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原期教师发展令人欣喜【案例与实践】

高原期教师发展令人欣喜【案例与实践】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高原期”教师研究能力逐渐增强。课题前,我校“高原期”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人数仅为三人。三年来,通过课题研究,有近十名“高原期”教师具备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形成了符合条件人数大于上级下达指标数的可喜局面,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四名中学高级教师。“高原期”教师在教学中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开发了校本教材《蒙养学

高原期教师发展令人欣喜【案例与实践】

图8 “高原期”教师发展层次图

1.树立了崇高的教师职业理念

首先,“高原期”教师职业发展观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教书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教良心书的心态,树立了发展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教育生命的终生发展观,把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专业能力的不懈追求之上。

其次,“高原期”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习得,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孩子们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参与者和主体,尊重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再次,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把学生的发展当作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高原期”教师终生发展观逐步确立,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要想与时俱进,必先与时俱学”的终生学习观,教师自主发展愿望迫切

通过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生活学习,大家对人生、对生命、对教育、对幸福有了全新的感受。大家认识到:只有通过我们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与分析,我们的教育思想境界才能得到升华,也只有这样,教学行为才可能发生质变,才可能去引导我们的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体验到不一样的职业幸福感。

课题组在课题结束时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见表4)。

表4 达县实验小学教师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表 2008年12月

续表4

说明:本次问卷调查发出123份,收回120份,其中35岁以下35份,35~50岁70份,51~60岁15份。

通过表4与课题前表2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学习时间的变长,学习兴趣的增强,读书内容更加转向专业类期刊,专业阅读促进了专业写作的发展,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大幅提高。

3.教师职业幸福感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感增强,职业效能感增强,师生精神面貌均有较大改观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校大部分“高原期”教师对职业的幸福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了更加高远的规划,对学生的教育更是着眼于其一生的发展,整个学校呈现出浓浓的人文气息。教师的职业幸福体验较之课题前有了明显的增强。(见图9)

图9 达县实验小学2008年度教师职业幸福感统计图

【案例14】品味幸福

张老师从教十多年,通过课题的实施,她对职业的幸福体验有了全新的感受:

从教十余载,对“幸福”一词却一直模糊:每天被时间赶着,被作业压着,被学生气着,被鸡毛蒜皮的小事给缠着……只觉得一个字——累!我还幸福吗?我被自己的这个问题吓了一跳,因为似乎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被“累”、“辛苦”这些字眼充斥了的工作中还有“幸福”吗?

直到有一天通过学校《教师发展“高原期”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开展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我在《认识你自己》这本书中,看到印度哲学家克利希那穆尔提的一段关于幸福的文字,我才猛然醒悟:幸福原来是这样的平淡,幸福原来这样的普通。

回首这十余年的职业生涯,这样幸福的状态,这样幸福的时刻真是不计其数。只是我未曾用心去感受罢了,细想起来,点点滴滴都是幸福。学生的习作发表到报纸上的那一刻、学生的成绩有了进步的那一刻、班级被评上“文明班集体”的那一刻……当无数这样的片断浮现在眼前时,我惊讶了:我有理由不快乐、不幸福吗?难怪作家毕淑敏说:“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

是啊,生活中的幸福大多来得悄悄,去得悄悄,所以我们往往忽略了,不知道那就是幸福。让我们大声地说:老师们:请从此注意幸福!请从此享受幸福!请从此品味幸福!(www.xing528.com)

4.教师专业能力大幅提升

首先,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艺术得到提升。教学设计体现教师个人风格,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更加体现艺术性。有多位教师参加省、市、县赛课、献课均取得好成绩,如:2006年,张老师获四川省数学优质课赛课一等奖,付老师、侯老师获四川省语文优质课赛课一等奖,2007年赵老师、李老师分获达州市语、数赛课一等奖。2008年潘老师获四川省第七届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比赛一等奖,吴老师获四川省录像课竞赛二奖。另有多名老师在市县级获奖。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增强。以前,有些“高原期”教师上课如果需要用到多媒体,在课堂上一定要出现一个特殊人物,就是电教老师,他要负责课件的制作及展示时设备问题的处理。现在,每位老师都能够自己根据教学构想做出课件,并能自如运用,不再需要电教老师在课堂上辅助。其中,市级电教课题《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已结题并获市电教成果一等奖,省电教成果三等奖。

再次,“高原期”教师研究能力逐渐增强。在省、市、县级范围影响力扩大。课题前,我校“高原期”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人数仅为三人。三年来,有近二十名“高原期”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县、校各级课题的研究,有多位老师在全市范围内承担教师培训任务,应邀到各校做教学专题讲座。

“高原期”教师在教学成果的提炼和总结能力上得到增强,他们把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炼出来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丰硕成果,每年在各级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由三年前的两篇提高到五十余篇。部分摘录(见表5):

表5 达县实验小学2006年“高原期”教师发表文章统计表

续表5

多位“高原期”教师参加省、市、县赛课、献课均取得好成绩,如侯老师获四川省语文优质课赛课一等奖,2007年李老师获达州市数学赛课一等奖。2008年潘老师获四川省第七届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比赛一等奖,吴老师获四川省录像课竞赛二奖。另有多名老师在市县级获奖。学校教师对公开课不再拒绝,树立了上公开课就是提供案例给大家研究的正确意识,形成了“谁展示谁进步”的良好氛围。

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实现零的突破。三年前,上级给学校下达了中学高级指标,那时,学校没有一个“高原期”教师符合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学校没有一个中学教师。三年来,通过课题研究,有近十名“高原期”教师具备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形成了符合条件人数大于上级下达指标数的可喜局面,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四名中学高级教师。

最后,课程开发能力提高,创造性使教材。“高原期”教师在教学中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开发了校本教材《蒙养学堂》,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好评。同时,他们还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不当之处提出质疑并严密论证,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修改意见,体现了“高原期”教师专业能力的真正提高。

【案例15】教材捉虫记

在“高原期”教师进行研修过程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提高,钻研教材更加透彻。数学教师王×是一位三十五岁的中青教师,她凡事爱琢磨,在她的影响下,学校数学组开展了向教材质疑的研究,他们一共发现了西师版教材不完善的地方达三处之多,在与编辑部取得联系后,他们的见解引起了教材编委会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编委会致函表示感谢,并表示再版时将作修订。

4.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近三年来有十多人承担过市县级教师培训工作,开办各种讲座达二十余次。截至2008年12月,达县实验小学共有校级骨干教师75名,县级骨干教师21名,市级骨干教师10名,省级骨干教师9名,县级学科带头人1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9名,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见表6、表7、表8、表9)。

表6 达县实验小学省级骨干教师统计表

续表6

表7 达县实验小学市级骨干教师统计表

表8 达县实验小学市级学科带头人统计表

表9 达县实验小学县级骨干教师统计表

续表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