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潮州佛教热衷,宋代佛风炽盛

潮州佛教热衷,宋代佛风炽盛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这部经书的说法,武则天乃西天乐土的弥勒佛转世。而大颠一脉门风之高峻,轻易不与世俗相沟通,则足以显出其山林佛教高蹈出世的特色。宋代潮州的佛风,比以往更加炽盛了,究其原因,就是它的世俗化,人人得以参与,人人都能修为,吃斋拜佛,施舍捐赠,行善积德,都是在种自己的福田,有钱人、穷人,因果报应,一视同仁。这是广南路官府向朝廷所作的灾情报告。潮州人热衷于拜佛,动辄永充供养,也是从宋代开始盛行。

潮州佛教热衷,宋代佛风炽盛

佛教传入中国,曾经十分艰难曲折,无论从西域新疆陆路入境,还是从南海水路入境,一样经历了兴佛、灭佛、排佛、复佛,无数次的磨难反复。就是同样笃信佛教的皇帝,也因为善信不同,立场不同,而互相拆台。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大云寺”条,就记载了:唐睿宗李旦永昌元年(689),沙门法明等10人伪撰佛经《大云经》,吹嘘说这是新近来自西土天竺的佛门真经,进献与武则天,对武则天言说神皇受命之玄事。按照这部经书的说法,武则天乃西天乐土的弥勒佛转世。由是,武则天改国号周。大周天授元年(690),十月二十九日,武则天颁旨:“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藏《大云经》”。

当时,天下各州是否皆建大云寺,不得而知,但征诸文献,得知长安河内(今河南怀庆府)、凉州、扬州温州、淄州、柳州、宣州等寺院,并非当时新建,乃是改称旧有寺院而来。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掌政(712),这部《大云经》就沦为不折不扣的查禁书籍了。为了肃清其影响,全国各地的大云寺,自然也得通通改名。于是,《唐会要》卷四十八记载:“天授元年(690)十月二十九日,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至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一日,并改开元寺”。

相传佛教从晋代即传入潮州,却一直比较顺畅,少有波折。佛典《传灯录》辑录的潮州籍高僧大德,就有惠照、大颠,等等。《传灯录》里,把惠照称为“潮州神照禅师”。惠照是在潮阳西山的海潮岩洞面壁,海潮岩洞,俗称“狮喉”,深、宽各约4米,据方志记载:“唐大历初年(约766),名僧惠照,常栖于此。”

惠照是曹溪派系,得曹溪真传,大历初年从曹溪返回后,便于岩洞潜修并卓有成就,成了潮州本土最早传播佛教且广有影响的僧人,大颠、药山惟俨曾于此洞穴拜惠照为师。

稍后便是白牛岩、乌岩。相传,这是大颠面壁修禅的岩洞。白牛岩于东山高处,山势陡峻,洞深约2米,宽5米许,是大颠率徒玄应、智高等数十人所拓建。乌岩位于小北山北背,有深涧相隔,有唐代石桥,俗称无水桥,相传为大颠率徒架设。乌岩上的洞壁有佛手印一个,传为大颠以之测地气,因觉得此地地气较轻,而转至灵山建寺。据传,大颠在灵山寺设坛开讲,善信听众多达1000余人,93岁无疾而终,身后,至宋代,仍多有灵异示人。

有唐一代,潮州成了岭南除了粤北韶州之外,又一禅宗弘传中心。当时,位于州城中央的开元寺,不知什么原因,史籍少有记载;而叩齿庵,也只以大颠应韩愈之邀,驻锡于此而知名;南山寺作为唐时新建寺院,则差点被湮没了;崇山峻岭中蛇豕出没、人迹罕至的西岩、白牛岩、灵山寺等等,却反而赫赫有名。不说还真不知道,的的确确,唯有名师高徒,才能够代代相承,传灯烛照,名望久播。掐指算下来,自惠照座下出药山惟俨、宝通大颠两大高僧,又自大颠座下出三平义忠、本空、本生等高徒,闻法悟道者,无以胜数,在中国禅宗的典籍里,已然占有了一席之地。而大颠一脉门风之高峻,轻易不与世俗相沟通,则足以显出其山林佛教高蹈出世的特色。

宋代潮州的佛风,比以往更加炽盛了,究其原因,就是它的世俗化,人人得以参与,人人都能修为,吃斋拜佛,施舍捐赠,行善积德,都是在种自己的福田有钱人穷人因果报应,一视同仁。这种风气一开,这样的观念直抵人心,蓬蓬勃勃,四面开花,就必然水到渠成。

《宋会要辑稿·瑞异》云:“(治平四年【1607】)九月二十七日,广南经略安抚司言:潮州大地震,坼裂泉涌,压覆两县寺观、居民舍屋,并本州楼阁营房等,士民军兵、僧道死者甚众。”这是广南路官府向朝廷所作的灾情报告。这份报告说到,潮州由于地震,而引起房屋倒塌,其中,寺观建筑,排在了最前面,而死者中,也特意把僧道与军民并列。这固然说明了寺院的损失的确惨重,但同时也透露出,当时潮州的寺观之多、僧道人数之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卷一百《潮州·景物上》,也提到了:“湖山,与韩山对。山之麓,寺观错立。”一座在今天看来小山丘似的西湖山,寺观便如此之多,可谓鳞次栉比,那么,城中其他地方呢?

