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影戏起源流派梳理

中国影戏起源流派梳理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对于中国影戏的起源时间,古今论者见解不一,经笔者搜集整理,主要有殷商说、周代说、汉代说、唐代说、宋代说四种说法,兹略述其要者,并简述其流。故而,若以“招魂”之说为影戏的渊源,并不可取。

中国影戏起源流派梳理

众所周知,“影戏”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不仅在中国的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历史时期盛行过皮影戏,且种类繁多,造型、唱腔、表演风格各有千秋,更早在13世纪时就作为随军之乐传到波斯、土耳其等地,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对外交流,流传到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被誉为“电影”的先驱。然而,对于中国影戏的起源时间,古今论者见解不一,经笔者搜集整理,主要有殷商说、周代说、汉代说、唐代说、宋代说四种说法,兹略述其要者,并简述其流。

(一)殷商起源说

如果以民间传说为据,以殷商起源说为最早。其论据是山西晋中一带的皮影艺人,供奉黄龙真人为祖师爷。黄龙真人是传说中殷商时代仙人,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元始天尊的弟子。他与他的外甥剪兽皮成人形在窗前自娱,后人据此剪成纸窗影人,随之才有后来的纸窗影戏。此说当然不可信,与此类似的说法还有“张良退敌说”[1]“黄龙真人退敌说”[2]观音演经说”[3]等很多版本。

(二)周代起源说

对于周代起源之说,其论据仅有一,各研究学者均引述近人顾颉刚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4]中的论述,现录其如下:

影戏之性质与傀儡全同,不同者只其表现之方法,是以影戏亦必自始即模仿戏剧者,其兴起虽确知当后于傀儡,然或亦在周之世也。

傀儡之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以木偶为例就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等多种形式,但每一种木偶的发源均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故不能以傀儡之类别之一诞于周而推论其他,此论未免太过牵强甚至荒谬,况此说乃顾颉刚先生据傀儡戏之起源而猜想推测而来,并无实证,万不能以此为据。笔者认为,周代起源说在没有新的论据被发现之前不可信、不成立。

(三)汉代起源说

流传最多的影戏渊源之说出自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请方士以幻术招魂的故事。《汉书·外戚传》载:

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5]

这一故事传说被多次载于各类文献,如《史记·孝武本纪》《汉书·李夫人传》《汉武内传》《论衡·自然》《拾遗记》《搜神记》等。更有《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录引《事物原始》云:

汉武帝夫人李氏死,帝思之。有齐人名少翁能致之,夜设帐,张灯烛,帝坐他帐望之,仿佛是夫人之像。由是后世有影戏,然汉武以下无闻。

这条史料被许多学者引用,作为影戏肇始之据。但是,此“招魂”之术只是方士借灯投影,没表演,没情节,只解决了“影”的问题,而非“戏”的问题。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称:

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6]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所载《事物纪原》原文

高承叙说的影戏之源是“故老相承”之说,但又在“由是世间有影戏”之后紧接着说“历代无所见”。此说前后矛盾,奈何从汉武帝至北宋仁宗1100余年“无所见”,又怎能论及其源?而南宋岳珂《桯史》又云:

秦始皇作曼衍、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索、寻瞳、舞论、弄碗、影戏……[7]

此说似乎又能够佐证高承之“故老相承”之说,但笔者认为仅凭此说为据不可取,此处“水戏、影戏”之“戏”应以“游戏、杂耍”解比较妥当,更能解“历代无所见”之由。故而,若以“招魂”之说为影戏的渊源,并不可取。因为影戏并非因世人以“招魂”之法受启发而发明“影戏”,两者虽都有“影”之表象,但并无“戏”的质之联系。

