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国志:国学初萌,尊王之义

日本国志:国学初萌,尊王之义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卷二·国统志二节录久之,秀忠辞职,子家光为将军。朝鲜聘使至,家宣从儒臣议,答书称德川氏曰日本国王。及是蒲生作《山陵志》,赖襄作《日本政记》、《日本外史》,举国益知尊王之义。(据《日本记》,以《礼》、《乐》、《书》、《论语》、《孝经》为五经。日本于孝武、光武时,均通驿使,及魏并封王赐诏。欧阳公《日本刀歌》曰:“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日本国志:国学初萌,尊王之义

卷二·国统志二节录

久之,秀忠辞职,子家光为将军。先是,南洋各岛国咸来通商,至是以禁耶稣教故,遂禁吕宋、交趾、占城互市。英吉利、西班牙请互市,皆辞却。终德川氏之世,惟许中国及荷兰通商而已。帝在位十八年(改元二:曰元和,曰宽永)。禅位于皇女兴子内亲王,秀忠女也,是为明正天皇。家光始置大老、小老职,大目附、社寺、奉行等官,营日光庙,颁武家制度十九章,平耶稣教徒乱于天草。帝在位十四年(仍用宽永年号),禅位皇太弟绍仁,是为后光明天皇(后水尾第四子,母壬生院藤原氏)。年十一即位,敕赐宫号于日光庙,每岁纳币,以宗澄亲王为东睿山座主,后皆为例。帝性好学,令儒臣讲程朱新注。及崩,诏废火葬。家光薨,子家纲袭职。帝在位十一年崩(改元三:曰正保,曰庆安,曰承应)。弟良仁立,是为后西院天皇(后水尾第六子,母逢春门院藤原氏)。在位八年(改元三:曰明历,曰万治,曰宽文)。以灾异频仍为失德所致,遂避位于凝花洞。弟识仁立,是为灵元天皇(后水尾第十六子,母新广仪门院藤原氏)。年十岁即位。时宋学大兴,有著论攻驳者禁锢之。立朝仁亲王为皇太子,自后龟山传小松之后,不立东宫者十三世矣。始用元授时历,名贞享历,自用宣明历以来,及今亦殆千年。家纲薨,子纲吉袭职。帝在位二十四年(改元三:曰延宝,曰天和,曰贞享)。禅位皇太子朝仁,是为东山天皇(母敬法门院藤原氏)。年十三岁即位。纲吉营孔子庙,用儒臣源光国编《大日本史》,立将军传、家臣传,隐示尊王统、斥武门之意。纲吉薨,子家宣袭职。帝在位二十三年(改元二:曰元禄,曰宝永)。以灾变,自恨菲德,遂禅位皇太子,寻崩。中御门天皇嗣(讳庆仁,母新崇贤门院藤原氏),年十岁。朝鲜聘使至,家宣从儒臣议,答书称德川氏曰日本国王。家宣薨,子家继袭职,年四岁,寻薨,子吉宗袭职。帝在位二十六年(改元二:曰正德,曰享保)。禅位皇太子昭仁,是为樱町天皇(母新中和门院藤原氏)。时文学甚盛,萩生茂卿、伊藤维桢各习古学,新井君美、青木敦书首唱荷兰学。吉宗辞职,子家重为将军。帝在位十一年(改元三:曰元文,曰宽保,曰延享)。禅位皇太子遐仁,是为桃园天皇(母开明门院藤原氏)。年七岁即位。前将军吉宗薨。吉宗作律九十章颁行;性好学,务勤俭,慎庶狱,举贤良,称中兴良主。丹波人竹内式部以武技出入公卿家,不喜幕政,渐露复古之志。家重逐之,公卿坐是夺官爵者十七人。家重薨,子家治为将军。帝在位十六年崩(改元二:曰宽延,曰宝历)。后樱町天皇嗣(讳智子,樱町第二女,母皇太后青绮门院藤原氏)。处士山县昌贞、藤井右门著论斥幕府,处枭刑。立皇侄英仁亲王为皇太子,遂让位,帝在位八年(改元一:曰明和)。后桃园天皇立(讳英仁,桃园第一子,母恭礼门院藤原氏)。在位八年崩(改元一,曰安永)。无子,光格天皇(讳兼仁,东山帝曾孙,典仁亲王第六子,母盛化门院藤原氏)年九岁即位。家治薨,子家齐继职。俄罗斯乞互市,不许,寻侵掠桦太诸岛,凡八年始息。松前、箱馆皆置奉行以备之。英吉利亦扰长崎,长崎奉行愧恨自杀。帝在位三十七年(改元四:曰天明,曰宽政,曰享和,曰文化)。禅位皇太子,仁孝天皇嗣(讳惠仁,母赠准后东京极院藤原氏)。以家齐为太政大臣。寻辞职,子家庆继职。西洋船扰宝岛,家齐令沿海民曰:“蕃船至则发炮,有贸易者严绝之。”寻锢处士渡边华山等,亦以译述西书被罪也。上皇崩,始复谥法(自宇多帝至此停谥六十世,帝令复之)。颁天保历,在位二十九年崩(改元三:曰文政,曰天保,曰宏化)。先是,处士高山正之、蒲生秀实、本居宣长等,或著书游说,或倡言国学,皆潜有尊王意。及是蒲生作《山陵志》,赖襄作《日本政记》、《日本外史》,举国益知尊王之义。(自后水尾至此凡十三世,二百三十四年。德川氏威力日盛,列侯慑服,人文蔚起,而帝室垂拱仰成而已。)

