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成功展示

小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成功展示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标》的“阶段目标”中用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动词强调学生的体验。

小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成功展示

(一)语文实践教学设计的总体要求

1.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从语文学科出发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它涉及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它不是一门整合各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的方式。其落脚点都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将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如,以“大自然与语文”为题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尽管需要学生收集、理解有关描写大自然胜景的篇章,或者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基础上有新的创作时,需要学生走进名山大川,走进地方景观,引进人文地理。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自然的地理知识。虽然我们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中,把综合性学习的重点放在提高语文素养上,但是还应该重视作为发展语言凭借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因为它支撑起了学生在这个学科或领域学习语言、发展能力空间。

2.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学习目标的综合、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从学习目标来看,既要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综合,又要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从学习内容来看,综合性学习既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也就是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综合”主要指:语文知识的综合,即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能提出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语文能力的综合,如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如根据对各门学科的了解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语文实践过程的综合,让学生在读书、写作、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从学习方式来看,既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又是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也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同时又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结合。

3.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要在“活”字上下功夫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学语文,是一种“活化”的语文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活”的,不再局限课本上死的知识,鼓励学走出课堂,接触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二是学习的过程是“活”的,学习即使是待在教室里,学习中也应时常贯穿表演、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走进阅览室、图书馆,走向社会,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在实践参与中体验语文,学习语文;三是学习的手段是“活”的,可以走进自然界和社会中去观察、考察、采访等,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等,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四是学习的方法是“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学习内容和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因此,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要在“活”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充分地体验。

4.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重视自主与合作二者协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文实践的自主性。自主性表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什么”“怎么学”都是由学生自主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强调“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强调“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既是综合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者。

(2)语文实践的合作性。人际交往和合作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综合性学习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正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使学生在学习合作活动中,既能发挥自主性,又能注重合作,从而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3)语文实践的文化性,即所开展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要有文化内涵。如,组织学生对广告词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局限在搜集一些广告词上,还要分析广告词的美学价值、人们的接受心理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这样就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文化内涵。当然,这得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进行选择和组合。

(4)语文实践的体验性。综合性学习十分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课标》的“阶段目标”中用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动词强调学生的体验。为此,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抽象的分析和说教。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勤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5.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关注过程

注重过程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综合性学习尤其要关注过程。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主要注重:项目确立和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学习价值和可探索性;资源利用是否具有最优性;探究方法、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策略是否科学;实践活动是否能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学生所提出的见解是否深入、独到、符合情理,学习效果是否达到;学习效率是否高效;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是否积极,合作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1.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构建的综合发展

教学中,要把语文课中应有的听说读写训练、思维训练以及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能力、运用学习方法、熏陶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情趣等整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阅读课文,在理解和感悟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重对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设计

教师要对每篇课文从课程标准、整册教材、整个单元出发来全面考虑,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用活教材,综合考虑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抓准知识点、能力、思维训练点、情感契合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合理设计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3.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实践中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并着手逐步解决问题。

4.拓展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实践的兴趣和习惯

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念,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课内与课外沟通,把自然、社会、生活带入课堂,促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走向社会生活。并注意激发学生进行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

5.重视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www.xing528.com)

重视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的过程与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篇小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块展板,也可以是一场辩论、一场表演剧、一次主题演讲、一本研究笔记,还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只要能够呈现学生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灵活把握,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

(三)实施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来说,实施综合性学习的过程要经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指导阶段、实践体验阶段、交流分享阶段和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做好准备,如统筹安排时间、引导学生明确专题方向、开设讲座、组织参观等,目的是为综合性学习做些背景式铺垫工作,扫清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障碍,创设引发学生参与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学生也要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性的准备,如保持一份渴望探究的心情,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具有一种与人合作的愿望,显现一股学习的热情。

2.指导阶段

指导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在指导阶段,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基本程序,帮助建立合作小组和指导制订合作计划等。同时要因地制宜地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查找资料的方法、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方法以及掌握简单的研究报告的书写格式。总之,指导阶段要不遗余力地激活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又要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进行专题探究的基本步骤,为综合学习的实践阶段打下基础。

3.实践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活动的阶段,即学生具体地开展语文活动或就已经确定的主题开展研究。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及思考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主题,编制计划和方案,然后展开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起观察、帮助、提醒和督促的作用,决不可代为参与。需要注意的是:强调学生自主性并不排斥教师的调控和组织。确定课题应与语文知识或语文有关的活动相联系。又如,当个别能力较差的学生独立完成课题有困难却又不好意思和其他学生合作时,教师就应鼓励他们抛弃自卑,告诉他们合作的重要,引导他们主动找其他学生合作探究等。

4.交流分享阶段

交流分享阶段即是成果展示阶段。

表达交流分享阶段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交流,实际上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之间交流的内容,既可以是活动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是可见可感的研究成果,还可以是失败的体验和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学生们首先应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在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中分享别人的经验,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不足。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互动。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要敢于争辩和质疑。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重在参与、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重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而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感受和体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极少人参与的特权。

5.评价阶段

《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因此,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性。评价可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教师对于评价是否重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教师要注重学生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质量;重视学生写作的讲评;重视整个过程的评价;重视每一个学生;注重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学生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评价,如能否主动积极参与;能否注意合作;能否根据占有的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否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是否充分等。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过分强调“语文”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应避免忽视综合性要求,只注重单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在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功夫。

(2)应避免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做法,认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写作搜集资料、积累素材。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活动主题,把这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作文”课。其实,这一单元除了作文功能外,还有以下目标: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事物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

2.过分注重课内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完全可以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也只是提供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范例。可是,就目前综合性学习的实验来看,还缺乏现代语文教育资源意识和语文大课程观,特别是新教材观。具体表现如下:

(1)过分依赖课本,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的开放性特点;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没有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

(2)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生活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以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教师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要善于发现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加工整理、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3.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

(1)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和督导。开展活动直奔目标而去,既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不确定性、丰富多彩性和目标生成性,又忽视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绝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要求的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动、引导学生以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和言语方式,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但这正是要达成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仅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