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景园林艺术与林业保护:现代造景手法

风景园林艺术与林业保护:现代造景手法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就景在园林绿地中的地位、作用和欣赏要求,将造景的手法分述如下。把主景安置在渐层和级进的顶点,将主景步步引向高潮,是强调主景和提高主景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处理手法。借景是极为重要的造景手段。《园冶》卷二、六“借景”专题篇中,把借景之法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五种手法。

风景园林艺术与林业保护:现代造景手法

造景,即人为地在园林绿地创造一种既符合一定使用功能又有一定意境的景区。人工造景要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规模,因地制宜地运用园林绿地构图的基本规律去规划设计。

现就景在园林绿地中的地位、作用和欣赏要求,将造景的手法分述如下。

(一)主景与配景

景无论大小均有主景与配景之分,在园林绿地中能起到控制作用的景叫“主景”,它是整个园林绿地的核心、重点,往往呈现主要的使用功能或主题,是全园视线控制的焦点。风景园林的主景,按其所处空间的范围不同,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指整个园子的主景,一个是指园子中由于被园林要素分割的局部空间的主景。以颐和园为例,前者全园的主景是佛香阁排云殿一组建筑,后者如谐趣园的主景是涵远堂。配景起衬托作用,可使主景突出,像绿叶“扶”红花一样,在同一空间范围内,许多位置、角度可以欣赏主景,而处在主景之中,此空间范围内的一切配景,又成为观赏的主要对景,所以主景与配景是相得益彰的。例如,北海公园白塔即为主景。[3]

不同景区之间、不同景点之间、不同空间之间均应有主有次,重点突出。主景需给予突出才容易被人发现和记忆。从视知觉理论来看,也就是视觉强化的过程,即使物象在一般基调之中有所突破,有所变化,从而构成视觉的聚集力,使之突出重点以统率全局。突出主景的方法如下。

1.主体升高

主景主体升高,相对地使视点降低,看主景要仰视,一般可取得以简洁明朗的蓝天远山为背景,使主体的造型突出、轮廓鲜明,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例如,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塑、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杭州花港观鱼牡丹亭

2.面阳朝向

指屋宇建筑的朝向,以南为好。因我国地处北半球,南向的屋宇条件优越,对其他风景园林景物来说也是重要的,山石、花木南向,有良好的光照和生长条件,各处景物显得光亮,富有生气,生动活泼。例如,天坛公园祈年殿、谐趣园中的建筑。

3.运用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

主景前方两侧常常进行配置,以强调陪衬主景,对称体形成的对称轴称中轴线,主景总是布置在中轴线的终点,否则也会感到这条轴线没有终结。此外主景常布置在园林纵横轴线的相交点,或放射轴线的焦点或风景透视线的焦点上。例如,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凡尔赛宫阿波罗泉池。

4.动势向心

一般四面环抱的空间,如水面、广场、庭院等,周围次要的景色往往具有动势,趋向于一个视线的焦点,主景宜布置在这个焦点上,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此外,我国西湖周围的建筑布置都是向湖心的,因此,这些风景点的动势集中中心便是西湖中央的主景——孤山,便成了“众望所归”的构图中心。由于力感作用,在视觉力场中会出现一个平衡中心,对控制全局及均衡稳定感起决定作用。把重要的内容布置在平衡中心的位置,容易突出重点。

5.空间构图的重心

主景布置在构图的重心处。规则式园林构图,主景常居于几何中心,如西方古典林内的喷泉。而自然式园林构图,主景常布置在自然重心上,如中国传统假山园,主峰切忌居中,就是主峰不设在构图的几何中心,而有所偏,但必须布置在自然空间的重心上,四周景物要与其配合。

6.渐变法

在园林景物的布局上,采取渐变的方法,从低到高,逐步升级,由次景到主景,级级引人入胜。

颐和园佛香阁建筑群,游人到达排云门时,看到佛香阁的仰角为28°,上升九十台石级到达排云殿后看到佛香阁时的仰角为49°,石级再上升一百一十四台到德辉殿后,看佛香阁时的仰角为62°,游人与对象之间视觉关系步步紧张,佛香阁主体建筑的雄伟感随着视角的变化而步步上升。

