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践行思政课程融合教学研究成果直接输出

践行思政课程融合教学研究成果直接输出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着重介绍的是以物理课为代表的理工科公共基础课程践行课程思政时的思路和方法,关注的教学内容为物理课程中的价值引领部分,持有的教学思想基于学习迁移理论,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关联教学法。图3-7应用意义学习法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图3-8非常规图形可见,理解比死记硬背更能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课程思政育人中入理入心的点化比直白的说教更能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熔铸精神之魂。

践行思政课程融合教学研究成果直接输出

教学过程中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侧重点,教学内容又会影响教学方法的设计或选择。本节着重介绍的是以物理课为代表的理工科公共基础课程践行课程思政时的思路和方法,关注的教学内容为物理课程中的价值引领部分,持有的教学思想基于学习迁移理论,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关联教学法。

1.以促进学习迁移为基的教学思想

第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是教育心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被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或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或者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经验运用于新情境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的能力。

学习就是迁移。[65]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基于已有的旧知识,面对新的情境或问题,利用旧知识对新的问题或情境进行整合,从而丰富了学习知识的内涵,拓宽了学习知识的逻辑外延和学习者主观上的心理外延。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影响、渗透与整合的过程,也即在新条件下重新建构的过程,是一种迁移的过程。

学习者了解的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应用范围直接决定了其灵活应用该知识点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重新建构总是与新情境联系在一起,引入新的情境也就意味着延展了学习者的知识应用范围。在非思政课程知识点的应用情境中融入价值引领,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牢筑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

第二,学习迁移的前提。与仅强调记忆事实的机械学习不同,强调学习迁移的意义学习的前提是理解。下面通过心理学家Max Wertheimer描述的一个关于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案例来简述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的不同。

应用机械学习法的学生会被教师首先要求做一条垂足落于底边的辅助线以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高h和底边a的长度,而后直接记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最后应用所记的公式练习解题。(图3-6)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解释该公式的来由。

图3-6 应用机械学习法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

应用意义学习法的学生则被教师要求先观察平行四边形的结构特征,而后通过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例如,请学生将平行四边形一侧的三角形裁下,再将其拼合在原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侧。此时原图形就被割补为一个矩形。至此,学生就可以直接借助已知的矩形面积公式推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完成练习。(图3-7)

分别采用这两种不同学习法的学生在解决常规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时,他们的表现都能令人满意。然而,当要求计算图3-8的两个图形的面积时,采用意义学习法的学生则更胜一筹。应用意义学习法的学生能够想到要重新调节目标图形的形状,使其变形为熟悉的矩形,从而完成面积求解;与之相对照的,应用机械学习法的学生做出的反应则是感到无措,并表示“我们还没学过这种情况”。

图3-7 应用意义学习法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

图3-8 非常规图形

可见,理解比死记硬背更能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课程思政育人中入理入心的点化比直白的说教更能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熔铸精神之魂。

第三,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的深度和灵活度与学习迁移的发生与否以及迁移量都密切相关。为提高教学效率,需要先掌握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是学生因素。

成功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当学生掌握原有知识水平较为低下时,迁移很难发生。学生已具备的背景知识越扎实、越深刻、越清晰,就越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原有认知结构既包括基本的概念、规律、方法,也包括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成功的课程思政必然是优质的思政课程与优质的非思政课程合作孕育出的结果。一方面,在非思政课程中实现价值引领的基石在于学生已经了解了相关思政理论,思政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协力推动形成“思政课教师加强改革创新讲好思政课,学生自觉认真积极努力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学习迁移所涉及的学生对非思政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影响到迁移发生的成功程度。在育人过程中,对于思政课程和非思政课程,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www.xing528.com)

二是教师因素。

教师恰当的引导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乃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在引导策略的加持下,随着对基本原理、基本理念的多次调用,学生将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达成对这些原理、理念的深度掌握,并终会将之建铸为其精神体系的一部分。

教师选用的引导性材料是建立在新学习情境与旧知识结构之间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将现有的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引导性材料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知识,探求原有知识对现有的学习资料的意义,进而将之有效整合后完成学习迁移,达到深度学习目标。

三是学习内容因素。

学习内容之间的类比性越高,在外部情境的刺激下学习迁移越容易发生。科学史上很多推动人类进步的成就,都离不开基于相似内容的学习迁移的发生。

在物理学领域,基于类比的迁移是最富创造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之一。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即基于类比迁移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物质波假设,为物理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该工作被爱因斯坦誉为“揭开了一幅大幕的一角”。德布罗意在描述提出该假设期间的思想历程时,他写道:“整个世纪以来,在辐射理论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来,是过于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实物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关于‘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地忽略了波的图象呢?”

将相似的概念、现象、表达方式加以类比,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正向迁移。课程思政的执行过程中若能围绕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学习内容的相似性展开,势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联教学法

第一,关联教学法的含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则容易思维僵化,徒劳往返,迷茫无得;如果只思考而不实实在在地学习钻研,则容易浮于空想,枉费心机,精神疲怠。学思并举是知行合一的必要条件,青年学生只有知行合一,才能激励自己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切实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关联教学法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理论的一种教学法。[66]该教学法的主张之一便是用从基础课接受过来的主要思想、方法指导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同时深化学生对基础课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将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有机关联起来。

事实上,借用实例来证明哲学理论的正确性,或是用哲学思想来分析实际问题的做法古已有之,有时也称该方法为托物言志或析事明理。例如,《刻舟求剑》说明了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了规律的客观性,即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转移;《塞翁失马》中的老者借助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了自骏马离家后的种种事态发展;等等。

第二,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间的关联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代表的思政理论与以物理课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课程间的关联不仅丰富,而且密切,具备学习迁移中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之间类比性高”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础、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转化规律的学科,其秉承的研究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可分割。

尽管“电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物理学表明电磁场也是拥有能量和动量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中“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观点。单个分子的行为特征和大量分子组成的体系有很大不同,以至于物理学不得不采用两套不同的手段对之分析研究,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物理学中“实验发现推动理论进步,理论进步又反过来指导实验发展”的实例举不胜举,也很好地佐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课程思政关联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也是课程思政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领学生联系实际经验做好理论学习,又要引领学生自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如果只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则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知所云;如果只强调实际经验而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则易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切忌过分关注课堂趣味性而采用哗众取宠的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长内,还是要引领学生完成系统化学习,做到言之有物、内容饱满,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二是注重师生、生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实现思想交流与碰撞的互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求学的精神。重视互动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容易帮助学生进入高层次学习状态。课堂互动的形式灵活多样,不局限于语言互动,也包括动作互动、神态互动以及心理互动。只要是能够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完成知识结构的重建的互动,都是好的互动形式。不必执意追求热闹无间的课堂氛围,更何况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互动也与人才培养的初衷相去甚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