(四)唐代起源说

齐如山在《故都百戏考》中提出影戏源于唐代长安的观点,认为“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中也认为:“余意影戏殆仁宗时始盛耳。若溯其源,则唐五代时,已有类似影戏之事耳。”然而,唐代时,百戏空前繁荣,《唐书·音乐志》等当时的文献资料中关于民间百戏的记载曾提到各类傀儡戏,但从未提及影戏。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也认为:“此说虽无史籍根据而仅为一种思想之假定”,只是推理认为“颇为有理”[8]。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先生在《佛教与皮影戏的发展》中引用了《太平广记》中韦庄的《又逢李氏弟兄诗》:“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弟兄。晓傍柳阴骑竹马,夜偎灯影弄先生。”认为“弄先生”就是玩影戏。唐韩愈《毛颖传》云:“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此文将笔、墨、砚、纸拟人化,称纸为楮先生,后遂以“楮先生”为纸的别称。但笔者查阅“先生”之解释,或可用于称长者、称老师、称先祖等,除为纸的别称外,并无一项与“影戏”有关或有联系的解释,是否可理解为笔墨纸砚等文具类物品?又从此诗字面意思看来,只是勾勒了兄弟间幼时玩乐的情景,表达孩童时的形影不离。从“骑竹马”来看,韦庄当时年龄很小,五六岁左右的样子,此说过于含糊,“弄先生”或可理解为投影嬉戏,而非演戏。笔者无意也无确凿证据推翻康教授的解释,只是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以资探讨。但从整个唐代关于影戏的记载情况来看,唐代之说尚缺乏史料佐证。

唐郑处诲撰《明皇杂录》载:

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时有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乃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

可知,古时元宵观灯,通过纸影燃火取影变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兰州大学赵建新教授在《中国影戏溯源》中称:

当艺人们进而设法使人物影像自身能够动作,再配之以俗讲一般的言语歌唱时,那么呈现在观者眼前的就不再是影灯和俗讲,而是影戏了。……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影戏脱胎于唐代之俗讲、影灯,其初成或在唐末五代,始盛于两宋,广播于元明清,而衰微于当代。

孙楷第先生在《傀儡戏考原》中所说:

……而溯其源,则在唐五代时已有其朕兆。设无唐五代俗讲僧之于讲筵设图像者,则宋之影戏或即无由发生。

然无论影戏是否源于“影灯”亦或“俗讲”,均为推测,还需考证,笔者认为因二者都有“加筵设图像”或“装故事”的“戏”的雏形之形态,应视作影戏之远源。

(五)宋代起源说

尽管五代之前没有明确的关于影戏的记载,但宋代一些记载民俗民风的书籍中却有十分详细的记载。虞哲光的《皮影戏艺术》云:“根据确实考证,皮影戏的真正起源时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现将自宋以来有载影戏的演出情况,按朝代罗列如下。

1.北宋时关于影戏的记载

北宋张耒(1054-1114)的历史琐闻类笔记《明道杂志》载:

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载:

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云[9]载:

杖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悬丝傀儡,张金线;李外宁,药法傀儡。……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凤僧哥、俎六姐,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

《东京梦华录》卷六“十六日”条又载:

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热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2.南宋时关于影戏的记载

王朝更替,战火纷起,却并没有湮灭北宋繁荣的文化,却造成了一次文化艺术的传播、分流。影戏随着北宋王朝的变徙从黄河流域扩张到了长江流域,进而跨入更为蓬勃发展的时代。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有载可证:

……内司军器监工匠……做腰袋帽子,打造金银,系笔和墨,雕刻图画工匠三百余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漂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琵琶、吹笙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开封府军人争持文牒,乱取人口,攘夺财物,自城中发赴军前者,皆行破碎其家计,然后扶老携幼,竭室而行。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

影戏,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南宋末吴自牧著《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10]载:

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昇、王闰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其话本与讲史书者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梦粱录

南宋末周密著《武林旧事》[11]载:

又有幽坊静巷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琉璃泡灯,……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卷二“元夕”条)

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霍山行宫朝拜极盛,百戏竟集,如绯绿社(杂剧)、绘革社(影戏),若三月三日殿司真武会,三月十八日东岳生辰,社会之盛,大率模拟,不暇赘述。(卷三“社会”条)

诸色技艺人,计有影戏贾镇、贾雄、尚保义、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池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郎(升)、朱裕、蔡谘、张七、周端、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卿(女流)、黑妈妈。(卷六“诸色伎艺人”条)

《百宝总珍集》第十卷“影戏”条[12]载:(www.xing528.com)

大小影戏分数等,水晶羊皮五彩装。自古史记十七代,注语之中仔细看。影戏头样并皮脚,并长五小尺。中样、小样,大小身儿一百六十个。小将三十二替,驾前二替。杂使公二、茶酒、著马马军,共计一百二十个。单马、窠石、水、城、船、门、大虫、果桌、椅儿,共二百四件。枪、刀四十件。亡国十八国,《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

张戒《岁寒堂诗话》[13]载:

往在柏台,郑亨仲、方公美诵张文潜《中兴碑》诗,戒曰:“此弄影戏语耳。”二公骇笑,问其故,戒曰:“郭公凛凛英雄才,金戈铁马从西来。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岂非弄影戏乎?