把主景安置在渐层和级进的顶点,将主景步步引向高潮,是强调主景和提高主景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处理手法。此外,空间的一重更进一重,所谓“园中有园,湖中有湖”的层层引人入胜,也是渐进的手法。例如,杭州的三潭印月,为湖中有湖,岛中有岛;颐和园的谐趣园为园中有园等。

综上所述,主景是强调的对象,为了达到此目的,一般在体量、形状、色彩、质地及位置上都被突出,为了对比,一般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的手法突出主景。但有时主景也不一定体量都很大、很高,在特殊条件下低在高处,小在大处也能取胜,成为主景,如长白山天池就是低在高处的主景。

(二)近景、中景、全景与远景

景色就空间距离层次而言有近景、中景、全景与远景。近景是近视范围较小的单独风景;中景是目视所及范围的景致;全景是相当于一定区域范围的总景色;远景是辽阔空间伸向远处的景致,相当于一个较大范围的景色,远景可以作为风景园林开阔处瞭望的景色,也可以作为登高处鸟瞰全景的背景。山地远景的轮廓称轮廓景,晨昏和阴雨天的天际线起伏称为蒙景。合理的安排前景、中景与背景,可以加深景的画面,富有层次感,使人获得深远的感受。

前景、中景、远景不一定都具备,要视造景要求而定,如景观效果要开朗广阔、气势宏伟,前景就可不要,只要简洁背景烘托主题即可。

有的景观景深的绝对透视距离很大,由于缺乏层次,在感觉上平淡而缺乏深度感;如果景区的绝对透视距离并不大,但若有层次结构,可引起空间深远感,加强风景的艺术魅力,如杭州“三潭印月”多层次景观。

并不是所有的景物都需要有层次处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需要开朗景观,则层次宜少或无层次,如大草坪交通绿岛的绿化设计。

(三)借景

根据造景的需要,将园内视线所及的园外景色有意识地组织到园内进行欣赏,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称借景,“借”也是“造”。借景是极为重要的造景手段。《园冶》卷二、六“借景”专题篇中,把借景之法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五种手法。“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说明借景除借园外景物,以丰富园内景观,增加层次和扩大空间感外,园内景物也可以相互因借。但究其实质,实为园内外和园内各空间景观的相互渗透或互为对景和相互烘托的关系。借景要达到“精”和“巧”的要求,使借来的景色同本园空间的气氛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园内园外相互呼应汇成一片。

借景能使可视空间扩大到目力所及的任何地方,在不耗费人工财力,不占园内用地的情况下,极大地丰富风景园林景观。借景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按景的距离、时间、角度等,可分以下几种。

1.远借

就是借取园外远景,把园外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景物可以是山、是水、是树木、建筑等。所借的园外远景通常要有一定高度,以保证不受园边墙、树、山石的遮挡。有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常在园内高处设置高台或建筑。远借虽然对观赏者和被观赏者所处的高度有一定要求,但产生的仍是平视效果,与仰借、俯借有较大的差别。

2.邻借(近借)

就是把园林周围相邻的景物引入视线之中,将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临借对景物的高度要求不严格,低洼之地也可被借。周围环境是邻借的依据,周围景物,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利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例如,现代茶室采用落地玻璃墙邻借墙外景观;避暑山庄邻借周围的“八庙”;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而邻园有河,则沿河做假山、驳岸和复廊,不设封闭围墙,从园内透过漏窗可领略园外河中景色,园外隔河与漏窗也可望园内,园内园外融为一体,就是很好的一例。

3.仰借

利用仰视所借之景观,借居高之景物,以园外高处景物作为借景。仰借之景物常为山峰、瀑布、高阁、高塔之类。例如,北海可借附近景山万春亭。仰借视角过大时易产生疲劳感,附近应有休息设施。

4.俯借

与仰借相反,是由高向低利用俯视所借之景物。许多远借也是俯借,登高才能远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就是俯借。所借之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万春亭可借北海之内景物,六和塔可借钱塘江宽广曲折的水景,前举避暑山庄之借外八庙也是俯借。此外,现如今著名旅游景点借珍珠滩、黄龙五彩池景观亦是俯借。俯借给人的感受也很深刻,但常使人“趋边性”,应在边界处设置铁索、护栏、墙壁等保护措施。