卷三十二·学术志一·汉学节录

日本之习汉学,盖自应神时始。时阿直岐自百济来,帝使教太子菟道稚郎子以经典。十五年,又征博士王仁。(帝谓阿直岐曰:“汝国有愈于汝者乎?”曰:“有,王仁者,邦之秀也。”遂征王仁。)仁始赍《论语》十卷、《千文》一卷而来。(应神十五年当武帝太康五年。考李暹《千文注》曰“钟繇始作《千文》”,此盖钟氏《千文》也。)至继体七年,百济又遣五经博士段扬尔;十年,复遣汉安茂,于是始传五经。(据《日本记》,以《礼》、《乐》、《书》、《论语》、《孝经》为五经。继体七年,当梁天监十二年,是时始传《书经》,相传日本有逸书者谬矣。日本于孝武、光武时,均通驿使,及魏并封王赐诏。而崇神时,有任那国入贡,垂仁时,有新罗王子归化,当时均不闻赍归汉籍,至君房所赍之书更荒远不可考矣。欧阳公《日本刀歌》曰:“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亦儒生好奇想像之辞耳。)然汉籍初来时,仅令王子、大臣受学,第行于官府而已。及通使隋、唐,典章日备,教化益隆。逮夫大宝,益崇斯文,自京师至于邦国,莫不有学。(京师有大学,学有博士。国博士每国一人,学生大国五十人,上国四十人,中国三十人,下国二十人。自神龟以降,令博士兼三四国。)学必藏经典,(神护景云三年,太宰府言:“此府为天下一大都会,其学徒稍众,而府中惟蓄五经,未有三史正本。志在涉猎,道尚不广,伏请列代诸史各给一本,以兴学业。”诏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各一部。可知五经等籍,国学皆藏之也。)才必为贡人。其教之之法,有《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之七经,(七经皆立之学官,《易》立郑康成、王弼注,《书》立孔安国、郑康成注,三礼、《毛诗》立郑康成注,《左传》立服虔、杜预注。《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为小经。)而《孝经》、《论语》则令学者兼习。(《孝经》立孔安国、郑康成注,《论语》立郑康成、何晏注。宝字元年,特敕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若有不孝不顺者配诸陆奥、出羽。贞观二年,敕《孝经》用明皇御注。敕曰:“大唐开元十年撰御注《孝经》,作新疏三卷。考世传郑注,比之他经,义理殊非。又稽之郑《志》,康成不注《孝经》。安国之本,梁乱而亡。今之所传,出自刘炫,事义纷荟,诵习尤难。故玄宗为之训注,冀阐微言,乃敕学士佥议可否。硕德儒林咸共嗟伏,应自今立诸学官。”考日本唯《公》、《穀》二传不列于学,后有遣唐使直讲博士伊与部家守传二传以归,于是家守初讲三传,然未建以为例。延历十七年,式部省奏:“窃检唐令《易》、《书》、《诗》、三礼、三传,各为一经,今请以二传准小经,永听教授。”诏允之。)此外有算学,(以《孙子》、《五曹》、《九章》、《海岛》、《六章》、《缀术》、《三开》、《重差》、《周髀》、《九司》各为一经),有书学(以巧秀为宗,不讲字体),有律学,有音学,(日本之传汉籍,有汉音,有吴音。汉音盖王、段博士之所授者,吴音则传于百济尼法,明初来,对马以吴音诵经,故吴音又呼为对马读。有唐人袁晋卿者,于天平七年从遣唐使来归,通《尔雅》、《文选》音,因授大学音博士。延历十年,诏令明经之徒习音。十七年,又诏诸读书一用汉音,勿用吴音。)有天文、阴阳、历、医等学。其养之之法,于大学置劝学田数百町,以资费用;于大炊寮每日给百度饭一石五斗,以赏其劳。其取之之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大学生取五位以上子孙及东西史部,(谓汉直、河内、文首各姓之类,汉直之先为阿知使主,文首之先为王仁,皆出刘汉之后。累世继业,或为史官,或为博士,因赐之姓,总谓之史部。史部所居在帝城左右,故曰东西。)以补于式部,国学生取郡司子弟以补于国司。国司既试,则随朝集使造于官,至则引见于办官,并付式部试,而得第则叙官。而朝廷之上,自帝王以至公卿,皆喜为诗文,以相提倡。文武帝尝谒学行释奠礼,清和帝并诏修释奠式于五畿七道,以示尊崇圣教之意。(大学、国学皆以岁时祀先圣孔子,初称孔宣父,神护景云二年亦谥曰文宣王。大学配以先师为颜渊,从祀者九座,则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冉有、季路、宰我、子贡、子游、子夏也。国学专祀先圣、先师,惟太宰府学三座为先圣、先师、闵子骞。)所有典章制度一仿唐制,而遣唐学生所得学术归辄以教人,以故人材蔚起,延喜、天历之间,彬彬乎称极盛焉。王纲解纽,学校渐废,及保、元以降,区宇云扰,士大夫皆从事金革。源、平迭起,互争雄霸,一切以武断为治,无暇文字。惟足利氏尝建一校,汇藏古书而已(世所谓足利学校是也)。尔时惟缁流略习文字,国家有典章词令皆命僧徒充其役,斯文一线之传仅赖浮屠氏得不坠地者三百余年。逮德川氏兴,投戈讲艺,专欲以诗书之泽销兵革之气。于是崇儒重道,首拔林忠于布衣,命之起朝仪,定律令。(忠出藤原肃之门。时尚未有讲宋学者。忠年十八,遂聚徒讲朱注于西京,博士舟桥秀贤曰:“自古无敕许不得讲书,朝绅犹然,况处士抗颜讲新说乎?”议欲逐之。家康闻之曰:“林某可谓特达之识。”遂召见,被宠遇。)俾世司学事,为国祭酒。及其孙信笃,遂变僧服种发,称大学头,而儒教日尊。(先是,文艺之事一归于僧徒,藤原肃始倡程、朱学,然初亦为僧。及林信胜出,有僧人知其聪颖,强其父命之剃度,信胜坚执不可。德川氏既定国,儒者乃别立名目,然犹指为制外之徒,秃其颅不列于士林。信笃慨然以谓:“儒之道即人之道,人之外非有儒之道,而斥为制外,可谓敝俗。”乃请于德川常宪,始许种发。此元禄四年正月十四日事也。)幕府既崇儒术,首建先圣祠于江户,德川常宪自书“大成殿”字于上,鸟革翚飞,轮奂俱美。诸藩闻风仿效,各建学校。由是人人知儒术之贵,争自濯磨,文治之隆,远越前古。