百宝总珍集

宋洪迈《夷坚三志》辛卷三“普照明颠”条[14]云:

(僧惠明)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当影戏在偏安一隅的南宋都城临安发展的同时,北地金朝也随着影戏艺人迁入而传播发展。《靖康稗史》之二韦承《瓮中人语》载:

(靖康二年二月)十四日,虏尽索司天官、内侍、僧道、秀才、监吏、裁缝、染、木、银、铁各工,阴阳,伎术、影戏、傀儡、小唱诸色人等及家属出城。

笺证引汪藻《靖康要录》卷一六:

靖康二年二月“十四日,金人来取内侍、司天台、僧道、秀才、少傅监官吏及冠子、帽子裁缝、染作、木工、铁工、银作、阴阳,伎术、影戏、傀儡、小唱等并其家属什物。自此至二十日方绝,悲哀之状不可言”。

“1980年在山西孝义榆树坪村发现的金正隆元年(1156)墓里,有皮影头像壁画。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文殊店金大定七年(1167)壁画则绘有一幅儿童弄影戏图。”[15]

综上,两宋时期可谓是我国影戏蓬勃发展的时代,从其内容看,已从讲述史书、三国故事,扩展到亡国十八国、《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等朝代戏,剧目内容进一步丰富;从其演出形式看,由配合的宋人话本演出,发展成为与说唱艺术结合,唱词以七言绝句为基型,语言较俚俗;从演出队伍阵容来看,由已有专业的艺人阵容,且还分为“影戏”与“乔影戏”“手影戏”等艺术门类,发展到诸如王升、王润卿等众多著名艺人,阵容进一步增强,并且已出现了“绘革社”这样的专业制作皮影的组织;从其影人的材质经历了从纸影到皮影的演变,更加耐磨损、易保存,也成为后来影戏发展的主流;从影人的样式来看,逐渐发展为以性格化、典型化为原则,倾注了民族的审美习惯;影人数量也极为丰富,一个戏箱就能容纳一千二百件影人,不但反映了剧目角色之多,也说明雕刻技巧的高明、娴熟;从演出水平来看,已达到能使观众“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16]的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程度,可见艺人表演水平之高,技艺之精妙。

(六)元明时期影戏的发展

元至明初,由于受少数民族统治,关于影戏的记载较少。在民间,元朝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根基,实行高压政策和文化管制禁令,严重影响了影戏的发展。元代影戏虽不如宋代那样盛况空前,高压的政策却也挡不住人民的需要,就是统治者本身也受到了强烈熏陶,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娱乐。

元代创建伊始,就不断向西扩张。皮影艺人随着蒙古军队西征,皮影也一路向西传播。据载,当时皮影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13世纪初,皮影随着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一带,14世纪中叶传入波斯,并出现与中国皮影同质的“契丹戏”,应该算是中原皮影在西域的一个变种。波斯历史学家雷士丹丁(Rashideg)记载了一段有趣的影戏交流史料:

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的时候,曾派遣演员去波斯讲演一种藏在幕后的戏曲(即影戏)。

1953年山西孝义旧城东发掘一座元代墓葬,墓口两侧绘有纸窗人影、坐骑等8幅,留有“元大德二年”,“五月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字样。可见艺人技艺是在家庭内部代代相传的,另外从“乐影”可以推断当时演出也有伴奏和演唱。元末杨维桢《东维子集》载:

钱塘为宋行都,男女尚妩媚,号笼袖骄民。当时思陵上大皇号,孝宗奉大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也……待召为沈姑姑,演史为张氏、宋氏、陈氏,说经为陆妙慧、妙静,小说为史惠英,队戏为李瑞娘,影戏为王闰卿,皆中一时慧黠之选也。两宫游,景王津内园,各以艺呈,天颜喜动,则赏赉无算。

元代都城北迁大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之北移,在南戏北渐的背景下,影戏艺人逐渐在北方扎根生存。

元代汪颢《林田叙录》中云:

傀儡牵木作戏,影戏彩纸斑斓;敷陈故事,祈福辟禳。

明代影戏资料目前见于文献的多为诗文和小说。比如瞿佑的《影戏》:

灯火光中夜漏迟,风轮旋转竞奔驰。

过来有迹人争睹,散去无声鬼不知。

月地花阶频出没,云窗雾阁暂追随。

一场变幻如春梦,线索重看傀儡嬉。

另有明人田汝成编撰的《西湖游览志余》有诗云:

