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安地域文化:传统庆典性节日习俗

秦安地域文化:传统庆典性节日习俗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庆典性节日,主要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小年和除夕等。春节贴春联、门神、“福”字、窗花,是秦安城乡春节普遍盛行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这一习俗由来已久。近年来,春节贴“福”字,“迎春接福”成为一种新习俗。拜年、送贺喜,是春节期间普遍流行的习俗。社火是民间自发组织举办的文艺活动,相传起源于唐朝,1000多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变化,演变成一种春节期间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秦安地域文化:传统庆典性节日习俗

传统的庆典性节日,主要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小年除夕等。

春节 贴春联门神、“福”字、窗花,是秦安城乡春节普遍盛行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又名对联,一般认为是由周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古人认为桃木具有避邪的作用,过年的时候就将桃木刻成木片悬于门上,上面刻上当时的神灵“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来驱邪。随着纸张的出现,桃木逐渐演变成更为简洁的纸张,神灵的名字也演变成过节时的一些喜庆的话,形成了对联。五代时蜀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中华第一联。但是直到宋代,人们还是把春联称为桃符,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真正叫春联应该是在明代的事,据说一年过年,朱元璋外出巡视,路过一户阉猪的人家门口,看到还没有贴春联,就随口拟了一幅“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春联除了表喜庆吉利外,同时还是一种书法艺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春联不仅贴在门框上,在灶后贴:“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在骡马鞍上贴:“上山如青龙,下山似白虎”。改革开放以后春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内容多为歌颂新生活,反映新风尚的主题。

过春节人们还有在门框上门扇上贴门神的习俗。门神起源于唐代,据说李世民玄武门政变时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梦中二人恶鬼经常向李世民讨命,为此,李世民命秦琼和敬德把守宫门三晚,李世民遂平安无事,后来干脆画秦琼、敬德像贴在宫门上。于是民间就有贴门神秦琼、敬德像的习俗,用以驱邪避害,一直流传到今天。也有在门框贴钟馗的习俗。钟馗是民间镇妖驱邪的捉鬼大仙,据说钟馗考中状元,因其相貌丑陋被羞而死,玄宗闻之,甚是感叹,赐钟馗状员及第。一夜玄宗梦中恶鬼缠身,有一身着红蟒袍,头戴御史帽的官员相救,玄宗命吴道子画之,这样捉鬼大仙钟馗作为门神也被流传下来。

秦安百姓贴门神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主房门贴天官赐福,居室内贴钟馗;厨房门贴状元插花;堂屋门贴加官晋禄;大门贴身跨黄骠宝马手持黄金锏的秦琼和身跨乌骓宝马手持八字紫金鞭的敬德。

近年来,春节贴“福”字,“迎春接福”成为一种新习俗。每逢新春佳节,除贴春联,家家户户要在门窗上、墙壁上贴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福”字,而且“福”字往往倒贴,是取“福到了”的吉利之意。贴“福”字,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福是人们在太平盛世的共同愿望,反映了人门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和追求。

除夕之夜,全国都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明风尚。但年夜饭南北差异很大,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秦安的年夜饭也有些差异,清水河畔的人多吃“搅团”,有“三十吃搅团,来年有搅然(有钱用)”之说;南小河畔的人们多吃“宽面片”,寓意来年“宽宽展展(钱多,粮食充足)”。秦安人包饺子的皮和馅都要有剩余,意谓“留余头”;吃菜必有鸡和鱼,表示“吉庆有余”;做菜要有十二道,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也暗含了对来年的祝福腊月二十三送灶神要十二个馅饼(闰年十三个),这样灶君好去见玉帝。

年夜饭后,一家人嗑着瓜子,吃着水果,喝着美酒,彻夜不眠,闲聊一年来的往事,称“守岁”,俗称“守先人”。对已逝的亲人,则将买来的冥票,摆在正屋的桌子上,还要摆上一些饭食,称为“献饭”。外面新年钟声带着阵阵余音,透过烟花漫天的夜晚,将新年的喜气传到千家万户。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失去的旧岁的留恋,又有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人们就去庙里烧香,而且要抢在别人前头第一个去,称为“烧头香”,怀着虔诚的心愿,希望能够在神佛的庇佑下,来年幸福。心愿不同,去处也不一样:求财的去“关帝”庙,求男问女的去“送子”庙,有病者去“观音庙”等等。这些行为不乏迷信色彩,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

