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联大简史:揭示国立西北工学院的概貌

西北联大简史:揭示国立西北工学院的概貌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立西北工学院相继有陕南城固、咸阳、西安三处办学地址。其教职员、学生、院产等均为西北联大工学院等三院校原师生和财产,包括全部学生成绩、设备、文卷等。其中赖琏任西北工学院院长任内,于1942 年春至1943 年12 月,一身两职,同时兼任西北大学校长。表4—11939 年度全国高校工学科系设置续表4—1表4—1 表明,国立西北工学院为战时我国大后方唯一的综合性工科独立学院,以及科系设置最为齐全的工学院。

西北联大简史:揭示国立西北工学院的概貌

国立西北工学院相继有陕南城固咸阳、西安三处办学地址

抗战时期,教育部初定设于甘肃岷县或天水,但实际上一直以在西北联大借用的意大利天主教堂之一部做院址,即汉中城固县东南部的古路坝天主教堂(今城固县城南12 公里处董家营乡古路坝村)。初与联大文理教工分院(地理系、体育系、高中部)共处古路坝,1938 年11 月10 日筹备委员会自城固考院联大校本部迁古路坝院址办公,为工学院独有。古路坝西北距汉中35 公里,而宝鸡到南郑有西北公路,由成都到南郑有川陕公路,由天水至南郑有天双公路,由南郑至城固有汉白公路。院本部设于古路坝,二、三、四年级学生在此,分院设于七星寺(距城固县城5 公里),专收一年级及先修班学生。古路坝除利用天主教堂房屋外,另建宿舍数十间,七星寺除利用全部寺庙外,另建宿舍教室及膳厕10 余幢,勉强敷用。七星寺四周是平川一片,阡陌纵横,溪水常流,背后遥望斗山,青山绿水使人醒目,斜眺天台,令人有出世之感。古路坝一带地旷人稀,远离城镇,偏于一隅,又不易被敌机轰炸,因此是个学习的好地方。古路坝有座教堂,是意大利传教士设计的,周围的田产又差不多都是教产,连居民也大都是天主教徒,那巍峨的西式建筑,点缀在这四周的青翠林木中,阵阵的钟声,荡漾在山重水复之中,到像是世外的桃源。“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抗战胜利后,教育部于1946 年3 月指定西安为西工校址,但因西安军政机关林立,迁回单位众多,以致房屋奇荒,欲觅可容纳2 000 人的校址,难度颇大。西工派人奔走月余,仅在西安市早慈巷(今儿童公园东墙外)省立一中南院觅得200 余间房屋。适逢资源委员会咸阳北郊酒精厂奉令结束,有厂房300 余间,又在其300 亩空地新建560 间宿舍、饭厅等,遂于1946 年6 月迁咸阳,至1947 年底开始上课。[2]同时,在西安早慈巷设立分院。

在城固时,李书田初任筹备主任,胡庶华、张清涟、王文华、张贻惠、张北海、雷宝华为筹备委员。1938 年11 月10 日筹备委员会迁古路坝院址办公。筹备期间有学生600 余人。全院分土木、矿冶、机械、电械、纺织化学水利航空工程及工业管理九学系。

1939 年2 月,部令以本院筹备完竣,于是撤销筹备委员会,聘原焦作工学院校董、北洋工学院校友秦瑜任院长,在秦院长未到院前,聘赖琏代理。3 月1 日,赖代院长偕曾养甫由渝到广元,着本院留广一部学生回城固,暂择龙头镇、七星寺两处分地上课。3 月16 日,赖代院长宣誓就职,同日开学。5 月中,充实工科研究所暨工程学术推广部,俾对工程学科多作高深研讨,并辅助西北生产事业之进程。7 月秦院长留欧未返,教育部正式聘赖琏为院长。8 月21 日,分地上课学生全体返院,同时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毕业生共144 人,计土木系65 人,矿冶系21 人,机械系13 人,航空系12 人,电机系20 人,化工系6 人,纺织系7 人。12 月23 日,由院系会议修正组织大纲,订定各项章则,而法规乃具。1940 年元月,呈奉教育部指令,以1938 年7 月27 日部令饬合并改组,定为成立纪念日。

学院设院长一人,院长办公室设秘书、助理员各一人,分设教务、训导、总务三处及会计室。教务处设主任一人,体育组及卫生室,各置主任一人,分设注册组、仪器组、出版组及图书馆,各置主任一人,组员、馆员、教务员、助理员、书记各若干人。训导组设主任一人,分设生活指导组、军事管理组,组员、训导员、军事教官、军事助教、医士、护士、司药、书记各若干人。总务处设主任一人,分文书组、出纳组、庶务组,各置主任一人,组员、事务员、助理员、书记各若干人,会计室设主任一人,佐理员、事务员、书记各若干人。此外分设:迁运、建筑、编译、审查学生贷金、审查学生公费各种委员会,各设委员若干人。总干事一人。1942 年时,图书馆有15 177 册,内借自焦工者13 101 册,余系北工、平工、东工所移交及该院所购入。另有测量仪器室、矿冶陈列室、化学实验室、电信实习室、机械系实习工厂等,还有两架旧飞机供航空系实习。

