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口建筑之精彩景观-散尽时分

汉口建筑之精彩景观-散尽时分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芝加哥的建筑是很精彩的,而汉口也有很多精彩的建筑物,并且都是在一个很接近的时期内完成的。江汉关大楼为汉口的标志性建筑。这条路从东南方起于沿江大道的江汉关大楼,向西北延伸,穿过汉口市中心,跨过中山大道,越过铁路,一直接上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解放大道。江汉路步行街于2000年9月22日正式开街,全长1210 米,号称是目前中国最长的步行街,成为汉口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汉口建筑之精彩景观-散尽时分

我对汉口的第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那些租界里高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了。广州的长堤一带也有海关大楼、爱群大厦这样的大楼,但是从数量的庞大、建筑质量的优秀、气势恢弘来看,我看全国除了上海还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和汉口媲美。

古典建筑十九世纪随着租界的建立而进入中国的,和租界规模密切相关,上海、武汉都是比较早就有规划地建造这类建筑的城市。在汉口,租界从江汉关(现在叫做武汉关)一直向下游延伸数公里,依次是英租界、法租界、德租界、俄租界、日租界,节奏大概是从江汉路到中山大道一线是大型商业建筑为主,沿长江而下的滨江路则是使领馆为主,中山大道和滨江路并行的这个长方形城区内,则是公寓住宅和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区,逐次有武汉形式的里弄,是给职业阶层的华人居住的,水平并不在上海的石库门之下。虽然现在这些建筑看起来有些凋敝,但是总体气派还是很扎实,在国内极少见如此密度的建筑群体。

芝加哥的建筑是很精彩的,而汉口也有很多精彩的建筑物,并且都是在一个很接近的时期内完成的。

从汉口发展的历史来看,租界建设的时候正是西方新古典主义流行的时期,因此很多建筑都具有强烈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特征,由于大部分都是外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的,因此“保真”水平很高,不少都具有和西方同时期建筑同样高的水准。

1920—1930年间,外国银行和外商在汉口兴建了汇丰银行大楼、花旗银行大楼、亚细亚大楼、景明大楼、保安大楼、立兴洋行大楼、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新泰大楼、日清洋行大楼、横滨正金大楼、台湾银行大楼、怡和洋行大楼与太古洋行大楼等,江汉关大楼是英人总税务司监修的。

武昌坐轮渡过长江,到了汉口,走上码头,首先看到的是江汉关大楼,那楼实在是非常巍峨壮观的,高四十六米,建成于1924年。楼的造型是新古典主义风格中一个分支:新文艺复兴风格(New Renaissance style),结合英国哥特钟楼,四周立柱,外墙、柱全部用大件花岗岩构造,石作精细。楼顶钟楼四面装有直径4 米的自鸣钟,按时奏乐,声传三镇。

江汉关大楼为汉口的标志性建筑。

这座楼很大,占地面积1499 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 平方米。大楼由主楼和钟楼两部分组成,塔式钟楼位于楼顶。主楼、钟楼均为四层。在汉口租界时期建造的众多大楼中,武汉关(原来叫做江汉关)是形制比较特殊的一栋,尤其是位置特殊:此楼矗立在江边码头对面,隔江便可以看到,它的钟声更是三镇的人都可以听到的。我记忆中,小时候晚上在家里做功课,到了10 点,听见隔江传来的悠扬钟声,母亲就会过来对我说:“睡觉去!江汉关的钟都响了。”

做钟楼需要特殊位置,又因为这栋建筑是海关大楼,海关的地位也需要一个彰显气势的大楼。因此这座楼设计得气宇轩昂,与众不同。严格来说,大楼是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第一个是楼的本身,模仿古典柱式分解而成的三段式:底层花岗岩基石墙,有一种直布罗陀岩石感觉,牢不可破,第二层以上用古典柱式一冲到顶,这就是柱身的部分,柱式挺拔而简洁,立面没有多少装饰,到了顶部,用柱头顶起的出檐,宽阔而张扬,气势磅礴,这就构成了柱础、柱身、柱顶三段,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顶部之上,才是一座巍峨的英国式的钟楼,钟楼本身也接近4 层高,从下部的方形楼逐步转向圆形的上部,上有四面大钟,顶上则有风向标和东南西北的方形指示。插队的时候我从洪湖坐船回武汉,远远望见江汉关大楼,或者半夜听到那悠扬的钟声,便知道快要到家了。

这个钟楼的钟声曾随风回响在三镇夜空达半个世纪之久。原来顶上的风向标是一个古典的黄铜做的五桅帆船,挺好看的。那钟每一个小时自动敲一次,特别是半夜时分,在好远好远的武昌也能够听见穿越长江飘送过来的悠扬钟声,那钟声,我可是从1953年到1966年,从不间断地听了13年的。1966年7月,愤怒的红卫兵和海关工作人员合作,把那艘黄铜帆船从顶楼扔到地上,我正好走过那里,看见一大群人用锤子在打烂那艘帆船。这以后,钟声也改成扩音器播放的“东方红”了。

