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创新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及特征

技术创新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及特征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和技术创新理论,并将创新作为独立变量,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索洛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在技术创新概念领域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我国研究学者在技术创新研究上相对国外较晚。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属性。在何种程度上的技术变化可以被认为是基础型创新缺少统一标准,要视具体情境而定。实际上,技术创新的经济意

技术创新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及特征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最早将“创新”这个概念引入经济领域的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他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并且将创新活动分为五类:创造新产品、研发新生产方式、开拓新市场、寻找新供应商和创造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和技术创新理论,并将创新作为独立变量,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索洛(Solow)就在技术创新研究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书中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来源,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新思想和新思想转换的实际生产。索洛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在技术创新概念领域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虽然索洛提出的创新理论中也没有明确对技术创新进行定义,但是他提出的技术创新产生的条件却是对创新内容的升华和进化。伊诺思(J.L.Enos)基于行为集合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指发明的选择和组织建立、制定计划和开辟市场等行为的综合有效结果。林恩(G.Lynn)也对技术创新一词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对技术商业潜力的新认知状态,通过技术创新方式将其完全转换为商业化产品的行为过程。谬塞尔(R.Mueser)对于技术创新有着新的理解,他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指通过构思新颖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非连续性时间,它要求该活动必须具备非常规性、新颖性、连续性,且活动结果必须实现。

美国国会图书馆也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生产过程的创新和生产工艺的创新,它主要指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生产、扩散等过程。这个定义对于技术创新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它清楚地说明了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科技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商业化成功和应用。

我国研究学者在技术创新研究上相对国外较晚。1999年,我国研究学者首次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知识的创新、新技术的创新、新工艺的创新,企业通过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和生产速度,通过新的服务来占据经济市场份额的价值实现过程。

(二)技术创新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属性。

1.基础型创新和渐进型创新

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划分为基础型创新和渐进型创新。

(1)基础型创新(或称突破型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基础型创新是指在基础原理层面发生变化,技术革新程度很大的新技术。基础型创新的例子有尼龙、电话、手机数码相机电视、录像机等。由于基础型创新建立在一整套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之上,所以,它常常能开启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基础型创新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开始,会导致新的产业类型的出现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

(2)渐进型创新(或称改进型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渐进型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例如,针对现有产品的元件作细微的改变,强化并补充现有产品设计的功能。虽然单个创新所带来的变化是小的,但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一是许多大创新需要与它相关的若干创新辅助才能发挥作用;二是小创新的渐进积累效果常常促使创新发生连锁反应,导致大的创新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基础型创新和渐进型创新是相对而言的。在何种程度上的技术变化可以被认为是基础型创新缺少统一标准,要视具体情境而定。有的学者认为已知性能特征提高5倍或5倍以上,产品成本大幅度削减(成本削减30%或30%以上)的才算基础型创新。虽然缺少统一标准,但对基础型创新和渐进型创新的划分非常重要。新企业的诞生,企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追赶,一般都是在有基础型创新发生的时候。学术研究表明,渐进型创新对现有产品的改变相对较小,能充分发挥已有技术的潜能,并经常能强化现有的成熟型公司的优势,特别是强化在位企业的组织能力,对公司的技术能力、规模等要求较低。与此相反,基础型创新建立在一整套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之上,它常常能开启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基础型创新经常会给现存的企业带来巨大的难题,因为企业的组织能力存在强大的惯性,而调整企业的组织能力成本昂贵,而且常常会遭遇失败。但基础型创新会提出新的问题,并刺激企业不断利用新的技术成果和商业策略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它常常是新企业成功进入市场的基础和在位企业的“滑铁卢”,并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的重新洗牌。

2.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1)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反映到产品层面的创新,指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按照创新的程度,产品创新可划分为如下4种。①全新产品。也称为真正的新产品,主要是指采用新的科学原理、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制成的产品,或者在市场上完全还没有的新产品。②换代新产品。指采用新材料、新元件或新技术,革新了原有产品的工作原理或性能,使其性能有显著提高的产品,又称为部分新产品,如电子管以后的计算机系列,都是换代新产品。③改进新产品。指对产品的结构、材料、花色、品种等方面做出改进的产品。严格地说,它是对老产品的改进,是由基本型派生出来的渐进型,如防水手表、药物牙膏等。④仿制新产品。即指企业仿制市场上已有的或外来引进的新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算新产品,但是是本企业的新产品。

(2)工艺创新(过程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流程、服务的提供方式及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工艺创新常常能够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的效果。与产品创新相比,工艺创新的潜力也不容小觑。典型的工艺创新的案例有1913年亨利·福特发明的流水线工艺。流水线的发明在当时大大提高了汽车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成本,使汽车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化,每辆车的装配时间从12.5小时下降到1.5小时。流水线工艺的发明是美国超越欧洲国家成为世界领先国家的重要因素。后来日本的“精益生产”对于日本战后的崛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主要取决于它的应用范围,而不完全取决于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