赖琏、潘承孝相继任院长。教育部附发的西工改组办法规定了其经费的三个来源:一是以西北联大工学院实支经费266 400 元充为其经费;二是以焦作工学院的教育部补助费实支31 500 元及原有学院经费移充为其设备费及迁移费;三是以中英庚款会补助西北联大工学院设备费原额89 000元移充为其设备费。其教职员、学生、院产等均为西北联大工学院等三院校原师生和财产,包括全部学生成绩、设备、文卷等。

1938 年度,添建师生宿舍90 余间,复添建学生浴室等。

1938 年12 月11 日开始上课。1939 年2 月,教育部撤销筹备委员会,最终聘赖琏为院长。8 月21 日第一届144 名学生毕业,1939 年度第二学期毕业143 人,这两届学生的大部分学业应在西安临大和西北联大完成。至1939 年6 月,有教职员159 人,学生共计828 人(含正式生811 人,研究生1 人,借读生10 人,特别生7 人)。

至1946 年,共毕业学生233 人,按教育部学位授予法,授予学士学位。抗战胜利后的1946 年3 月,西工迁至陕西咸阳。

西工在联大时即成立有工科研究所,1939 年又成立矿冶研究所。其中矿冶研究所分设采矿冶金、应用地质三组,先后招收研究生46 人,研究期限两年。开设有外国语(德、法、俄)、高等数学、高等金属矿床开掘法、采矿术、物理冶金学、高等冶铁学等40 余门必修课和选修课程。(www.xing528.com)

西工与西大等西北五校关系极为紧密,一度甚至两校共有一个校长。其中赖琏任西北工学院院长任内,于1942 年春至1943 年12 月,一身两职,同时兼任西北大学校长。直到1943 年底潘承孝继任西工院长后,教育部始准予他辞去西工院长兼职。

表4—1 1939 年度全国高校工学科系设置

续表4—1

表4—1 表明,国立西北工学院为战时我国大后方唯一的综合性工科独立学院,以及科系设置最为齐全的工学院。其所设航空工程系全国仅有3 所高校(还有中央大学、西南联大),其所设纺织工程系及稍后所设工业管理系均为全国唯一。

北洋工学院显然为国立西北工学院的主体之一。其迁陕教授,土木工程有周宗莲、刘德润;水利工程有李书田;矿冶工程有魏寿昆、雷祚雯;机械工程有李廷奎、何绪缵、李酉山(属于北洋、平工两校);电机工程有刘锡瑛、王翰辰,青年教师有王钦仁;化学工程有萧连波(属北洋和平工两校)等。据《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的统计,在西北工学院的北洋教师有296 人。[3]

北平大学工学院形成于1928 年,由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设机械、电机、矿冶、应化4 科)、1912 年的高等工业学校(旋改称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增设机织科,1916 年设立机织厂)、1922 年的国立北京工业大学(增设土木工程科,1923 年建成一座飞机场)、1927 年的京师大学校工科发展而来。自1928 年,相继由俞同奎(1876—1962)、颜德庆(1878—1942)、王季绪(1881—1951)、胡仁源(1883—1942)、程干云(1890—1968)、孙国封(1890—1936)、徐诵明(1890—1991)、张贻惠(1886—1946)任院长。至1934 年,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机织工程系、应用化学系等四系。其主要建筑和设备多数由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所遗留,民国建立后有大量增加。其电机工程学系有机械仪器416 件;机械工程学系有机器仪器和工具1 251 件;应用化学系有机械仪器标本2 192 件;机织学系共有机器仪器873 件。全院共有机器、仪器3 868 件。张贻惠院长任内添设了造纸机、喷色机、燃机等设备。由此可见,其已具相当规模。北平大学工学院西迁入陕的有院长张贻惠,教授有机械系有潘承孝、王季绪、李酉山、郭鸿文;电机系有余谦六;纺织系有张佶、张汉文、崔玉田;应用化学系有虞宏正、萧连波、方乘等。

德国柏林大学为蓝本的东北大学工学院,以东北现代工业的缩影著称,也是当时设备最为先进的工程教育基地,仅其附设工厂即下属10 个分厂,占地数百亩,投资170 万银圆,年获利300 余万银圆,故具有相当的基础。梁思成于此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建筑系。

私立焦作工学院为我国最早的矿冶大学,也是当时唯一的私立工科院校。私立焦作工学院与国立高校合并,使其矿冶学府鼻祖的特色和其完整地、有计划地搬迁所保存的图书仪器设备,成为新联合体设备的重要补充,不啻雪中送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