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幼儿教育理论及教学模式详解

新时代幼儿教育理论及教学模式详解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鹤琴认为,要在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后,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活教育”是陈鹤琴针对旧教育提出的一种教育倡议,这个教育理论是通过改革创新与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教。“活教育”的课程论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教学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理论包括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四个学习步骤、五指活动计划、十三条训育基本原则。

新时代幼儿教育理论及教学模式详解

陈鹤琴认为,要在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后,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活教育”推崇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具备自我意识,利用儿童的感官去探索周围环境、探索世界,是“生成的、变通的、灵活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幼儿,也不是完全按照既定的课程计划来教育,更不是成人包办替代的教育。简单地说,活的教育不是“死的教育”,要教育好儿童,使我们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须懂得儿童心理。

“活教育”是陈鹤琴针对旧教育提出的一种教育倡议,这个教育理论是通过改革创新与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教。旧教育是什么样的呢?陈鹤琴将其归纳为一个“死”字,认为这种教育注重灌输知识,压制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儿童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中,把儿童的活动限制在课堂上。那么,“活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陈鹤琴认为“活教育”就是“不死的教育”,它反对埋没人性、读死书的死教育,它要摧毁旧教育的枷锁,让新中国的主人从独断的痛苦深渊中解放出来。他认为,“活教育”要用三个目标坚定自己的信念,这三个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育”是“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教师要“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儿童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活教育》发刊词中,陈鹤琴写道“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里的“做”,是知行合一、行中有知的做。这里的“教”,是基于经验基础上的教。这里的“学”,是在幼儿兴趣萌发后主动积极的学。“做”“教”“学”之间有了真切的联络,教学才能有实效。“我们要以自动代替被动,以启发代替灌注,以积极代替消极,以活知识代替读死书,以爱德来代替权威。”

陈鹤琴采用“整个教学法”,在课程实验中,根据“做人、做中国人”的教育目标,提出活动单元和活动中心制的课程编制,课程内容选择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这样,课程就成了一个系统,各科目互相连接并发生关系,实施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的“五指活动”计划。该计划是指五个项目犹如五指生长在手掌上,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的一样。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应建立在儿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体上互相联系、连续发展。这种以“活”为中心的组织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体现了儿童完整生活的观点,突出了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陈鹤琴强调,在单元实施中,要用小团体游戏的方式学习,通过分组施教、区别对待,满足孩子年龄、智力的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的需求。

概括来讲,“活教育”的目的论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无论国籍和肤色,做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具有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客观的人。“做中国人”是具有民族特征的定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教育目标提出的要求,不仅要做中国人,还要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认为现代中国人具有五个特征,分别是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与服务的意识。“活教育”的课程论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里要做以说明的是,陈鹤琴并没有完全否认书本的作用,而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书本的知识相对来说不灵活,比较死板,而复原了大自然、大社会的原本地位。“活教育”的教学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里面着重强调了“做”,这里的“做”聚焦了两个点,一是注重儿童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二是关注儿童的直接经验获取。“活教育”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创作发表和批评检讨。

“活教育”理论包括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四个学习步骤、五指活动计划、十三条训育基本原则。作为中国近代新旧教育变革的产物,“活教育”理论不仅影响了当年幼稚教育的发展,也引导着近百年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至今对现代学前教育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指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五指教学法”共分五个基本教学步骤,呈现出逐层递进、螺旋提升的思维进程。

1.自主预习,回顾渗透

课前预习,课前两分钟进行交流、汇报,提出问题,链接旧知,亦生亦师,激发学生新知的生长点。

2.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符合学科本质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其感知素材。此外,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和愿望。

3.理解素材,核心推进

借助素材,理解素材,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循序渐进;对于一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教学方式,如动手操作、实验等,引导学生在做中想、在做中学。学生在主动、愉快的学习中,明确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4.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设置分层习题,当堂练习,及时反馈,评价激励。课堂练习低起点、分层次、循序渐进。练习的形式则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两两交流,理清思路,并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学科素养。

5.总结提升,形成体系

归纳总结,完善体系,学以致用,提升能力,处于一堂课的归纳总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启发。这是学生思维训练的环节,也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关键。教师在补充的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3]

南京鼓楼幼稚园作为陈鹤琴创办的中国幼儿教育的第一个实验研究中心,在创办初期,幼儿园课程宗教化、外国化、非科学化的弊端严重。虽然陈鹤琴在美国学习多年,但他并不认为模仿美国、照搬照抄是捷径,他始终坚持洋为中用、面向社会、注重实践。陈鹤琴认为,要使幼稚园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首先要从课程改革入手,只有符合儿童需要的内容,才是适宜的教学内容。本着这样的理念,他们制定了四条原则。

(1)一切课程是儿童自己的,不是教师的,更不是父母或社会上其他的装饰品。

(2)一切课程是当时当地儿童自发的活动,不能抄袭任何人家的。

(3)教师之责任只有供给儿童的询问及各种应用材料,并指导儿童所需要的材料。(www.xing528.com)

(4)注意于儿童身体的健康、动作的活泼,不愿儿童受纳许多呆板的知识和斯文如木偶的礼节。[4]

