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洋务运动时期职业教育国际化历程揭秘

清末洋务运动时期职业教育国际化历程揭秘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难当头,一些开明官吏、有识之士寻找救国自强之路,“师夷制夷”的呼声蔚然成风,主动借西法以自强求富,明智地选择了近代化这条路,洋务运动就此展开,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技艺之学洋务运动前面阶段引入翻译、制器、政治的种种常识,让当时社会的人们了解到西方列强的强大还是源于工艺技术的发达。同时洋务运动投入巨大且学而无用的境况,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社

清末洋务运动时期职业教育国际化历程揭秘

1862年和1867年分别在北京和福州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和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批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当时清政府引入西学的缘由并非社会的发展趋势,而是迫于鸦片战争的战败,不得已而为之。

1.历史背景

19世纪末,清朝政府统治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封建时代的末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靠着在当时更为先进的制度体系和科学技术迅速崛起,开始侵略中国。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后,一批先觉者开始认识到,儒学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清末思想家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以儒学为主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抨击,他指出“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苏民困”,要求在四书五经之外增加经世致用的知识,如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军事技术等,“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国难当头,一些开明官吏、有识之士寻找救国自强之路,“师夷制夷”的呼声蔚然成风,主动借西法以自强求富,明智地选择了近代化这条路,洋务运动就此展开,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2.洋务运动发展情况

从洋务运动的整体发展来看,清末西学课程的引进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中外外交谈判日益频繁,需要懂外语的人才,因此设立了西学课程学校,在这个阶段我们把西学理解为“翻译之学” 。第二阶段,引入西学,由于清政府认识到军事实力处于敌强我弱的现实状态,故开设学堂学习技术课程以培养军事人才,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西学看成是“制器之学”。第三阶段,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一些开明的官吏震惊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效用,故引入西方政治课程以求变法革新,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西学看成是“政治之学”。第四阶段,清政府开始反思洋务学堂所开设的学习内容无所用之以及因频繁战乱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境况,故转而将西学内容聚焦在实业上,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西学看成是“技艺之学”。

(1)翻译之学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外交活动日渐频繁,而当时翻译人才稀缺,且知识欠缺,所以培养精通西文的外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839年,美国传教士莫里森学校创办了教会学校,在该所学校使用的课程被认作为中国最早期的西方课程。中国第一位留美博士容闳曾在这所学校学习过,他在回忆录里提到这所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校中教科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国文。英文教课列在上午,国文教课则在下午。予惟英文一科与其余五人同时授课,读音颇正确,进步亦速。予等六人为开校之创始班,予年最幼。”[1]澳门属于当时通商口岸地区,该地区对会英文的人才有一定的需求,而当时唯一提供英文课程的学校也仅有教会学校。然而,教会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传播基督教文化,但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不相容,由于缺少学生而难以生存。

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此熟悉西文的人才极为稀缺。到了1860年,清政府由于软弱,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并且重新将《天津条约》里的条款做了更加丧权辱国的修订。在重新认定的《天津条约》中,在对中英、中法交涉中明确限定了交涉语言,“即以后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在三年内暂时配送汉文,待中国选派学生学习外文以后,即停附中文,如以后有关交涉文件中发生文词争议,均以外文为准”。这一侮辱性条款,迫使清政府认识到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清政府总理衙门在1862年提议设立京师同文馆,学习西文,培养精通西文的翻译人才。

西文的学习是当时中国认识西文的第一步,也是洋务运动的开端,当时清政府一些开明的官吏认识到西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用于中外交流翻译之用,更应该是作为认识西方科学、传播西方科学的工具。李鸿章提出:“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无不专精务实,泐有成书,经译者十才一二,必能尽阅其未译之书,方可探赜索隐,由粗浅而入精微。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2]因此,设立在江南制造局的上海广延学派,不再把翻译研究作为西方语言研究的主要目的,而是把西方语言研究作为学习船舶武器技能的手段。后来,同文馆、粤语方言学校等新兴学校开设了从西文到科学、力学、武器的翻译课程。

(2)制器之学

清政府的开明官员认识到,培养懂西语的人不是国家自强的有效途径。新式学堂开设的课程由西文翻译之学转变为西方科学,洋务运动改良派认为西方科学源自算学和天文。“盖以西人制器之法,无不由度数而生,今中国议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苟不藉西士为先导,俾讲明机巧之原,制作之本,窃恐师心自用,徒费钱粮,仍无裨于实际,是以臣等衡量再三而有此奏。”[3]天文学与数学课程的开设,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所学校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的重大突破。于是新学派逐渐开设了自然科学课程,从一个翻译学派转变为一个实用科学学派。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船厂,并且在福州船政局内设立了中国第一家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左宗棠聘请法国海军军官日意格和德克碑为船政正、副监督,约定5年内完成造船和育才任务。