拜年、送贺喜,是春节期间普遍流行的习俗。初一天刚亮,全家就更新衣,互相拜年,子女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在秦安俗称“盘缠”,互相说一些祝福的话。家中有丧服未满三年的,亲戚朋友拜年时要带上白纸,给亡灵祭祀,俗称“送新灵”或“烧新灵”。还有一种是新女婿给丈人家的拜年,分两种情况:一是定亲的第一年,新女婿要带丰厚的礼品,每样礼物都要成双成对;二是结婚后的头一年春节,要给包括叔、伯丈人等都要送礼,礼品的份量和厚薄要一致。以后的年节就可以减免了。

正月初一出门,要朝财神、喜神方向走,就会发财,一年都会遇到喜事、吉利的事。初二是财神节,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挨户送或售财神像,住户都付钱,不要时,只能说“已有”,忌讳答“不要”,以图吉利。

正月初三日晚饭后“送纸”,俗称送先人,一家人或同族的近亲带上祭品、冥币、香火于大门外焚烧祭奠,将除夕晚上接回家供奉的先人送走。近年来多在午后去墓地“送纸”,晚饭后再在大门外“送纸”。初三日一过,人们便可携带礼品,走亲访友,谓之拜年。

正月初五送“五穷”,俗称“破五”,不访亲友,早晨打扫院落房间,将垃圾集于一处,倒于大门外僻静处,称“赶五穷”。洗涤旧衣物,称“洗五穷”,将污水泼于大门外僻静处,或到河边、泉边洗涤,让污水随水流去。旧时初五早上吃搅团、馓饭,并要在门、窗、桌、柜等处粘点饭粒,叫做“粘五福”。有些地方在除夕夜时预扎一个草人和一把扫帚,立在房门背后,初五这天早晨,把屋里的垃圾清扫后和草人一并送到十字路口或沟边、河边,然后全家人吃一顿搅团,谓之“治五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此俗鲜有流传。

社火 是民间自发组织举办的文艺活动,相传起源于唐朝,1000多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变化,演变成一种春节期间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秦安社火和西北各地的社火形式大同小异,春节期间各个乡镇几乎每年村村闹社火,人人看社火,并且经常和邻县的庄浪、甘谷、清水,张家川等县比赛,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马社火、高跷、高台、狮子、旱船、吊庄务农、大头娃娃、天官赐福等。一些镇子还有固定的“开集日故事会”,如县城周围、莲花镇、陇城镇的在“正月十五”,中山乡的在“正月十二”。

耍狮子,又称舞狮子,是秦安最常见的社火类型。狮头以竹片扎成,用纸或布糊好后画上狮眼,开狮口,饰狮须;狮身用布做成,绘上狮纹或全用麻丝编织狮毛,一头活灵活现的舞狮就做好了。表演时需要三人合作,两人顶狮一人在前面引狮,引狮者多为武术拳师,手持绣球或棍子,装扮成英雄武士的形象。在阵阵锣鼓声中,引狮人箭步亮相,举灯挥手惹斗狮子。打完四门后,雄狮作驯服状。引狮人指挥狮子作杂技表演,有打滚、跳桌凳、摇头摆尾等。全县以郭嘉乡洛泉村的耍狮子最有名。

跑旱船,俗称耍船,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代。旱船又称花船,以竹木为骨架制作而成,由船身、船舱两部分组成。船身以彩绸围一周,并装有各式的彩花、彩灯,船舱做成圆拱形,门口贴着春联,装扮得十分华丽。表演时,船姑娘(通常由男子扮演,现在多由妇女扮演)立于舱内,双手提花船,意谓船姑娘“坐”船舱。艄公(由男子扮演)头戴草帽,戴着白胡须,在船外挥动船桨,引得花船左转右转,或跑或停,前后颠簸,悠悠晃晃,如船行水上。悠然荡漾的舞姿,再伴以轻快动听的船曲,边唱边舞。伴奏的船曲有《正月里来是新春》《采花十二月》《十柱香》等。