潮州人礼佛、向佛,并没有什么非分、过分之想,只是一门心思求佛祖保佑合家平安,诸事顺遂。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体己贴心的信仰。与潮州民间心理相契合的,刚好是新一波的佛教转变。佛教作为一种异国他乡的异质文化,自传入中国始,为了能够立足,世俗化、本土化,就是它的总趋势。

唐代之前,潮州的佛教,在惠照、大颠等的带领下,还是一种见性明心、追求禅悟的山林佛教。进入宋代,世风骤变,佛教由偏于出世的面目,一变而为积极入世,庙产福田,四时供养,广开门路,寺院经济的开发,密切了佛教同世俗社会的联系,不知不觉之中,潮州的佛教,也从高蹈出世,转变成了都市佛教。

有专家考证,两宋时期,潮州各地新创建的寺院有52座,这些新寺院,主要创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集镇、村落以及交通要道上。加上唐、五代创建的11座,这就意味着,共有63座以上的寺院在运作。这63座寺院中,有14座建在州治和县治,即开元寺、大隐庵(叩齿庵)、广法寺、静乐寺、净慧寺、寿安寺、宁波寺、隆庆寺、治平寺、千佛塔堂、石塔寺、罗汉院、双峰寺、宁福院;至如今庵埠境内的灵和寺,云步境内的少林寺观音净土堂,澄海境内的龙潭寺、董山寺、平峰寺,饶平境内的林姜寺、云盖寺、柘林寺,等等,则建立在较大的市镇上。

潮州人热衷于拜佛,动辄永充供养,也是从宋代开始盛行。那时每天曙光初现,夜色未退,晨钟才响,山门还闭,就已经有善男信女,梳洗更衣,肃立于各山门外,合掌躬腰,意念归心,默默祷告。持长斋的,食短斋的,在家修行的,也大有人在。持长斋的,是一年365天,天天斋戒,食短斋的,逢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吃斋。潮州信众都知道,寺院选址位置的便民,尚属在次要,重要的,是它的修持方法,如果信徒修行中,不能在智慧层面上有所进益,那虔诚做好福德,也是行的。这样的精神寄托,这样的佛理精义,很容易深入民间,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化为平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开元寺在住持畅师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维修后的开元寺,“凡五百楹,为一郡之表”,全寺有500间房屋,足见规模之大。如果说500间屋有所夸张,那一次维修用了4年时间,则完全是可信的。当时,畅师只打算维修罗汉殿,不料,捐款者“如响之应”,所捐款项,大大超过所需之资,所以乐得来了个大规模维修。

天王殿,就是这次大规模维修的杰作。整座殿堂,采用了叠梁斗拱的结构,由50根柱子承重,所以殿内墙壁,不负荷载,只起“围绕遮蔽”和“界限”的作用。这样,殿内墙体可以任意增减,大殿空间可以任意布局,而且,这种广阔、通爽的殿堂,非常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环境,减少对建筑装饰和佛像的侵蚀,也能容纳鱼贯而入的人流。

天王殿的抬梁斗拱构架,不用铁钉,仅凭木榫紧密衔接,11层的斗拱,层层向上散开,层层向上抬升,把整座大殿的屋顶,所有的重量、所有的承载力,都分导到殿中的50根柱子承载。斗拱,宋代《营造法式》称作“铺作”,处于柱顶、额枋与屋顶之间,由斗形木块和弓形肘木纵横交错、重叠构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11层的斗拱,是很惊人的创举,显示了过人的胆魄,站在殿中,抬望眼,那种高邈旷远,让人顿生缥缈之感。

有一个说法,说日本奈良东大寺,一直找不到他们的祖庭在哪里,后来,到了潮州开元寺才发现,这里就是他们的祖庭。它的基本布局,营造模式,就是十足依照潮州开元寺。

北宋政和四年(1114),潮州城南门外今南春路尾的静乐禅寺,有过一次别开生面的结“金刚经社”活动。这是一次带有主题性质的法社、邑会,静乐禅寺的37位出家僧人,倾寺而出,带着一大帮笔架山百窑村白瓷窑的热心檀越,佛乐声中,在大殿一次次高声讽诵《金刚经》,修心养性,又在偏殿和诸阁,镇日小楷一遍遍抄写《金刚经》,宁静致远。到了约定之日,功德圆满,僧众带着一帮弟子檀越,举行斋会,又一起募铸了一个平身直口、穿梁悬钮,净高170厘米、直径110厘米、重3000余斤的大铜钟,又请高手撰写铭文,罗列僧人善信,浇铸于钟壁上下,纪念这次独一无二的以诵、抄《金刚经》为主题的僧信结社信仰活动。后来,静乐禅寺不知何时何故湮灭,大铜钟移置开元寺大殿东侧,于今钟声悠扬,不减当年。

就在与静乐禅寺结“金刚经社”差不多同时,一说北宋政和六年(1116),一说北宋宣和二年(1120),浙江温州籍高僧大峰,从福建云游来到潮州,到了潮阳蚝坪(今和平),恰逢干旱,瘟疫流行,陈尸遍野。大峰见此而驻锡,收埋尸体,设坛念经,清洁饮水,采药行医。蚝坪境内的练江,正处于当时繁忙的闽粤交通干线,水深江阔,流急波湍,岸边虽有渡船,但遇洪水暴发,不是无法过渡,就是有翻船溺水之虞,当地居民,以及行商旅客,无不以大江隔阻为苦。大峰目睹,发誓修建石桥,从募化建桥款项、回闽鸠工庀材,到围堰桩基砌墩建桥,共用了11年的时间,这11年几乎是大峰独力经营,建成了全桥16跨桥洞的14跨。因操劳过度,大峰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圆寂,年88岁。余下的两跨桥洞,由邑人蔡贡元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出资续成。

这座长90米、宽3米的石桥,以今天的目光来看,工程也算不小,而由一位77岁高龄的和尚募化,历11年建设,这在当时,更是了不起的大事。大峰圆寂之后,乡民感其恩德,把他葬在练江东岸的桥尾山上,并建祠纪念。后来,大峰扶危济厄、笃行义善的举措,传遍了潮州以及东南亚潮人社会,衍化成大众胸怀宽广、乐施好善、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大峰信俗文化”(即“善堂文化”),大峰也被潮州人尊为大峰祖师。有人膜拜说,大颠禅师,是唐代潮州僧人追求向上一路的证悟典型,大峰祖师,则是宋代实践大乘佛教有为功德的菩萨象征。