卷三十三·学术志二·文学节录(www.xing528.com)

日本古无文字而有歌谣,上古以来口耳相传。汉籍东来后,乃借汉字之音而填以国语,如《古万叶集》所载和歌,悉以汉字填之,既开后来用音不用义之法。然汉字多有一字而兼数音者,则审音也难;有一音而具数字者,则择字也难;有一字而具数十撇画者,则识字也又难。自草书平假名行世,音不过四十七字,点画又简极易习识,而其用遂广。其用之书札者,则自闾里小民、贾竖小工,逮于妇姑慰问、男女赠答,人人优为之。其被之歌曲者,则自朝廷典礼、士官宴会,逮于优人上场、妓女卖艺,一一皆可播之声诗,传之管弦。若稗官小说,如古之《荣华物语》、《源语》、《势语》之类,已传播众口,而小说家簧鼓其说,更设为神仙佛鬼奇诞之辞,狐犬物异怪异之辞,男女思恋媟亵之辞,以耸人耳目。故日本小说家言,充溢于世,而士大夫间亦用其体,以述往迹,纪异闻。近世有倡为国学之说者,则谓神代自有文字,自有真理,更借此伊吕波四十七字,以张皇幽渺,眩惑庸众焉。其字体如春蚓秋蛇,纷纭蟠结,不习者未易骤识。读书人或鄙为俚俗,斥为谚文,然而人人习用,数岁小儿学语之后,能读假字即能看小说、作家书,甚便也。

(原载黄遵宪《日本国志》,光绪十六年羊城富文斋刊版)

黄遵宪编纂《日本国志》起笔于1879年前后,完成于1887年,1890年初刊于羊城富文斋。据此推算,著中所述“国学”一语,如“处士高山正之、蒲生秀实、本居宣长等,或著书游说,或倡言国学,皆潜有尊王意”,“五经等籍,国学皆藏之也”,“近世有倡为国学之说者,则谓神代自有文字,自有真理”,当为现今之所谓“国学”概念最早之出处。当然,黄遵宪所称之“国学”尚有“学馆”与“学术”混用之迹象,但此一文献已可证明,一则晚清学人所倡“国学”确与日本明治前后之“国学”思潮有关;二则日本学人之所谓“国学”也确有以“国语”确立本国自身学术之意。而日本之“国学”思想趋向与汉学及清季“国粹”一说究有何种内在联系,尚有待于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