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腾讯QQ:基本定义、功能及特点

腾讯QQ:基本定义、功能及特点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它包括信息的获取、评价及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腾讯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点对点断点传输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自定义面板、QQ邮箱等多种功能,并可与多种通信终端相连,其标志是一只戴着红色围巾的小企鹅。

腾讯QQ:基本定义、功能及特点

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它包括信息的获取、评价及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获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同样少不了要利用工具书,因为,一个人即使读书很多,而且非常专心致志,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和材料都记在脑子里。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更有必要在学习和认真钻研专业的同时,了解各类工具书的历史、现状及其使用方法,培养自己利用工具书进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在学习或从事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工具书信息检索

所谓工具书,顾名思义,是指在学习或工作时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特定类型的图书。倘若一定要给它下一个定义,可简略地这样说: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收集某些资料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供人查考的图书,即可称之为工具书。

(1)工具书的分类。

工具书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字典、辞典、书目索引、年鉴、手册、年表、图谱、政书、类书和百科全书等类。

(2)工具书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

我们在学习或研究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不了解某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不知道有些成语典故的含义和出处,对中国历史上的年月日期不能以公元或农历作换算,看到冷僻的字词与生疏的人名、地名无法辨认和解释,或是刚参加某一问题的探讨,不知首先应读什么书,收集什么材料,也不知学术界过去对这个问题已研究到什么程度,今后该从哪方面多下些功夫,如此等等。要迅速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仅要利用工具书,而且要善于使用工具书。

我们的看法是,所谓善于使用工具书,大体上需要具备下列三方面的基本知识或技能:

第一,要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或解决我们的疑难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目前究竟有些什么工具书可以供我们使用。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平时要关心工具书的出版情况,要熟悉书目和掌握必要的目录学知识,懂得做学问的门径。

第二,要学会使用工具书的具体方法,即注意工具书通常的编排形式,亦即熟悉并掌握工具书的各种排检方法,其中包括图书分类法、部首检字法、拼音字母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等,这样就会得心应手,拿起工具书便能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材料或答案。如果碰到没有接触过的而且是编制较为复杂的大部头工具书,那就要仔细阅读它的凡例和序跋,弄清它的收编时限、取材范围,以及它所使用的符号或省略语的含义,切不可在弄清编例之前粗心大意地一翻而过,把本来可以找到的材料或是漏掉一部分,或者根本找不到,还对工具书妄加批评,结果是贻笑大方。

第三,要有的放矢,学会针对问题比较准确地选择工具书的本领,力求少走弯路。

2.网络信息检索

网络信息检索一般指因特网检索,它是通过网络接口软件来实现信息检索,如百度谷歌搜狗等。用户可以在一个终端查询各地上传到网络的信息资源。这一类网络检索系统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特点而开发和应用的,即:数据是分布式存储的,大量的数据可以分散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用户分布式检索,任何地方的终端用户都可以访问存储数据;数据分布式处理,任何数据都可以在网上任何地方进行处理。

(二)网络信息交流

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是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存储量大,传输速度快,表现形式多样,使用便捷、成本低廉,但是同时也在以下方面有其缺点:信息质量、网络安全、检索难度、知识产权问题等等。

因特网上信息交流方式可以分为非实时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实时的信息交流方式,非实时的信息交流方式的特点是用户交流不需要同时在线,如E-Mail、BBS、Blog(博客)、微博等。

(1)电子邮件(E-mail)是通过网络电子邮局为网络客户提供的网络交流信息空间,是因特网上最早出现的和应用最广的服务之一。它不但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附带图像、声音及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

(2)BBS 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即“电子布告栏系统”或“电子公告牌系统”,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者提出个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即时的信息服务系统。

(3)博客,又叫网络日志,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也有一些博客专注于艺术、摄影、音乐、视频等各种主题。

(4)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进行文字更新,并实现即时分享。

实时的信息交流方式的特点是要求用户双方同时在线,如腾讯QQ、微信、Skype等即时通讯软件。

(1)腾讯QQ(简称“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M)软件。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点对点断点传输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自定义面板、QQ邮箱等多种功能,并可与多种通信终端相连,其标志是一只戴着红色围巾的小企鹅。目前QQ已经覆盖MicrosoftWindows、OS X、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多种主流平台。

