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昌大城建设的根基与灵魂

宜昌大城建设的根基与灵魂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挑战与回应的过程中,宜昌发展为长江中上游轮船交通运输的交接点,洋码头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状况的变迁。当然,宜昌面貌的巨变,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事实上,宜昌最动人、最精彩的故事发生在周朝。

宜昌大城建设的根基与灵魂

周国林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当代城市建设,文化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只有懂得尊重文化的城市,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因此,宜昌大城建设要从本区域的地理禀赋出发,汇集千百年历史演进途程中的古今智慧,提炼独具特色的宜昌精神,以确立城市建设的个性和灵魂,增强城市建设的品位和底气,谱写宜昌发展的新篇章。

一、宜昌的山啊宜昌的水

(一)壮丽的河流与承载

1.密集的水道,宜昌人民的母亲河。宜昌位于长江上中游节点处,长江自秭归破水峡入境,经宜昌城区至枝江鸭子口出境,市境内流水237千米。秭归所在三峡西陵峡段,河道狭窄,水流湍急,郦道元水经注》对其有生动描述。一出峡口,河道渐宽,水流浩荡东去。宜昌主城区位于西陵峡畔,得山水之形胜,大文豪郭沫若有诗称道:“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南岸分布着长阳、五峰和宜都,北岸分布着秭归、兴山、远安、当阳和枝江。境内除了长江和支流清江,还有众多河流湖泊,集水面积3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4条,河流总长达5089千米。水资源之丰富,位于全国前列。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演唱者郭兰英将“一条大河”演唱得声情并茂,她询问词作者乔羽“一条大河指哪条河”,乔答“你心目中所想是哪条河就是哪条河”。那么,宜昌人民也可借用“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来赞美自己生活的地方。长江及其支流都是可爱的母亲河,祖国和家乡在这里重叠,这是大自然赐予宜昌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

2.遍布凶险,又潜藏福音的河流。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之时,人们总会受困于自然,尤其是在夏季,上游冰雪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至于在江河上讨生活的人,随时有被吞噬生命的危险。因此,如何变水害为水利,从受困于水到受益于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清代中期,汉阳巨商李本忠(1759—1841)的祖父、父亲相继丧命于秭归江面,母亲含泪自尽。他发愿“凿川江险滩,永杜后患”,清嘉庆十年(1805),他得到宜昌府批准,来到秭归治理河道,自此36年间治理险滩48处、纤道29处,共出白银18万两,并留下治水专著《平滩纪略》和《蜀江指掌》。这是真实感人的治水故事。

在人类社会,长江及其支流同样充满凶险,又潜藏着兴盛的转机。1876年,英国人在《烟台条约》中增设商埠的城市中首选宜昌,次年宜昌关成立。外国在宜昌开埠,本意是掠夺当地资源,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获取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把宜昌变成殖民主义的据点。不过,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别人、个别国家的意志为转移。在挑战与回应的过程中,宜昌发展为长江中上游轮船交通运输的交接点,洋码头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状况的变迁。1909年12月,川汉铁路开工,中国铁路建设先驱人物詹天佑出任总工程师,在宜昌举行开工典礼。两年中,宜昌至万县地段铁路修筑进展不小,今秭归、兴山县境内留下不少当日遗迹,宜昌至小溪塔段通车,此地得名铁路坝。总之,宜昌开埠后的辛酸史上,随处可见当地民众奋发图强的身影。

3.充满神奇,创造历史的河流。1918年,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设想。当然,宜昌面貌的巨变,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在“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后畅游长江,从眼前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发出畅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几十年中,两代伟人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修建葛洲坝,到20世纪90年代建成三峡大坝,宜昌一步步地成为中国的“水电之都”。正是由于这个电都地位,宜昌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9年,宜昌的GDP在湖北省内首度超越近邻荆州和鄂东的黄冈。进入新世纪,宜昌GDP增长更快,长期排位仅次于省会武汉,2015年达到3384.8亿元。随着各方面实力的提升,宜昌与襄阳一同被确立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浩瀚的山林与蕴藏