江汉关旁边有条小巷子,那条小巷子在我印象中很深,就在对着码头的地方有一家小吃店,热干面、烧饼、锅贴,香气飘满整条街。旁边还有个卖臭豆腐的老人,挑着担子,一头是油锅,一头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黝黑的臭豆腐,5 分钱一块,炸得脆脆的蘸上辣椒酱,好吃得不得了,每次路过,总要吃上两三块的。从这里穿出去就是江汉路,也就是英国租界中大型企业、大银行的总部最集中的那条路了。江汉路很长,两旁一字排开各种欧洲建筑:哥特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新古典主义、现代派……差不多西方建筑各个时期的作品都齐全了。在小时候的我看来,那些楼都很是威严,灰色的花岗岩立面上,岁月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江汉路与江边垂直,从江汉关旁边的小巷折过去就到了。这条路从东南方起于沿江大道的江汉关大楼,向西北延伸,穿过汉口市中心,跨过中山大道,越过铁路,一直接上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解放大道。沿路与黄陂街、洞庭街、鄱阳街、花楼街、江汉一、二、三、四路、铭新街、吉庆街等垂直相交,全长1550 米。新中国成立前,江汉路是华洋分界线,路的东边(即长江下游)是租界,西面(也就是靠近汉水和长江交接的上游),则是华区了。

江汉路自沿江大道至花楼街段,曾是清末英租界的“洋街”,近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先生曾于1890年绘制了一张《武汉城镇合图》,上面就有这一段路的当年情景。清末,随着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里兴建了不少银行大楼,街道也拓宽至12 米,主权属英租界并改名为太平街。江汉路西面的花楼街、黄陂街以及毗邻的大兴路一带是民族工商业者开设的店铺、作坊、前店后厂型的食品店,加上江汉关轮渡码头迎来送往的客源,营造出江汉路浓厚的商业氛围。2000年2月底,武汉市政府决定将江汉路改建为步行街,将这条百年商业老街改造成一条集精品购物、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商业步行街。江汉路步行街于2000年9月22日正式开街,全长1210 米,号称是目前中国最长的步行街,成为汉口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江汉路上大楼林立,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名称全改了,不过从相关的武汉文史资料中还是可以寻出些脉络来。在江汉关对街的建筑是日清洋行大楼和日信洋行,是文艺复兴式风格。日清洋行大楼建于1913年,拐角处角塔为拜占庭风格。日信洋行则壁柱分格、线条丰富。往前走,是永利银行(现为民生银行),建于1946年,是武汉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栋大型现代派建筑。

对面的台湾银行大楼则交融东西古典主义,由武汉第一个建筑设计事务所景明洋行设计,建筑商是新中国成立前本地最大的汉协盛营造。楼顶两侧各有四个裸女用背部托起地球仪的大雕塑,风姿绰约。(www.xing528.com)

分别建成于1935年、1936年的中国实业银行大楼和四明银行大楼,皆出自建筑大师卢镛标之手。它是武汉现代派建筑典范,具里程碑意义。中国实业银行大楼底层黑色大理石外墙、中上层褚红色外墙直通尖顶,楼高48.5 米,数十年内都是这一带最高的建筑。因为整条江汉路上,多是新古典风格的作品,只有这两栋大楼是现代主义的,因此非常显眼。中国实业银行大楼后来改做了湖北日报和长江日报的编辑部大楼,“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多次爆发武斗和冲突。红卫兵那时把大楼改名成了“红旗大楼”,整条路都因为两派冲突而瘫痪了。1967年夏天,我曾经应当时两家报纸的美术编辑区辉、杨奠安之邀,在报社里做过短时间的美术编辑,每天晚上去上班,给报纸画边角插图,所以对那栋建筑颇为熟悉。

有时候大家讲建筑体量的时候,会开玩笑说“堆头”很大,指的是这个建筑的体量感觉大。如果以“堆头”而论的话,我看汇丰银行大楼应该算很大了。汇丰银行大楼位于现在沿江大道143-144 号,是上海汇丰总行派工程师来设计的,建造单位是当时汉口的汉协盛营造厂。整个建筑采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一层地下室,主楼地上三层,附楼地上四层。第一期工程始于1913年,先建附楼,1917年完成;第二期是主楼工程,1914年动工,因欧洲战争中间停了几年,到1920年才完成。全部建筑占地3591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244 平方米。大楼前段以两个营业大厅为主体,后段为办公用房,中间夹有四座大银库,布局十分紧凑。建筑临江立面造型平稳,比例严谨。基座、房身、屋檐采用三段构图,左右则五段划分,以中央一段凸出为主入口使立面具有明确的垂直轴线。外墙用麻石直砌到顶,正面是十根麻石拼接的大柱,显得坚固威严,楼顶加有特别精细的纹饰,非常耐看。内廊镶嵌大理石墙裙,室内装修精致华贵,一走进首层的大厅,贵胄之气扑面而来,堂皇得很。汇丰银行大楼的新古典风格极为突出,和江汉关一样,是汉口新古典建筑的精华作品。

