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幼稚园制度的发展和简陋状况初探

中国幼稚园制度的发展和简陋状况初探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伴随幼稚园制度的确立,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公立、私立性质的幼稚园。以陶行知、陈鹤琴等为代表,先后在南京等地创办了燕子矶、晓庄、和平门、新安、迈皋桥乡村幼稚园和具有实验性质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另外,南京高师附属幼稚园、厦门集美幼稚园、北京香山慈幼院等也相继建立,幼稚园在数量及儿童入园率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由此可见,该幼稚园初期的状况较为简陋。每周有园务会议,决定下周实施纲要。

中国幼稚园制度的发展和简陋状况初探

伴随幼稚园制度的确立,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公立、私立性质的幼稚园。绝大部分幼稚园设在小学或师范学校,并且发展很不平衡,多数在沿海大城市(见表3-1)。

表3-1 1929~1936年全国幼稚园发展统计

(一)幼稚园的建立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新学制”颁布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比初创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城市、乡村先后出现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幼稚园。以陶行知、陈鹤琴等为代表,先后在南京等地创办了燕子矶、晓庄、和平门、新安、迈皋桥乡村幼稚园和具有实验性质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另外,南京高师附属幼稚园、厦门集美幼稚园、北京香山慈幼院等也相继建立,幼稚园在数量及儿童入园率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1.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

该园创建于1919年,园址在校内新建的杜威院内,招收3~6岁的幼儿。薛钟泰先生在《中华教育界》上发表文章,对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的最初情况作了这样的描述:园里边的儿童共有17个,男孩子11个,女孩6个。年龄最大的是6岁,最小的约3岁。这些儿童多半是教员家的子女,园里有3个女教员,一个主任、两个助教,外有一女工。教室有三个:分别为作业室、音乐游戏室、运动室,均与小学低年级公用。作业室在楼上,音乐游戏室和运动室均在楼下……教室内的设备,有三样东西是每室都有的,就是风琴一架,质轻易举的长方桌十余张,小椅二十余张。作业室与音乐室的一端设有低橱数张,内存教具和儿童图画手工的成绩,儿童可以自行启闭。其他三面壁上均悬挂黑板,令儿童自由绘画;橱上更挂有洒扫的器具,是供儿童自己整理地板的用具。运动室设有楼梯形滑板以及其他种种游戏运动的器具和恩物。

由此可见,该幼稚园初期的状况较为简陋。在科目和时间的支配上,没有明显的科目区分。不过从每天的教授段落上看,可分四节:谈话、游戏、手工、音乐。虽然作了这样的区分,但实际教授起来是因时活动,并不是一定照这呆板的次序。每天自上午八时三刻起上课,至十一时散学,午后无课。每节以分计算,大约每日上课135分,每周上课13小时15分。作业的材料,多采取儿童经验里关系最密切的东西,如自然界方面或社会方面的生活材料,而且多按时令的顺序进行安排。

由于该幼稚园的入学儿童多是教员家的子女或靠近学校人家的子女,所以不安排住宿,儿童和教师都是走读性质。在饮食上,要求儿童吃过早饭来上学,要吃中午饭时回家。所以,园里只在十点钟以后给他们一顿点心吃。吃的东西,一般是糖、饼干,每个儿童约三四块。在卫生上,要求入园儿童的衣服要干净。吃点心之后,大家都要拿手巾擦手。

该幼稚园比较注重与儿童家庭间的联络,每季都要举行几次恳亲会,和家长交流儿童在幼稚园和家庭的成长情况。因幼稚园是高师附小创办的,带有模范和试验的性质,教学水平和质量较之其他幼稚园高,所以收费也相对高,每半年缴大洋2元。

2.厦门集美幼稚园

厦门集美幼稚园是1919年2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在自己的家乡集美兴办的,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幼稚园,第二年并入集美学校,改称集美学校附属幼稚园。1927年,集美幼稚师范成立,集美幼稚园改为中心幼稚园,后为厦门市集美幼儿园