(3)政治之学

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改良派认识到西方列强不仅仅是在造物技艺方面领先当时的中国,西方列强的政治也强于中国,他们认为洋务运动不仅可以学习西方列强造物技艺,更可以学习西方政治,于是西学也开始转变为西方政治学习。当时西方政治学习主要是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课程相组合的课程结构。

改良派虽然提出学习西方列强的政治制度,但其中心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士者治人”,学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出路仍然只是“为官”这一条道路,然而为官者毕竟只是少数,学习西方政治无用,进一步加深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慈禧太后下令关闭了所有的新式学堂,改良派也将学习西方政治进一步转变为学习西方技艺。

(4)技艺之学(www.xing528.com)

洋务运动前面阶段引入翻译、制器、政治的种种常识,让当时社会的人们了解到西方列强的强大还是源于工艺技术的发达。同时洋务运动投入巨大且学而无用的境况,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社会的矛盾。由于以上原因,引入西方技艺之学取代政治之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富国裕民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所以开明之士开始主张多设实业学堂。清政府派遣学生出国学习专门之学,选择翻译农工商矿之书,毕业归国后根据优劣授予官职,委任各省农工等艺学堂,以此开风气。1897年,为了改善被日本赶超后国内蚕丝业日趋不振的局面,清政府效仿日本首创养蚕学堂,以改良蚕种和养蚕技术。杭州知府太守林迪臣创办了浙江蚕学馆,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农业职业学校。

引入技艺之学主要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以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兴办技艺之学确实也解决了当时中国经济窘迫的社会问题

3.总体规模

根据前面提到的西学引入情况,我们可以将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实业学校分成翻译学校、军事学校、技艺学校三个大类,其中技艺学校更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福州电报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技术学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30多年中共创建了20多所实业学校,就专业分布来看主要涉及农、工、商、矿、铁路、电报、航海等专业,就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的通商口岸和中外交通的陆上枢纽城市,如南京、天津、武昌、上海、广州、吉林、山海关等地。

4.职业教育实施情况

(1)教学内容与形式

洋务运动开办的新式学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一改封建社会师徒制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授课模式而采用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育对象。除了基本的教学方法外,同行们还采用观察、示范、教学实践等方法,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上看,洋务运动开办的新学派虽然学习了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但仍保留了部分“经史研究”成果,由原来的“经史研究”转变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当时的课程由民族文化、修养、历史组成的文化课和数学、格智、自然组成的基础课以及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组成。

(2)师资情况

当洋务运动开办新式学堂时,中国当时合格的教师寥寥无几。在中国,只有少数合格的教师经过一些正规的培训后,才有资格在新式学堂接受教育,而且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认为技术是古怪的。在当时的学校里面,外籍教师几乎是学校师资的中流砥柱,真正的专业核心课程都是由外籍教师任教。招聘外籍教师已成为寻找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洋务运动早期创办的新式学堂里几乎全是外籍教师。

大量招聘外籍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学科教师短缺的压力,但是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仍然摆脱不了受他人控制的局面,在教学中对外籍教师产生了依赖。当然,大量招聘外籍教师在当时引起了不少的议论,比如聘请外国教师费用很高,甚至有些学堂引入外籍教师的费用占到了学堂开支的一半;教学效果有限,主要是学生基础较差,不能适应外语教学,师生间交流困难;外籍教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不了解,教学脱离实际;等等。

5.特点简述

洋务运动开办实业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其建校、经费开支、招生、任命与奖赏等都是清政府下旨执行,所以清政府在实业教育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清政府以政权的力量,积极创建各类实业学堂。从洋务学堂创始人的角度来看,创始人都是清政府的有权官员,主要是亲王、总督、巡抚等。从经费来源看,早期的新学校是由清政府或清政府管理的工矿企业分配的。只有到了中后期,才逐渐出现了少量的个人捐赠。新式学堂的学生多为清政府定向培养,毕业后到清政府指定的岗位工作,大多由所属的洋务运动官僚直接派往所附属的洋务机构中任职,不存在供求问题。

洋务运动是封建传统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实践。在通识教育普及之前,它率先创办了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工业教育,开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先河。虽然西方洋务运动的传入是零星的、不完整的,其教育实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职业教育洋务运动毕竟遵循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也是中国近代工业教育思想和体系形成的准备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