大学生阅读委员会和阅读与心理健康委员会设计了“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在39所大学的4078位大学生中进行大范围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北京大学72%的同学主要阅读方式是泛读,只有28%的同学表示精读仍然是主要的阅读方式。

当前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阅读经典的状况,从以下几项调查便可窥其一斑:

据2008年渤海大学等5所高校大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并不太热衷,如四大名著,读过4本原著的大学生占23.5%,读过3本的占21.5%,读过2本的占27.2%,读过1本的占13%,都没读过的占14.3%。对中国历史的掌握同样不乐观,调查问卷中有一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几本史书中,你比较了解其中几本书的内容?选择全不了解的占23.5%,选择只了解一本的占20.1%,全都了解的仅占3.9%。

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下属的大学生阅读委员会和阅读与心理健康委员会设计了“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在39所大学的4078位大学生中进行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在阅读内容上,语言文学类为第一选择,这个结果从高校文学类图书借阅量统计上能够得到佐证;从阅读的目的和内容上,专业学习和专业学习类选择人数仅次于普及课外知识和语言文学类,且数量相差较小;关于阅读数量的问题,多数人选择了5~10本,其中语言文学类和专业类图书占据多数。在是否有定期的阅读计划问题上,有并且能做到的为961人,仅占总人数4078的24%,而大部分人即使有定期的阅读计划,却很少能做到。

2014年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学生可支配的时间中,娱乐活动占60%,比例较大,其次为体育活动占19%,再次为课外阅读占15%,且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低于4小时的高达75%;在阅读书目的数量上,每学期读书数量在2~5本的占59%,2本以下的占27%,高于5本的仅占14%”。

以上只是表面的数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有课题组对北京大学在校生经典阅读的情况作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数据做了分析后,课题组得出了五点结论:

(1)阅读文本的变化使得青年学生平添纠结

新媒体形态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给信息接受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选择困难。一方面读者享受着新媒体所提供的阅读便利并对新的阅读方式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又对印刷文本的阅读时代充满怀旧和渴望。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矛盾心情:既无法排斥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将很多时间用于“刷屏”;同时又意识到浏览无效信息是在浪费时间,不得不约束和鞭策自己回归学术,阅读专业著作和各种经典。统计数据表明,将手机、电子书作为主要阅读载体的学生占总体样本的比重已经高达47%,而依旧维持传统纸质阅读的学生只剩下53%。但与之存在出入的是,对电子阅读持赞同态度的学生只占32%,多达52%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还有16%不确定自己的立场。这一结果同样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面对阅读的纠结与矛盾。

(2)部分学生对传统经典的理解程度不够

与过去相比,现在人们接触经典的方式更加丰富。各种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动画片、漫画、网络游戏作品等,使大众化、通俗化经典的普及程度得到提高。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经典的态度褒贬不一,一些观点较为片面。通过深入交流发现,一些学生根本没有阅读过原著,他们对经典的了解仅仅是通过电视或电影等次生途径,如一位同学聊到《白鹿原》这部小说时,其观点和看法几乎全部来自电影《白鹿原》。并且,许多青年学生误认为影视作品就等同于原著,失去了阅读经典的兴趣,对经典的理解停留在十分肤浅的程度上。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了解经典的方式是阅读原著,这一群体超过了总体样本的50%。但仍有近30%的同学坦言,自己接触经典的主要途径是电视、电影、动画等作品。另外,还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通过豆瓣亚马逊(Amazon)等网站来了解经典。(www.xing528.com)

(3)整体阅读方式呈现出由精读到泛读的变化

从积极角度看,阅读方式由精读向泛读的转变,反映出的是社会文化消费的进步:在出版物较少的情况下,人们会进行精读,用心阅读仅有的少量书籍;而当出版物不再稀有,并成为日常消费品时,可供人们选择的阅读物增加,泛读就取代了精读。但这种由精读向泛读过渡,并非是精读的绝对减少,更多的是体现了内容的多样性。然而,当代大学生阅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出版物泛滥,低质量图书充斥着各个角落,精读的著作无从选择;二是学生课业和就业压力大,很难做到对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经典书籍进行精读。调查表明,北京大学72%的同学主要阅读方式是泛读,只有28%的同学表示精读仍然是主要的阅读方式。本课题进一步追踪调查了这些同学在高中以及高中之前学习阶段的阅读方式。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学生阅读中精读的比例不断下降,在高中阶段,多数同学的主要阅读方式已经从精读转向了泛读。

(4)功利性阅读对学生影响较大

阅读应当以兴趣为导向,“以兴趣为师,以真理为友”。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和阅读习惯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经典兴趣不大,普遍偏好通俗、休闲和娱乐性的情趣阅读。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青年阅读呈现出功利化的特点。不少学生表示,相比于哲学类等培养思辨精神的书籍,他们更愿意选择阅读与未来职场紧密相关的内容。在当今社会推崇成功,以成败论英雄的大环境下,成功学读物大行其道,青年学生或多或少受到这种不正确思潮的冲击,陷入功利性阅读之中。不过本次调查显示,在北京大学以自身兴趣为导向进行阅读选择的同学仍然占相对多数,占总体样本的47%;38%的同学的阅读内容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另有近10%的同学坦言,有关时间规划和记忆管理等成功学的书籍是他们的首选;其他5%的同学没有明确的阅读动机。

(5)跨学科交流存在障碍

根据前文对经典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经典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经典阅读同样受到学科差异的显著影响。调查发现,抛开文理科经典著作的区别不谈,单看人文社科专业的不同经典,选择倾向也有显著不同。借用“经、史、子、集”这种传统的中国经典划分,史部和经部经典的阅读受众较为广泛,而子部和集部的受众则相当局限。又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例,除学习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外,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少有精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科差异对经典阅读的影响,受到兴趣导向和功利性阅读的双重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不同专业学科的视野不同,阅读兴趣自然不同,如何才能够将不同专业、不同阅读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规模的阅读组织,促进学科间的交流,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从上述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给信息接受者带来的文本选择困难,对传统经典的理解程度不够,阅读方式向泛读的转变,跨学科交流存在的隔膜,影响了经典阅读,其中,阅读功利化是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的主要障碍。阅读经典很难直接见到成效,与一些应用性强的知识相比,传统文化知识看似无用,也容易被冷落。尽管大学生也明白经典中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是对人性本质的揭示,能够给人以启迪,然而由于教育领域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大学成了镀金和职业训练的场所,大学生过多注重学业和专业,有意无意地成为适应社会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具”,而对大学生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的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成了鸡肋。也由于功利主义的阅读心态,导致不少大学生对经典阅读缺乏热情,投入的阅读时间与精力不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