5.应时而借

利用一年四季、一日之时,由大自然的变化和景物的配合而成。如以一日来说,日出朝霞,晓星夜月,以一年四季来说,春光明媚,夏日原野,秋天丽日,冬日冰雪。就是植物也随季节转换,如春天的百花争艳,夏天的树荫覆盖,秋天的层林尽染,冬天的树木姿态。这些都是应时而借的意境素材,许多名景都是应时而借成名的,如“琼岛春荫”“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南山积雪”“卢沟晓月”等。

(1)借时。一天之内的晨昏明暗变化可以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节律,如江苏扬州五亭桥;颐和园由前山去谐趣园的路上有一关城,其东称“紫气东来”,其西为“赤城霞起”;传说老子骑牛过潼关时,宛如霞光普照。建筑朝向一旦不好就要用人文自然景观加以弥补。夕佳楼是颐和园中的另一个例子,它位于“宜芸馆”西侧,黄昏阳光强烈,环境条件并不好(有人称之为“西晒楼”)。为此,在院中叠石时采用含有氧化铁成分的房山石,其新者橙红,旧者橙黄,从西侧楼上看,黄昏下的石峰在阳光的照射下,有“夕阳一抹金”的效果。院内种植国槐供鸟类栖息,楼西为水面,长满荷花。有对联曰:“隔夜晚莺藏谷口,唼花雏鸭聚塘坳”,分写楼两边假山谷口的安静和池塘荷旁的声响,达到了陶渊明原诗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要求。

避暑山庄西岭晨霞同样面西而立,却是赏朝阳射于西岭之上的景色而非晚霞辉映的效果。“锤峰落照”“清晖亭”“瞩朝霞”等都是朝东的建筑,可以欣赏到棒槌山、蛤蟆石、罗汉山的剪影效果。其中“锤峰落照”主要供东望夕阳余晕照射下光彩夺目的磐锤峰。由此可见,赏景不应为建筑所左右,朝向可以东西向,甚至南北倒座,可以面东而赏夕阳,也可以面西而赏朝霞,宜视周围环境而定。香山有霞标石壁,苏州街旁有寅辉,均是“借时”之作。

(2)借天。天气的变化常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国外很多现代园林内不设亭廊等遮蔽设施,认为受些风吹雨打反而更有意味。泰山斩云剑、避暑山庄的南山积雪,都是对天时变化的欣赏,较为稳定,易于安排的天气变化要数四季的更替了。东晋王威曾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陆机《文赋》里也写到“遵四时之叹世,瞻万物而纷思,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春芳”,都说明了借助天时的变化,人们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怀。郭熙云:“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赋予了四季不同的性格。

6.借影(www.xing528.com)

杭州花圃“美人照镜”石正面效果并不突出,但在水的倒影里可将靠里边的形态较美的部分反射出来。狮子林有“暗香疏影楼”取意于宋朝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诗的意境表达在园林里。拙政园东部的“倒影楼”、避暑山庄的“镜水云岑”等都是借影的例子。此外,还有许多通过借影创造丰富优美的景观效果范例,如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建筑群及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等的借影。

7.借声

拙政园燕园有“留听阁”,取自晚唐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避暑山庄内的风泉清听、莺啭乔木、远近泉声、五整松风、暖流喧波、听瀑亭、月色江声等都是以听觉为主的景点,做到了“绘声绘色”。再如,寄畅园的“八音涧”,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其落水之声好似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合奏出“高山流水”的天然乐章

8.借香

草木的气息可使空气清新宜人,颐和园澄爽斋即取其意,堂前对联写着“芝砌春光兰池夏气,菊含秋霞桂映冬荣”,道出了春兰夏荷秋菊冬桂带来的满院芬芳。恭王府花园本不大,以香为景题的就有“樵香径”“雨香岑”“妙香亭”“吟香醉月”“香抱恒春”等几处,成为园林中烘托山林气氛的重要手段。

9.借虚

借景可借实景也可借虚景。如前记述的舫便是寄托人们理想的景观之一。颐和园的清晏舫取名出自郑锡的“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显示出帝王巡游于太平盛世的升平景象。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为指导的江南旱船建筑有很大的区别。瘦西湖、狮子林、南京照园、怡园、寄啸山庄、上海秋霞浦、古满园等都设有这种“不系舟”。拙政园的香洲内又题有“野舫”,仿佛要在不沉之舟中感受到“少风波处便为家”的清逸节奏。现已不存的避暑山庄“云帆月舫”设于岸上,依“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而将如水的月作为“驾轻云,浮明月”的凭借条件。