20世纪初期,现代建筑诞生的前夜,西方国家绝大部分公共建筑的设计,主要还是围绕着新古典主义这个风格圈子。我们在谈20世纪以前的建筑史的时候,很大程度是在谈公共建筑形式的发展,教堂、宫殿、豪宅占了绝大部分。与一般民用建筑或商业建筑相比,这些建筑数量有限,因此建筑风格容易追寻和研究。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这段时间,欧美这类建筑的主要风格可以用“新古典”做一个比较笼统的归纳,但并不是很准确的,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演绎新古典风格上都有差异。为什么在这里特别要提到公共建筑呢?这是因为当时大部分民居建筑基本是按各地的传统格局来修建,造价低,不太可能使用,或者只能少部分采用古典风格装饰,所以在很长一个时间内,公共建筑和民居住宅属于很不一样的类型。我们在建筑史上谈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绝大部分是公共建筑(政府投资的建筑、商业性质的建筑和其他公共用途的建筑)。“新古典”出现在18世纪中期前后,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反对奢华繁琐的“洛可可”(Rococo)风格,主要是针对这个风格中反建构的自然主义装饰风气(anti-tectonic naturalistic ornament),二是对晚期巴洛克(Late Baroque)风格程序化古典手法的批判。

汉口另外一栋很精彩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是原来的花旗银行大楼,现为武汉市公安局办公楼,地址青岛路1 号。这是一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多层建筑,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建成时间在1921年。此楼完全采用芝加哥派的新古典主义三段结构,第一段中间四根圆柱,门斗有三个半圆形入口;第二段三层,中间设八根廊柱;第三段檐口上有一层,顶部为平台。圆柱的山花和檐口的装饰与台湾银行相似。这个建筑重复出现的最主要结构和装饰动机就是古典柱式了,三段式底层是方形的框架柱子,二层以上一直到顶层,是一条条笔直上升的高大的罗马柱式,三层办公楼的走廊外面都是立柱,非常宏伟。每次我走过这栋建筑的门口,都禁不住停下脚细细看看,可惜无法进入观看室内设计了。

交通银行大楼的建筑也相当精彩,这栋建筑现在是建设银行武汉长江支行,位置在胜利街2 号。设计单位是当时的景明洋行,施工单位是汉合顺营造厂。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建成时间是1921年。因为现在依然是银行,所以有机会进去看看建筑内部。它的首层中部为营业大厅,设三个采光井,两侧为业务用房,二、三、四层为办公用房,还设有地下库房。门廊五间四柱,楼前踏步皆为石砌,并辅以铁制栏杆加固。楼内的平面呈长方形,通道明确便捷,风格庄重。大楼采用三段式古典手法,作对称处理。底部的基座,中部高大的廊柱,顶部厚重的檐口及大尺度构件,均突出了庞大的体积感和内部的宽敞感。若以气派而言,这栋建筑算得上是最为恢宏的了。原因除了建筑体量够大之外,还在于建筑物本身设计的精巧,设计师懂得把握新古典的基本要素,并且在具体建筑上发挥得很好。大楼两边立面平整,中部则用高大的立柱挑起了顶部的门楣,这样减少了大部分新古典建筑不得不在底部突出柱础形式的束缚,直接用真正的柱式来表现了建筑本身的宏伟。

说到立面和周边环境营造的综合气势,我想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现在的武汉美术馆大楼了,这里原来是金城银行大楼,后来曾改为武汉儿童图书馆。汉口金城银行大楼于1928年选址,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1957年出租给武汉图书馆设立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直到2003年迁出。大楼用古典柱式构成的高大立面,加上位置在一个三角形街区上,形成入口花园,很有气势,与周遭环境结合得非常贴切。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暗暗祈祷:千万不要给拆了或者改造了!

