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全本新注(第3册)

史记全本新注(第3册)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殷本纪》系统地记载了殷王朝兴起、发展和灭亡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为出土的甲骨卜辞所证实,因此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商代帝系从成汤建国到殷纣之灭,历十七世三十一王,王位继承多兄终弟及。依《三统历》商代约六百年天下,当公元前十七世纪至十一世纪之间。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③,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从汤二十世传至盘庚,迁都西亳称殷,故史又称商为殷朝、殷契。商王从微起以日为名。

史记全本新注(第3册)

【题解】殷朝最初称商朝盘庚迁殷,始称殷朝。《殷本纪》系统地记载了殷王朝兴起、发展和灭亡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为出土的甲骨卜辞所证实,因此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商代帝系从成汤建国到殷纣之灭,历十七世三十一王,王位继承多兄终弟及。商代历运年代,《三统历》记载为六百二十九年,《殷历》记载为四百五十八年,《竹书纪年》记载为四百七十一年。依《三统历》商代约六百年天下,当公元前十七世纪至十一世纪之间。本篇所载商代先公及王位世系如下:

(一)殷先公世系:

(二)商王世系: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注释】①殷契:契是商朝始祖,舜封契于商。古商邑在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从契十四世传至汤,汤建商朝,迁于南亳。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市东南。从汤二十世传至盘庚,迁都西亳称殷,故史又称商为殷朝、殷契。②有娀(sōng)氏:古部族名,地当今山西永济市。③玄鸟:燕子。④五品:五种伦常,即五教的内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不训:不和顺。⑤敷:传布。⑥宽:推行五教的方法要和缓,不要急迫。⑦商: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市西南。⑧子氏:商祖先因玄鸟所生子,故赐子氏。⑨著:著名,著称。⑩平:平服。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注释】①振:卜辞中的王亥。《索隐》云:《世本》作“核”。②微:字上甲,因其母以甲日生故名。商王从微起以日为名。③天乙:据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天乙”是“大乙”之误。天乙名履,即汤王。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注释】①八迁:汤以上先公先王八次迁徙国都。据《史记志疑》考证:契封于商,昭明居砥石,一迁;迁于商,二迁;相土居商邱,三迁;夏帝芒迁于殷,四迁;芒又复居商邱,五迁;上甲徽居邺,六迁;契居蕃,七迁;汤居亳,八迁。②亳:汤由南亳迁西亳,此指所定居西亳。③先王:此指帝喾,相传帝喾都亳。按,帝喾所居南亳,在今河南商丘西南,后汤迁都西亳,在今河南偃师西。④《帝诰》:古文尚书》中有《汤诰》。汤作诰,告示天下,与民更始。按,《古文尚书》无《帝诰》,一说亡佚。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注释】①葛伯:汤的邻国,其地在今河南睢县北。②人视水二句:人们照一照水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貌,人君听一听人民的议论可以知道政治是否清明。③子民:视民如子,即爱民。④为善句:要把为善的人安排在朝廷中做官。⑤汝不三句:你们要是不敬慎天命,我就要用重刑惩治,决不宽恕。⑥《汤征》:已佚,言征伐葛伯之事。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返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注释】①阿衡: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伊尹为阿衡,因以为号。②奸:通“干”,求见。③有莘氏:古部族名,其地当今山东曹县北。媵(yìng)臣:古代陪嫁的奴仆。④负鼎俎:带着烹调的鼎和切肉的砧板。⑤以滋味说汤:用做出的好菜给汤吃而趁机进言。说:读“悦”。⑥王道:儒家称以仁义治天下为王道。⑦素王:有王皇之实而无王皇名号的人。九主:三皇、五帝和大禹。⑧女鸠、女房:汤的两位贤臣。伊尹所作《女鸠》《女房》二篇已佚。孔安国云:“二篇言所以丑夏而还之意也。”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格汝众庶,来,汝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汝有众,汝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汝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汝。汝毋不信,朕不食言。汝不从誓言,予则帑戮汝,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