在这种浓厚的福德报应、乐施好善的社会风气中,产生了一种专门倡导、劝进他人行善布施的带头人——“劝首”,劝首可以是僧人,也可以是俗家人,如由一些在社会上受人信赖的虔诚信徒来担任。1976年9月,在今潮安金石镇塔下村,发现了北宋的石井栏1个,井栏上三面刻字,文曰:

角洲保住信女许七娘,舍钱结砌石井一口,奉为考、妣、妹同资生界,次乞七娘洎兄许满、许□同祈平安者。政和丙申(1116)五月十四日砌。谨题。勾当蔡富、林琪。劝首沙门□觉。

可见,这位信女许七娘,是在僧人□觉的劝进下舍钱砌井的。

开元寺天王殿内石柱第三横行从东到西第五柱,刻有“劝首徐安政、妻赵氏、男阿应,舍□乙百贯足”;殿内第四横行从东到西第七柱,刻有“劝首念四者”的字样。这里的劝首,是俗家人。同时也说明了,劝首不仅劝人施舍,本身也施舍。

有时,某项捐输工程过大,就可能有很多劝首,还可能设立更高一级的劝首名目——都劝首。静乐禅寺结“金刚经社”的劝募工程,就是这样。大铜钟铭文中,第6行是“炉首黄欢、黄和”,第12—13行,是有名有姓的10个劝首,第14—16行,则有“都劝首:住持、传南宗沙门择兰/承议郎、权通判潮州军州、管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赐绯鱼袋张齐/朝奉大夫、知潮州军州、管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赐紫金鱼袋朱彦说”。当然,这三位都劝首,一位是本寺住持,另两位是潮州知州、潮州通判,不过是挂挂名,不干事的。

劝首所劝进布施的对象,不仅仅是寺院僧人,还可以是社会公益。北宋天圣元年(1023),《买石座题记》记载:“劝首林廷翰、陈清、赖裕,召众买石座三十个,与往来集善坐起……”行善布施这种事,不管是布施寺院,还是社会公益,都需要有热心之人,出头出面,当时,这种人在潮州,谅必不少,才会产生了“劝首” 这样一个专有的名称。

北宋绍圣元年(1094),礼部尚书苏轼,被贬到惠州安置,驻惠州三年中,曾到访潮州,返程作《过阴那山》诗并序,序曰:“自惠来潮,既访韩山,再六日,归舟蓬辣滩上,乃闻高僧了拳结庐于此。及兹一览水石云林,诚为罗浮仲擘也,因赋此云……” 阴那山的灵光寺,也是当时潮州的一处山林佛寺,苏轼莅潮那时,潮州的都市佛教,方兴未艾。几十年后,风云际会,有心无心的,有形无形的,官府和僧俗的种种作为,却直接促使了寺院经济的巨额增长。

南宋开禧元年(1205),落籍潮州的福州人林绍坚,一次就施田6848亩给开元寺。乾隆《潮州府志》卷十五《寺观》中,也录有宋所建寺,如潮阳宝光寺,就有邑人吴颜施田460亩;治平寺,有邑人刘世荣施田900余亩;海阳龙潭寺,有邑人陈双桂、蔡丰湖施田若干亩;揭阳双峰寺,有官赠田地22顷77亩。又如捐款、捐物,不论贫富,人人都努力而为,大到捐修寺院,小到捐佛像供养,在当时社会上,构成了一道乐施好善的动人景观。像开元寺大殿石栏、丹墀四角四座阿育王塔、天王殿和地藏阁等殿内巨型石柱等,多有诸如“某某某舍钱××贯足,祈超生界” 或“祈乞平安”之类的特具宋代风格的刻字,至今犹存。南宋末年,大宋江山已经风雨飘摇,潮州知州林式之,还于咸淳五年(1270),捐俸金百万,重修开元寺法堂。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开封市井生活,熙熙攘攘,百态人生,活色生香,花团锦簇。宋代潮州的生活,也是五彩缤纷,花开似锦,随心随意。僧人直接从事经济活动,也是在这样的开放时代、开放城市才有。南宋淳祐三年(1243),韩山书院所购买田产的记录,其中一款载曰:“买僧有惠,溪东田一石八斗,税钱一十贯足。” 可见当时,僧人不仅能拥有私人田产,而且,还可以自由买卖。

潮州地处广府极东,为闽广两地交通之孔道,向有“广南闽峤”之称,又值经济起飞之时,交通格外繁忙,但在路政建设上,却一直少有作为。自闽至广,基本上有两条路:“上路”,由梅州至循州;“下路”,经潮阳出海丰。上路沿途崇山峻岭,瘴疠袭人,而下路平坦,人烟稠密,所以,行人多走下路。

但是,下路也有诸多不便。开始时,任保甲者为管理亭驿的“亭驿子”,但过路官兵经常抢掠、鱼肉百姓,一般人家,不敢在路旁盖屋居住,所以保甲家的房屋,与亭驿相距较远,有客路过,就得延入家里服务,麻烦琐碎,工作量大;还有,本地的士兵弓手,也向亭驿子敲诈勒索,民以为苦。这样累积下来,导致驿铺建置时有缺失,常使行人无处投宿,加之桥道颓毁,横流暴涨,行人往往受阻,路旁无人居住,盗贼敢于白昼剽劫,商旅更深以为患。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60),转运使林安宅大力整顿路政,创盖驿铺,夹道植木,跨桥为梁,路况为之一振;又罢去以百姓为亭驿子的旧制,董以兵士;抽调上路驿铺的铺兵,充实下路,并使铺兵与百姓相为依倚,共同居住于道旁。这样,百姓既可做生意,行客又能得方便,成效颇著。