其他一些旧租界内的精彩建筑作品,比如安利英洋行,这个建筑原名伟瑞记洋行,现在是胜利饭店,位置在四维路10 号,设计单位也是景明洋行,施工单位则是李丽记营造厂建底层,钟恒记营造厂续建完成。也是一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作品,高六层,建成时间是1935年。那时候新古典主义风气已经在西方完全退出了,现代主义开始流行和普及,这栋建筑属于中国国内最早的现代主义大型建筑之一。为了保证质量,这栋建筑的几乎全部建筑材料都是进口的,其中的五金材料,目前还在使用。外墙用优质红砖中间浇灌水泥,再嵌上上海泰山砖瓦厂新制的面砖,各层都在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加铺柚木地板,建造比较坚实。内部设备卫生、水电、暖气均齐全,并置有电梯上下。这栋建筑大概可以反映抗战前夕中国现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当年英国资本的保安保险大楼,也是很精彩的作品。现在好像成了武汉市公安局的办公与住宅楼,地点在青岛路8 号。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也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五层高,建成于1914年,比较早,算是最先从新古典主义走出的建筑设计之一,标志着现代主义的来临,应该说是新古典主义转型期的代表作了。从建筑史角度去看,很有意义。立面取消了古典柱式,但仍表现出三段构图特征,三段式是芝加哥派的手法,柱式的取消表明设计者已经开始转向现代的方向了。这个建筑好看的原因之一,是它处于道路的拐角上,因此,朝两边道路的建筑立面是平整的,而拐角的地方则用圆形,在突出圆形的弧线上开出三列纵向的窗。而在两个侧面各安排了两列“芝加哥窗”,向前飘出。远看整个立面似乎是平整的,近观则可领略到其中的变化。在底层入口的上面做一个雨棚,雨棚上面有很立体的雕塑装饰,这样,虽然没有用柱式,但是整栋建筑的三段式排列依然很清晰,而三段式是从柱式演变来的建筑立面装饰,现代感中也就依然保持着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说到转角位置的建筑,我立刻会想起当时的汉口电报局大楼来,这里现在是武汉电信局天津路营业处,地址在中山大道1004号。这栋建筑也是汉协盛营造厂施工的。大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四层楼高,建成时间是在1920年。这栋建筑外墙使用汉阳产的铁砂砖砌筑,青灰色墙面,辅以砖砌花饰,装饰十分朴实。主楼两翼沿街,营业大厅位于主楼内,采用中庭式采光天窗布局,内部功能十分紧凑。

这个时期,武汉的大楼中,有好多都要对位于街转角位置的入口做些特别的处理。这栋电报大楼就是又一个例子,如果说上面提到的保安保险大楼转角用的是弧线、用一个突出的半圆形,在半圆形上分布三条纵向的窗户,形成“芝加哥窗”的方法的话,这个电报大楼转角入口则用的是方正的三面窗形成一个六面体的三个面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做法,使得整个建筑的形式都走方正的统一方式,加上建筑本身就很整洁,色彩也用统一的淡灰白色,洗练而清爽,也是一种做法。这个屋顶部分是平台,对街部分用了胸墙栏杆做装饰,相比一般采用比较厚重的女儿墙做顶层装饰的新古典建筑来说,这种做法显得要轻松一些。

当年英资的汉口电灯公司大楼也很好,原本是栋办公楼建筑,现在是市供电局修试厂,在天津路16 号。建筑设计是景明洋行,仍是由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建成时间是1905年,这栋建筑比较古老,因此结构是传统的和现代框架结构相结合的,钢筋混凝土板楼,红瓦屋面,外墙仿麻石粉刷,转角部位建有钟塔,三层高,建筑面积2983 平方米,当时拥有直流柴油发电机7 台,发电功率5750 千瓦。

这幢建筑不是很高,只有三层,但依然用了三段式的新古典形式,底层基座感强,二层以上强调纵向,三层顶楼是出檐板,仿罗马风格。这栋建筑也在街道转角位置,但是没有像上述的电报大楼、保安保险大楼那样在转角位置做突出窗的设计,而是就着街道自然转了过去。不同的是在街转角的部位三层之上,添加了一个接近两层楼高的钟楼,钟楼底部用四面的罗马山花墙簇拥立柱,而钟楼顶部则转成圆顶,这样,整个钟楼从底部的方形转向顶部的圆形穹顶,过渡得很自然。虽然整体构造不大,但布局自然,还有古典纹样环绕,立在街上还是很好看、很显眼的。

当时的汉口电话局大楼,是现在的市供电信局汉口管理所局修试厂,位置在汉口的合作路51 号,是英商通用何有限公司设计的,由魏清记营造厂施工。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四层高,建成时间在1915年,属于比较早的作品。此楼外墙为仿麻石墙面,墙面线角装饰及檐口女儿墙富有变化。

汉口电话局大楼是很平整的一片沿街的建筑物,这样的建筑若要有装饰,也只能在立面上做,因为建筑没有立面纵深,也缺乏转角的这样富于戏剧化处理的潜力位置。这栋建筑在立面用了出檐小阳台、在整栋建筑三分之二上端设有檐线、顶部正中有一个比较陡峭的装饰山花墙,底层入口突出采用了高至二楼的门拱,整个建筑立面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很是不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