广东清晖园、余荫山房也建有船厅。以清晖园为例,楼也在湖岸较远处,以蕉叶形式的挂落模拟“蕉林夜泊”的意境,水边一株大垂柳紫藤缠绕,象征船缆。楼以边廊和湖岸相接,宛如跳板,整个景点全靠意境连缀而成,浑然一体。

10.借古田

“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我国风景园林历来是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的,两者可谓缺一不可。苏州虎丘吴王基地,传说曾有宝剑埋于此地,人们纷纷前来寻找,剑未找到却掘出一个大坑,称为剑池。池旁一石,上有裂缝,便被称为试剑石,风景就是这样一步步由浅而深,由简及丰发展来的。杭州灵隐寺的形态和周围有较大差异,并有泉水。为借以扬名,便有人传言山是由西天飞来,山上石洞尚有灵猿,游人遂众。苏东坡游后曾题诗曰:“春凉如整雷”,人们便建春凉亭、整雷亭于香道旁边,加强了对香客的吸引力。冷泉亭有联王维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春凉亭联为“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水一灵莺;天地无凋换,百顷西湖十里源”。貌似介绍这里水是百顷西湖之源,山是万里天堂之峰,实则暗示游人,佛法可使飞来峰落于此地,自然是万般灵验了,而灵隐乃是东土佛学之源,这一点和天地一样永远不会改变,使人感到妙趣横生。

我国古典园林有着优良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补充新的内容,原有的部分内容将可能受到冷落,有人说邻借在空间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今天风景园林的开放性和公共性要求新的形式与其适应,快速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上的观赏者将以中景、远景为主。大多数绿地要满足人看人的需要,要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尤其是街心公园、居住区绿地,常常需要更高、更新的设计手法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传统的模仿,否则任何一位非专业人员也能“照葫芦画瓢”,产生出徒具形式而无实际内容的风景园林。有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在形成自己一套固定模式之后,经常不分场合地随处套用,对于一些功能性的设计,其固有的合理性自然不应放弃,对于创意性设计,则应尽可能使之“景色如新”,甚至在没有绞尽脑汁进行思考之前,设计师根本难以设想到最后“成品”的细枝末节,这种不可预见性正是风景园林空间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魅力所在。

(四)对景与分景

为了创造不同的景观,满足游人对各种不同景物的欣赏,园林绿地进行空间组织时,对景与分景是两种常见的手法。

1.对景

位于园林绿地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设置的景物叫对景。对景常置于游览线的前方,给人的感受直接、鲜明。为了观赏对景,要选择最精彩的位置,设置供游人休息逗留的场所,作为观赏点,如安排亭铺、草地等与景相对。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对全局起统帅作用的高大主景,如景山万春亭、各古老城市里的钟鼓楼都是采用正对手法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观赏重点。景可以正对,也可以互对,正对在轴线的端点设景点,是为了达到雄伟、庄严、气魄宏大的效果,互对是在园林绿地轴线或风景视线两端点设景点,互成对景。规则园林里也不时对此手法加以运用,但更为普遍的是互对——在风景视线的两端设景,它可以使景象增多,同时可避免单一建筑体量过大。互对景也不一定有非常严格的轴线,可以正对,也可以有所偏离。互对的角度要求也不像正对那样严格,对景之间常保持一定的差异而不求对等以突出自身的特点。江南园林里主体建筑与山池之间,北海的琼岛和团城之间都是互对的实际应用。

2.分景

我国风景园林含蓄有致,意味深长,忌“一览无余”,要能引人入胜。所谓“景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分景常用于把园林划分为若干空间,使之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景虚虚实实,景色丰富多彩,空间变化多样。分景按其划分空间的作用和艺术效果,可分为障景和隔景。

(1)障景(抑景)。在园林绿地中,凡是抑制视线,引导空间屏障景物的手法叫障景。障景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题材来完成,可以用土山做山障,用植物题材的树丛叫树障,用建筑题材做成转折的廊院,叫作曲障等,也可以综合运用。障景一般是在较短距离之间才被发现,因而视线受到抑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于是改变空间引导方向,而逐渐展开园景,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即所谓“欲扬先抑,欲露先藏,先藏后露,才能豁然开朗”。

