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创新进展

设计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创新进展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繁荣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不对等,与我们设计学科的研究及教学在西方范式的影响下,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有一定关系。设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应在研究我国设计艺术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设计产业发展的环境变迁,以创新意识为培养要求,提高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设计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设计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创新进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以及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为设计人才的实践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要求设计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反思,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转向内涵建设及发展,回归到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轨道上来。近几年来,各界对设计艺术教育内涵式建设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调整设计教育学科专业设置

面对内涵式发展的历史使命,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反思,首先集中在学科专业目录的梳理和调整上。2012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上升为第13个学科门类,设计学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九个专业: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此外还有一个特设专业为艺术与科技

此次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沿用15年的“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名称,修正了1998年学科目录中专业设置过宽的问题,重新按行业划分专业,为各高校设计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了可供参照的范本。更为重要的是,“工艺美术”回归设计领域,这不仅仅是专业目录的调整或专业名称的回归,而是对工艺美术价值的再认识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提升。在专业设置上,此次专业目录调整更注重体现设计艺术交叉性与跨学科的学科特征,如环境设计专业在初期偏重技术应用特点更显著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装饰专业,到后来突出“艺术”化特征的环境艺术专业,直至2012年环境设计专业强调艺术与科技并重,专业定位更加多样。此外,在本次专业目录调整中,“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与科技”等既独具特色又紧跟时代步伐的新专业的设立,突出体现了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密切关联。

(二)技能型教育与创新型教育培养目标的并重

从社会发展状况看,培养适应经济文化建设,引领健康、文明、和谐生活方式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设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考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看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创造性,能不能成为面向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要求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从传统技能型教育向技能型与创新型并重的教育目标转变。

从知识接受角度看,传统技能型教育是一种经验式教育,是点到点的线性积累方式,注重设计技能训练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以学生掌握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手段等为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创新型教育则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侧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意识,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决策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

从知识传授角度看,传统技能型教育强调学生被动地掌握设计的过程,进而达到对设计整体经验的把握,教师带有明显的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创新型设计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传授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教学重心从被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转向主动的知识引导、综合和创新。时代发展趋势决定了设计艺术领域的教师不再是单一功能的职业角色,在首先是一位教师的基础上,将设计师、学者、社会学家及营销管理者等的相关素质集于自身,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

(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变革

如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设计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急剧增长,但与繁荣的社会发展相比,设计艺术人才的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差强人意,设计作品的原创性不足,设计的“中国范式”还未形成。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繁荣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不对等,与我们设计学科的研究及教学在西方范式的影响下,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有一定关系。完全西化的设计思维及方法论体系导致了设计师对传统工艺资源的解读障碍,设计创作中缺失了原创性,导致了中国设计不能很好地服务中国民众和在国际上的低辨识度。设计艺术因其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化特征,设计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度,设计艺术服务民生终极目标,是设计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正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设计创意的灵感和源泉,成为深化中国主体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在设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中,应该充分利用相关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工艺文化的魅力,发掘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历史价值,并对中国传统工艺进行有效的借鉴和再创造,使其真正成为现代设计创新意识提高的动力和灵感源泉之一,使设计不仅是为民生的设计,也是中国文化可辨识的特征。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部分院校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在突出传统工艺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另一个变化趋势是从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口考虑,在课程及教学内容调整中突出设计人才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现代设计是在现代生活方式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应当与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相协调,适应或引导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审美观念乃至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等,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设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应在研究我国设计艺术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设计产业发展的环境变迁,以创新意识为培养要求,提高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设计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各高校设计教育普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注重学生创意能力、表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各院校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探索形成了“工作室教学”“项目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假期课堂”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赛项目、企业项目或虚拟设计项目,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院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将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面向社会人才需求的开放式教学,强化理论基础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多面培养,力图拉近教学与社会、市场、职业岗位的距离,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随着中国设计艺术产业的发展,设计艺术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对于设计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目前高等院校设计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设计人才在文化素养、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设计沟通等多方面加强能力提升,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同时探索新的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助于实现传统设计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新形势下设计艺术教育的积极探索,需要一个不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设计艺术教育的科学、健康和良性发展。

【注释】

[1]张悦译注:《韩非子》,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页。

[2]承载译注:《历代名画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2页。

[3]仇利萍校注:《国语通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53页。

[4]曾亦、陈文嫣注:《礼记》,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第276页。(www.xing528.com)

[5]闻人军:《考工记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6][明]徐三重:《明善全编·家则》,见赵忠心编:《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7][宋]蔡绦撰:《铁围山丛谈》,见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63页。

[8][宋]吴自牧著,符均、张社国校注:《梦粱录·卷十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9][宋]吴自牧著,符均、张社国校注:《梦粱录·卷十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10]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上海中华书局1940年版,第162页。

[11]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上海:中华书局1940年版,第162页。

[12]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13][清]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14]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15]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16]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17]庞薰琹:《论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中国设计教育40年——经验与模式文献选集》,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7页。

[18]张道一:《图案与图案教学》,《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2年第10期。

[19]张道一:《图案与图案教学》,《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2年第10期。

[20]张所家:《形态、技术、情感——立体构成教学断想》,《新美术》1984年第9期。

[21]谢燕淞:《立体构成教学随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7年版,第55页。

[22]庞薰琹:《论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中国设计教育40年——经验与模式文献选集》,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