想不到,这样好的一个措施,只实行不到30年。南宋绍熙二年(1191)之前,又照样“颓陋如故”。也是,试想,那些铺兵,心不在焉,能有心思照料亭驿?铺兵蛮横惯了,能和百姓鱼水相容?铺兵一旦仗势发威,百姓能有立足之地?唯有大包小包,陆续逃离。这一年,转运使黄棆,把道旁造庵以待行人的规划,行文到州。知州张用成即于此年在潮阳的黄冈、新迳、北山创建了3个驿庵,均名为光华馆,“守以僧,给以田,环以民居”,并给以住持僧很大的权力,如有“污败室庐、糜毁器用、暴横难禁者,僧得以经闻于官,而为之惩治”。

这种做法着实有效。南宋庆元四年(1198),知州林㟽,如法炮制,又连造了7座驿庵,“自是潮、惠之间,驿庵相望……因漳而潮,东驰南骛,惟适所安”。到南宋宝祐二年(1254),知州陈炜,建济川庵,60多年间,潮州自现在的饶平、潮安、揭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直到与陆丰交界的“下路”干线,陆续建成了14座驿庵。一种新型的交通制度,终于探索形成,并一直维护了80多年,直到南宋灭亡。如果不是改朝换代,国祚变更,估计,还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北宋治平四年(1067)、熙宁元年(1068)、熙宁二年(1069),潮州刘氏一家,重金延请著名陶瓷艺人周明,在州城韩江东岸笔架山窑,先后烧造青花白釉瓷佛像4尊,吉日择地供奉于城西羊鼻岗上一个小石室中。4尊释迦牟尼佛像均极精美,披袈裟,戴发髻冠,饰白明珠,掌作结手印状,脸长方微圆,修眉目,眉间有一粒微微凸起的“白毫相”,冠发、眉目、须鬓着青花,跏趺坐于四方台座上。尤为可贵的是,每尊佛像的底座,或三面或四面都刻有铭文,为国中古瓷所罕见。治平四年铭文为:

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扶,同妻陈氏十五娘,发心塑释迦牟尼佛像,永充供养。为父刘用、母李二十娘,阖家男女,乞保平安。治平四年,丁未岁,九月卅日题。匠人周明。

熙宁二年铭文为:

潮州水东中窑甲,女弟子陈十五娘,同男刘育,发心塑造释迦牟尼佛散施,永充供养。奉为亡夫刘弟(第)十七郎,早超生界;延愿合家男女,乞保平安。熙宁二年,己酉岁,正月十八日题。匠人周明。

仅仅过了两年,就物是人非,刘扶已然仙逝。刘氏一族,在潮州是煌煌盛族。宋时,笔架山(即韩山)地带,许氏、刘氏两个盛族,即住居于此,当时有“山前许,山后刘”之目。许氏的先祖,自泉州迁来,到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有许申应“贤良方正”科,中进士,官至广南东路转运使。许申之孙许开义,官明州(今宁波)观察使、广南西路兵马都监,曾孙许珏,娶宋太宗曾孙女德安郡主,一门鼎盛。

山后的刘氏,居桃坑及东津,至今尚为巨族。刘氏的先祖刘嵩,自唐末随清海军节度使至广州,其子刘颖,移居潮州,其后刘允,北宋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历任化州、桂州知州。刘允长子刘昉,先任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又官拜龙图阁大学士,人称刘龙图;次子刘景,历任台州、南雄二州知州。造佛像的刘扶,其父刘用,其子刘育,皆住水东百窑村,当是刘氏一族的族人。山后东津刘氏一门,还有刘表,北宋咸平四年(1001),举“贤良方正”科入仕,当时据说是潮州第一人,只是时运不济,宦海沉浮,在京城做官,终身任职,也就承直郎、大理寺评事而已。

笔架山宋窑,早已是声名赫赫,远播寰宇。唐代的瓷窑,还都是在州城这边,依韩江西岸,在州城的北关和南关等处,砌窑烧造。宋时,随着窑炉的改进,那种圆墩墩,体积有限的馒头窑,已经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要求了。水东那边,笔架山横亘,高低峻矮,恰到好处,于是,有钱的财东,和薄技随身的匠人,纷纷来了,他们抱团结伙,各依所好,在笔架山西麓,毗邻韩江东岸的山坡,看好了心仪的地段,就选址凿山,砌筑龙窑。陶瓷发展到宋代,已经是历史最高峰了,龙窑应运而生。这是当时乃至后来陶瓷业燃烧最好、炉温最高、火候均匀、烧成最佳、装烧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柴草窑,直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大多数陶瓷产区,还在广泛使用。

随着民窑的蜂拥入驻,有大户的一户出资,同时鸠工买料,砌筑了几条龙窑,也有小本的几户集资,共同拥有一条龙窑,短短几年时间,就在绵延近十里,包括许猪头山、虎山、后山、印山、蟹山、庄厝山的笔架山,从北边靠近东津的猪头山(亦名虎头),到南边靠近涸溪的印山,一口气砌起了口述中的99条龙窑,一条条依山而起,如龙摆尾,瓦顶若鳞,伸腰拱脊,腾云欲起。

笔架山这一片窑场,连同头家、工匠、搬运、家眷聚居之所,被名白窑村,这是因为产品而得名;又名百窑村,是因为生产规模大得很。刘用、刘育的“潮州水东中窑甲”,就是百窑村中的一户。有专家据此,推断出当时还应该有“上窑”、“下窑”,或者“北窑”、“南窑”。但它们又各居于何处呢?乾隆《潮州府志》卷十三,东厢有一个地名曰“南窑”,注曰在“城东南畔,距城五里”;今印山和蟹山西面临江处,有一个“下窑村”,距城东南也大约是五里。这表明,当年,确有南窑和下窑的称谓,地处于笔架山南边。还没有完,铭文既然有“窑甲”,不用说,自然就还有“窑乙”、“窑丙”、“窑丁”……”

