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40年电影教育发展回顾与研究:引领突破,构建精神

北京电影学院40年电影教育发展回顾与研究:引领突破,构建精神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领导班子一方面对加强国内人才培养有使命感,同时,也看到了中国电影对外交流的紧迫感,用敏锐触角看到加强国际电影交流的重要性。国家广电部在梳理行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制定事业和人才发展规划。为此,在国家主导下,广电部专门批准学校举办电影系统所属单位的“专业证书班”。其规模之大、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北京电影学院40年电影教育发展回顾与研究:引领突破,构建精神

进入90年代,经过所有教师的努力,学校几届本科学生的培养,已经恢复了教学生机,成为国内艺术院校教育、教学令人瞩目的高等艺术院校。一方面,在学校周围,聚集了一批非常有创作实践经验和创作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和专业实战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同时也注意培养自己学校比较有影响力的电影专家,凝聚校内外一批电影历史和理论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学术精英。

在梳理80年代到90年的电影历史过程中,学校本身通过《学报》,开展深入、全面、细致的电影历史及理论学术研究。其影响力延续至今,很多教师能够在电影学术史和思想观念史方面,利用创作实践和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地,对西方电影史的各种各样流派进行研究,将当代西方各个方面电影史研究成就进行对比,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加以论述和评价。提倡一种尊重历史、多元开放的文化观念,使自己的历史及理论的学术研究直接地联系创作实际,对现代主义思潮中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和研究,使它成为一种促进电影本身研究的参照。从更宽阔的电影历史发展脉络观察电影创作,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多方面的理论依据。

1989年,青影厂成立10周年,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出席并讲话

学校进一步认识到,高等教育本身是有规律的,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开始重点加强了关于电影历史、理论、批评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推进和重视、开展电影历史、理论、批评的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学校加大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对专著、教材的规划和重视力度,大力加强对教师学术专著出版及课程教材出版的工作。制订计划,专门成立了学院教材编审委员会,在学术委员会和各个系建立相应的机制和鼓励制度,促进了学校、个人学术专著和课程专业教材的撰写和出版。

在当时国家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各个高校还是非常谨慎地开展对外国际留学生培养。学校领导班子一方面对加强国内人才培养有使命感,同时,也看到了中国电影对外交流的紧迫感,用敏锐触角看到加强国际电影交流的重要性。抓住机遇、敢于创新、注意竞争、适应形势,努力开创学校对外国家教育和交流。

《青影通讯》——电影艺术理论型期刊杂志,每季度出版

1988年《摇滚青年》剧照,本片是青影厂摄制的第一部歌舞片

《青影画刊》以图片为主,介绍了青影厂从1979年至1990年摄制的41部影片的剧照、工作照及获奖情况

在成立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培训中心平台的基础上,学校为大力拓展对外学术交流和电影专业教学,积极开展对外的电影教育和培训。并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里,正式接待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其中:美国23名、日本10名、加拿大2名,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中国台湾地区各1名。上述的外国学生以学习电影专业者为主,此外还兼有学习汉语专业和书法专业者。

为配合国家和国内、国际的电影教育和教学,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学校果断决定,要加快学校国际培训和对外电影教育的工作步伐。真正发挥学校的影响力,将学校办成亚太地区电影教育方面的国际学术和教育的交流基地。为此,学校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和培训工作,加强机构设置,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师资力量,研究、解决对外办学和交流中存在的困难,加强统筹管理,进一步办好对外电影国际专业教育。

学校外事工作的加强和学校国际培训中心的成立,在一定的程度上,辅助学校的电影教育,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对外开放插上了翅膀。在教学上的开放,表明了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熟程度,在机制上的创新,表明了学校在对外开放上的改革信心。学校从那时起,就以务实的态度,积极面对国际电影教育,以亲近的姿态面对世界电影教育。

学校从办学的角度思考,一直以当时世界电影教育一流学校为坐标和参照,学习国外的办学经验,把自己的办学和学科发展,放在国际电影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视野之中。摒除政治方面的偏见,诚挚、友好地邀请各个国家的电影学者、专业人士,着眼于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进行有目的的电影交流学习。积极吸收国际电影教育的先进经验,积极展示我们国家电影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推介中国电影教育分科专业、优势教学的最新研究、创作成果,凸显中国特色的电影教育,显示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体现电影多元教育的体系,为学校在90年代以后外国留学生电影专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www.xing528.com)

作业实习、毕业作业创作,始终定位于为创作教学和实践服务,体现出学校办电影制片厂和支持教学的特点。在所有工作中,都坚定为教学服务的方针,为教师提供电影艺术实践的条件和基本环境。同时,保证其本人拍摄的影片具有比较好的思想水平、艺术质量、电影观念。其机构和人员的编制,都纳入了学校的总体编制框架。经过10年的建设和努力,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在国内电影制片厂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1990年,青年电影厂拍摄的影片《本命年》,获第40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个人杰出成就”银熊奖。导演系1989届学生毕业作品影片《童年往事》,也于1990年荣获美国电影艺术学院颁发的第17届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第二名。

由于电影事业的迅速发展,许多电影系统在岗的职工,仍然没有受过系统电影专业学习。同时,部分年龄过大的同志,错过和失去了大学的机会。国家广电部在梳理行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制定事业和人才发展规划。专业队伍建设和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这项工程与未来电影事业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此,在国家主导下,广电部专门批准学校举办电影系统所属单位的“专业证书班”。其规模之大、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家广电部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1990年招收涉及电影制作的11个专业,共计590名学员,学制一年的电影系统“专业证书班”。