(2)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1 月21 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是目前亚洲地区用户群体最大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

(3)Skype是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具备IM所需的功能,如视频聊天、多人语音会议、多人聊天、传送文件、文字聊天等功能。它可以免费高清晰地与其他用户语音对话,也可以拨打国内国际电话,无论固定电话、手机均可直接拨打,并且可以实现呼叫转移、短信发送等功能。

(三)信息处理与应用

获取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并发布出去的过程,称为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发布。信息处理现已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所谓信息筛选,是指对大量的原始信息以及经过加工的信息材料进行筛选和辨别,从而有效地排除其他不需要的信息,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网络信息传统分类法以物理的、实体的文献,如印刷型文献、磁带、光盘等为主要处理对象,对文献的内容进行标引和整序。网络信息分类法以数百万计的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源为处理对象,对它们进行组织筛选,信息是数字式、多媒体动态、虚拟的。

信息存储是将经过加工整理序化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顺序存储在特定的载体中的一种信息活动,其目的是便于信息管理者和信息用户快速地、准确地识别、定位和检索信息。信息存储的方式日新月异,有U盘、硬盘、网盘等,特别是网盘更加容易满足人们对数据存储的需求,这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存储和访问数据。

下面是几种常用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方法:

1.文本信息

文本是指数字、字母、字符的序列组成的信息载体。它是计算机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基础,也是多媒体信息应用领域最广泛的媒体形式之一。文本信息的获取方式有,①键盘输入,键盘的基本知识、文字输入相关知识;②文字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文字识别软件如尚书七号OCR、清华紫光OCR等;手写识别;③网络下载,搜索引擎。

2.图像信息

视觉媒体是人类能直接感知的最丰富的媒体信息,图像是视觉媒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人类能够直接感知的众多媒体信息中,视觉媒体是人类最丰富的信息来源,可以通过扫描图像、捕捉屏幕图像、数码相机以及用Internet下载等方式获取图像素材信息。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有Adobe公司旗下的Photoshop,以及CorelDraw、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等。

3.音频信息

(1)声音素材的获取方式有:网上搜索与下载、用录制方法获取声音素材、购买素材光盘等方法。

(2)声音素材的编辑处理软件有:Adobe Audition 软件、Gold Wave软件、Song Sound Forge软件。

4.视频信息

视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媒体之一,计算机要表现这种媒体又要达到不失真的效果其实并不容易,往往要求巨大的数据量。要很好地处理这一矛盾就必须有处理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并且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媒体信息,并应用这项技术进行编辑。

(1)视频素材的获取方式有:数码摄像机输入、利用网络下载数字视频、购买素材光盘等方法。

(2)视频素材的编辑处理软件有:Adobe Premieren 软件、Ulead VideoStudio(会声会影)软件、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

(四)教育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育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标准),用数值来描述与教育活动直接相关的事物的属性。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

教育测量数据类别有:①名义尺度;②序数尺度;③距离尺度;④比例尺度。

测量数据的方法有:①数据检查;②数据分类;③数据排序;④特征参数计算;⑤数据统计表数据图示法。

常用的数据分析处理工具有:Excel是最简单的,大家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但是只能做很简单的数据分析。最常用的是SPSS,它在统计学中是运用最广泛的软件,有操作简单、易懂等优点。MATLAB在建立统计和数学模型的时候比较好用。SAS 是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需要编程,一般是专业人士使用。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简单介绍下Excel、SPSS 在数据分析中的运用。

目前,在实际业务中,数据图表大多数是用Excel制作。Excel的数据分析、校验功能也很强大。

【例1】用Excel求一组成绩的频率分布和直方图

(1)为了方便,将原始数据拷贝到新工作表“指定频数直方图”中。

(2)在B1 单元中输入“组距”作为一标记,在B2 单元中输入40,B3 单元中输入45,选取B2:B3,向下拖动所选区域右下角的“ +”到B14单元。

(3)按下列步骤使用“直方图”分析工具:

①选择工具菜单中的数据分析选项,在分析工具框中选择“直方图”。

②输入区域:A1:A51;接受区域:B1:B22。

③输出区域:C1,选定图表输出。

④单击确定,Excel将计算出结果显示在输出区域中。

为了使图表更像传统的直方图和更易于理解,可双击图表,将图例、图宽、图标区、x坐标轴修正后,得到后面的修正图。

【例2】SPSS 使用方法介绍。

(1)SPSS 的界面。

打开SPSS 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界面如下:

将鼠标在上图中的各处停留,就会弹出相应部位的名称。

窗口顶部显示为“SPSS for Windows Data Editor”,表明现在所看到的是SPSS 的数据管理窗口。这是一个典型的Windows软件界面,有菜单栏工具栏。工具栏下方是数据栏,数据栏下方则是数据管理窗口的主界面。该界面和Excel极为相似,由若干行和列组成,每行对应一条记录,每列则对应了一个变量。由于现在我们没有输入任何数据,所以行、列的标号都是灰色的。第一行第一列的单元格边框为深色,表明该数据单元格为当前单元格。

(2)定义变量。

数据资料是定量资料,设计为成组设计,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两个变量,一个变量代表血磷值,习惯上取名为x,另一个变量代表观察对象是健康人还是克山病人,习惯上取名为group。

选择菜单Data→Define Variable。系统弹出定义变量对话框如下:

对话框最上方为变量名,现在显示为“VAR00001”,这是系统的默认变量名;往下是变量情况描述,可以看到系统默认该变量为数值型,长度为8,有两位小数位,尚无缺失值,显示对齐方式为右对齐;第三部分为四个设置更改按钮,分别可以设定变量类型、标签、缺失值和列显示格式;第四部分实际上是用来定义变量属于数值变量、有序分类变量还是无序分类变量,现在系统默认新变量为数值变量;最下方则依次是确定、取消和帮助按钮。

先来建立分组变量group。将变量名改为group,然后单击OK按钮。

现在SPSS 的数据管理窗口如下所示:

第一列的名称已经改为“group”,这就是我们所定义的新变量“group”。现在我们来建立变量x。单击第一行第二列的单元格,然后选择菜单Data→Define Variable,同样,将变量名改为x,然后确认。此时SPSS 的数据管理窗口如下所示:

现在,第一、第二列的名称均为深色显示,表明这两列已经被定义为变量,其余各列的名称仍为灰色的“var”,表示尚未使用。同样地,各行的标号也为灰色,表明现在还未输入过数据,即该数据集内没有记录。

(3)输入数据。

我们先来输入变量x的值,请确认一行二列单元格为当前单元格,用键盘输入第一个数据0.84,此时界面显示如图A所示:

请注意:在回车之前,你输入的数据在数据栏内显示,而不是在单元格内显示,现在回车,界面如图B所示:

首先,当前单元格下移,变成了二行二列单元格,而一行二列单元格的内容则被替换成了0.84;其次,第一行的标号变黑,表明该行已输入了数据;第三,一行一列单元格因为没有输入过数据,显示为“.”,这代表该数据为缺失值。用类似的输入方式,我们将患者的血磷值输入完毕,并将相应的变量group 均取值为1,此时数据管理窗口如下图所示:

从第12 行开始输入健康人的数据,并将相应的group 变量取值为2。最终该数据集应该有24 条记录。

(4)保存数据。

选择菜单File→Save,由于该数据从来没有被保存过,所以弹出Save Data As对话框如下:

单击保存类型列表框,可以看到SPSS 所支持的各种数据类型,有DBF、FoxPro、EXCEL、ACCESS 等,这里我们仍然将其存为SPSS 自己的数据格式(*.sav文件)。在文件名框内键入Li1_1 并回车,可以看到数据管理窗口左上角由Untitled 变为了现在的变量名Li1_1。

(5)数据的预分析。(www.xing528.com)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数据的基本情况,如均数、标准差等。选择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Descriptives菜单,系统弹出描述对话框如下图:

该对话框可分为左右两大部分,左侧为所有可用的侯选变量列表,右侧为选入变量列表。我们只需要描述x,用鼠标选中x,单击中间的,变量X的标签就会移入右侧,注意这时OK按钮变黑,表明已经可以进行分析了,单击它,系统会弹出一个新的界面如下图所示:

该窗口上方的名称为SPSS for Windows Viewer,即(结果)浏览窗口,整个结构和资源管理器类似,左侧为导航栏,右侧为具体的输出结果。结果表格给出了样本数、最小值、最大值、均数和标准差这几个常用的统计量。从中可以看到,24 个数据总的均数为1.2846,标准差为0.4687。

光看总的描述是不够的,还应当看看分组的描述情况。这里要用到文件分割功能,请切换回数据管理窗口,选择Data→Split File菜单,系统弹出文件分割对话框如下图:

选择单选按钮Organize output by groups,将变量GROUP选入右侧的选入变量框,单击OK按钮,此时界面不会有任何改变,但请再做一次数据描述,你就可以看到现在数据是分Group=1 和Group =2 两种情况了,从描述可知两组的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1.5209、1.0846 和0.4218、0.4221。

(五)课件设计与制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从文字、图片、音响、动画、电影等多方面把静态的、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既能辅助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教师的使用,提高教学效率

1.课件制作的步骤

(1)选择教学课题,确定教学目标。

在教育领域中,无论哪门学科,一般都可以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对于那些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那样只能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相反,那些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学用语言不易描述、某些规律难以捕捉、需要学习者反复练习的内容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有必要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选择开发课件的课题是整个课件开发的第一步,确定一个好的课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必要时还得进行“查新”,避免与其他单位的作品雷同。概括而言,选题应根据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进行。

选题的同时,还必须分析和确定课题实施所能达到的目标,课题目标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特别注意要发挥多媒体的特长,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素材,运用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

目前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创作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方正奥思、多媒体大师等。这类软件为图形界面,易学易用,一般人均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不用编程,不需要记忆复杂的编程命令,只要有基本的计算机常识就能使用。

利用专门用于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课件的特点是:可以方便地将声音及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作出的课件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各种素材丰富,剪取方便,课件制作好后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部分修改。

选择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应遵循以下原则:

功能强大。多媒体开发工具应具有所见即所得、媒体集成度高、各种特殊效果丰富且容易实现的特点。

容易上手。多媒体软件的操作应简单易用,必须能够使一个完全不懂程序设计的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使用方法。

兼容性强。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素材千变万化,开发平台必须兼容绝大多数的媒体格式,支持各种输入设备,能够采用或提供各种素材。

(3)脚本创作。

课题选定后,由专业老师写出文字脚本。脚本是贯穿课件制作全过程的依据,是课件制作中最主要的部分。文字脚本,简而言之就是将画面与解说词对应地写出来,即把程序要完成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以表达出美工人员和系统分析员的意图,并帮助程序员了解这些意图。脚本细致地描述了每一个模块的实现过程。这是程序员开发程序的依据。脚本要清晰易懂,且要指明程序中的重点和要点。

脚本设计是制作课件的重要环节,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效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它的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

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看,脚本的创作通常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文字稿本的创作。文字稿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的。编写文章稿本时,教师应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

第二步是编辑稿本的编写。编辑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将文字稿本形象化,而是要在吃透了文字稿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发展,而且要根据多媒体表现语言的特点反复构思。编辑稿本是制作课件的直接基础。

(4)素材准备。

多媒体素材是多媒体课件中用到的各种听觉的和视觉的材料,也就是多媒课件中用于表达一定思想的各种元素,它包括图形、动画、图像、文本和声音等。搜集素材应根据脚本的需要来进行,素材的取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利用扫描仪采集图像,利用动画制作软件生成动画,用话筒输入语音,或从各种多媒体素材光盘中取得。

一个好的课件必须有好的应用界面,很多人在做课件的时候都喜欢把界面做得很花哨,认为这样视觉效果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课件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

多媒体课件最核心的环节是制作合成。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脚本的要求和意图设计教学过程,将各种多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灵活、视听效果好的CAI课件。这是技术性根强的工作,好在现在的多媒体编辑软件的操作使用越来越简单易学,为教师亲自动手制作课件提供了前提。

课件的题目确定之后,就应该着手准备素材。课件的素材包括文字素材、图像素材、动画素材、声音素材等。无论是文字素材,还是图像素材,或是声音素材,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一个标准: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记住并掌握知识。

①文字素材。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文字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