天时、地利、人和,齐聚笔架山。山后隔山的水缸山,山后南面的大旗山,三里开外的飞天燕山、海鹅头、和尚头、陈厝山,都蕴藏着数量惊人的白瓷土。周边村庄下津、卧石、六亩、黄金塘、洗马桥、社光洋的村民,也参与到掘洞取土、水碓舂粉、淘洗陈腐、滤水炼泥中来,他们把瓷土和成品、半成品瓷泥,一起卖给了百窑村。百窑村的匠人,也晓得了脚踩辘轳、双手旋坯和模具注浆的先进工艺了;估算缩水、素烧施釉、干坯施釉、日下晒干、雨天夜晚阴干、匣钵装烧、门洞观火、色料描画,等等,也都了若指掌。

民国十一年(1922)10月,在潮州城西五六里的羊鼻岗,军队挖掘战壕,在地下1米的地方,挖到了一个小石室,石室中供奉的正是刘用、刘育那四尊青花白釉瓷佛像。专家陈万里在《从几件瓷造像谈到广东潮州窑》一文中确认:“佛像的冠发、眉睛、须鬓均描青料。”朱裕平《元代青花瓷》一书,提到:“宋代的青花瓷分别产于浙江、广东和景德镇,浙江和广东的烧制年代要早于景德镇。”潮州自古就有钴土资源,古巷、茂芝、新丰钴土的含量稍低,梅县、兴宁、平远的钴土均为富集,其矿土已能看到蓝色。专家指出:“目前已发掘的实物证明……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出产的佛像,是中国青花瓷史上的第一尊青花佛像。”

也有专家,咬文嚼字,非要抠出这批佛像的铭文字数、窑口地址、订户姓名、器件用途、工匠姓名、烧制日期,说是陶瓷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这样齐全、铭文这般字数的瓷器。专家举例,目前所知,古瓷器中,铭文最长的,要算清乾隆六年(1741),由内务府唐英监制的青花缠枝莲觚式瓶,属国宝级珍贵文物;这尊瓶的铭文,有68个字,著明监制人姓名官职、器物用途、烧制日期,但比起笔架山窑熙宁二年(1069)佛像,少了4个字,差了2项内容,晚了672年。有时候,一些古物,就是在这些常人疏于探究深研的细节上,显现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www.xing528.com)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有一个叫麦康的西人,到了福建、广东做考古学调查,他的足迹,遍及闽、粤两省的各个城镇集市、边地角落,回去后,在《亚细亚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古代窑址》一文,其中,专门介绍了在潮州笔架山考察的情况。他说:笔架山窑废弃的瓷片,分布在长1—1.5英里、宽0.5英里的地域之内,河边含有瓷片的积土层高达10—15英尺,这是在中国所见过的最大的一处古代窑址。(1英里约为1.6千米,1英尺约为30.5厘米。)

让笔架山窑进入内地国人视野的,是《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文中指出:“由笔架山东南山脚,至西北涸溪塔山脚,约四五公里均为窑址……此古窑址之正式发现,在目前乃为首次。”

让麦康料想不到的,是比他先960年,三佛齐国(今印尼)的一个番商李甫诲,足迹早已经踏到了笔架山宋窑。《宋史·三佛齐传》记载:“太平兴国五年(980)……三佛齐国蕃商李甫诲,乘船舶载香药、犀角、象牙,至海口……飘船十六日,至潮州。” 李甫诲到潮州,当然是来做贸易的,那一船香药、犀角、象牙,从海口一路走过来,倾倒了沿途港口多少倒手外贸的商人,这些,在物阜民丰、市井繁华、经济向上的大宋内地,都是紧俏货。沿路李甫诲当然会有小规模的交易,但是这批货殖,还是要留着到潮州出手,做更大的生意。

宋时的潮州“舶通瓯吴,及诸蕃国……以故殷甲邻郡”。《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宋仁宗嘉祐元年至四年(1056—1059)到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潮州的商税,从10799贯,增至30283贯,增长达180%,而全国同期,增长10.2%。商税的大幅增长,不可能仅靠街市商贩的坐店经商和摆摊设点,而是来自大笔的买进和卖出。陶瓷,可以说 ,是有宋一代,潮州最大宗的出口商品。

李甫诲卸下香料、犀角、象牙等等让宋人瞪大眼珠的时髦货物,即兴冲冲搭渡船,来到韩江对岸的白瓷窑。他心中念念不忘的,都是之前下单定制的那些青花瓷器,盘盘碗碗、杯碟壶罐、匙勺盒盏、瓶炉灯盆,还有千奇百怪的西洋动物、玩具,什么短腿垂耳的哈巴狗、翘尾抬腿的憨态狮、紧贴马颈的骑士马,还是来到窑场,自己再过过目为好。

笔架山的宋窑,还生产一种军持,这种长颈、圆腹的瓷瓶,是东南亚各地土著居民,用来装水和祭祀用的。还有一些深目高鼻的洋人造像,显然也是西人定制。日本九州北部福冈的博多港,出土了很多潮州窑白瓷,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注意,田中克子专门写了《日本福冈市博多遗址群出土潮州窑产品与外销》一文。从地下出土了一个外国窑口年代久远的外销瓷,引起了销入国学者的高度关注,这该是什么品质和销量?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潮州窑瓷器的出土地点,在海外远远不止日本一地。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巴基斯坦巴博港口遗址,阿曼索哈尔港口遗址,斯里兰卡阿努达拉普拉古都遗址,印尼勿里洞苏门答腊岛“黑石号”沉船,菲律宾棉兰老岛港口遗址、吕宋岛八打雁港口遗址、安伴冈利伯塔河口附近沉船、巴拉望岛附近沉船,泰国·曼谷城市遗址、那空是贪玛咖城市遗址、林门波港口遗址、阁孔扣印度教神庙……都大批量出土过宋代潮州窑瓷器。同时期的汝窑、均窑、定窑、官窑、哥窑,在域中声名显赫,如雷贯耳;不声不响的潮州窑,却志存高远,在海外,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李甫诲这次在笔架山窑,又定制了一批青瓷双鱼笔洗,这款笔洗,宽平折沿、弧壁、圈足、足下无釉,外壁饰一周莲瓣纹,内底模印二条头向相反,尾部上翘的鲤鱼,鲤鱼形态生动,身上有鳞,背上有鳍,注水进去,鲤鱼如在波浪中追逐嬉戏,栩栩如生。水清无色,豆青宜人,水与青绿色釉,相映交辉。1975年,在西沙北礁,意外出土了一个潮州窑青瓷双鱼笔洗,让人浮想联翩。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藏有一件北宋潮州窑人形水注,制作风格跟笔架山窑佛像相同,反映了笔架山窑人形器物外销的历史。人形器物,人形应在像与不像之间,完全不像则丑陋不堪,完全不变则又神韵全失,了无趣味,变形的尺度怎么恰到好处,极难把握。而成功了,就是无上的极品。

