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残疾人托养服务行业需要建立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护理人才队伍及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残疾人托养服务质量提高,也有助于增强残疾人服务工作者的职业价值感。通过职位招募、临时招募与长期招募等方式培养志愿者队伍,弥补托养服务机构专业化人才队伍不足。

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从残疾人托养服务行业发展来说,只有推动从业人员个体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才能推动整个行业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残疾人托养服务行业需要建立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护理人才队伍及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残疾人权利意识觉醒,残疾人将不再仅仅满足于接受简单的生活照料,而希望追求生活质量、个人价值及参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职业化高素质人才,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残疾人潜能,满足残疾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需求。残疾人托养服务质量提高,也有助于增强残疾人服务工作者的职业价值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国家和社会维持稳定的基础,残疾人托养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将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第一,我国现有约798万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以每3个残疾人需要1个专业专职服务人员来估算,可产生200多万个就业岗位。第二,通过托养服务,残疾人可以充分发挥潜能,实现辅助性就业或支持性就业,创造价值;第三,残疾人家庭可从照顾残疾人的压力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因此,从长远来看,残疾人托养服务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缓解国家和社会经济压力,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发展,单一依靠政府提供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必然进一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公办民办共举的托养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托养服务社会化,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托养服务,增强整个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

管理人才是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发展成败的关键。从行业发展来讲,打造一支高素质、懂服务、善运营的托养服务管理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要加强对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日间照料机构及居家服务机构负责人的管理、服务理论和实操培训,培养其熟知服务机构管理相关业务知识,了解残疾人服务及托养服务行业法律法规政策、了解运营业务流程、懂得服务质量控制。建议从全国选拔优秀的机构管理人员建立领军人才库,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引领行业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提供托养服务的核心力量,关系到托养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发展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及城乡差异,托养服务理念、目标及功能定位差异也比较大,需要通过专业培养、人才吸引及交流等多种途径,因地制宜确定托养服务人才发展的短期、中长期目标,培养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专业技术人才。

1.因地制宜确定托养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纵观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发展,不难发现东部地区尤其是大城市更侧重于提升托养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自立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还处于为残疾人提供急需的基本护理照料阶段。无论是处于哪个阶段,都应尽可能根据《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配备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但是,残疾人托养服务需要优先解决残疾人托养服务最急迫的问题,可根据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区已有的人力资源,通过培训、人才交流或专兼职相结合等方式建立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托养服务人才队伍。

2.建立托养服务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的评价标准

与其他行业的专业化评价标准相同,残疾人托养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也应该从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和职业化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专业知识一般通过专业人员的学历和职业培训情况进行评价,学历教育一般要求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证书,职业培训需要完成相应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或相关服务培训课程;业务水平可通过考察服务质量和服务年限获得,服务质量可通过业务考核、托养服务残疾人满意度、培训时间、职业技能证书等指标来判断,服务年限指从事这一工作的时间长度以及最长连续时间。职业化则包括专业服务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个人职业规划,包括职业分层与目标达成、职称晋升情况等。为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应完善各类配套政策,保障各类人才的合理薪酬、职称评定、晋升和合理流动,为托养服务机构运行与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护理员从事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础护理和照料工作,建议采取吸引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机构护理员、居家服务护理员队伍建设,提升护理员的职业技能和照护能力,提供日常健康观察、基础护理、精神慰藉等托养服务。加强护理员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引导护理员参加继续教育,获得相关职业证书;鼓励在行业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护理技能大赛,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支持护理知识技能进家庭、进社区活动,为护理员开展照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通过职位招募、临时招募与长期招募等方式培养志愿者队伍,弥补托养服务机构专业化人才队伍不足。可与政府机关、社区、大中专院校、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各单位利用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托养服务机构为志愿者建立档案,规定志愿者招聘、培训、流动、退出程序,推进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对新招募的志愿者进行志愿者基本概念、服务宗旨、发展目标等有关政策规定、道德法规的知识培训,同时还要进行残疾及残疾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理念、专业服务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我国中高等教育中缺乏残疾人相关的学历教育,残疾人工作从业者要获得知识、提升服务能力,能力建设便显得极其重要。能力建设可通过机构内部、机构间及机构外等培训、交流实现。

鉴于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跨专业合作性质,单一专业背景人员不能充分回应多元化托养服务残疾人需求,机构除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外部培训,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专业习惯,加强内部交流培训。(www.xing528.com)

1.定期学习

每周固定时间开展理论学习或案例讨论,由某一专业人员主讲及组织讨论,促进各专业之间的对话,一方面提升机构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提升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

2.个案需求评估及个性化服务计划执行

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跨专业性质,要求在残疾人入住托养服务机构时就要对其进行跨专业联合评估,形成个性化托养服务计划,并由各专业服务人员共同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经历评估、计划、实施再评估、再计划、再实施的过程。这种跨专业的服务评估、计划及实施将持续到托养服务对象离开托养服务机构。这个评估及服务过程本身就是机构内部学习交流的一部分。

1.机构外培训

培训是目前残疾人托养服务专业人员接受机构外教育的主要方式。2017年中国残联发布《残疾人托养服务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指南》,规定管理人员在上岗前应接受不少于3天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专业培训,每年接受1—2天的继续教育培训。《残疾人托养服务人员专业培训指南》规定专业服务人员接受不少于4天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专业培训,每年接受1—2天的继续教育培训。基于提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及实际服务能力的目标,培训具体内容可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政策背景、专业知识、案例和经验、见习和交流。培训指南适用于中国残联举办的国家级培训及各省残联举办的省市级培训,旨在通过培训打造培育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

2.搭建托养服务机构之间沟通的平台

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加上提供居家服务的机构已超过万家,但各机构间交流并不充分,只有国家级和省级托养服务培训课程中涉及经验交流,各地经验不能及时分享和进行深度探讨,各机构的特色和经验没有得到有效推广,亟须建立托养服务机构交流机制。可利用互联网搭建机构间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个机构可以不断深入交流,促进不同的理念在交流中碰撞融合,各种服务模式和专业服务也可互相切磋,最终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

3.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与专业机构及院校人才培养沟通机制

随着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及成熟,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通过购买服务模式购买专业机构服务,如购买社会工作、康复治疗、特殊教育等专业服务,或聘请专业机构的资深专业人员定期参与托养服务机构服务的指导和督导等。

除与专业机构合作,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还应与医疗机构、大专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残疾人服务提供专业服务资源,形成专业人才的输送与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医疗机构、大专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资源,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专业志愿者开展康复、医疗、教育、培训、文体等活动。

(冯善伟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