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资源学:概念辨析及案例分析

文化资源学:概念辨析及案例分析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理论边界和转换界限相对模糊,相关概念经常被混淆。第三种形式是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即文化制度,它是由体制认可的关于某种文化能力的资格或证书,如学术资格、毕业文凭、资格证书等。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文化资本仍无明确且统一的界定。文化资本概念源于布迪厄对法国教育系统的研究,最初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解释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学生在学业上的差异。

文化资源学:概念辨析及案例分析

文化资源源于文化的转换和延展,文化资源又是文化资本、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其他形态的基础资源。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理论边界和转换界限相对模糊,相关概念经常被混淆。因此,对文化资源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对我们深层次理解文化资源的内涵尤为重要。

(一)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1.文化资本的界定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资本主要包含三种类型,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文化资本不是文化学上“文化”概念与经济学上“资本”概念的简单拼凑,而是由“文化”和“资本”两个范畴交叉而形成的,既有经济学意义,又有文化学意义。对文化来说,文化资本是文化中的资本,具有文化的形式;对资本来说,文化资本是资本中的文化形态。文化资本明显不同于另外三种类型的资本,又被称作第四种资本。

“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实践与反思》等著作中最早提出的。他将经济学领域内的资本概念应用到了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对以资本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源和权力及其再生产进行了结构分析。他认为,资本作为一种劳动积累,主要表现为四种基本类型,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文化资本作为在文化生产场域中的劳动积累,是“能够通过时间和代际传递而在社会场域中积累、转换和传承的资本形式”,是个人获得的上层社会文化素养,用以解释出身于不同社会阶级的孩子取得不同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的原因。他还进一步将这种文化资本划分为三种存在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嵌入状态的文化资本,即文化能力。它主要是指通过家庭教育以及教育投资而积累和嵌入于个体的知识、教养、技能等文化形式。第二种形式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即客观化为具体物质载体的文化产品,当文化资本转变成像“图片、书、辞典、乐器、机器之类的东西的时候,那么文化资本就是以这种客观化的状态而存在”。第三种形式是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即文化制度,它是由体制认可的关于某种文化能力的资格或证书,如学术资格、毕业文凭、资格证书等。[32]

文化资本作为一个学科综合性很强、极具研究潜质的学术概念,自布迪厄提出以后,便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詹姆斯·费雪强调文化资本的价值增值作用,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人们为了价值增值而在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投资时获得的文化能力,这种能力获取的主要方式是教育投资。戴维·思罗斯比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可以引起物品和服务不断流动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同时,他还最早提出了文化资本积累的模型,强调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为文化价值系统支撑着经济的可持续运转,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及决策。伯克斯和福尔克从人类发展学的角度入手,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资本,诸如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都是人类为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而进化出的文化适应能力[33]国内学者中,郝大海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文化资本是对上层社会文化熟悉并习得的行为习惯,包括各种符合上层文化的行为、习惯和态度。[34]牛宏宝则认为,文化并非资本的一部分,是由知识产权创造文化知识产权的人力资本和产业组合结构所蕴含的组织资本构成,而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主体可操控的文化资本,是现代产权制度架构下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的结果。[35]高波和张志鹏运用文化资本与文化成本范式对文化现象进行了经济解释,认为文化资本就是人们所习得的能够为其未来带来收益的特定价值观体系。[36]

目前有关文化资本概念的论述已较为丰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与经济学领域,兼顾具象和抽象、物质和精神等方面。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文化资本仍无明确且统一的界定。综合来看,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展现文化价值的积累,既是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互融,也是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文化制度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

【知识拓展】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学术思想极为丰富,社会实践理论是他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文化资本概念源于布迪厄对法国教育系统的研究,最初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解释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学生在学业上的差异。布迪厄关注文化资本,主要是因为在现代发达社会,文化日益成为一种权力资源,资本投入者在文化市场中谋求利润的倾向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形塑和复制社会分层的关键

在布迪厄看来,不同的资本是可以进行转换的,对于理想的文化资本,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三种形式应是统一的,但实际上三种形式总处于分离状态,可以相互转换。内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是社会确认的必然要求,而造成分离的原因是其他资本的影响。

此外,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还可以进行再生产。这种再生产其实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继承他们父辈的文化资本,从而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代际传递。

(根据《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37]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38]整理而成)

2.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关系

文化资源并非文化资本,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变,是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创造性转换,才能转化成产业经营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文化资本优势,不能产生新的价值形态,就很难推进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39]由此可见,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本质就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实现文化的资源存量向资本总量转变的过程。[40]为此,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一是整合优化原则。为实现文化价值的最优化,可以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组合、交融等方式对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进行优化整合,使得那些文化含量高、文化价值大的资源以最优的方式展示出来。二是可持续性原则。为了充分发挥文化资本所蕴含的多重价值,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思路,避免短视的开发利用行为。三是创新驱动原则。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必须要重视内容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的创新。为此,必须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注重差异化发展和品牌塑造,重视文化资源的积累与再造,努力创造富有历史底蕴、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创新传播方式,形成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

