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艺术史中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

宁夏艺术史中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歌舞剧《鸟儿审判会》较好地把握了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适应时代思想,适应儿童心理,艺术特色鲜明,饶有趣味,富于感情。《牧羊曲》获宁夏第二届文艺评奖剧本奖。该剧由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历时三年打造,为表现宁夏文化特色、代表宁夏文化形象的文艺作品。

宁夏艺术史中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

歌舞剧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宁夏戏剧舞台具有代表性。《塞上星火》标志着宁夏已具备创作大型歌剧作品的能力,《马五哥与尕豆妹》《沙枣飘香》《曼苏尔》等歌剧把宁夏地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在其中,受到观众欢迎和肯定。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中期,宁夏歌舞团上演的《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歌剧风靡全国,其反抗旧社会、旧制度的思想性强烈,反映了人民获得解放的普遍心声,很受观众欢迎。突出地域性和群众性的《领结婚证书》《大庆功》《三百大洋》《大家欢喜》《光荣军属》《血肉相连》等秧歌剧更是紧跟时代步伐,流露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气象和新变化。

20世纪70年代,除宁夏歌舞团的歌剧持续活跃于宁夏舞台,银川文化馆的歌剧《急走红柳湾》《杨柳曲》《黄河风雪夜》《枸杞红艳艳》,银川工具厂的歌剧《红工医》,银川建材厂的歌剧《出炉之前》,银川轻工局的歌剧《门坎》,“五七”干校的歌舞剧《红军帽》等,被评为宁夏优秀节目。银川市文工团深入基层慰问演出的歌剧《看看咱们的边防站》《抗日战歌组舞》等作品也活跃着宁夏戏剧舞台。20世纪80年代,宁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歌舞剧艺术美学观念、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经历了一场程度不同的变革。代表性作品有歌剧《马五哥与尕豆妹》《沙枣飘香》《曼苏尔》《鸟儿审判会》《牧羊曲》及三卷乐舞《漠海羌笛》等,其中一些曾多次代表宁夏参加历届中国艺术节、西北音乐周及1994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的展演,并数十次在全国获奖。此外,音乐剧《中秋月》和小歌剧《普查之前》《投出招亲》等作品也以繁花似锦的姿态出现。这些歌舞剧在演员的服饰、语言、音乐曲调、舞蹈、舞台道具等方面,把宁夏地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在其中,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又感到亲切自然。

《马五哥与尕豆妹》编剧马治中,1943年生,宁夏吴忠人。1980年,根据民间叙事长诗创作了同名歌剧六场,获宁夏第一届文艺评奖剧本奖。该作品通过马五哥和尕豆的爱情悲剧揭露了中国社会数千年封建礼教的本质,是运用西洋歌剧表现手法创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剧中,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唱词充满诗性的浪漫,如《序歌》的唱段:“花儿浸透血和泪,一字字牵动心肺,月夜中唤来重相会哟,诉一诉心中的苦水。”《第一场》的唱段:“翅膀不练飞不过高峰,莫要把山鹰关在鸟笼,不放草场长不了脂膘哟,莫要把羊羔锁在圈棚。”这部歌剧在唱词上借鉴了民间诗歌的表现形式,为民族歌剧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民族歌剧作品。《曼苏尔》是编剧张宗灿的代表作。张宗灿曾为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长期在宁夏歌舞团从事剧本创作,其作品还有《汉宫秋月》《漠海羌笛》《花儿四季》《九州新月》《塞上春潮》《长河大漠风》等二十余部。《曼苏尔》源于宁夏吴忠民间传奇人物曼苏尔的故事。1979年,西吉县文工队花儿剧《曼苏尔与东海公主》参加全区会演,引起轰动。张宗灿将此剧移植为歌剧《曼苏尔》,获宁夏第一届文艺评奖剧本奖。该剧进京汇报演出,中央电视台全剧录像并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进行了实况转播。《鸟儿审判会》编剧滕新华北京人,曾就职于银川市文工团。儿童歌舞剧《鸟儿审判会》较好地把握了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适应时代思想,适应儿童心理,艺术特色鲜明,饶有趣味,富于感情。1982年,参加全国儿童剧调演获录像表演奖,获宁夏第二届文艺评奖剧本奖。《牧羊曲》编剧王湛,曾发表说唱剧本《雨夜送亲人》、歌剧《牧羊曲》等。《牧羊曲》获宁夏第二届文艺评奖剧本奖。《沙枣飘香》编剧高维庆、陈玉麟,获宁夏第一届文艺评奖剧本奖。

20世纪90年代后的宁夏歌舞剧,表现题材和内容在继承民族传统和突出现代性、现实性方面有新的探索,成果喜人。1992年,西吉县文工团大型花儿歌舞剧《花儿四季》赴京演出,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见。同年,该剧的部分节目去日本演出,弘扬了我国民族文化艺术。1996年,以宁夏歌舞团为主组建的中国艺术团,代表国家随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出访朝鲜,参加了第十四届平壤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盛大演出活动,获得多项奖项,并被授予团体金奖。