潮州的瓷业,其实与饮食有关,潮州菜惯摆大桌筵席,潮州人曰“大床大桌”,山珍海味,禽畜河鲜,烹炸蒸煮,煎炒焖燉,无所不用其极。那种排场上来,该用多少杯盘碗盏?汤要汤锅,匙要匙托,盘有深盘、平盘、圆盘、鱼盘,碗要分汤碗、菜碗、饭碗。菜式一定有头甜、尾甜,吃头甜、尾甜的甜碗,又要分用两个碗,不能杂了味、串了味,头甜是白果,尾甜是芋泥,抑或头甜是莲子,尾甜是白葛,它们的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清甜,有的腻甜,有的是汤品,有的是羹品,有的甜一点,有的淡一点,入嘴的口感很重要。汤匙也要另外加一支,不加汤匙,就要另上一钵清水,让用餐者洗匙。碟有格碟,分左右两格,一格酱油,一格椒盐,更多的是用6个小碟、8个小碟的,分放酱油、鱼露、辣酱、香醋、梅酱、豆酱,有时或许有一碟甜酱油,或者橘子油,或者沙茶酱,或者橙酱,或者白醋,等等。蘸料务必讲究,蚝煎蘸鱼露,丸子蘸辣酱,蒸鱼蘸豆酱,裹肉蘸梅酱,海参蘸香醋,当然,膏蟹、花蟹也是蘸香醋。蘸料内有乾坤,多有秘诀,裹肉是薄腐皮裹着精肉,下油锅炸过,吃了容易上火,梅酱性凉,中和了;海参、膏蟹胆固醇高,香醋把它解了。

天南海北,三省交界,山高水长,偏于一隅,也有一个好处,那便是远离战火,自乐其乐。秦皇汉武,征服岭南,战火燃不到这里,蛮獠啸乱,那也只是大型的聚众闹事,其余时间,潮州地界,基本平安无事。唐末黄巢起义,一把火烧了广州,他的队伍,水土不服,不敢开到潮州。倒是淮河上游的王绪,以寿州的屠户出身,起兵呼应黄巢,他的部下王潮,天不怕、地不怕,也不管水土服不服,从福建那边偷偷摸过来,于唐中和元年(881),攻取了潮州。

这些举义的人,都是有样学样,王潮在取下泉州、潮州之后,就在泉州自称刺史,后来,他的弟弟王审知接手经营闽地,更是自立为闽王。江西虔州的卢光稠,也于唐天启元年(885),聚众起义,效法黄巢,一经得手,即自称虔州刺史。唐天复二年(902),卢光稠派其兄卢光睦,翻五岭,从韶州下潮州,初战失利,卢光稠又集中兵力,大败王潮,占据潮州15年。

这两次插曲,调门不高,声音不响,都是起义军打起义军,虽然蹉跎了20多年,但是,百姓好像置身事外,无甚相干,照样闲庭信步,市肆喧阗,只是有时候在上街、言谈之际,斜瞟上一眼,看他们城头变幻大王旗。

日子安生,民心不乱,饮食,就是过日子的主题。韩愈左迁潮州,地方官员接风,喜食善饮的韩愈,在席间即饕餮得兴起。后来,韩愈把接风宴尝到的这一席正宗的潮州菜,绘声绘色地说给了好友元集虚。

这一席接风宴,规格当然颇高,除了韩愈10岁时,随兄长韩会出任韶州刺史以及自己当阳山令时吃过的蛇,其余菜品都来自海边,都是第一次见到的海鲜、水产:鲎鱼、鲜蚝、蒲鱼、石蛤、章举、马甲柱……

鲎鱼是节肢动物,左思《吴都赋》曾云:“乘鲎鼋鼍,同罛共罗。”刘逵注:“鲎,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似蟹,足悉在腹下,长五六寸。雌常负雄行,渔者取之,必得其双,故曰‘乘鲎’。”

蚝是贝壳类软体动物,唐刘恂《岭表录异》曰:“蚝,即牡蛎也。初生海岛边,如拳石,四面渐长,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每一房内,蚝肉一片,随其所生,前后大小不等。每潮来,诸蚝皆开房,伺虫蚁入,即合之。”

蒲鱼是海里边生活的鳐鱼一类,体扁平,略呈圆形或者菱形、方形,像一把蒲扇,鱼尾常呈鞭状,有毒刺。种类颇多,有黄魟、黑魟等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动》谓:“黄魟鱼,色黄无鳞,头尖,身似大槲叶,口在颔下。”

石蛤是一种蛙类动物,生活在山涧水边石缝,昼伏夜出,敏捷至极。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引祝允注曰:“《本草》注云:‘青蛙、蛙蛤、长脚、蠖子,皆虾蟆之类’。”

章举即章鱼,又名蛸、八带鱼、八爪鱼,有长腕足八枚,内侧多吸盘,体内有墨囊。《岭表录异》谓:“章举形如乌贼,以姜醋食。”《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引孙汝听曰:“章举有八脚,身上有肉如臼,亦曰章鱼。”