马社火,又称马故事,是一种不用语言的骑马作势的表演。主要流行在中山、陇城、五营、莲花、兴丰等乡镇。表演以传统剧目《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四大灵官》中题材为主。表演者勾画不同的脸谱,身穿戏装,手持各种道具,如枪、剑、刀、镜、斧等,骑着披红戴花的骡马,在本村或临近村庄漫游。卸妆后演员要吃“锅子”之类的应酬菜。它在满足乡村人们文艺欣赏的同时,又可夸耀各农户所养骡马的骠情等,表演结束后,人们少不了要对演技和骡马骠情等加以品评,了解一些社会信息,为即将开始的农事活动服务。

踩高跷,俗称高拐子,是最具难度和风险的社火类型。流行于郭嘉、叶堡、郑川、莲花、陇城等地,以秦安县城所在地兴国镇最为兴盛。表演者身穿戏装,手拿道具,双脚踩在木跷档上,双腿绑在木跷一端的横档上,和着锣鼓的节奏,边唱边舞。内容多以历史题材《三英战吕布》《黑虎搬三霄》《刘成打妖婆》《劈山救母》为主。表演形式分大场和小场,大场是表演者集体围着圆圈成对而舞,小场则是四五个人一起表演。(www.xing528.com)

高台,有些地方叫“铁芯子”,俗称亭子,也是难度较大的社火类型。主要流行于莲花、陇城、叶堡及郭嘉的一些村子。表演时用一根五六米长的铁棍(最初用长木椽)扎成骨架,下端插在石磨盘眼里,上端装饰成多彩的树枝、花朵或假山等。然后把框架装载在汽车上表演(旧时由数人抬着框架表演),随着汽车的前进,拨动转轮,整个高台就会旋转起来,人物造型活灵活现:由六七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或神化人物固定在树梢上,或作孙悟空远眺状,或作仙女徐徐飘飞状,或作菩萨坐莲台状;也有牛郎挑着两个孩子站在牛尾巴尖上,而织女却吹着笛子站在牛角上表演的。

庙会 秦安境内规模最为盛大的要数邢泉庙会了。据说邢泉村圣母宫是九龙山三圣母的行宫。在明代,九龙山圣母与泰山同为县内官神,享受官方祭祀。九龙山圣母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路途遥远,历代官员每于久旱不雨之时,长途跋涉,前去求雨,极为不便。清代以来,为了求雨方便,在邢家村建立圣母行宫。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举行庙会,唱戏娱神,世代相传,相沿成习。时至今日邢泉庙会已成为秦安最为盛大的民俗活动。

邢泉庙会历史久远,在清乾隆二十三年之前即有庙会,会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圣母诞辰之日,在此期间,庙会请来戏班表演,人们相邀而来,纷纷焚香祈祝神灵,圣母祠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明清以来,许多地方名人和官吏,如胡缵宗、路道庸、孙振声、安维峻、孙海等都在此圣母行宫留下珍贵的手迹。改革开放以后,又有许多全国知名人士为其题写了大量的楹联匾额,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气,也为庙会增色不少。

据村中老年人回忆,清代末期,圣母庙会会长由时任县长担任,副会长由县商务会会长担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农历二月十二日,时任副会长高廷相老来得子,为了庆祝这一喜事,酬答神恩,他请来戏班唱戏庆贺。从此,圣母庙会变为每年举行两次,分别在2月12日和7月12日。1957年,庙会中断,圣母宫亦被毁。1981年农历二月,庙会又得以恢复,县城周围的9个村为庙会参会村。

恢复庙会后首年开始唱皮影戏,次年改唱木偶戏,第三年又请唱自乐班戏。后来,发展到请专业剧团演出,陕西千阳县剧团、咸阳剧团、平凉剧团、兰州剧团、天水剧团、秦安县剧团等都在邢泉庙会演出过。其间有许多名演如肖玉玲、李爱琴、任哲中等都应邀来庙会演出。