1.披荆斩棘,楚国先民艰难创业的山林。宜昌山多林密,是一片名扬四海的土地。像三国时期,赵云长坂坡大展雄风,张飞在当阳桥头喝退曹操的千军万马,夷陵之战中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等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宜昌最动人、最精彩的故事发生在周朝。据《春秋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晋国的将领栾武子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中略)。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30年),大臣析父追溯历史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两段资料都称述楚国先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程,到底是指哪些地方呢?《楚世家》说:“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关于丹阳的地理位置,刘宋时裴骃的《史记集解》引东晋人徐广曰:“在南郡枝江县。”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颍容《传例》云:“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又引唐初魏王李泰所主编《括地志》云:“归州巴东县东南四里归故城,楚子熊绎之始国也。又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舆地志》云:“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另外,在《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一句之下,古代学者对“荆山”没有作注,显然不是某座山峰的特称,而是泛指遍布荆棘之山。可见从东晋到唐代的历史地理学家都认为,丹阳在当今宜昌市范围内,周边毫无疑问是楚国的核心地带及发祥地。据《楚世家》记载,楚武王之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楚文王元年即公元前689年,楚国都城才迁徙至郢,即今荆州的纪南城。这就是说,从熊绎受封到楚武王在位的300多年中,今日两万多平方千米的宜昌大地一直处于楚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我们放眼望见的一片片沃土,最初是由楚国先民不畏艰险开发出来的。一句话,这里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原产地。

2.为中华民族免遭生灵涂炭,无数先烈浴血奋战的山林。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土地落入日寇之手。武汉沦陷后,蒋介石政府迁到重庆,所属湖北省政府迁到恩施,宜昌因此成为拱卫陪都的战略中心和战役中心。从1939年到1945年,在以宜昌为中心,包括信阳、南阳、襄阳、荆州、常德益阳等地的大约20万平方千米的区域内,中国军队同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其中包括1940年的枣宜会战、1941年收复宜昌的反击战、1943年的鄂西会战。鄂西会战中石牌之战,中国军队大胜,是抗战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从此日军再未向西跨出半步,当时中外媒体评价此战为“中华民族精神堡垒的标识”。石牌位于今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宜昌的山林成为日军难以逾越的屏障,这是宜昌市的荣耀(希望把石牌村建成为纪念抗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旅游点)!当然,宜昌人民为抗战胜利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死伤数十万人。先烈的鲜血洒遍宜昌大地,值得后人永远铭记。(www.xing528.com)

3.国家重点布局,铺设突破性发展引信的山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北省是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宜昌,山高林密的地方正是大型厂矿落脚处,如远安的〇六六,枝江的四〇四等。当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这些厂矿的科技力量军用转民用,利用当地的资源,迅速成为引领潮流的龙头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宜都是鄂西近十多年GDP最高的县市,实际上也得益于当年国家重点建设的三个光学仪器厂(二三八、二八八、三八八)。2014年、2015年、2016年,宜都连续三年进入百强县行列,GDP分别达到455亿元、500亿元、550亿元,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说鄂东的大冶县进入百强县行列很大程度上依靠矿产资源,鄂西的宜都则更大程度上依赖科技力量。古语云“先人栽树,后人乘凉”,诚哉斯言也。

总之,宜昌的山山水水,千百年来是广大人民的栖息之地,也是民众活动的舞台,他们在山水之间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今天,宜昌儿女又把这些山水当作创业的平台,要在山水之间描绘既新且美的图画。