陈嘉庚独资建造的厦门集美幼稚园,是一所既具有西班牙建筑特色,又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园舍,拥有“葆真楼”、“养正楼”、“煦春楼”、“群乐室”等楼屋。该园把幼稚教育当成立园之根本,教师为儿童的伴侣,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幼稚园应成为“儿童的乐园”。

建园之初,招收幼儿一百余名,由陈淑华任主任,另聘两名教员。该园试行以年龄、智力为分级标准。教育内容除了故事、音乐、游戏、自然和社会、工作、餐点、静息外,还增加了识字与计算、家庭联络,共九项。在课程实施上,有严格的教学要求,每月底由园主任、指导教师和幼稚师范生共同拟订教学计划。每周有园务会议,决定下周实施纲要。还要按计划收集教材、布置环境、检查设备。该幼稚园在设备、管理、教学、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3.北京香山慈幼院

北京香山慈幼院是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正式创建于1919年。其前身为“慈幼局”,主要收容因水灾而遭难的孤儿弃婴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局长是天主教徒英敛之,经费由督办水灾的款项开支。后因水利督办熊希龄不满英敛之对孩子宣传天主教,就自己出面,借用北京名胜香山静宜园,将慈幼局迁至该处,改名为香山慈幼院,有“孤苦儿童的幸福乐园”的美称。

北京香山慈幼院分为五部分:第一校是婴儿教保园和幼稚园。第二校是小学。第三校最初是中等教育,包括男中、女中,男子师范、女子师范,后来男中停办,该校改为幼稚师范。第四校是供小学手工艺训练的各种小作坊和小农场。第五校是职工学校。

香山慈幼院创建后,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第一,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分级学前教育机构。香山慈幼院建立了从婴儿教保园到幼稚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教育,相互衔接逐级递进升学,并辅以小作坊、小农场和职工学校,在当时来说是较为先进和科学的。

第二,建立了分级培训保教人员的机制。设立婴儿教保园,负责培训保姆;设幼稚师范学校,专门训练培养幼稚园教师。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后,幼稚师范学校迁到桂林。抗战胜利后因校址问题被迫结束了兴办。慈幼院的幼稚师范虽然采用了资产阶级幼稚教育理论,但是它前后培养了相当多的幼稚教师。而且,慈幼院不用帝国主义的津贴,完全由中国人主持经营,拥有相当规模,确实不易。它实施的婴幼儿童保育方法,对我们现在开办幼儿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南京鼓楼幼稚园

1923年春,为了学前教育试验的需要,在东南大学教育科的资助下,陈鹤琴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陈鹤琴被 推举为园长,同时聘请东南大学讲师、美国人卢爱林女士为指导员,留美回国的甘梦丹女士为教师,当年入园儿童12人。1925年春,陈鹤琴发起组织,由东南大学11名教授组成的董事会进行募捐,在南京鼓楼地区购地3亩建园。同年东南大学派毕业生张宗麟为研究员,与陈鹤琴一道从事幼稚教育的实验研究。他们希望通过在鼓楼幼稚园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探索出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规律。经过实验研究,到1927年他们总结出十五条幼稚教育主张。

首先,确定了办园主旨:“试验中国化的幼稚教育,利用幼稚园以辅助家庭,并以试验所得最优良最经济之方法,供全国教育界之采用,根据儿童心理、教育原理与社会现状,确定我们的主张。”

