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美协进社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

华美协进社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对华的教育影响也是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据华美协进社调查,19世纪中叶以后的100年间,在美国的大学学习或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总计20906人,其中,专攻教育学的达943人,而超过半数的488名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生。

华美协进社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美国对外教育传播的主要媒介,在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简称“哥大”)就是这样一所享有崇高国际声誉的知名学府,它与中国渊源甚早,率先开展中国学的研究,实力雄厚的东亚研究系是世界汉学研究的重镇,东亚图书馆也以中文藏书丰富而闻名全美。

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初名国王学院,1896年正式更名为哥伦比亚大学(1784—1896年为哥伦比亚学院),是纽约州最早成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5所大学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简称“哥大师院”)是世界顶级的教育研究生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学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生院,坐落于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作为美国综合性大学中师范学院历史的“开篇之作”,哥大师院的创建与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史。

哥大师院创立于1887年,旨在为当时纽约市训练贫苦移民儿童的新式师资,学校初名为纽约教师培训学院(New York College for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1892年,正式改名为师范学院并沿用至今,并于1898年作为专业学校融入大学体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四所附属学院之一,但保留合法的独立性和财务的独立性,即经费、人员、学生、课程等都是相对独立的,从而成为美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所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哥大师院的发展模式是师范学院与综合大学的“联姻”,形成了教育学科与文理学科、艺术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学科结构,而且师范学院与母体哥伦比亚大学所形成的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使其一方面能够保持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办学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托哥伦比亚大学主体的办学资源,不断形成新的学术领地。

自创办以来,有一大批蜚声海外的大师级学术翘楚与知名人士都曾在师院任教或求学,不仅造就了多个教育学术流派,还荣获了多个全美教育第一,为哥大师院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学术与文化底蕴。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实用主义哲学杜威、教育史学家孟禄、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教育行政学家斯垂耶(G.D.Strayer,郭秉文、陶行知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教育史学家法云通(F.Farrington)、教育社会学家拉格(H.Rugg)、教育测验专家麦柯尔(W.A.Mecall)等。杜威在1904年加盟哥大师院至1930年退休期间,与大家一起,共同铸成了哥大师院的黄金时代,创立了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在美国教育研究与教师培养领域颇具声望,从而使哥大师院成为美国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教育研究机构,也成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导中心与理论重镇。

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对华的教育影响也是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作为世界知名学府,国际化与多元文化融合一直是哥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作为一所私立教育研究院,哥大师院秉持杜威提出的“教育是社会进步与改革的根本之道”的教育理念,自办学之初,便富有前瞻性地推出了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倡导师生队伍的国际化,一方面积极聘请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热情欢迎世界各国的知名教授前来讲学与合作研究,以维持学术风格的多元化,保持学术研究的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尤以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最为明显,不断扩大国际学生的招生比例,其校友遍布世界170余个国家与地区,而其中中国留学生的人数长期居于各国之首。

华美协进社调查,19世纪中叶以后的100年间(1854—1953年),在美国的大学学习或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总计20906人,其中,专攻教育学的达943人,而超过半数的488名(占51.7%)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生。[40]这些受名师亲炙的哥大师院毕业生群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大景观,他们当中不少人身负“教育救国”的职志,纷纷将哥大师院视为自己留学求知、实现人生抱负的教育圣地。这些学生学成归国之后,大多担任大学教授或教育行政官员,在以美国为参考模式的民国早期教育近代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因此,“在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还很少见到哪一所学校对另一个国家的教育像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对现代中国教育那样,产生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41]。据统计,仅1909—1929年期间,来到师范学院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总数达3795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就达519人之多。[42]其中,“从1914年郭秉文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留美学教育的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到1950年傅统先、刘静和及卢惠卿等博士毕业,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共有49位中国留学生”[43]。

当时在哥大师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人年纪较轻,致力于对教育的精深研究,以期获得学位,贡献社会,如郭秉文(哥大师院在籍时间为1911—1914年)、胡适、陶行知(哥大师院在籍时间为1915—1917年)、蒋梦麟、陈鹤琴、郑晓沧等;另一种人年纪较长,他们曾在国内从事过教师、校长或督学等工作,拥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国主要作短期研修,旨在借鉴美国教育,改良中国教育,如曾创办南开大学、担任过清华教务长的张伯苓,北京高师教授邓萃英等。他们在哥大师院形成了早期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后来回国开展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科学的科学化、学科化、科层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成归国之后,这些留学生大都进入中国的政界、文化教育界工作,并成为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逐渐形成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领导群体和中坚力量。其中的许多毕业生至今仍如雷贯耳,如东南大学创校校长郭秉文,国学大师胡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原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马寅初等,他们占据要津,不仅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有力鼓呼者和新教育的推进引导者,而且也为中美教育、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当初抱着对知识的渴求来到美国,再加上共同的学习生活,这些留美学生与美国师友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和联系,对留学的母校也产生了深厚感情。由此可见,哥大师院为中国文教界培养了大量人才乃至一批大师级人物,从而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人才储备。

哥大师院毕业的留美学生在把正确输入先进的美国教育思想、建设中国新教育作为加速近代化捷径的同时,也力行教育的国际化。由郭秉文、孟治、程其保三代社长先后主持的华美协进社,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影响极大、成就较高的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并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作为在美国成立的第一个致力于向美国大众介绍中国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文化组织,华美协进社与位于纽约的闻名于世的哥伦比亚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当时屈指可数的具有东方院系和众多中国留学生的卓越教育机构之一。自成立以来,华美协进社就通过演讲宣传、办展览、举办培训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交流中美教育、文化信息,增进中美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推动中美两国间交换教授与学生,协助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概况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综上所述,与华美协进社建立社会联络的中美人士与机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1)对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文化持有浓厚的兴趣与责任感,体现了巨大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挑战性。他们怀着一种人性的良知与热忱,自觉地充当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信使。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象征。(2)对中美教育、文化的通透。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方面要保持本国的特性,另一方面还要与国际接轨。这两方面要做到平衡,需要很高的文化要求。这些社会名流不仅具有融汇中西教育、文化的知识结构,而且具有一种文化觉悟,能够走近东西文化。(3)具有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的敏锐感。这些领袖人物凭借过人的口才、卓越的组织与活动能力,对华美协进社从事的事业有着相当高的觉悟与信仰。