二、宜昌的人啊宜昌的魂

(一)勤劳的人民及其创造力

1.名垂青史,永远闪光的文化名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越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催生出不少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所谓地灵人杰是也,宜昌大地应引以为自豪。最杰出的人物自然是战国时期的秭归人屈原,他创作的《离骚》,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天问》以神奇丰富的想象力向上苍提问,充满了科学探索精神。他还是一位心系国家、忠君忧民,为坚持真理不惜献出个人生命、品行高洁的政治家。因之名垂千古,光耀宇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1953年)确定为产生于中国的世界文化名人。其他如汉代兴山人王昭君,入选宫廷,主动出塞和亲,在中华民族融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国时期的枝江人董和,随刘备定蜀,为掌军中郎将,赤胆忠心,诸葛亮将他与徐庶相提并论;和子允,也深得诸葛亮信赖。其后宜昌名人辈出,史不绝书。及至清末,宜都人杨守敬学术造诣精深,尤其擅长历史地理学,著述宏富,为数千年湖北文化史上第一人,《清史稿》称其“为鄂学灵光,垂二十年”。其时学人章太炎以狂傲著称,但对杨守敬却赞颂有加。稍晚的枝江顾家店人曹廷杰关注中俄边疆史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对黑龙江流域的民族、历史、社会变迁全面调查的人,他的《东北边防辑要》等著作,必将放射出异样的光彩。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宜都人贺炳炎16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担任红四方面军五师师长,英勇作战,失去右臂,人称独臂将军,抗战中开辟大清河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担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军长,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1955年,年仅42岁的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2.勇于探索,当代民众的创造性如日中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广大民众,社会的进步依靠他们创造力的迸发,这在宜昌比比皆是。比如,兴山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兴山县支柱企业兴发集团为突破系统资源约束,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落户宜昌市开发区猇亭园区,谋划产业转型。集团与猇亭区政府合作,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化工产业园区。目前,兴发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精细磷酸盐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企业。现拥有工业级、食品级、牙膏级、饲料级等系列产品50个,主导产品出口亚、欧、美、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总资产2015年已达285亿元,属全国五百强企业,这对于人口不到20万的兴山县来说,真是了不起的成就。医疗制度方面,宜昌也有伟大的创造。1968年,长阳县乐园公社赤脚医生覃祥官发明了合作医疗制度,经湖北省上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亲自过目并批示“此件照办”。当年12月5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发表了关于湖北长阳县乐园公社合作医疗制度的报道《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并以毛主席“要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段语录作报眼。从此,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合作医疗制度走向全国。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成为国家医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宜昌的长阳县实有创始之功。这只是宜昌人民创造力的两个例证,但很有代表性,说明山区的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生产、生活,只要不向困难低头,往往会站得高看得远,创造出人间奇迹。

(二)宝贵的精神及其震撼力

“宜昌的魂”指的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宜昌精神,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却不容易准确地予以概括。现在已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团结求实、求索创新”等提法,都是积极的探索,对形成公认的宜昌精神打下了基础。窃以为采用传统语言来反映宜昌精神,更具诠释空间,更能深入人心。以下提出几点浅见,以供有关部门提炼、抉择时参考。

1.宜昌人外在之刚毅坚忍,世间所罕见。在国内省内,宜昌生存环境远远称不上优越,故先民养成艰苦奋斗的传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生动形象的概括。《楚世家》称“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可见“勤劳”是楚人最早的价值取向之一。这些都与今日中国人概括语“勤劳勇敢”十分吻合,是相当丰厚的思想资源,需要我们去加以发掘,古为今用。

2.宜昌人内在之忠诚憨厚,人们所公认。忠诚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屈原矢志忠于国家,绝不随波逐流,不惜以死明志。诸葛亮称赞董和“殷勤,有忠于国”,又称赞董允“斟酌规益,进尽忠言”。这是宜昌先贤忠于国事的典范。至于一般民众,自古以忠厚自励,养成醇厚的社会风气。现存明清家训家规中,随处可见整饬之语,是民间淳朴家风家教的载体。外界对宜昌人善良、诚信的性格也极为推重,早已形成良好口碑,广泛传扬。宜昌人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始终保持这种“大诚若憨”的性格特征,这是个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也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

3.尚需益之以博大气象,以应开放时代之需求。当今时代交通便利,加之网络信息发达,空间距离拉近,各式各样的交往都较往日更为密切,人们的心胸亦宜相应地拓展。当然首先是决策者要有大胸怀、大规划,以大手笔书写宜昌发展的大文章。他人或前人有妙计皆勇于采纳,功成不必在我,却能功莫大焉。至于一般民众,也要与时俱进,贡献才智,为宜昌大城建设添砖加瓦。文化界、学术界处于二者之间,应该充分发挥上下沟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向国内外传播宜昌风貌及其精神时,要去掉几百年前的资料记录也生怕别人瞧见的小心眼,培育竭尽全力地为别人着想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大气概,通过自身行为来展现出宜昌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