此外,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活动。①开展课程研究。开设了音乐、游戏、工作、常识、社会、故事、读法、数法等课程。要求“音乐”应以各种歌词的听唱表演及欣赏、奏演为主。“游戏”要注重个人,兼及团体,在富有游戏精神的环境中,加以适宜的指导。“工作”要在图画、手工、园艺、烹饪、洗涤等方面,每周训练儿童。“常识”就是每星期开展一两次野外教学。“社会”就是随时节风俗的变化,安排如日常礼仪之演习,社会上实事实物之观察及健康清洁的检查。“故事”要由儿童复述故事大意,表演情节等。“读法”要求儿童满四岁,应开设包括单字短句、儿童歌谣、短篇故事的读法课。“数法”要求随机教学,多注意练习。②开展儿童用餐以作息问题的研究。“餐点”要求:每天规定在上午十点半钟,进饼干一片,开水一杯,或由儿童自己烹饪适当的食品,养成儿童在饮食时应有的好习惯。“静息”要求:每天上下午都规定静息的时间。或伏案而卧,或假寐片刻,或静听音乐等。③开展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做人习惯的研究。提出儿童应自觉养成不用手指挖鼻子、嘴、耳朵等15项卫生习惯和准时到幼儿园、不扰乱他人的工作等30项生活习惯。培养习惯的方法,有时须全体训练,有时只要个别的指导。由教师逐项记录,在每学期期末,就可以做一种研究或统计。而每月的报告单上,须注明表示儿童的习惯是否养成的符号,既可以使家长明了,也可以帮助儿童在家养成良好的习惯。④开展练习儿童自助、游戏、作业等各项技能的研究。提出要培养儿童诸如“会戴帽子”“会擤鼻涕”等12项生活技能,“会拉鸭子推兔子”“会做团体游戏”(如猫捉鼠、捉迷藏)等8项游戏技能,“会轮廓涂色”“会布置小宝宝的家庭”等20项作业技能以及20项课业技能。⑤进行儿童一日生活的研究,并要求对于全天的活动安排,要看儿童的兴趣或者偶发的事项,随时进行调整。⑥对星期、月、学期阶段性的工作计划进行研究。

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大量实验,取得了大量珍贵成果:

第一,他们通过读法实验,不仅证明幼稚园可以进行读法(识字)教学,同时根据实验研究指出儿童学识字和学语言相似,读法教学必须采用游戏的方式,读法教学不能要求幼儿死记符号,而是必须适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编订了一份有254字的《幼儿读法字汇表》。

第二,通过对游戏设备的研究,极大地刺激了儿童,使儿童得到反应技能和特种适应技能的训练。编制了幼稚园设备表、最低限度设备表,自行设计并创制了一整套设备,为幼儿游戏和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第三,对儿童故事的研究。提出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离奇的情节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起儿童的想象力,应充分利用故事作为教育手段。创编、改编了许多故事。(www.xing528.com)

第四,对课程的自由时期、理论以及中心制进行研究。第一个时期,因打破了对儿童的限制,教师只是从儿童兴趣和经验出发,布置环境,从旁指导。结果使课程无计划,教材无系统,儿童进步甚微。第二个时期,教师事先编订好课程,也完成了计划,但忽视了儿童的兴趣,使儿童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注入式的教育不符合儿童特点。第三个时期,课程内容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成一个个单元,通过常识、故事、音乐、游戏等进行教学,使课程既有整体性、计划性,又有灵活性。其探索的《单元教育课程》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幼教课程模式之一,对课程的实验研究,成为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

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与陶行知、张宗麟等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陆续出版了《我们的主张》、《儿童生活写真》、《课程》、《读法》、《设备》、《一年中幼稚园单元教学》、《儿童故事》、《儿童游戏》等一系列书籍

到抗日战争爆发时,幼稚园遭到破坏,实验活动被迫停止,至1945年年底开始重新恢复。1952年8月,由南京教育局接办,改名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南京鼓楼幼稚园对于研究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陈鹤琴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系列主张,如课程应为目标服务;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暗示性、小团体式教学法等,不仅指引着鼓楼幼稚园的发展,而且对于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11月11日创办的,陈鹤琴、张宗麟、徐世壁、王荆璞都担任过业务指导或教师。这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陶行知先生亲自书写了门联:“谁说非学校,就算非学校;彼且为婴儿,与之为婴儿。”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办学宗旨是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使幼儿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打好基础。该园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和实验如何办好农村幼稚园的具体办法,以便普及全国农村。