庙会期间,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前来看戏,络绎不绝。连台秦腔,各色杂耍,热闹非凡。除了看戏外,人们还可以领略种种地方风情,参与民间文化活动,或诗酒唱酬,或琴棋切磋,或书画观赏。殿内香烟袅袅,珠光宝气,钟馨悠悠。庙会也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商业等经济活动的发展。逢会期间,名类地方小吃凉粉、酿皮、面鱼、油条油糕、包子等摊点一应俱全。戏场周围遍布茶摊,人们花两三块钱,要一碗八宝盖碗茶,坐下来边品茶边看戏,并与二三好友谈古论今,情趣盎然。许多老年人手提香烛纸钱,进庙烧香许愿。沿可泉溪水而上,许多农家乐娱乐休闲场所,生意红火。庙会与可泉寺浴佛节、盂兰会佛教节日一起,已成为秦安县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最具民俗文化特色的盛大民间活动。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灯节,又叫上元节。这一天,家家团聚煮元宵(汤圆)吃。城乡都要张灯结彩,入夜,花灯齐放,人们云集街头,观灯展、看烟火表演,尽欢达旦。元宵节是春节期间文娱活动的高潮。据秦安县志记载,秦安隋唐以来就有了元宵观灯的习惯,后代遂成传统延续下来。各家各户买来许多精美迷人的花灯,有龙灯、凤灯、鱼灯、走马灯、神话灯、历史人物灯等,各式各样,种类繁多,张挂街头庭院。有些地方还有猜谜灯、踩高跷、赏冰灯、舞龙灯、扭秧歌、跑旱船等文艺娱乐活动表演。前人有诗描绘这种张灯结彩的节日景象:“元宵家家结彩棚,裁绘剪纸烛光腾;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元宵节晚上,小孩子要挑着各式花灯(旧时自己制作,现在多买现成的)走街串巷,以示岁岁光明。旧时农村在元宵节晚上用谷面、糜面、玉米面、荞面等做成十二生肖形象的面灯,在蒸笼里蒸熟,上插缠有捻子的麦秸或胡麻秆,用清油浸泡,点燃后放在门墩上,有“点了灯,明了心”之说。然后全家老少各持一盏点燃的面灯,在屋子及宅院四周转圈,意即烧死害虫,祈求来年幸福平安,俗称“寻蚰蜒”。并互相在耳朵鼻子前照一照,意谓祛除虫害,辟邪免灾。之后,将面灯藏在屋门或大门顶,直到捻子燃尽。次日将点过的面灯切片炒食,俗作“倒灯”。有的农家还要捏一个比较大的形似麦垛状的“糜面墙”,放在庭院中,象征来年五谷丰登。

二月二 也叫“春龙节”,民间认为这日龙王抬头。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于黎明前取井、河水供奉,并作龙须面、龙鳞饼吃。秦安民间在这天有炒豆子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炒蚕豆、豌豆、黄豆、大豆来吃,并且馈赠亲朋好友。农村还有“灰簸箕”的习俗,这天早晨,家庭主妇以簸箕盛草木灰沿着院落四周,一边用擀面杖敲打簸箕,使草木灰徐徐撒在墙根,一边口中念着“二月二,龙抬头,虼蚤壁虱别抬头,要抬头,一簸箕打在灰里头”。意即消灭害虫,祈求五谷丰登。旧时农村中多以红布缝制春牛缀于小儿左袖,据说可以祛疾疫,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清明节 传统的扫墓节。清明扫墓在秦安称上坟,从春分至清明这一段时间都可以上坟,也有的地方固定在清明节这一天。春分过后,即可先祭扫新坟,清明前几天祭扫旧坟。一般是近亲的族人一起上坟,举行祭祀礼仪,祭奠祖先。在坟头插纸幡、挂纸条、化纸钱,并在墓地周围栽种松柏等树木。近年来,还流行踏青、春游、放风筝等活动。一些机关单位、学校则有组织的去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扫墓,已渐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端午节 又叫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传说与纪念屈原有关。它已超出了一般纪祭节日的范围,成为民间隆重的庆典性节日,秦安民间在这天有吃粽子,挂香袋,门上悬艾、柳条,给小孩带五色彩线等习俗。端午节一大早,人们偕老携幼,登山郊游,折柳采艾,摆露除病,称为“摆露水”。家家门庭插柳条、艾蒿以避邪气。也有的采集许多艾蒿晒干存起来作药用。小孩子佩戴香草荷包,手腕、脚腕处带五色丝线(俗称手款儿)。人们吃粽子、甜醅、油糕、凉粉等食品,是古代寒食节风俗的传承。有的地方还有烙鼓角儿馍(八爪儿馍)的习俗。做法是将发酵好的白面加入油、盐、花椒等调料,在饼面上压出各种花纹,文火烙制而成。