南瓦新开影戏场,满堂明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徐渭(1521-1593)有首《做影戏》的灯谜:

做得好,又要遮得好。一般也号子弟兵,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明末无名氏小说《梼杌闲评》第二回描写明清之际河北肃宁县一个家庭班子到山东临清表演“灯戏”的情况:

朱公问道:“你是哪里人,姓什么?”妇人跪下禀道:“小妇姓侯,丈夫姓魏,肃宁县人。”朱公道:“你还有什么戏法?”妇人道:“还有刀山、吞火、走马、灯戏。”朱公道:“别的戏不做罢,且看戏。……那男子去过一张桌子,对着席前,放上一个白纸棚子,点起两支画烛。妇人取过一个小篾箱子,拿出些纸人来,都是纸骨子剪成的人物,糊上各种颜色纱绢,手脚皆活动一般,也有别趣,手下人并戏子都挤来看……直做至更深戏才完。”

综上,元明时期的影戏因受政治的影响,逐渐走向衰落。从其演出内容看,影戏的发展因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以楚汉相争的故事和“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贤”故事替代“亡国十八国,《唐书》”等历史演义;从其影人材质来看,在元代使用彩纸雕刻了,虽用兽皮雕制早已普及,但“素纸雕簇”的传统依然还在传承;从其演出阵容上看,出现了小到二三人组成的家庭影戏班,道具行头简单方便;从“手下人并戏子都挤来看”,演出直到“更深”而毕,可知影戏演出不很普遍,人们像看稀罕一样挤着看灯戏,连戏曲艺人也不甘落后,反映了影戏在明末衰落严重;从其功能上看,影戏除表演故事外,元时已融入民众生活,发挥着“祈福辟禳”的社会功能;从影戏功能分类上来看,与“刀山、吞火、走马”等同为杂耍。

影戏的集中分流始于北宋末南宋初,经过元明两朝几百年的发展,明朝时影戏已初步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流派,滦州、江浙、山东、陕西、山西、云南等地结合当地的人文风俗、民间曲调,渐渐产生了富有地域特点的影戏流派,为清代影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七)清代民国影戏的发展

清代和民国的影戏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前代,是影戏发展的第二次高潮,这大体与当时戏剧的整体勃兴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影戏资料丰富而又驳杂。今人廖奔在其《傀儡戏史略·影戏》[17]中的论述尤为详细,笔者借以代笔,节录如下:

入清以后,影戏在民间逐渐重新兴盛起来,并屡见于史书的记载。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李声振《百戏竹枝词》里有咏影戏诗曰:“机关牵引未分明,绿绮窗前透夜檠。半面才通君莫问,前身原是楮先生。”其小注曰:“剪纸为之,透机械于小窗上,夜演一剧,亦有生致。”“楮先生”即纸,这是纸影戏的表演。乾嘉时期黄竹堂《日下新讴》里咏傀儡戏的诗有句:“弄影还从纸上看。”自注曰:“剪纸象形,张隔素纸,搬弄于后,以观其影者,是为影戏。”上述都是北京的情况。乾隆三十九年(1774)《永平府志》记载河北滦州正月民俗:“通街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乾隆四十一年(1776)《临潼县志》“戏剧”条也说陕西当地“旧有傀儡悬丝、灯影巧线等戏”。乾隆时浙江海宁人吴骞《拜经楼诗话》卷三云:“影戏或谓昉汉武帝时李夫人事。吾州长安镇多此戏。查岩门《古监官曲》:‘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盖缘绘革为之,熏以辟蠹也。”从中知道乾隆时海宁长安镇影戏是唱弋阳腔的。乾隆末年福州也有纸影戏的活动,所以清人陈赓元《游踪纪事》里所收《影戏》诗说:“衣冠优孟本无真,片纸糊成面目新。千古荣枯泡影里,眼中都是幻中人。”乾隆年间成书的《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尤三姐辱骂贾琏时说:“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是一句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以影戏为题的歇后语,它的前提则是影戏在民间的普及。四川影戏也唱弋阳腔,嘉庆乙丑(1805年)刊本《成都竹枝词》里咏成都灯影戏云:“灯影原宜趁夜光,如何白昼即铺张。弋阳腔调杂钲鼓,及至灯明已散场。”还可以知道它是白天演出的,所以诗人表示了疑惑。清末广东潮州纸影戏盛极。道光时汪鼎《雨菲庵笔记》卷二“蛇虎怪异”条说:“潮郡纸影戏亦佳,眉目毕现。”卷三“相术”条说:“潮郡城厢纸影戏歌唱彻晓,声达遐迩,深为观察李方赤璋煜之所厌。”光绪年间成书的小说《乾隆游江南》第八回也描写到潮州的纸影戏:“趁着漆黑关城的时候,两个混入城中,在街上闲看些纸影戏文。府城此戏极多,随处皆有,若遇神诞。走不多远,又见一台,到处热闹。有雇本地戏班者,有京班苏班者。盐分司衙门,时常开演,人脚虽少,价却便宜。”浙江绍兴民间也曾流行影戏,后有禁令说:“近闻关厢内外,有种好事之徒,沿门苛派,勒索钱文,黑夜招摇扮演影戏,此街彼巷,彻夜不休。”(清代绍兴师爷传抄秘本《示谕集录》)