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文化资本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价值体现,两者互为因果,推动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41]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只有经过社会的交易、流通、服务等环节,以文化产品的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产生增量效应的那部分文化资源,才可称为文化资本。[42]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首先,要在潜心挖掘文化资源内涵的基础上,整合优化配置各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其次,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促进各类资源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增强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调控,规范文化产业运营,明确文化市场主体权责;最后,要不断完善包含投融资、生产管理、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促使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

(二)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1.文化产业的界定

20世纪初期,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了与“大众文化”相区别,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概念,并首次出现在他们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用来指代大批量生产文化产品和推动文化产品生产的商业体系,其后这一界定被普遍认为是“文化产业”概念的来源。

文化产业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的词汇,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都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概念,各概念之间有联系交叉,又有所区别。(www.xing528.co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贸易和全球化》报告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目前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主要有“精神产品和服务”说、“内容产业”说、“版权产业核心”说、“工业标准”说、“文化娱乐集合”说等,几种说法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揭示了文化产业的本质。但通俗来讲,文化产业就是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并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满足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规划的需要,2018年国家统计局印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新分类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基础上将原来的10个大类调整为9个大类,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将50个中类调整为43个中类,其下还设置了146个小类。新的分类标准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等相关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中。但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这些概念尚没有清晰统一的定义。实际上,这些概念的出现和使用具有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强调了不同的产业核心要素,指代对象也因有所侧重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外延上包含的产业类别虽相互交叉重叠却又不尽相同(见表1-1)。

表1-1 各国与国际组织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概念的界定与类别划分[43]

续表

【知识拓展】

文化产业本质再研究——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文化产业并非自诞生之日起便反映了“人与社会一切文化关系的总和”,但它自诞生起就在“工业化”机制的作用下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普及,进而影响了民主化进程与主体性的普遍激发。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对文化产业本质的再研究,是要将时间维度纳入动态机制的呈现中,也是要在文化产业与人的相互作用中重申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产业的本质是物化的精神生产互动于人与社会再生产的现代系统。这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文化产业对文化价值扩张的推动固然以其“工业化”特征为动力原点,但并非仅仅指向技术对文化产品生产能力的提升,它还根植于文化产品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这种相互作用表现为人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同时又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不是繁衍意义上身体的再生产,而是心力、智力上的再生产,是对能动主体的再生产,也是借由符号系统使人在不在场的情况下依然得以认知社会结构、习得共有知识,并由此影响社会实践开展的重要机制,是社会结构内化于人的过程。

第二,承认文化产业作用于人的再生产,但这并不表明因此而贬损普通的行动者,实际上,普通民众不仅在文化产品解读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他们也正在成为文化生产者和传播者,在文化生产上更多地展现主体能动性,也是造成“万花筒”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产业对人的再生产的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微观层面,即个体对文化产品承载的符号和意义的解读与内化,而且体现在宏观层面,即对普遍的主体能动性的激发。这种力量根植于文化产业内在的技术-资本结构,由之牵动的社会变迁政治维度表现为民主进程的推进,在经济维度体现为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发展,在文化维度体现为大众文化的兴起。这个进程以制度、资源等结构性要素的形式反作用于文化产业,同时也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中内化于社会实践。

第三,文化产业内在的技术-资本结构是现代社会精神生产的物化机制,有其自身的运转逻辑,这构成“文化”与“产业”间的张力,也是社会系统论视角下卢曼所说的“子系统”难以避免的“自主性”的体现。文化价值异化现象即是其印证,但其实并非技术或资本自行完成,它依然依托于内化了结构的社会实践。要从价值批判走向价值回归的具体实践,需理解这种“自主性”的内在逻辑,由此而生的解决之道则指向能动实践对结构再生产的调整。

(根据《文化产业本质的再研究: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44]整理而成)

2.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文化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过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的优势都能直接转化为文化产业的优势,创新、创意能力的强弱才是决定文化资源占有多寡和开发利用成效大小的关键。[45]像具有中国元素的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被好莱坞制作出品,就表明拥有文化资源不代表可以独占文化资源。如何才能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呢?实践表明,要想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价值,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走创新发展道路,即通过文化内容创新与载体手段等创新的有机结合加快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这对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精神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

1.文化产品的界定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可供消费的商品,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在布迪厄看来,所谓文化产品,正是客观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统一。文化产品既可以表现出物质性的一面,也可以表现出符号性的一面。在物质性方面,文化产品预先假定了经济资本,而在符号性方面,文化产品则预先假定了文化资本。王天玺认为,文化产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体而言,文化产品是指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换,向消费者提供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形态:实物形态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形态的文化服务。[46]由此可知,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李全生认为,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形式,一种文化产品总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其价值是由具有文化能力的个体根据其内化的文化内容赋予的。[47]

2.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的关系

文化资源是指能用来开发利用,并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那一部分文化,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开发离不开文化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决定文化产品形式、级别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48]利用文化资源支撑文化产品的生产就是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文化创意,再将文化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过程。[49]

同时,文化产品又可反作用于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可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文化产品一旦被开发出来,在某种程度上社会文化资源的总量就增加了,由此而言,人类文化成果的不断积累和增长正是由于文化产品的不断生产而形成的。总之,文化资源可以借助文化产品实现自身的开发与利用,文化产品可以借助文化资源丰富产品的精神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