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有效实践与心理学理论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有效实践与心理学理论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既遵循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又符合学习迁移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因此,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均应当明确学生所具备的读写能力,并应当思考读写两方面具备的核心理论。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体验,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有效实践与心理学理论

小学语文中高段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必须要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理论指引实践的方向。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既遵循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又符合学习迁移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一)认知发展阶段论

20世纪90年代,乔尔(Chall)以多种民族成年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发展时期的读写进行了探究,指出每个阶段的读写知识具有与年龄发展相关的内在关键属性,从而总结出下述六个阶段的基本模型。

第一阶段年龄范围在0—6岁,其核心为词语、字母等方面的累积,以及对外拓展。

第二阶段年龄范围在6—7岁,读写的各类理论和自律性取得快速发展,并会对读写理论进行整理概括。

第三阶段年龄范围在7—8岁,获取的读写方面的理论更为充沛,同时各类用词相对较为通顺,形成特色鲜明的文本理论,核心为程序性理论不断对外拓展。

第四阶段年龄范围在9—13岁,最显著的特征为实现自我监管,实际写作过程中出现大量抽象词语,核心是程序性理论取得显著提升。

第五阶段年龄范围在14—18岁,不断深化对文本结构方面的理解和认知,不断增强自身批判主义思维。

第六阶段年龄范围为超过18岁,基于读者的视角展开研究,程序性理论为未来发展方向。该模型明确了不同阶段读写方面的基本特征,该类特征均产生于相应阶段内绝大多数学习表征理论类别环节之中,但是并不代表其余理论特征均不具备重要性。乔尔等学者在对此模型展开探讨的过程中,由理论方面入手研究出具有显著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其认为在对读写进行研究时必须要结合教学发展观,认为在教授和读写有关的理论时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进行调节,在不同阶段,教学评估应当高度重视学生核心认知活动,并由此对其读写能力展开评估。年龄阶段相同的学生其所具备的读写能力通常也有所不同,凭借教学评估方式,教师对学生实际读写水平展开合理准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的读写结合教学目标,进而得到最佳的教学成效。

因此,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均应当明确学生所具备的读写能力,并应当思考读写两方面具备的核心理论。在各个时期,评估高度重视核心领域的认知发展,并由此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展开重新定位。实践中,学生所具备的读写能力通常并不相同,其所处发展阶段同样有所不同。所以,读写根据认知发展和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显得极为关键。

(二)学习迁移理论

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这一理论为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指引了方向,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语言、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迁移。而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迁移则体现为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将自己置于文章情境之中,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阅读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又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阅读,二者相互作用。(www.xing528.com)

学生已有的认知会对新知识的建构产生影响。读写结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实现迁移,运用到写作当中,从而提升写作水平。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从而实现读写能力的共同提高。所以,学习迁移理论为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语文教师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其关注人自身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最终发展目标定位于“人”以及“人和人的发展”上,体现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内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结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提供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在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努力开发和利用语文教科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也为学生创建了一个适合阅读与写作的学习情境。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体验,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重在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点。学生作为阅读和写作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准确寻找读写结合训练点,还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出发,设计好适合学生的小练笔,合理选择读写训练的时间,有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四)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是,理论知识方面应当展开主动建构,并不是单纯的被动接纳。个体学习知识的基本维度主要有行为、认知、意志、情感,由此所总结出的四大维度通常和建构主义学习观所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较为类似,分别为合作性、意义构建、对话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理论不仅能让个体自觉积极地创建相对明确的理论知识,还能让默会知识理论更为突出,并由此予以认可并实施。所以,在基于读写建构主义的前提下,教授应按照教学计划尽可能地予以因材施教,同时通过科学的情境教学,促使学生在具备存在差异的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自身知识进行建构。

(五)图式理论

图式其实就是“容易记忆”内所体现的“产生式”的理论,因此图式本身便能发挥出相对较强的作用。针对有关研究成果,新手与学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二者在看待问题时所采用的理解方法不相同,专家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图式。换言之,正是因为专家拥有更多的信息,并能够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用于解决问题,才使得专家和新手存在本质的区别。图式就如同一个内部结构或等级结构,能够对执行的任务的合适性进行评估,也能够对一定的现象或对象进行解释说明。在阅读或写作过程中,拥有较高图式水平的读者会充分理解文章中的内容,而图式水平较低的读者则无法有效理解文章中所阐明的现象或对象。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中,迁移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帮助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读写的迁移和转换,帮助学生不断建构认知结构。

总之,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二者虽然有自身独立的教学目标和结构特点,但仔细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类似的要素。所以,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但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小学中高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以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思想为进一步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指明了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