起初,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相当简陋,但随着幼稚园的发展,幼儿由30人增加到40人,教师4人,通过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集体教育,将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土产、风土人情都作为教材,并积极开展乡村幼教实验活动。

在燕子矶幼稚园开展的乡村幼教实验活动主要有:

第一,草拟了分为全年、每月、每周和当天四个部分的生活纲要。

第二,要求充分利用和寻找身边、自然界的生活材料,作为教具开展教学。

第三,开展“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实验。

第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试验。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乡村实验活动中,特别重视农事活动,开辟了小农场和小花园,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从小培养孩子的做事和生活能力。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参观小农场后,曾十分赞赏地说:“啊!这些我在外国还没有看见过,这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二)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

1.幼稚师范的建立

“新学制”颁布后,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机构——幼稚师范学校开始出现,尤其是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后,培养幼稚师资的教育机构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培养幼教师资的机构有:1916年设立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保姆讲习所、1917年设立的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1927年设立的福建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1930年设立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1940年设立的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改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这些学前师资培训机构为当时幼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力量,谱写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新篇章。

下面通过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来了解一下这一时期的幼稚师范的情况。

1940年10月,陈鹤琴先生在江西省泰和县文江村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该校的办学宗旨,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幼稚教育的人才。二是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三是进行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课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依照1937年教育部颁布的三年制幼师课程,他们对课程设置做了大修改,如体育音乐科列入儿童歌曲和唱歌游戏教材,卫生则重视妇婴卫生等。教法尽量与各科教材取得联系,各科教学安排在最后一年,均以幼稚园与小学的实际为范围,使学生能够所学与所用有密切的配合。开设人生心理课,人生心理课是该校新创的科目,该科目代替了深奥的人生哲学课。

(2)主要体现于“活教育、活教材”上。教育不一味看重书本上的死知识,不限于一两本固定的教科书,而是抓住身边的活教材,实施活教育。

(3)主要体现于教学方法上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教与学不仅以“做”为中心,并且要在做中精益求精。

(4)主要体现在训导实施上。幼师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一是对学生自治会实施训导。要注意共同遵守,共同制裁,以期达到自律自治。二是竞赛活动。幼师的竞赛活动注重普遍的发展,采用普遍竞赛的办法,公布竞赛题目以后大家同时准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要竞赛的学生。三是生活训练。正如陈鹤琴先生说的:“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由自己来做。田由自己来种,路由自己来筑,饭要自己做,菜要自己烧。”劳动服务是幼师的一贯作风。

(5)主要体现在毕业学生上。学校虽僻处内地,仍有千里之外来求学深造的学生,从创办之初到1946年移交江西省接办止,共计213名毕业生。

2.幼稚师范课程及会考制度的颁定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受美国的影响,中等教育实行综合中学制度,师范学校虽然也有单独设立的,但很多都成为高中的一个科,削弱了师资的培养。幼稚师范就更不被重视,绝大部分都附设在师范学校或高中内,取其一科称幼稚师范科。后来经过陶行知、陈鹤琴等大力呼吁,敦促政府重视学前教育,由此加强了幼教师资的培养。官办幼稚师范虽然发展缓慢,但在规范幼教师资培训方面则有所加强。

从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可以看出,一是对两年和三年制幼稚师范科教学科目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二是对学生的实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习应有参观、实习、试教三个阶段的内容,每项实习前后,须有预备、报告、讨论三种手续,每次3小时的实习时间。三是对学生每日上课时间和户外运动等事项作了规定:幼稚师范科学生每日上课、自习及课外运动总时数规定为10小时,每星期以60小时计算。每日除上课时间外,以1小时为早操及课外运动时间,余为自习时间。学生自习及课外运动时间均须有教员督促指导。四是对幼稚师范科学生的入学、转学、复学、退学及毕业的办法都作了规定。五是对幼稚师范生实行了会考制度。会考由国家命题,会考的科目有公民、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保育法。会考三科以上不及格,应留级,一科或两科不及格,准其暂行工作,但不能有毕业证书,并要求参加补考通过后才能毕业并取得正式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