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师们的求学记忆1912-1937:胡适对大学专业选择的见解

大师们的求学记忆1912-1937:胡适对大学专业选择的见解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适早年以“庚款留学生”身份赴美留学,初到美国,他选择入读东岸名校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而我国是农业大国,80%的人是农民,学了科学的农业,或可有利于国家。面对当时青年选择科系专业的困惑与现状,1958年胡适在台湾大学法学院做了专门演讲,分享了他个人的经验与感悟。14.胡适:《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6.胡适等:《胡适选专业——大师们的大学生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

大师们的求学记忆1912-1937:胡适对大学专业选择的见解

当时大学便有冷门系和热门系之分。据清华早年学生回忆,像经济系、工学院都是热门系,选政治系、社会系的也都不少。钱锺书的小说围城》中就写到了这样的专业“鄙视链”: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

关于专业的选择,究竟是凭个人兴趣,还是看社会需求?或是投向热门专业?另一位北大著名的校长胡适有过一段对青年人的讲话,在今天或许依然可以为当下的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胡适早年以“庚款留学生”身份赴美留学,初到美国,他选择入读东岸名校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对于这个选择,他回忆:他在赴美的船上便开始认真考虑未来方向的选择。开矿造铁路这些实业可谓当时热门之选,回国也不愁出路,不过他不感兴趣。退而求其次,要学有用之学。最后他把目标锁在了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康奈尔大学是美国古老的名校,其农学院更是全美数一数二的。而我国是农业大国,80%的人是农民,学了科学的农业,或可有利于国家。

然而,入校之后的学习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首先,胡适不曾有过实际的农村劳动经验,而农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虽然他靠着记忆应付考试问题不大,却也不曾对这些科目产生浓厚兴趣。另外,美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与中国完全不同,那些经验也无法为中国所用。他拿一门实习课“果树课” 举例,在实习课上,他们需要辨识各种苹果,这些苹果对于美国学生是常见的,在中国大地上却看不到。他意识到美国的农业科学对他的理想并没有什么帮助,他需要另寻目标。经历过一番摸索,胡适最终转到文学院,主修哲学,后追随大师杜威学习。留美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实地了解美国的政治思想,打开了眼界。也正是经历过这番曲折,他才意识到确定专业目标对青年人并非易事。

面对当时青年选择科系专业的困惑与现状,1958年胡适在台湾大学法学院做了专门演讲,分享了他个人的经验与感悟。他痛感于青年人在专业选择上的短视和功利,重理轻文、重实用轻基础,“天才比较高的都跑到医工科去,而且只走入实用方面,而又不选择基本学科。譬如学医的,内科外科产科妇科,有很多人选,而基本学科譬如生物化学、病理学,很少青年人去选读”。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容易人云亦云,“譬如一位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作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国内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7]

那么,在选择专业科系时究竟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呢?在胡适看来,专业科系的选择须把握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中国现代需要什么?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这个问题的落脚点仍是在“我”。我的兴趣在什么地方?与我性质相近的是什么?我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即所谓“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然而十七八岁的青年如何决定自己的前途、职业呢?他希望大家不要人云亦云,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他鼓励大家不妨多尝试、多摸索,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初所填的志愿,不要当做最后的决定,只当做暂时的方向。……进大学后第一年到处去摸、去看,探险去,不知道的我偏要去学。如在中学时候的数学不好,现在我偏要去学,中学时不感兴趣,也许是老师不好。现在去听最好的教授的讲课,也许会提起你的兴趣。好的先生会指导你走上一个好的方向。”[8]

60多年前胡适对学子们的这番教诲,今天听来或许也并不过时。因为青年人总有相似的烦恼:兴趣很多,却难以坚持;爱好在此,可父母家人希望的方向在彼。幸运的是,今天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大学里接受跨学科的知识和教育,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也有更多机会与同学师长交流,或许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定位

大学教育是人生的重要一环,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精力旺盛、善于吸收新知、接纳新事物的阶段,大师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他们也曾经历过相似的迷茫和摸索,或许他们的经验可为我们在徘徊迷茫时指明前行方向。

本章参考书目

1.陈岱孙:《往事偶记》,商务印书馆,2016年。

2.季羡林:《清华园日记》,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3.陈寅恪:《陈寅恪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4.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11年。

5.郑小惠、童庆钧、高瑄:《清华记忆——清华大学校友口述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6.杨亮功:《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 五四》,黄山书社,2008年。

7.周有光:《周有光百岁口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么其璋、么其琮等:《民国老试卷》,新星出版社,2016年。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10.陈平原、夏晓虹:《北大旧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www.xing528.com)

11.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华书局,2012年。

12.季羡林等:《大学往事:一个世纪的追忆》,昆仑出版社,2002年。

13.张中行:《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胡适:《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16.胡适等:《胡适选专业——大师们的大学生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

17.邹韬奋:《韬奋自述》,学林出版社,2000年。

18.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

19.朔之北、许毕基:《名家上学记:那时大师如何上大学》,济南出版社,2010年。

【注释】

[1]吴阶平:《用医学生的眼光看协和》,载《胡适选专业——大师们的大学生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第85—86页。

[2]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第144页。

[3]李方正:《地质之光:李四光的故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第24页。

[4]马寅初:《在今日的中国,何以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文汇报》1947年3月5日。

[5]邹韬奋:《生活与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第69页。

[6]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华书局,2012,第58页。

[7]胡适等:《胡适选专业——大师们的大学生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第170页。

[8]胡适等:《胡适选专业——大师们的大学生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第1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