马甲柱,亦作马夹柱。段成式《酉阳杂俎》谓:“每月三八日,则多马夹柱。”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三谓:“玉珧柱,其甲美如瑶玉,肉柱肤寸,曰玉珧柱……退之诗谓马甲柱,是此也。” 玉珧亦名江瑶,是一种海蚌,生活于海边泥沙中,其闭壳肌作柱状,即玉珧柱,也称江瑶柱,乃海味珍品。潮州人称江瑶为“带只”,干品江瑶柱为“干贝”。

韩刺史真大手笔,“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仅仅十个字,就把宴会之隆重,菜肴之丰盛,食材之广博,告诉给世人。做潮州菜的第一道工序,也不言自喻,跃然而出:主要食材,在烹饪之前,非要呈上食客过目不可,尔后才能送入厨房烹制。否则,刚到潮州的刺史,仅凭盘中香气四溢的菜肴,如何能知道鲎像战国赵惠文王创制的帽子,蚝的外壳彼此粘结成山形,魟的全身扁平如蒲扇、有条长长的尾巴,且目在上、嘴在下呢?

潮州菜这种食材食法,实在大快人心,过口不忘。趁着口齿留香,韩愈按捺不住,迫不及待,马上草诗《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寄出。诗是五言排律共28句,唐时潮州菜的风貌,笔笔在案,历历在目。韩愈此诗大有文献价值。“初南”是刚到潮州,“食”是此次饕餮,“贻”是赠送,“元十八”是元集虚,排行第十八,“协律”是散官衔协律郎的简称。

唐元和十四年(819),居住在庐山的元集虚,应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之邀,将前往桂管(今桂林)任幕府。适逢韩愈贬任潮州,元十八奉裴行立之命,把裴行立赠韩愈的“数幅书”及“防瘴疠”的贵重好药,转给韩愈。二人因之结伴,相携南行。韩愈南下,愁眉不展,愁肠百结,心情抑郁,有元十八相伴,一路解语,心遂之宽,所以尤重此中的情谊深长。

潮州菜的可口,全在于一个“工”字,潮州人的嘴刁,也全在于好动心思。有一道“护国菜”,传说多多,版本不一,且不去管它。此菜怎么做呢?芼选番薯茎尖的嫩叶,洗净,沸水一焯,即出,再剔净嫩叶中所有的筋脉,用刀背在砧板上无数次反复锤剁,至糜烂如泥,然后用高汤煨之。高汤用料,多选用生鸡、江瑶柱、海米、香菇、南腿等。叶泥与高汤一起,加热至烫嘴,和成羹状、糊状,用白盅盛着,上面再用花蟹肉撕成细丝,沿着羹面,在右边铺洒出一条白色的太极鱼,鱼目用叶泥滴出黑睛,左边青色的叶羹,就是现成的一条青色的太极鱼,鱼目用蟹肉丝,点出白睛,这样,就成了一对天地乾坤太极鱼。虽说只是一道番薯叶,只是一种家常菜,却不知要下多少心思,要花多少工和料。

苏轼是一位名闻天下的美食家,当年人在黄冈,曾戏作《食猪肉》诗,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喫,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种以慢火、寡汤、细炖的猪肉,后来称之为“东坡肉”。

但是,善于烹饪的东坡先生,却不精通山芋的吃法。宋哲宗绍圣元年甲戌至绍圣四年丁丑(1094年10月—1098年4月),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这一个长长的官名,今天看起来很陌生,当年却挺流行,都是皇上人治治人的一个手腕。这个官衔,拆解开来,包括了三层虚实,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北宋时期,地方设路、州、县三级,其中,州又有府、州、军、监之分,比州重要的为府,比州次要的为军,广南西路建置下,具州级的有宁远军、清远军、建武军,可见,宁远军是一个行政区划,而非军队,治所曾经在广西容州;节度副使只是一个虚衔,只支给俸禄,不配给职权;有宋一代,还出台有安置法,此“安置” 不是安家置业,而是一种对高官的另类惩罚,贬到极偏远之地,还不在任所,另择地安置,孤悬在他方。

惠州之地,与潮州相连。惠州盛产山芋,当地人的吃法,与潮州却大不同,这里是生芋连皮水煮,稍凉后进食。苏轼吃不惯,又不解其他的加工做法,无奈只好敬而远之。

当其时,“潮州八贤”中,唯一的布衣、高士吴复古,号子野,听说苏东坡又遭贬,安置惠州,遂赶到惠州,租屋住了下来,与他日夕相处,古往今来、世事人心,无所不谈。吴复古是一个好食的潮州人,看到苏东坡面对山芋,一筹莫展,笑眯眯的,便把潮州人食芋的方法,向东坡演示。那一夜,苏轼转侧难眠,人情冷暖,他感受到的,是一种贴心难忘的暖。《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便是这一夜,睡下后复又起来的挑灯夜作,诗云:“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喫懒残残。”从子野的居所回到自己的居所,已经很晚了,松明油灯,古人早睡,然心中有话,不吐不快。

绍圣三年(1097)十二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又作《煨芋帖》,谓:

惠州富产芋,人食者多瘴。子野谓轼曰:“此非芋之罪也。芋当去皮,湿纸煨之火中,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饥。今惠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其发瘴固宜。”遂于除夕前两日夜间,亲煨芋两枚,以啖东坡。

吴子野的煨芋方法,实属高明,他不用炭火,而用牛粪火,可谓深得烹饪的个中三昧。牛粪虽不雅,然火力十足,特别是燃烧后余烬,仍热力均匀耐久,远胜于木炭、草灰,实煨烧食物的最佳燃料。潮俗时至今日仍有烧土“扣窑”,就是这种古风的绵延。