除上述作品,重要的戏剧作品还有苗培本的《青盐恨》,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题材剧本孔雀奖铜奖、宁夏第五届文艺评奖特别奖;赵孟祥的《红氍毹传奇》,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题材剧本创作银奖、宁夏第五届文艺评奖特别奖;郑于骥、郑德正的《龙占海》发表于《宁夏戏剧》1981年第2期,获宁夏第三届文艺评奖一等奖。还有卯家琪的《龟兔赛跑新篇》,陈津龙的《骄傲的“0”》,杨可望的《爱与害》,李相博的《生命的暖流》,赵孟祥的《万众一心除四害》,白永超的《喜气洋洋》《拨动吧,心弦》,张弛、丁楚章、王斌华的《中秋月》,韩国栋的《回汉支队》,石天、姬崇恭、张宏勋的《清宫恨》,赵千里、戴笠人的《成双成对》,杨炳生的《双接爹》等,在宁夏历届文艺评奖中较为突出。这些作品视角独特,反映地域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风貌,均为宁夏戏剧的上乘之作,彰显了宁夏戏剧作家取得的成就。

花儿剧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宁夏流传,逐渐向戏曲和音乐剧两个方向发展。花儿剧不仅具有花儿韵律和谐、比兴丰富、运用方言的特点,还具有事件冲突、人物形象、情节丰富的戏剧感人效果。尤其是歌舞剧的创作,更加注重借鉴吸纳花儿元素,丰富了宁夏的戏剧舞台,对歌舞剧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www.xing528.com)

21世纪以来,宁夏歌舞剧的创作演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及西部风格,在西北地区和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深受中外观众的好评,具有代表性的歌舞剧有《花儿》《花儿与号手》等。

《花儿》首演于2009年,编剧张宗灿,总导演张继钢,执行编导丁颖,作曲赵季平,舞美设计鞠毅,服装设计宋立,出品人范晋国。该剧由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历时三年打造,为表现宁夏文化特色、代表宁夏文化形象的文艺作品。全剧由“花儿开了”“花儿俊了”“花儿黄了”“花儿红了”“花儿谢了”及尾声“永远的花儿”组成。该剧以缤纷的想象和浪漫的表达,将宁夏花儿、舞蹈和浪漫故事融于一体,讲述了黄土高原上一个关于生命价值、执着爱情的故事。该剧有诸多亮点:一是以拟人化方式表演舞蹈,反映人与羊和谐相处;二是舞剧始终贯穿爱情主题,感情色彩很浓,大力表现羊哥与花儿姑娘人性美的一面;三是舞美,借用现代技术制作成的360度大转台,加上染色灯、图案灯和全国最先进的LED视屏,让舞台的山崖、风、花树等场景产生立体感,而且转换得非常快,令观众耳目一新,在全国是首创;四是舞剧有很高的起点和艺术水准,是西北地区继《大漠敦煌》《丝路花雨》之后的又一部力作。2003年,《花儿》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截至2017年,该剧已在北京、上海、福建、浙江、陕西、甘肃等地演出150余场,应邀出访了韩国、马尔代夫、塞舌尔、土耳其等国。

《花儿与号手》2018年首演,编剧李春喜、冯静、张宗灿,艺术总监范晋国,出品人陈丽云。区内外著名专家王晓鹰、李春喜、温中甲、信洪海、刘科栋等群策群力,为该音乐剧提供质量保证。该剧是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音乐剧,系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该剧以现代音乐剧理念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突出时代元素,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克服国内音乐剧普遍存在的“话剧+唱+舞”的弊端,通过多维度艺术创新彰显音乐剧独有品质,积极强调音乐剧人物形象多样化特征,力求声乐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的和谐统一,是一部充满民族文化内涵,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音乐剧作品。该剧是以红军长征路过六盘山为背景创作的音乐剧,长征途中红军小号手李瑞金因战斗负伤,在六盘山区民歌手花儿家养伤。被国民党马家军发现后,为保护李瑞金,花儿与马家军奋力周旋直至献出生命。音乐剧由“收留”“智救”“教唱”“较量”“诉情”“落花”六场构成,展现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历程,歌颂了花儿的纯朴无华和各族人民的正义精神。

此外,西吉县文工团创作的大型现代花儿歌舞剧《大移民》2012年首演于西吉县体育场。该剧讴歌了移民工程的历史伟绩,真实反映了大山深处广大群众走出困境、迈向新生的喜悦心情,描绘了一幅山区家庭从贫瘠走向富裕、从困苦走向幸福的动人画卷。花儿歌舞剧《王洛宾的花儿情》《大山的女儿》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由中卫市歌舞团首演于宁夏人民剧院。《王洛宾的花儿情》以“西部歌王”王洛宾当年赴西部采风巧遇五朵梅为背景,记录他挖掘花儿的故事。《大山的女儿》讲述以马素珍为代表的群众,实施移风易俗,致力于教育扶贫、技术扶贫,走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幸福路,是弘扬新风尚、倡导婚俗节俭的优秀剧目。

总之,21世纪以来,宁夏歌舞剧以大型歌舞剧为主,量少质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任,以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为主题,通过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花儿歌舞表演,展示了绚丽的塞上之花,向国内观众传播塞上江南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