作为美国民间社团,华美协进社目前在动用美国社会各界力量方面已大不如前,在中国的影响亦是明日黄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随着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日益繁荣,从事此项工作的机构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多样化,华美协进社的社务范围因此而骤减,竞争实力也明显减弱,这是主要原因;第二,华美协进社的名人效应呈现出“俱往矣”的趋势,如今的董事会成员、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社团领袖与当年的杜威、孟禄、胡适、孟治之辈,显然不能相提并论,社会号召力自然无法同日而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导致社团功能弱化的直接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不断持续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世界性的“汉语热”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无论是为了探索古老的中华文明,还是为了在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寻找发展机遇或经济利益,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对接中国发展红利正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年轻人的一个时尚话题,汉语因此成为极具上升空间的国际性语言

同时,仅就留学生教育而言,中国近年来一直是美国留学生的第一大生源国,美国留学中国的人数也持续上升。中美作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在教育、文化、经济贸易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深入。为了真正成为美国民众了解当代中国信息的窗口,以及中美进行教育、文化、经济贸易等交流合作的平台,华美协进社必须重视在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流中,因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对中国的误解。只有勇于和善于应对工作中的这些挑战,才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中国。

[1]曹世潮.文化战略——一项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的竞争战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155.

[2]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八分册)[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407.

[3]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八分册)[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407.

[4]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八分册)[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406.

[5]耿有权,汪琴.郭秉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6):104-108.

[6]高明.郭故校长鸿声先生行状[M]//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郭秉文与东南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60.

[7]冒荣.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5.

[8]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21.

[9]John King Fairbank.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1800-1985)[M].New York:Harper& Row Press,1986:197.

[10]周洪宇.专题:郭秉文研究[J].教育学报,2014,10(5):43.

[11]周校长对于第五次高等科毕业生训辞[J].清华周刊(第三次临时增刊),1917:10.

[12]元青.民国时期留美生中国问题研究缘起——以博士论文选题为中心的考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96-105.

[13]Ping Wen Kuo.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D].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15:163-164.

[14]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序二.

[15]彭小舟,周晓丽.郭秉文——中美教育交流的先驱[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4):10-14.

[16]周慧梅.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时期的郭秉文——社会生活史的视角[J].教育学报,2014,10(5):44-53.(www.xing528.com)

[17]郭秉文.战后英美教育近况[J].新教育,1918:2(4).

[18]南京大学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编辑组,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G].1982:52.

[19]朱斐.郭秉文创办东南大学[J].民国春秋,1999(1):10-14.

[20]郭秉文述万国教育会之经过[N].申报,1923-09-20(13).

[21]殷芝龄.世界教育会议之经过[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48.

[22]商大学生欢送郭秉文[N].申报,1923-06-05(13).

[23]郭秉文赴万国教育会之谈话——中国方面之准备情形[N].申报,1923-05-30(13).

[24]上海财经大学校史研究室.郭秉文与上海商科大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31-132.

[25]郑砚秋.郭秉文与华美协进社[J].教育学报,2014,10(5):80-84.

[26]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73.

[27]卞孝萱,唐文权.民国人物碑传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121.

[28]胡适.胡适日记(2)[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25.

[29]胡适.胡适口述自传[M].唐德刚,译.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102.

[30]王鉴平,杨国荣.胡适与中西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63.

[31]Monroe Correspondence(1940-1943)

[32]梅贻琦.梅贻琦日记(1941—1946)[M].黄延复,王小宁,整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9.

[33]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313.

[34]1942年,中国政府还清美国庚子赔款。从1942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这3年多的庚款基金利息都自动滚动为基金。根据中基会章程规定,在庚款付满后,每年的基金利息可以拨给学校使用。也就是说,从1942年2月起,清华就可以领用基金利息了,但实际上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冻结各国资金,庚款利息部分也停止拨付,清华只能靠借贷维持,所以章程上的规定未能立即实现。直到1947年1月,清华大学才真正领用到基金利息,每年约14~15万美金。从1942—1947年5年共可领用75万美金,除留美经费已支用25万美金以外,1947年还可动用50万美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清华基金已增至432.3万美金,利息全年净收15万美金。据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统计,在1970年,清华基金账面余额为700余万美金,实际价格达900余万美金。既然中基会章程中有规定,清华基金永不动用,那么过去无论在中国台湾,还是在美国,任何人、任何机构经管此事时,都不可能不受此规定之约束,因此,可以断定此款至今尚在。至于拂去岁月的烟尘,如何寻找变通办法,就是历史交给今天的任务。

[35]Chih Meng.Chinese American Understanding—A Sixty⁃Year Search[M].New York: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Press,1981:195.

[36]关于中国之两大新著到沪[N].申报,1928-02-23(11).

[37]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91.

[38]Lin Ying Kao: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09-1950)[D].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43.

[39]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十七次董事年会记录[A].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84),案卷号(4).

[40]A Survey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J].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1954:28-33.

[41]周洪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J].教育评论,2001(5):57-58.

[42]Lin Ying Kao: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09-1950)[D].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51:43.

[43]丁钢.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5):83-87,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