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组织行为学核心概念

掌握组织行为学核心概念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知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交叉学科。因此,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所谓组织行为就是组织不同层次种种外显的动作和活动的总和。准确地说,组织行为是指在组织内部群体和个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

掌握组织行为学核心概念

案例导入

无奈的“株连政策”

胜利公司是一家全国有名的民营钢铁企业,在我国钢铁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好环境下,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已经从原来的一家小型炼铁厂发展成为一家在业界颇有声望的中型钢铁企业,并带动了当地焦化、轧钢、建材矿产以及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4000余名职工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公司管理层踌躇满志,希望把握住钢铁产业良好的发展机会,争做我国民营钢铁企业的领先者。

但是,胜利公司最近连续发生了好几起骨干员工跳槽事件,让公司的管理层感到坐立不安。随着钢铁产品市场形势持续看涨,钢铁投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边是新建的钢铁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边是原有的钢铁企业纷纷扩建,这些新建的钢铁企业纷纷采取挖墙角的方法来获取企业所需的人才。一时间,钢铁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身价不断攀升,很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禁不住外部高薪的诱惑,纷纷跳槽。胜利公司也不例外,仅一季度离职的骨干员工达到十几人。刚开始,管理层还算是比较镇定,觉得几千人的企业走十几个人很正常,对公司的正常经营生产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跳槽风波越演越烈,前两天公司下属的炼钢厂两名技术非常出色的炼钢工被竞争对手挖走了,更为严重的是去了之后又陆续带走了一些工人。

管理层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感到异常恼火,责令人力资源部尽快采取措施来改变当前被动的局面。公司人力资源部在经过一番调查和研究之后,向公司领导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要求公司把那些跳槽员工还在公司工作的家人和亲戚全部开除,以防止事态蔓延。公司管理层很快就批准了人力资源部的报告,一星期之内,就有数十名员工因为与跳槽员工有亲属或者朋友关系被公司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

但是,事情并没有管理层想象的这么简单,后来发生的一连串连锁反应令管理层始料未及:被开除的员工都为自己叫冤,纷纷进行抗议,并向当地的劳动主管部门上诉,要求维护自己的权利……当地劳动主管部门在经过现场调查之后,认定这样的“株连政策”是严重的侵权行为,责令胜利公司尽快恢复这些员工的劳动关系……当地媒体也为这些被无辜解雇的工人声援,纷纷谴责胜利公司……公司内部的员工一方面觉得公司的株连政策很不近人情,同时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受到牵连……公司管理人员对此也纷纷发表意见,认为“株连政策”很不人性,对于那些被解雇的“家人和亲戚”是非常不公平的……

胜利公司的“跳槽风波”迅速上升为公司的重大危机,管理层无奈之下只好撤销已经发布的株连政策,恢复那些被开除员工的劳动关系,并且花了很大力气做劳动主管部门和媒体的工作,才化解了这次危机。但是,“株连政策”的负面影响却很难消除,公司员工关系变得非常脆弱……

一家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从开始几名员工跳槽,到最后发展成公司和员工直接冲突,以至于惊动媒体和劳动主管部门,这说明组织里面各种关系的复杂。作为组织中的管理者,如果对组织中的各种关系和行为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是不可能管理好企业的。那么公司中的“跳槽风波”为什么会迅速上升为公司的“重大危机”?“跳槽风波”属于怎样的组织行为,公司的重大危机又属于怎样的组织行为呢?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清楚组织中究竟存在哪些层次的行为?

基础知识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交叉学科。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丰富了组织管理发展理论,大大提高了对个体群体行为模式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促进了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组织绩效的改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组织

(一)组织定义

组织就是—个拥有一定资源和特定目标,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开放性的社会系统。说到组织,人们马上会想到“党组织”“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确,在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组织,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组织,比如:人出生在家庭组织中是家庭的成员;长大后上学进入学校,学校是组织;成年后参加工作,工作单位也是组织。同时,他还可能是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甚至可以同时是若干组织的成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事情个人解决不了,都要找组织解决。这充分说明,组织是我们生活的普遍形式和存在方式。

(二)组织特点

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组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明确的目标。

每一个组织无论其规模人小,存在的形态方式如何,都有明确的目标。如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医院要救死扶伤,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组织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理由,能引导组织成员利用组织所占有的各种资源,去完成组织的使命和任务。