中秋节 以欣赏明月、合家团聚、庆祝丰收为主题。从时令上看,八月十五日,正是秋季的中期点。秋高气爽,明月正圆。人们借明镜般的皓月来寄寓团圆的天伦之乐和秋收的喜悦之情。节前各家各户准备月饼、瓜果、糖酒,八月十五晚上明月东升之时,在庭院摆设香案,用盘子盛上月饼以及各种水果祭月(献月亮),然后分食月饼瓜果,饮酒赏月。亲友之间也要相互馈送月饼水果,学生、徒弟、女婿均要向老师、师傅、岳父母“追节”馈礼。

寒衣节 农历十月一日,传统上专为亡人送寒衣的日子。《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十月一日“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於门外奠而焚之”。这个季节开始变冷,人们恐怕死去的亲人受冻,为他们送去冬衣。这一习俗传说起源于秦始皇时的孟姜女,送寒衣的习俗,在秦安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一天,人们用纸剪贴成棉衣、鞋、帽等物,到祖先坟墓或郊外去祭奠焚烧,民间称“送寒衣”。对去世不满三年的亲人,尤其重视“送寒衣”,寄托对亲人的追思之情。在外地工作逝去的人,或先人作古于外地者,家人把“寒衣”封包,写明寄往地址,送城隍庙转交,叫“焚包”,现在家人多在路口或僻静处祭祀后烧掉。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传说为释迦牟尼成佛之日。“腊”在上古时本是一中祭礼,即“腊祭”,属于规模最大的最隆重的冬祭。人们熬五谷粟米以供佛,余下的分送人家,称“送腊八”。缘此人们把十二月称为腊月。秦安民间习惯上要吃“腊八粥”,粥以小米、黄米为主,掺以扁豆、黄豆、猪油渣、豆腐等副食同煮,煮熟后加进调料而成。熬好的粥给土地堂、灶爷堂、麦垛、门窗扇、牲畜圈、磨子、果树和大农具上抹一点,以示糊住家里的财气不外流,或有犒劳之意,因此腊八粥也叫“糊涂饭”。 最后全家共食腊八粥,还要有一点儿剩余,象征年年有余。旧时腊八节这天早晨,人们要到河边、泉边处敲冰块拿回家中,分别搁置于庭院中央(祭天之处)、正房屋里等处,察看冰块中气泡形状与麦粒、谷、糜子等农作物种子的形状是否相似,来预测来年何种庄稼收成好。如无处打冰,则在腊八节前夕,用盆盛水放置于院中冻成冰,俗谓“冰鉴”,腊八节这天早晨察看冰块中气泡预测来年收成情况。

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有祭灶神、送灶神的习惯。老百姓认为,灶神直接管着口粮,所以对灶神不敢怠慢。据说,灶神在这天要归天度假七日,到除夕晚上才归来。民间为防止灶神上天在玉皇面前“打小报告”,就在这晚献上麦芽糖,希望把灶神的嘴粘住,并烧香磕头,祈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腊月二十三日,各家各户剪一纸马,准备少许饲草,草上洒几滴水,由家庭主妇主祀祭灶,点烛焚香,敬献麦芽糖、灶饼或馒头。祭后烧掉灶君画像、纸马、饲草,意谓送灶神上天了。这一天,还要打扫房屋卫生,谓之“扫掉穷土”,然后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除夕晚上再焚香祭祀将灶神接回来供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