潮州人重饮食,民间烹制薯芋,向来争奇斗胜,各家各户,都千方百计,想尽了各种各样的食法。有的人家,把薯芋之类,埋入灶坑中、热火灰中,整个燩熟,这样捧在手中,烫手烫嘴,口感最佳;有的人家,别出心裁,将薯芋切成厚片,贴在热锅斜壁,锅底加适量井水,千万不能浸着薯芋,盖上锅盖,猛火烧锅腹,锅烫至熟,这样也别有风味;也有人家,用的是老土的蒸包子的方法,用竹屉盛着,隔水熻熟,这样省工省事,多为妇人所为;也有直接把薯芋放入生水之中,煮沸至熟,这是最无风味、口感的食法,什么味道,都流失到水里面了,“惠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就是这种食法,难怪“坚顽少味”,为东坡所不喜。

绍圣四年丁丑(1098年4月),苏东坡再一次被贬到“天涯海角”,任琼州别驾儋州安置。一家人送至徐闻,只允许小儿子苏过渡海同行。苏过诗文书画俱佳,史称“小坡”,也曾任过兵部右承务郎、颖昌府郎城县知县。后来,东坡一贬再贬,只有苏过,获准跟随父亲,一路辗转。

儋州的生活极苦,为了使父亲高兴,孝顺的苏过花样翻新,做出了一道异想天开的新菜式——玉糁羹。苏轼尝后,百感交集,赋诗并跋,跋曰:“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曰: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清。

莫将南海金薤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龙涎,乃香料名,是抹香鲸肠内之分泌物,旧说为龙所吐,非也。《香谱》云:“龙涎出大食国,其龙多蟠伏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涎浮水面,土人见乌林上异禽翔集,众鱼游泳,争噆之,则殳取焉。……能发众香,故多用之以和香焉。” 金薤脍也是一种佳肴,《大业拾遗》云:“松江鲈脍,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薤玉脍,东南之佳味也。”

苏过异想天开的新菜式玉糁羹,实则是吴复古悄悄教给苏过的潮州甜芋泥。芋泥的做法,如“护国菜”,也是粗菜细作,充满潮州人讲究的巧思。选“松”、粉的芋头,切开,有乳汁状渗出和细红纹更好,或者大小如拳头、形状像卵的芋卵,大火蒸熟,趁热,容易剥皮,晾凉之后,用苎麻织成的白苎布,包裹起来,在砧板上反复揉按,至成为膏状。然后盛入钵中,用白糖水和之,可稠可稀,再放进蒸屉,大火蒸热;也可以放一锅热油,最好是猪油,把芋泥倾进锅中,和热油一起,用锅铲搅匀,稀稠由人;最后出锅,舀入白瓷碗。有人口味重,或许还要加一小勺用猪油煎过的、香喷喷的“葱珠油”。

这种用山芋做的玉糁羹,是潮州人吴复古独创的。饶宗颐《潮州先贤像传》“吴高士复古”条曰:“及轼迁儋州,复古又与俱。轼遇赦还,复古追至清远峡。”可知苏轼“流放”期间,吴复古一直陪伴在一起,惟他和苏过,给暮年的苏轼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慰藉……

1953年到1954年,韩山师范学校和它的附属小学,在笔架山中段兴建校舍,陆续发现了4条龙窑。后来,伴随着各处基建工程的进行,在笔架山的北段、南段、中段,又先后发掘、清理了6条龙窑。在笔架山中部庄厝山发掘的龙窑,编号为10号窑,这是一座巨型的龙窑,分18段窑床,残长就达79.5米,窑床宽度3.2米,国内罕见,有专家称之为:我国已发现的历代龙窑的“群龙之首”。

笔架山中部果子厂后山发现的“龙窑”,颠覆了人们对中国瓷窑的认知,这座编号为4号窑的瓷窑,是一座阶级窑,亦称阶梯窑。中国阶梯窑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福建德化出土的明代阶梯窑;又有人根据在德化发现的元代古窑,认为它就是龙窑和阶梯窑的过渡形式。阶梯窑从中国首先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因此有日本学者认为,德化阶梯窑是日本“串窑”的始祖。笔架山4号窑的发现,证明潮州早在北宋就已经在使用阶梯窑了,所以专家称:“中国阶梯窑的起源应在潮州而不是德化。”

有一件笔架山出土的瓷器,小小的,稍不留意就会给它溜走了。只有有心人才会对它反复端详,反复揣摩,生出兴趣。这是一块直径只有6.5厘米、厚0.8厘米的圆形青白瓷片,完整。正面用青花居中竖书楷体“封用”字样,背面分两行竖写楷书“大观、山雨、茗茶”。大观(1107—1110)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也许那时候,工匠们正在制作用于瓶口、壶口特殊“封用”的青白瓷片,山雨骤来,品茗的想法悠然而生,顺手抄笔,记录下来;也许,是山雨不期而至,匠人们歇下手头的工作,围在一起品茗避雨;也许,是山雨初霁,匠工想起了刚才师娘雨前送来的香茗,齿颊留香。今日,这块瓷片,就成为了宋代潮州工匠们日常作息、作坊生活,以及民间茶事盛行的一个物证。

在大宋319年的岁月中,笔架山窑烧瓷无数。有专家算过,以一座窑一年烧窑4次计,这个窑场,每年可烧成瓷器6200万件。窑炉生火,虽然次第错开,但是,可以想见,当年,夜幕降临之后,笔架山窑的窑火,仍然映得潮州夜空,熠熠生辉,生动无比。

后来,蒙古铁骑南来,声威赫赫,气势汹汹,匠人心寒胆怯,星散四去,往高陂、茶阳,往三饶、新丰、饶洋,往大山更深处……也有一脉,往西面枫溪,蛰伏下来。屹立东南300余年的笔架山窑,遂中落矣。

手抄本《韩山许氏族谱》,载其事甚详,谱曰:当元兵来潮,韩山前后,颇遭蹂躏,居民星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