3.元器件创新和架构创新

大部分产品和工艺是分级嵌套的系统。不管用什么样的分析单位,该实体都是一个由元器件构成的系统,并且每一件元器件都依次是一个由次一级元器件组成的系统,直到某一级上的原器件是不可再分的基本元件为止。按照创新是导致个别元器件发生变化还是结构性发生变化,可以分为元器件创新和架构创新。

(1)元器件创新(模块化创新)(www.xing528.com)

如果创新导致一个或多个元器件发生变化,但是不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结构。这样的创新称为元器件创新或模块化创新。元器件创新虽然只是整个系统的局部的变化,但一些核心或者重要元器件的变化也常常能够导致产品性能和用户使用体验的大的变化。

(2)架构创新

如果创新导致整个系统结构或者组件之间作用方式的变化,就称为架构创新。一项严格的架构创新可能改变了系统中组件互联方式,还改变了组件本身,从整个设计上改变了系统。架构创新常常对产业内竞争者和技术用户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如随身听的发明。

4.能力提高型创新和能力破坏型创新

按照创新基于的知识基础的改变,技术创新又可以分为能力提高型创新和能力破坏型创新。

(1)能力提高型创新

从一个特定企业的角度看,如果创新是建立在企业现有知识基础上的,就称为能力提高型创新。

(2)能力破坏型创新

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来说,如果技术不是建立在现有基础上或者使现有技术过时,这样的创新就称为能力破坏型创新,如从电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创新。很显然,能力提高型创新是在位企业存在优势的创新,而能力破坏型创新是新进企业期望发生的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特征

1.创造性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资源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必然伴随着改进与提高的创造性活动,这是技术创新的最基本的特征。技术创新的本质追求是要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新的生产方式等。从创新成果而言,不管其创新程度如何,都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或是创造出全新的功能价值,或是对原有功能的革新。企业技术创新要十分注重强化创造性,既要从自身未来竞争的需要出发,在技术创新中注意独辟蹊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同行业技术创新雷同,又要尽可能地提高技术创新层次,特别要主动开发居于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产品,使别人难以模仿。从创新主体方面来看,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家的一种创造性行为,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实践,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的过程。

2.效益性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技术创新的结果推向市场,接受市场检验,直至获得成功,取得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技术创新有20%左右的成功率就可收回技术创新的全部投入并取得相应的利润。技术创新的效益性,不仅体现在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上,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总会获得比投入高得多的新增收益;而且体现在社会宏观经济效益上,企业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基于技术创新的效益性本质特征,熊彼特才把发明与创新区分开来,认为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而只有将发明引进生产体系当中,发明才能转化为创新。因此,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在纯粹技术意义创新基础上的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创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实现是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3.超前性

只有具有超前性的技术创新,才能形成技术壁垒,防止竞争对手的迅速模仿,从而获得较长时间的垄断利润。反之,不具备超前性的技术创新往往只是原有技术的重复繁衍,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技术创新要求创新的主体(企业)必须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富有创造性的决策能力和组织才能,同时,在注重自身技术积累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本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把握技术发展动态趋势,抢先开发,以赢得先进技术的主动权。但是,要注意技术创新的超前性与其可行性、适用性相结合。

4.高风险性

高风险性是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必然伴生物。技术创新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技术风险。技术创新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其失败率要高于成功率,并且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技术生命周期短。二是市场风险。技术创新产品带来巨额利润,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市场风险是市场价格有波动时,对企业直接和间接造成的损失,包括潜在的损失。技术创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试生产、批量生产,直至产生效益,短的仅1—2年,长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期间,由于市场接受能力、时间、市场价格和竞争能力等的不确定性以及该产品扩散速度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新产品销售不出去而致失败的可能性。三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收益。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存在和风险在一定条件下的扩散和深化将有可能引起财务失败,并进而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另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还会面临管理风险、人才风险、政策风险等。

5.合作性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过程中只有一个角色,决不意味着从最初的一种创新理念到具体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再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直至市场销售的全部过程都是由企业独立完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认为,“技术创新系统的中心企业,他们组织生产和创新的方式以及他们获得外界识来源的途径。这些来源可能是其他企业、公司研究机构,大学或者转移机构——既可能是区域性的,也可能是国家性或者国际性的”。技术创新呈现合作性的特征,这是由于: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分化和日趋综合的知识结构,使任何个人、组织或国家都不可能在每一知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创新的经济学质就是节约成本,通过技术创新节约成本支出和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比旧技术更大的收益。所以充分发挥官、产、学、研、资、贸的优势,联合开发,协作创新,以降低技术新的综合成本和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