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系生活实际是创设情境的基本要求,而生活化教学也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最基本教学方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教法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flash《能量北京》,短片展现了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联系生活实际是创设情境的基本要求,而生活化教学也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最基本教学方式。在本书“生活化教学模式”一章中,笔者就生活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所以笔者在此便不多做论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图画、生活场景、录音录像,或者是以角色扮演、真人真事再现等方式来进行情境创设,保证情境的真实性,以便让初中生在模拟中获得情感体会。

下面,笔者以一位教师的说课内容来作为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案例,补充本节的理论知识。说课其实就是指教师口头表达教学设计与教学理想的基本方式,也是整个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展现,是让广大读者了解施教者的设计意图与教学效果的基本方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来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能力目标,即能体会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知识目标,即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真正理解民族精神,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2.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严重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所在,教师要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行直观演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学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对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说:“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了多样的方法,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还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具。

三、教具

多媒体:在呈现图片和播放视频时需要用到多媒体,便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www.xing528.com)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flash《能量北京》,短片展现了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导课设计的依据: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而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政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积极探究、掌握新知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1:点击中国——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有五个福娃,每个福娃背后都有两张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判断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并以简单的词汇概括这些人和事所体现的精神。我们先来点击贝贝,看到的是戴望舒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点击京京,看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然后依次点击欢欢、迎迎和妮妮,分别展现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依次看到了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祖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才会有这些流芳千古的事迹。

依据: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2:扫描中国——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设计了第二个活动:扫描中国——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活动的任务:填写三个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活动要求:

(1)按座位分成三组,准备时间2分钟。

(2)各组以接力的形式回答,可以自由选择时期作答。不仅要说该时期的民族精神,还要说出其突出人物和主要事迹。各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5秒,内容不得重复,每位学生只有一次回答机会。

(3)找一名同学作为记录人,记录接力赛结果。

活动设计的依据:采用竞赛的形式可以极大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回答互为补充,使每位学生都能更多地领略我们中华民族英雄的风采。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会从人物的外在表现逐渐认识到人物的内在价值,从而感悟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自然而然地与自身进行对比,自悟自评,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并且,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增强对这些杰出人物的崇敬热爱之情,立志也做一位民族英雄,可是应该如何做呢?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感受中国——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活动3:感受中国——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让学生观看三幅不同主题的图片。第一幅展现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五讲四美的美德。这些美德是民族精神在生活中的细节化、具体化。第二幅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所折射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第三幅展现的是中华儿女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对民族精神这一优秀品质有更深刻的情绪体验,我特别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三)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播放短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遍,让学生观看,此时这一短片庄重地展现我国主要开国元勋们的形象。第二遍,师生共唱,此时这一短片展现的是在解放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画面。

活动设计的依据:通过触动心灵的歌曲、振奋人心的画面,达到情景交融,使师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再次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使其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但是,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在今后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四)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展现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让学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此,归纳总结出三条,填到空白处。经过筛选后,下节课来进行宣誓,并且把宣誓书挂在教室。

依据:这样做,可以时刻督促学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接下来,是我说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即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2.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3.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我采用要点式板书,这样的设计比较直观、系统,还能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本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培养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专家、评委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应尽可能避免走入情境创设的教学误区,以教材为基点,以话题为线索,在教学内容与初中生实际生活之间巧妙地设置情境联系点,以情境来促进初中生思想政治语言能力的长远发展。在掌握各类有利于构建初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之后,教师还需要了解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水平上得到进步与发展,而这也必将涉及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是以实现让学生差异性地取得进步的教学理念为设计依据的,对于促进初中生的个性化发展十分重要。在下面一个章节中,笔者将对此进行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