2.拥有资源。

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人是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是组织创造力的源泉。财是指资金,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物是财的具体表现,资金要转化成各种物的形式,才能维持组织的存在,满足组织发展的要求。信息是现代组织管理的着眼点,拥有各种信息才能更有竞争力。如企业必须同时拥有机器、设备、土地、人才、资金、品牌、技术等各种资源才能进行运营,实现目标。

3.具有一定结构。

组织内部需要科学地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力与利益,需要根据每个成员的才能安排工作、分配职务,并落实每个职位的责、权、利。组织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只有分工清晰、协作通畅,组织才能正常运作。

4.与周围环境互动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组织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静态角度看,组织是社会集团,是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的系统或模式。从动态角度看,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互动。

二、组织行为

(一)组织行为含义

行为是指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外显的动作或活动。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个人活动与组织是密不可分的。从组织的角度理解行为,要把组织看成一个动态的生命有机体。所谓组织行为就是组织不同层次种种外显的动作和活动的总和。准确地说,组织行为是指在组织内部群体和个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组织行为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微观组织行为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它包括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和群际行人。宏观组织行为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等。

个体作为组织成员在工作时表现出来的行为都属于组织行为。然而,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就是组织行为。如组织成员下班后的业余活动,娱乐、交友、恋爱健身、购物等不属于组织行为。

(二)组织行为特点

组织行为学着重研究的是作为组织成员的人的行为或组织的行为。这些行为应该是可描述、可解释、可预测和可控制的。所以组织行为表现出以下特点:

1.可描述

组织行为是可以描述的,即描述个体或群体在不同情景下的行为。例如,车间里的工人每天生产80个零件,销售科的员工完成30元的销售额。

2.可解释

组织行为是能解释的,因为行为与环境与个体有一定联系。只要弄清楚组织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就可以对已发生的组织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如车间管理制度完善,工人生产积极性高,超额完成任务。

3.可预测

组织行为是可预测的,因为行为与环境和个体人格有一定函数关系,只要能准确观测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就可以准确预测将要发生的行为。如工人对工作环境很满意,对奖金制度很认同,所以工作效率会比较高。

4.可控制

组织行为是可以控制的,即控制和培养组织中人的行为。既然管理者要对组织的产出负责,那么他们就要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力,通过员工来实现组织目标。如客户催单增订产品,组织就必须安排员工加班加点进行生产,而且提高生产效率。

▶即时案例

组织行为要如何控制?

家具厂一位女员工去200公里外的一座城市参加其表哥的葬礼。这位员工说,由于他与这个表兄的特殊家庭关系,她必须参加葬礼。在没有得到领导允许的情况下,她就离职两天参加了葬礼。当她回来时,主管扣罚了她两天的工资。其他部门的同事听到这件事后,认为这一处罚是不公平的,于是家具厂所有员工都放下工作,开着小货车罢工,威胁说不撤销对该女员工的罚款,就不复工。

三、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关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阐述:斯蒂芬·罗宾斯(1997)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安德鲁·杜布林(1998)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张德(2003)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行为科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去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环境下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组织工作绩效的科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是把这二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切不可分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不仅是研究单个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激励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高组织的绩效。

四、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

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具有层次性,从微观到宏观,分别体现为个体层次、群体层次、组织层次。

(一)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

个体构成群体和组织,个体心理和行为是群体和组织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个体行为的一般规律,个性、知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激励问题等。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激励问题。

个体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与行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认识和掌握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掌握个体动机激发与行为选择、强化的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合理用人提供理论依据。

(二)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

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因素,群体沟通与冲突,团队建设等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www.xing528.com)

群体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管理和沟通水平,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

(三)组织心理和行为研究

组织心理和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组织决策、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其重点是研究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组织心理和行为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五、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层原因是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准备和知识积累。

(一)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般认为,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行为是外显的。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部动力。

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进而研究群体的行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研究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一方面研究社会所受个人行为的影响。由此可知,要研究组织行为学,必须先研究普通心理学的实验资料以及基本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知识,研究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二)社会学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就是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组织是由很多群体组合而成的,所以组织行为学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社会组织。组织中人的行为是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因此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必须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关系着手,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人的行为规律。