【注释】①昆吾氏:夏的同盟部落,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②钺:古代斧类兵器。③格、来二句:你们大家到跟前来,再靠近一些,你们全都听我言。格:告。来,来到我跟前。④匪台(yí)二句:不是我敢于兴兵作乱,夏桀确实罪恶多端。匪:不是。台:汤王自称,我。小子:谦词。⑤正:同征。⑥殛:诛杀。⑦今汝有众三句:现在你们大家兴许会说“我们的君王不体恤我们,让我们放弃农活去征伐夏,为啥这样做”。此为汤王揣度将士之言。恤:怜悯,爱护。啬(sè)事:农事。啬:同“穑”,稼穑。割政:为何征夏。割:通“害”,即曷。政:通“征”。⑧汝其曰句:你们还会说“夏桀有罪,究竟是怎样的罪”?即有何罪。⑨夏王至今朕必往等句:夏王君臣相率竭尽了民力,又刻薄夏邑人民。夏民则相率怠于奉上,不与夏桀相协作,他们说:“你这太阳何时消亡,我情愿与你同归于尽。”夏桀丧失人心已到这种地步,现在我非去讨灭他不可。率:相率。遏:竭尽。割:刻薄。日:夏桀自比太阳。⑩尔尚及予至无有攸赦等句:你们一心辅助我,奉行上天对夏桀的惩罚,我将大大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信,我决不食言。如果你们不听命,我就罚你们为奴隶甚至杀死,概不赦免。理:通“厘”,赏赐。帑:通“奴”,指罚为奴隶。⑪《汤誓》:《尚书》中篇名,即汤王在鸣倏发布的誓师之辞。以上文字就采自《汤誓》。

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條,夏师败绩。汤遂伐三㚇,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注释】①虚:山丘。②鸣條:古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市安邑镇北。③三㚇(zōng):古国名,在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④俘:夺得。⑤义伯、仲伯:汤的两位大臣。《典宝》:文章名,已佚。⑥汤既胜夏三句:汤既已灭夏,想改变夏人建立的社神句龙,但没有合适的更替神,于是作《夏社》说明不可迁的理由。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能平水土,死后夏人尊为社神。《夏社》:文章名,已佚。孔安国云:“言夏社不可迁之义。”⑦伊尹报:伊尹通报诸侯,夏灭汤兴。

汤归至于泰卷陶,仲虺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以令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

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

【注释】①泰卷:古地名,又作大坰,后称定陶。陶字衍文,系后人注解《尚书》泰卷即定陶而衍入。②仲虺(huǐ):汤左相。③《汤诰》:古文《尚书》篇名,引文今本《尚书》无,盖佚文。④东为江四句:有错文,当为“东为淮,南为江,北为河,西为济。”⑤三公:指禹、皋陶、后稷三位前贤,都有功于民,故后代得以立国。⑥予:通“与”,赞助。有状:有证验。谓蚩尤与其大夫危害人民,上帝不赞助他,这有历史为证。⑦先王句:对先代圣王的教训,不能不努力遵行。⑧不道三句:你们行事无道,我就不让你们的国家存在,你们可不要怨我。⑨《咸有一德》:古文《尚书》篇名,是伊尹在太甲时所作,告诫太甲君臣应具纯一之德,非汤时所作,司马迁误置于此,或错简。⑩咎单:汤大臣。《明居》:文章名,已佚,告民安居之法。⑪改正朔:改变历法。夏历建寅,殷历改为建丑。新王朝改历,象征得天命,故改历、制历是国家大政。⑫易服色:改变器物服饰崇尚的颜色。⑬上白:崇尚白色。夏尚黑,殷改为尚白。⑭朝会以昼:朝会定在白天。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