文字内容应尽量简明扼要,以提纲式为主。有些实在舍不去的文字材料,如名词解释、数据资料、图表等,可采用热字、热区交互形式提供,阅读完后自行消失。切不可将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按书搬家”,全盘搬到屏幕上去,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屏幕的文字也不宜过多,否则容易使人的眼睛产生疲劳,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一屏文字资料应该随着讲课过程而逐步显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引入时,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动画效果,也可伴有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文字内容的字号要尽量大,选择的字体要醒目,一般宜采用宋体、黑体和隶体。对于文字内容中关键性的标题、结论、总结等,要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加以区别。

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文字和背景颜色搭配的原则一是醒目、易读,二是长时间看了以后不累。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

②图像素材。图像素材品种繁多,有静态图像,也有动态图像;有可爱型的图像,也有典雅型的图像;有线条细腻、美不胜收的图像,也有线条简洁、构图大方的图像。设计者在众多的选择中往往会迷失方向,不知选择什么样的图像素材。这时就要和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初衷相结合,做课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在图片选择上要挑选颜色鲜艳,但又不过于花哨、过于吸引眼球的图片,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图像素材选择上要在“提高学生兴趣”和“不转移学生注意力”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图像的选择和应用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画蛇添足。华而不实的课件是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的。

③声音素材。声音主要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效果声。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其学习兴趣。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重点内容处要选择舒缓、节奏较慢的音乐,以增强感染力,过渡性内容应选择轻快的音乐。音乐和音响效果不能用得过多,用得过度反而是一种干扰信息,效果适得其反。背景音乐要舒缓,不能过分激昂,否则会喧宾夺主。要设定背景音乐的开关按钮或菜单,便于教师控制,需要背景音乐就开,不需要就关。

④动画素材。有些实验性教学如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需要在课件中播放相关的视频动画。这一类素材应具有重复演示功能。因为对于动画和视频图像,学生可能一遍没有看清,需要再看一遍,因此需要设计重复播放按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重复播放。

多媒体课件中的素材运用要灵活适当,运用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会起反作用,得不偿失。

2.课件制作过程

这一阶段是课件制作最重要的阶段。前面所述的选择题目、准备素材都是为这一阶段服务的。题目选得再好,素材准备得再充实,若没有一个好的制作理念、好的构造框架,仍然无法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一阶段中,设计者要先构思课件的整个框架结构,思考如何引入讲课内容,如何展开教学,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如何引发学生的思考等一系列的How原则,以及何时在课件中穿插音乐、何时在课件中穿插动画等一系列的When原则。

此过程要求熟悉电脑的基本操作、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做课件并不是说只要掌握了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就可以了,它需要多种软件协同工作,如图像制作、声音录制、文字编辑、动画制作等等,所以要求老师们平时注意多学一些操作方法,或在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课件的制作,以使课件不仅具有教学内容的教育性、科学性,而且要有技术性、艺术性。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课件绝不仅仅是掌握了相关软件就能制作出来的,它需要老师掌握的内容太多了,因此要做出优秀课件,老师一定要多多学习各种软件的运用,这样做课件时才能够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3.使用反馈及修改

调试、打包是课件制作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设计者往往认为前几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就万事大吉了,忽略对课件进行调试、打包的工作,使应用者在运行课件时碰到各种问题,出现各种错误,大大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得出结论,课件制作完成后,要应用于课堂教学,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将课件加以修改,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如果制作的课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那么这样的课件无疑是失败的。一个课件完成后,一定会经过反复的修改,这就需要老师有耐心,不怕修改才行。

4.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介绍

现代教育技术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有了计算机不是不要教师,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才是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普通教师精通计算机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地选择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应用得比较广的多媒体课件创作工具有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方正奥思、多媒体大师等。

(1)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PPT)。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简称PPT),PPT是Microsoft 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核心组件之一。它是目前人们在教学活动中最常使用的制作演示文稿和课件的工具。

PowerPoint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Office系列产品之一,主要用于制作和播放演示文稿。用PowerPoint可以非常方便地把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集合在一起,制作成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计算机上播放。PowerPoint由于操作简单,支持的媒体种类较多,加之它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要求不高,已经成为很多老师制作课件的首选工具软件。

(2)Flash。

Flash 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网页制作动画软件,它具有强大的动画编辑功能。这种功能使得设计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出高品质的动画,生成的动画文件非常小,而且可以实现许多令人心动的动画效果。Flash 课件制作能把多种媒体融合起来,把音乐、动画、声效、交互方式融合在一起。