(三)人类学

人类学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这门学科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而其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负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

(四)政治学和伦理学

政治学中的权力与冲突问题,领导影响力问题,伦理学中的道德规范,都会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政治学伦理学涉及组织社会层面的不少内容,也是组织行为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六、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一)跨学科性

组织行为学是由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多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学科。

(二)系统性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其研究可分为3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如果把组织中的个体看作一个系统,把个体放在群体这个较大系统来研究,个体就是群体的子系统,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这个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诸多群体构成一个组织,群体又是组织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组织处在社会环境这个复杂的系统中,组织又是社会环境这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三)两重性

首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具有两重性。人不仅有自然属性——生物性,而且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所以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人又具有社会属性。其次,组织行为学研究活动的主题——管理具有两重性。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同时,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四)权变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组织。人是复杂的,这就决定了揭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理论也是复杂和变化的,几乎没有简便、准确、万能的定律可以用来解释组织行为学。因此,组织行为学主张根据特定的情景或权变条件调整一般性的理论及管理方式。

七、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心理状态的方法。观察法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所谓参与观察法就是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并在公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方法。非参与观察法则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法也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所谓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下观察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而控制观察法是在限定条件下进行的观察,也就是在操纵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的状态。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通的形式直接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的方法称为访谈法。

根据访谈过程的结构模式的不同,可以把访谈法分为两大类,有组织的访谈和无组织的访谈。通过访谈,双方不仅交换了意见,也交流了感情。

(三)测验法

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研究者的有关行为特征和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称为测验法。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测验法往往为人员选拔、安置和提升等提供依据。测验法中以问卷法最常见。问卷法是运用严格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范围的不同程度的量表,让被调查者进行书问回答的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而且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可以得到较多的信息。

(四)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这是在实验室内对实验的条件进行控制、对研究的变量进行限制的方法。在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一般均可借助各种仪器设备等取得精确的数据。组织行为学中关于学习行为、信息沟通等许多实验都在实验室中进行。

2.现场实验法

这是—种把实验室方法应用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去的方法,是一种完全放在现场自然条件下适当控制自变量而对其他的无关变量不加控制地进行的实验法。比如在现场进行噪音对工作的影响研究。现场实验把实验室的方法应用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去,这比实验室实验更接近生活,但不如在实验室里那样容易控制影响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其他条件。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什么是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4.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研究方法?

5.通过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对我们的管理活动有什么帮助?

案例分析

联合汽车公司员工罢工风波

联合汽车公司最高层主管人员长期关心的问题之一,是部件车间和汽车最后装配线车间的工人对他们的工作缺乏耐心和兴趣,其结果,产品质量不得不由检查科来担任。在公司总裁催促下,分公司总经理召集部门经理开会研究如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生产经理认为,产品质量的问题有些是属于工程设计方面的。他指出装配工人的流动率每月高达5%以上,且星期一的旷工率高达20%,用这样一种劳动力,没有哪个生产部门能够有效地运转。

人事经理特纳从多方面来说明人事问题。首先,她说公司雇用和留用工人很少或没有控制权。其次,她观察到装配线上的工作是单调的、苦得要命的工作,所以公司不应该期望人们除了领取工资支票以外,对该工作会有更多的兴趣。

但是特纳女士说,她相信公司能够开发更多工人的兴趣,如果能够丰富和扩大装配线工作的话,必然会出现较高的工作质量以及较低的缺勤率和流动率。当问到她的建议是什么时,特纳女士向公司推荐做两件事。一是要工人在装配线上掌握几种操作,可承担小组里的所有工作,而不只做一项简单工作;二是工人每星期轮流换班,从装配线的一个位置换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位置上,这是给他们新的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些建议被采用并付诸实践。令人意外的是,工人对新计划表示极大不满。一星期后,装配线关闭罢工。他们声称新计划只是一种管理上的诡计,让他们要做比以前更多的工作,并且训练他们去替代其他工人却不增加任何工资。

分公司经理和人事经理觉得惊奇。当分公司经理问人事经理发生了什么事情时,特纳女士说:“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只想让他们工作更有新鲜感更有兴趣,而他们却罢工了!”

▶思考:

1.联合汽车公司的组织内部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造成罢工风波?

2.组织内部的各层级行为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该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心得与体会

学完本任务内容你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