【注释】①《伊训》:古文《尚书》篇名。《肆命》《徂后》,两篇已佚。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返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注释】①桐宫:离宫名,在汤墓附近,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伊尹放太甲于此,令其目睹先王有感而自省。②返善:返归于善。③《太甲训》:古文《尚书》篇名,分上、中、下三篇。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注释】①亳:此为西亳,汤由南亳迁西亳,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②《沃丁》:文章名,已佚。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注释】①小甲:《集解》徐广引《世表》云,小甲乃太庚之弟,录以备考。

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赞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注释】①伊陟:伊尹之子。②祥:妖怪。拱:两手合抱。桑、榖两木合抱而生,一夜之间,其大如拱,被认为妖怪。③去:妖物枯死失踪。④伊陟赞言于巫咸四句:伊陟归功于巫咸,认为巫咸辅佐治国有成绩,作《咸艾》《太戊》两篇。巫咸,商名臣。⑤帝太戊赞伊陟于庙四句:太戊在祖宗之庙称赞巫咸的功绩,不敢以伊陟为臣(表示谦恭),伊尹谦让不居功,作《原命》一篇,表彰原的功绩。原,臣名。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帝中丁迁于嗷。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仲丁》书阙不具。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为帝河亶甲。河亶甲时,殷复衰。

【注释】①隞:旧说故城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敖山南。1955年考古发掘在郑州市区发现一座方圆近七平方公里的商代城垣,据认为这才是中丁所迁的隞都。②相:故城在今河南内黄县东南。③邢:故城在今河南温县东。④《仲丁》句:《仲丁》所载,今已遗阙,不详具。《仲丁》一文,司马迁时已遗阙。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www.xing528.com)

【注释】①巫贤:巫咸之子。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为帝沃甲。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为帝祖丁。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为帝南庚。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阳甲,是为帝阳甲。帝阳甲之时,殷衰。

【注释】①沃甲:《索隐》引《世本》作开甲。

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注释】①更:交替,连续。②比九世乱:接连九代政乱。从中丁至阳甲为五代九主,为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其中四次更替为兄终弟及。

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注释】①盘庚五迁:盘庚是商代第二十王,著名的中兴之主。盘庚是自汤以来第五次迁都。《正义》谓:“汤自南亳迁西亳,仲丁迁隞,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盘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迁也。”按,河亶甲居相,祖乙居邢,均在河北,盘庚复都河南,并改国号为殷,至武乙又都河北朝歌,至纣之灭。②咨:嗟叹。胥:互相。③高后:贤君,指成汤。

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为帝小乙。

殷都五迁

【注释】①《盘庚》三篇:据《盘庚》内容及序,为盘庚生前之作,非死后所作。序称:“盘庚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注释】①冢宰:佐天子治国的百官总长,即后世之丞相。②国风:民情风俗。③说:读悦。④百工:百官。⑤傅险:一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县东。⑥胥靡:古代的一种奴隶之称,汉时用作一种刑徒之称。

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祖己乃训王曰:“唯天监下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绝其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呜呼!王嗣敬民,罔非天继,常祀毋礼于弃道。”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注释】①呴(gòu):雉鸟鸣叫。②祖己:殷贤臣。③监:监察,审视。下:下民。典:常道,准则。④永:寿长。不永:短命。⑤若:顺。⑥不听罪:不肯服罪。⑦天既句:天既给予下民天命,就应当修德行仁。付:给予。正:修治。⑧王嗣敬民三句:王要恭敬地对待上天留给你的臣民,他们都是上天的子嗣,常规的祭祀照礼的规定,不要背弃正道。嗣:遗留。天继:上天的子嗣。按,这几句与《尚书·高宗肜日》文字有异,此遵照司马迁之文译意。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训》

【注释】①武丁崩:据《尚书·无逸》,殷高宗,即武丁享国五十九年。今断代工程《夏商周年表》系武丁在位年代五十九年为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②今《尚书》中有《高宗肜日》,《高宗之训》已佚。肜(róng):祭名,祭之明日又祭曰肜,至周曰绎。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甲。帝甲淫乱,殷复衰。