这样一种对应国家电影事业发展,培养在职干部,提高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培养电影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是我们国家在短期内提高在职员工素质非常有效的措施。强化了学校教育、教学对社会的责任,以更加成熟的开放思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倡学习的办学观念,从更宽广的高度,重视对电影专业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学校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多元、务实的方法,将自己的电影专业教育融入电影事业。从人才培养上,对国家电影事业发展提供教学资源与进行促进,学历培养与专业培训紧密相结合,教学与在职岗位、工作结合,具体工作和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这样具有针对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做法,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为国家电影系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同时,国内电影教育的成果,也在海峡两岸的视野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成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频繁交流。1990年,台湾电影界投资和制片人代表团一行22人,特意来学校进行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台湾电影协会等8人来学院进行访问,就电影教育、大陆电影、投资融资、两岸交流等方面交换意见和看法。台湾著名电影导演、学者、专家、教授,带队来院访问,与教师学生交换意见,了解情况,进行座谈。给学生讲授他们自己的电影创作经验,介绍台湾地区电影发展的情况,解答了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并向学院赠送了台湾地区导演拍摄的影片《悲情城市》《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风柜来的人》《尼罗河女儿》6部影片的拷贝

随后,以台湾电影交流协会和导演组成的台湾电影导演访问团一行6人来学校访问、参观。在座谈会上,部分师生同代表团人员畅谈了内地电影创作及电影教育,探讨了如何加强两岸电影人员交流和电影合作事宜等有关问题。代表团也充分了解了大陆内地电影教育和人才培养情况,细致研究大陆电影制作和生产过程。与此同时,这个时期,学校与香港地区的电影和教育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香港有关电影机构、团体、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电影专业人士的代表团,先后来北京与电影学院的师生进行学术和电影交流。

对外学术交流和电影交流的影响与活动在不断扩大和增加。接踵而来的是各种外国电影代表团来中国北京电影学院进行访问、参观。澳大利亚政府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特意指名要来学校进行参观、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首席代表及部分驻华外交使馆官员、外企代表、外国专家等80余人,安排时间专门到学校参观、访问,还观摩了学校拍摄的影片《本命年》。这一次的访问,促成了日后各个国家选送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电影的人员不断增加。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代表团一行多人,专门到学校进行电影学术访问和交流。美国大学及艺术教育代表团一行20人,来中国考察高等教育,专门要求到学校考察、访问。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吸引了日本著名电影制片人、经纪人、著名电影演员组成的代表团一行数人,到学校参观、访问,与教师、学生座谈,并赠送学校部分日本影片(录像带)。联邦德国歌德学院代表来学院进行访问,要求加强与中国电影学院的交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来院进行采访和专门报道。这些地区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极大地扩大了中国电影和电影教育的对外影响力,也开阔了学院师生的视野,增加了我们对外国电影的了解,增进了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友谊和交往。

《本命年》工作照

学校还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吸引了海外许多电影专家、学者到校承担短期课程、做电影讲座或有关创作、投资、制作等方面的电影学术报告。例如,聘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来校进行为期两周的电影创作讲学。邀请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来校讲授为期四周“导演创作”课程。在电影历史与理论研究方面,邀请美国加州圣克鲁斯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来校进行为期三周的专题讲授《类型电影理论与新好莱坞电影》。聘请美国著名制片人、电影导演夫妇来校访问,并进行了“怎样为电视制作影片”的专题讲座。邀请以日本电影电视技术协会理事长、教授为团长,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教授为副团长的日本电影代表团一行30余人,来学校举办“用高清晰度电视制作电视节目”的学术报告会和技术设备展览会,集中介绍了日本日立松下索尼等公司用于高清数字技术制作的新技术产品,并就其技术指标和拍摄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这期间国务院外国专家局200多位文教、经济专家、学者,慕名来学院参观、访问并观摩了学院新拍摄的故事片《北京,你早》。美国柯达公司副总裁、亚太地区影视产品部经理等一行5人,专门来学校进行访问和调研,并表示将派代表参加即将在学校举行的亚太地区影视培训研讨会。

文学系也先后举办电影创作教学研讨会,全系教师以“电影剧作教学法”为题,进行了专门的学术研讨。文学系同时邀请法国大使馆影视专员,介绍了法国电影发展历史和现状。这样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和密集的专业教学、课程讲座,开阔了教师、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了师生对国外电影教育的了解,丰富了教师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不同程度上活跃了师生们的创作思维。

1990年,迎来了北京电影学院迁入蓟门新校区以后建校40周岁的生日。学校隆重举行校庆40周年的庆祝大会,全院师生员工、历届毕业生、校友及国家各个部、局领导和外宾等3000多人在学院操场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庆祝活动。参加庆祝会的领导和来宾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原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中宣部文艺局局长、电影局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作家、各兄弟艺术院校代表、在京各电影制片厂代表、上海电影局局长、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副总经理等。专程前来参加校庆的外宾有: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络会(CILECL)副主席、培训局副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大众传播系主任、教授;苏联莫斯科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香港演艺学院工艺分院院长;日本动画专家等人。来宾、专家、学者、教师、学生,都对北京电影学院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致以良好的祝愿。学校向从事教学工作30年以上的教职工献了花。校庆过程中,各个教学系和学院管理部门的处、室,举行了不同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茶话会、交流会,和离退休的老同志、老教师、毕业校友等欢聚一堂,缅怀过去,展望未来。为庆祝40年校庆,学校专门出版了《北京电影学院四十年》《北京电影学院同学录》两部纪念性书刊,并举办了《校史》展览和摄影美术作品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