在鼓幼的任何班级,都能看到《观察记录本》《观察小卡》《便签条》《成长档案》……老师们将观察儿童行为作为理解儿童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与记录分析,发现儿童的兴趣,了解不同儿童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关注儿童与同伴的互动状况,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从而有目的地响应儿童语言、表情、动作、作品发出的信息,让教育策略更加有效,让科学施教成为可能。

除了教师观察、记录儿童,我们还发动家长记录儿童,让儿童记录自己。家长的记录,呈现了家庭教育的理念与策略,以及对课程实施的响应,实现了从支持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换。儿童的记录,则让孩子们有了计划、工作、回顾的主动学习的可能,实现了“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观察与记录让成人走进了儿童世界,让教育的过程从儿童出发,再回归儿童。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这是陈鹤琴的嘱托,也是鼓幼人的态度。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的特点,老师们注重游戏在一日生活中的渗透,通过改造活动室、调整布局、提供材料等,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儿童自己决定用什么方式玩、怎样玩,在尝试体验中,萌发更多的兴趣,获得更多的经验。我们还通过分层材料提供、差异化的指导等,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冲破园所的束缚,办没有围墙的幼儿园,是“活教育”给予单元课程的启迪。在课程实施中,鼓幼的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冲破班级大门、幼儿园大门,带领孩子们到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把幼儿园变成了活的乐园,把乐园变成了生活的家园,实现了让儿童活泼地成长。

“活教育”的研究让鼓楼幼儿园喜获硕果,2013年,“活教育思想研究所”列为江苏省首批特色项目研究所,“幼儿园单元课程”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5]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成为“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本书将这十七条原则再次完整呈现,并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将其内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帮助广大幼教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活教育”。

原则一:凡是儿童能自己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儿童的本性是好奇、好动,看到颜色鲜艳、形状新奇的物体时,总想要动手摸一摸、碰一碰。尤其是2岁左右的幼儿,到了人类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叛逆期”,总是爱说:“不!”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这个时候成人应该理解幼儿,并且放手让他自己去做。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的本性即好动,成人应该顺应幼儿的本性去引导、教育,而不是时刻担心、惧怕幼儿做不好而产生“麻烦”。这里的“麻烦”概念较广泛,比如,幼儿刚开始尝试自主进食,会把饭菜撒得满桌子、满地;又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时,袜子穿反,裤子错穿到一个裤腿里。这些“麻烦”在陈鹤琴看来,是幼儿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尝试、练习,才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对于幼儿的能力增长而言是迅速的、易得的。陈鹤琴认为,“做”的原则,是一切教学的基本原则,所有的学习,无论是肌肉的、感觉的、神经的,都要靠“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能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原则二中的“想”主要特指思考、思想,在陈鹤琴看来,做可怕的莫过于事事皆习惯,事事都接受,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考。思想是行动之母,如果思想囿于原地,那么行动自然也无法远行。我们鼓励幼儿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找问题,这也是所有实践的起点,现在很多教学是成人越俎代庖,帮助孩子去思考、去解答,甚至直接给出答案,幼儿失去了探索新知的过程,失去了探索的乐趣,时间久了,自然也就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这一原则主要强调教师要创设学习的情境,陈鹤琴倡导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下教学,才能够让幼儿的学习真正发生,而不是坐在教室里,一味地听老师讲、看图。在真实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直接迁移,还能够使儿童更快地掌握技能。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人是在与环境不断地交互过程中,逐渐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同样,儿童也应该走出教室,走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风光旖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如:儿童会将捡来的石头、树叶、干草等收藏起来,攥在手心视作珍宝,或许成人会觉得不名一文,但是儿童自己发现、收集来的,自然有他喜欢的道理。儿童的世界,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陈鹤琴倡导鼓励教育,尤其是积极地鼓励,而不是一味地通过否定、制止、打压儿童的行为来实现教育目的。当成人发现儿童的良好行为表现时,要积极鼓励、及时鼓励。儿童将地上杂乱的玩具整理好,方便下一个儿童拿取把玩时,教师看到了,要及时鼓励儿童:“你做得真好”“你能为同伴着想”“你懂得如何整理玩具”等表扬称赞的语言或行为直接给儿童以鼓励。这样,下次他还会在游戏结束后将玩具整理好,逐渐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在陈鹤琴看来,大自然中涵盖了人类一辈子都学不完的知识,大社会更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最好文化载体。儿童在幼儿园阶段接触到的自然知识会成为他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起点,蚂蚁有几条腿?蜜蜂长什么样?土豆是长在树上的还是埋在土里的?这些基本的自然常识,需要亲自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无须教师在课堂中找来图片、模型来教学。人文历史知识在陈鹤琴看来更是一个完整的“链”,教师常常将地理、历史知识剥离开,单独讲述其中某一部分,这恰巧将知识之间的关联给剥离了,导致儿童一知半解,不会形成大的概念观。所以,陈鹤琴倡导带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体验,这也是他著名的整合的课程观(也叫“综合课程”)的思想起点。

除了以上六个原则以外,还有十一条原则,本书不一一赘述其内涵,这十一条原则分别是——原则七:比较教学法;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原则十:替代教学法;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以上这十七条原则可以被幼儿教师视作珍宝,细细品味,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学原则,不同的教育场景适应不同的教育原则,陈鹤琴强调“做”以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中的感性经验,这十七条教育原则到今天仍旧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