帝甲崩,子帝廪辛立。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为帝庚丁。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戮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

【注释】①偶人:以土木为人形,即土木偶人,称作天神。②与之博至命曰“射天”:武乙与木偶人天神赌博,偶人不能赌,使人代之,结果代之者不赢,于是武乙斫杀天神。武乙又以革为囊,囊中盛血,仰首而射之,称为射天。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注释】①微子启:微,国号;子,爵位;启,人名,即纣兄。启母生启时身分未正,生纣时才为妃,故启长而庶,纣小而嫡。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注释】①辨:通“辩”,聪慧。②材力:气力。③妲(dá)己:有苏氏献给纣的美女。④师涓:应作师延,纣时乐师。师涓为晋平公时乐师。⑤北里舞:一种放荡的舞蹈。靡靡之乐:轻音乐。⑥鹿台:纣所筑大型建筑,据传高千尺,广三里。巨桥:仓库名。⑦充仞:充满。⑧沙丘: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大平台。⑨乐戏:各种乐舞杂技。⑩倮:同“裸”,赤体。⑪长夜:通宵。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注释】①刑辟:刑罚。②炮格:纣所设酷刑。在铜柱上涂以油膏,用炭水烧烫,令罪人在上行走。③三公:司马、司徒、司空。④醢:剁人成肉酱。⑤脯:把人杀死晒成肉干。⑥羑里:古地名,在今河南汤阴县北。⑦闳夭:西伯姬昌之臣。⑧洛西之地:陕西中部洛水流域之地。⑨费中:纣佞臣。⑩恶来:飞廉之子。飞廉善走,恶来有力,父子二人俱以材力事纣王。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奈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返,曰:“纣不可谏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注释】①阴:暗中。②比干:纣王叔父,任少师之官。比干与微子、箕子合称“殷之三仁”。③商容:纣之贤臣,因有声望而被免职。④饥国:《尚书·西伯戡黎》作黎国,是纣畿内封国,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⑤祖伊:祖己之后,贤臣。咎:憎恶。⑥讫:终止。⑦假人:假《尚书》作格。格:至。假人,即至人,指先知、先觉者。元龟:大龟。古人用龟占卜吉凶,认为愈大愈灵。⑧无敢知吉:不敢保证殷的前途吉凶。无敢:不能。知:觉察。⑨相:帮助,保佑。⑩自绝:自绝于先王,亦即自绝于天。⑪故天弃我四句:因此天抛弃了我们,使我们没有饭吃,就是因为我王不能揣度上天的性情,不遵守常法啊!安食:安居疏食。纣王暴虐,使得人民不能安食。迪:由。率:法。⑫大命:受天命的人。⑬盟津:孟津,黄河津名,在今河南孟津县西南。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拒之牧野甲子,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悬之大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悦。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后为诸侯,属周。

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

【注释】①牧野:古地名,在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南)南郊七十里。牧野即殷都南郊之总称。古称邑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②甲子日:据《周本纪》,甲子日是周武王十一年二月五日。③宝玉衣:据《逸周书·世俘解》,纣王于甲子日黄昏,取天智玉琰衣五,环身以自焚。衣:动词用,穿衣。④贬帝号,号为王:夏、殷天子皆称帝,故本纪称帝。周人自称王,并以夏、殷德薄不及五帝,贬称王,故后世总称三代为“三王”。⑤封殷后为诸侯:上文之武庚,纣王之子。

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孔子,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

【注释】①颂:《诗·商颂》中《玄鸟》等篇。次:编次。《书》《诗》:《尚书》《诗经》。②孔子曰:《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章,孔子说:“乘殷之辂。”《礼记·檀弓》:“殷人尚白”。司马迁综述孔子之意,自铸新词。辂(lù),又作“路”,殷代天子用车,又叫大辂。周代的车比商代华丽,以“殷路车为善”,就是说朴质要比华丽好。③路:车名,又称“辂(lù)”。殷代天子所乘车称大辂,简朴,受到孔子的称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