综上,可知清代影戏发展非常繁荣,从其传播地域看,影戏流传更加广泛,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江玉祥在其著作《中国影戏》中将皮影分为“七大影系”:秦晋影系,包括山、陕、甘、青四省以及豫西、豫北、冀西、川北和北京西城等地;滦州影系,包括冀东、北京东城、东北、内蒙古等地;山东影戏,包括鲁、皖、豫东、苏北和苏中地区等;杭州影系,包括浙、沪、苏南地区等;川鄂滇影系,包括鄂、川、云、重庆和豫南地区等;潮州影系,包括粤、闽、台等地和湘赣影系。从其演出形式看,出现了专事王府戏班和富豪之家的皮影家班,而且常年雇用,分工井然,报酬丰厚,且堂会盛行。从其演出技艺看,影戏演出越发精湛,已吸收了新的技术元素,“机关牵引”等特技开始运用进来,《桐桥倚棹录》中还记述了苏州虎丘人利用摄光镜技术表演影戏的细节。像成都等地出现了白天演出影戏的盛况,且弋阳调相当流行。

清末叶,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全国各地人民不时揭竿而起,战乱频繁,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甚至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然而,统治者不思己过,却强责于已经盛行三百多年,且发展成熟的戏剧上,民间禁演,官员看戏而获罪也时有发生。据《大清仁宗睿(嘉庆)皇帝实录》载:

(嘉庆七年)……乃乡曲小民,不但经史不能领悟,即子集亦束置不观,惟喜瞽词俗剧及一切鄙俚之词,更有编造新文,广为传播,大率不外乎草窃奸宄之事。而愚民之好勇斗很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夥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世道人心大有关系,不可不重申严禁。[18]

御史景德,冒昧奏请,欲于万寿节,令城内演戏设剧十日。……兹部议将该御史照溺职例革职,实属咎无可宽。景德著即革职,并发往盛京,交观明差遣,派当苦差。[19]

从前乾隆四十年,钦奉皇考高宗纯皇帝谕旨,傥有开设酒肆唱戏等事,一经发觉,定将该将军大臣等一并治罪。[20]

《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实录》亦载:

(道光二年)密云副都统阿隆阿,以二品大员。……于国服之内,在署演唱影戏,辜恩负职已极,部议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佐领富昇、以职官在市观看影戏,并与兵丁揪扭,有玷官箴,著即革职。[21]

清仁宋(嘉庆)在位二十五年里,六次诏谕内阁和颁诏开下,禁毁小说戏剧,连民间小戏也在严禁之列。清宣宗(道光)亦有过之而无不及,多次惩办观看影戏的官员。由于起义频繁、战乱四起,内忧外患同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至民国时期影戏已渐呈衰颓。1934年,佟晶心面对影戏的渐趋衰弱,曾感叹:

现在仅有一般顽固守旧的人们、农村的妇女们、矿工们,还拿着青眼来看这种中国的老影戏。至于现今的知识阶级对它早失掉了兴趣。影戏早晚必要成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已。[22]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影戏才逐渐进入恢复时期。

综上所述,可见宋代皮影戏不仅已有,而且很发达,并有专门从事皮影的名家和专业机构。影戏虽分由真人成影的人影戏、用双手表演的手影戏和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纸影戏,但都同源于幕影表现原理。后来发展成为皮制,再配以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随着朝代更替,人口流动,在全国各处流传开去,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流传至今。笔者认为,皮影戏发展应该是萌芽于唐,兴盛于两宋,发展成熟并分流于元明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