(3)几何画板。

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工具,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功能,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软件提供了充分的手段帮助用户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熟悉软件的使用技巧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范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编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可以说几何画板是最出色的教学软件之一。

课件制作工具软件除了上面介绍的之外,还有课件制作的辅助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

5.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注意事项

(1)应遵循启发性教学的原则。

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应该是启发、点拨,因此必须坚持启发性教学的原则。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演示出来,以新意刺激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其本质。

辅助而非取代。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必须避免“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误区,由于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所特有的优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多媒体依赖过多,导致偏离了启发性教学的原则,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教学手段,从而不知不觉步入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常常把课堂需要的材料全部设置到课件中,比如一个随机问答的题目及答案,然后依课件流程作流水账式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僵化了教学流程,限制了学生思维,甚至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新奇答案的活力,完全忽略了启发性教学的原则。

(2)应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

课件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可操作性,课件要直观、形象,但更重要的是实用。不能将它演变成固定的程序,束缚学生的思维。曾听一位老师的“认识图形”一课,教师准备了一些图形,请学生指一指认识的图形,指一个涂一个色。课件在设计中没有注意可操作性,当学生没按顺序说时,教师就无能为力了,非常尴尬。也有的课件设置不明确或操作过分复杂,造成教师在操作中失误,或无法返回,只好从头再来。

这些课件所表现出的操作问题,如何解决呢?本部分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课件的操作界面要明确。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要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和图标,要支持鼠标操作,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链接,可以方便地向前或向后跳跃。提供给别人的课件最好能有一个操作说明,较复杂的课件,可以设置一个帮助按钮或按一般软件的方式设置F1 键为帮助键。

第二,课件的交互性。课件不能是电影,一放到底,要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所以课件必须有交互,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的各部分,如果能制作出跟数据库结合的交互功能,将更能促进学生的横向思维,同时延长课件的生命周期。

第三,教学与艺术相结合。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片,无疑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极大地提高课件的质量。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本身就应渗透着艺术,课件也应是教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语文课文教学时,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首动听的音乐、一张精美的图画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月光下》这篇课文时,一首《妈妈的爱》把我们引入课文氛围、一首古诗把我们引入诗的意境、一首儿歌把我们引回儿童时代。这样学生在接受本课中“妈妈对我的启迪教育”时,就更容易达到心理的共鸣。

很多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中,粗制滥造已成为一种通病,奇形怪状、大小不一的字体,未加任何处理的模糊图片、糟糕的界面,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这类课件的兴趣。

除了界面的美感,部分课件在制作中没有处理好教学与艺术的结合,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过多色彩艳丽的插图。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图片,会刺激学生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过多的插图,容易让学生分散注意力,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在课件插图的选用上,要注意界面的色彩柔和,搭配合理,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如画面比较简单、界面元素较少时,可以用色彩柔和的直角边框或圆角边框来突出重点。而画面元素较多时,尽量避免各元素的色彩太丰富、刺眼,应简化各元素。

第二,不和谐的提示音。课件中有声音的出现,会更增添一份吸引力。而提示音的选用上,也要注意艺术性,音乐的过分刺激,有时给人一种大吃一惊的感觉,容易损伤学生的听觉。因此配音要优美、轻松、恰当。

第三,令人眼花缭乱的切换与效果。常常见到一些课件在运行中,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看起来活泼、生动了,但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很可能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扰乱学生的思路。不必要的效果也会延误教学时间。

笔者曾经见过一个老师做的课件,看起来很好,色彩很丰富,图像很鲜艳,音乐也很动听,但是从这位老师上课的效果来看,并不怎么好。那就是因为这些丰富的图形、动听的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都吸引走了,扰乱了学生正常的思路。所以这样的课件我们宁愿不用。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主要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能充分、合理、恰当地利用多种媒体(文字、图像、音视频及动画等),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足。

第二,必须以学生为本,摸透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在课件中尽可能全面地提供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而且课件播放不能是单纯的线形,要有一些人机对话或交互式元素。

第三,新颖的教学思路与结构。

第四,色彩对比强、搭配和谐、构图美观、制作有创意。

总之,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巧,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