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传统纸质文物保护产生的成果

我国传统纸质文物保护产生的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纸质文物十分丰富。皇史宬内的温度、湿度终年变化很小,完全是其独特构筑的结果。皇史宬可谓是集我国古代典籍收藏建筑艺术和科学保护之大成。芸香能驱避害虫,是因为叶内含有菌茅碱、香叶醇等挥发性物质。缥又称“包头”“护首”,它是在卷的最前端留有的一段空白,是粘裱的一段韧性较强的纸或丝织品,以保护内部卷子。此外,以硬纸为胎,外包以布做成的纸匣,也可保护图书免受污损。

我国传统纸质文物保护产生的成果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纸质文物十分丰富。先辈们为了使其世代长存,延绵千古,创造了许多保护纸质文物的有效方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一)库房建筑

古代典籍收藏非常重视其建筑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对于防热、防潮、防光、防霉、防火、防盗等,在构建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著名的书库

著名的宁波藏书楼天一阁,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8860m2,是一座一排六开间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有利于防止阳光直接射入库内;前后开窗,便于通风、降温、降湿,保持库内空气清洁;前有一水池,可备防火之用。

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建于乾隆时期,屋顶为歇山式,中间有腰檐,二层檐罩,既防雨又防光,对室内温度有一定调节作用。文津阁从9月中旬至来年5月下旬,气温不超过10℃,一年中长达250天左右处于低温线下,全年温差变化不明显,不易生长蠹虫。

古代藏书楼的防高温措施一般有四个层次:屋外的茂密树木荫翳为第一次降温;房屋屋顶复瓦,瓦下有木板,板上涂泥浆,为第二次降温;书柜为第三次降温;图书放在密闭的书盒内,是防御高温的第四次降温。

2.著名的档案

周代的天府西汉石渠阁、兰台、天禄阁,唐代的甲库,宋代的龙图阁架阁库,以及明清的南京后湖黄册库和北京的皇史宬等,都是历代统治者为保存珍贵文献、典籍、档案而建造的馆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北京故宫融为一体的皇史宬,它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古代文献典籍收藏建筑。皇史宬建于公元1534年,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典藏库,其特色体现在:整个建筑为宫殿式砖石结构,不用木料,既可防火,又坚固耐久。起脊式屋顶排水顺畅,殿基较高,且内筑石台,有利于防水、防潮。黄琉璃瓦盖顶,对太阳辐射热反射系数大,吸收系数小,有利于屋顶的防热。墙体坚厚(最小厚度3.5m,最大厚度4.14m),有利于夏天隔热,冬季保温。窗户对开,有利于空气对流通风。皇史宬内的温度、湿度终年变化很小,完全是其独特构筑的结果。皇史宬可谓是集我国古代典籍收藏建筑艺术科学保护之大成。

(二)防蠹纸

纸张内含有C、H、O等有机物,是害虫霉菌的营养物。当库房保管环境潮湿、温热时,就会生虫长霉。于是古人在长期的摸索中创造了防蠹纸,以防害虫对珍贵典籍的危害。

1.黄檗纸

黄檗又称黄柏,是一种芸香科落叶乔木,内皮呈黄色,味苦,气微香。经化学分析,黄檗皮中主要含小柏碱,还含有少量棕榈碱、黄柏酮、黄柏内酯等多种生物碱。这些生物碱具有较好的杀虫功能。所以将纸张用黄檗树皮浸泡出的溶液渍染,晾干后再用来书写,就可防止蠹虫的危害。敦煌石室的石经,很多都是采用黄纸书写的,至今纸质完好,无蛀痕。

2.雌黄纸

雌黄是一种含有砷的有毒物质,可毒杀害虫。将雌黄加水研磨,配入胶清融合染纸,阴干即可。此法为黄檗染纸法的一种补充。[3]

3、椒纸

椒纸是宋代的一种印书纸。它是将胡椒花椒辣椒的浸渍汁液渗透入纸内而成的。花椒中含有柠檬烯、枯醇和香叶醇等挥发油,散发出辛辣气味,具有驱虫、杀虫作用。现存的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一书即用椒纸所印,至今未见蠹虫危害。

4.万年红纸

万年红纸出现于明清时期,是用红丹(又称铅丹)为涂料涂刷在纸上而制成的一种防蠹纸。这种纸主要用作古籍的扉页或衬底,既可以防蛀,又有美化装饰古籍的作用。铅丹,即四氧化三铅,是一种鲜红色有毒的物质,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挥发,所以能在几百年内都具有防蠹的效能。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述了铅丹的制作方法。

(三)香药避蠹(www.xing528.com)

香药避蠹就是在书库、书橱或书页中放置某些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让其挥发出来的气味在文物典籍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以使害虫不敢接近的一种防虫方法。所用的香药有芸香、麝香、檀香艾叶、辣蓼、皂角以及烟叶等。

1.芸香避蠹

在香药中尤以芸香最常用。芸香能驱避害虫,是因为叶内含有菌茅碱、香叶醇等挥发性物质。古代使用芸香避蠹保护书籍文献始于西晋,盛于唐宋。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关于芸香驱避的记载:“古人藏书避蠹用芸香。”此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运用和流传也最久。由于常用芸香避蠹,故藏书的房屋有“芸阁”“芸署”之称。宁波“天一阁”内的藏书,就是用芸香草来驱避害虫。

2.麝香避蠹

麝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酮,具有杀菌防腐功能,可作香料和药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载有“厨中安麝香、木瓜,令蠹虫不生”。

(四)装帧保护

我国典籍装帧已有千余年历史。古籍经过装帧,不但美观,而且易于保护和收藏。

1.卷轴装的保护

卷轴装是纸本书和书画艺术品的最早形制,它继承了竹简和帛书的卷束形式,流行于东汉末年,隋唐时期更为盛行。卷轴装由卷、轴、缥和带四个部分组成。卷轴装内卷子的纸需要装潢,以免卷子因经常翻阅而破裂;染潢则可避蠹。轴不但便于舒展书卷,还可防潮避蠹。缥又称“包头”“护首”,它是在卷的最前端留有的一段空白,是粘裱的一段韧性较强的纸或丝织品,以保护内部卷子。

2.册页装的保护

把长幅卷子折叠成方形书本形式为册页装,便于阅读。印刷术出现后,册页装开始流行,装帧上先后出现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其中“护页”“副页”及“封面”都起保护书页的作用。

3.护书用品

(1)帙

一部书往往由很多卷轴构成,为了防止互相混杂,用布、帛、细竹等软质材料将许多卷轴汇集、包裹成为一帙,以五卷或十卷包成一帙。

(2)函

古代用所谓玉函、石函等硬质材料盛装册页书籍,避免书籍的棱角损坏。

(3)匣

制作匣的材料要精选,防止木材中油性分泌物污染纸张,以楠木、樟木等木质材料为原料做成的匣盛装书籍,既可防虫,又可保持书页平整。一般木匣以多层材料复合为好,外层是樟木,中间为楠木,最里层为上等丝绸衬垫。此外,以硬纸为胎,外包以布做成的纸匣,也可保护图书免受污损。

(五)晾晒制度

明清时期皇家立有定期晾晒制度,并设有专职官员负责对文献典籍的晾晒。明代定在每年六月初六日,清代则为每年夏秋两季。私家藏书也有定期晾晒措施,一般每年在梅雨季节过后,将重要的书籍、字画拿出通风晾晒,以达到防潮、防霉和杀菌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