障景的手法是我国造园的特色之一,以著名宅园为例,进了园门穿过曲廊小院或宛转于丛林之间或穿过曲折的山洞来到大体瞭望园景的地点,此地往往是一面或几面敞开的厅轩亭之类建筑,便于停息,但只能略窥全园或园中主景,这里只让园中美景的一部分隐约可见,但又可望而不可即,使游人产生欲穷奇妙的向往和悬念,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障景在中国古典园林里应用得十分频繁。苏州拙政园腰门的设计就很有变化。当人们经过转折进入门厅内时,一座假山挡住去路,这时有五条路线可供选择:门厅西侧接廊,分题“左通”“右达”(现东边封死,但由题刻可知原来也有廊子);沿廊西去可到小沧浪,这里水曲岸狭,小飞虹、香洲、听香深处、荷风四面、见山楼等建筑在狭长的视野里层层分布,和远香堂对面空阔的自然山池形成强烈对比;如不想西行过远,可由山西面过桥前往,远香堂和听香堂深处之间的狭小空间让人在到达远香堂前对中部空间的宽广毫无预料,东部一条小路顺坡而下,这里不像西坡,山、水、建筑密集,只有和地形结合得很好的一道云墙,显得空旷,是前面庭园小空间之后的一处较为开敞的景区(但与中部相比面积上仍有数倍的差距);中间两条路一条潜入山洞,在洞里成“S”形转折,更加强了直与曲、明与暗的对比;一条沿山而上,山不高而陡,峭壁临水,又是另一种感受。五条道路五种感受,都与前后空间保持了联系,收到了“日涉成趣”之效。

(2)隔景。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手法称为隔景。为使景区、景点都有特色,避免各景区的相互干扰,增加园景构图变化,隔断部分视线及游览路线,使空间“小中见大”。隔景的手法如常用绵延的土岗把两个不同意境的景区划分开来,或同时结合运用一水之隔。划分景区的岗阜不用高,2~3m挡住视线即可。隔景的方法与题材也很多,如树丛、植篱、粉墙、漏墙、复廊等。运用题材不一,目的都是隔景分区,但效果和作用,依主题而定,或虚或实,或半虚半实,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简单来说,一水之隔是虚,虽不可越,但可望及;一墙之隔是实,不可越也不可见;疏林是半虚半实;而漏隔是虚中有实,似见而不能越过。

运用隔景手法划分景区时,不但把不同意境的景物分隔开来,也使景物有了一个范围,一方面可以使注意力集中在范围内的景区上,另一方面从这个景区到那个不同主题的景区两者不相干扰,各自别有洞天,自成一个单元,而不致像没有分隔时那样,有骤然转变和不协调的感觉。

我国风景园林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山和石墙、一般性建筑可以隔断视线,称为实隔;空廊花架、乔木地被、水面漏窗虽造成不同空间的边界感却仍可保持联系,是为虚隔;堤岛、桥梁、林带等常可造成景物若隐若现的效果,称作虚实隔。国外很多古典园林中各个部分只是为某个视点提供画面,自身的个性受到了伤害。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于外部空间的设计和用植物材料进行空间划分的手段进行了广泛研究。相比之下我国风景园林界沿袭多于创新,而古典园林中以实隔为主,即使虚隔也多用廊、窗等建筑素材,使得建筑气氛浓烈(虽然在水面分隔上古典手法仍可发挥较好作用,但解决游人活动需求的关键还在陆地)。因此,并未创作出足够的真正意义上的新型风景园林。所以,这方面的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五)框景、夹景、漏景、添景

园林绿地景观构图,立体画面的前景处理手法可分为框景、夹景、漏景和添景等。

1.框景

它将景物直接呈现于游人面前,对于更好地选取景面有很大的帮助。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而把不要的隔绝遮住,使主体集中,鲜明单纯,恰似一幅嵌于镜框中的立体美丽画面。这种利用框架所摄取景物的组景手法叫框景。框景的作用在于把园林绿地的自然美、绘画美与建筑美高度统一于框景之中,因为有简洁的框景为前景,约束了人们游览时分散的注意力,使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是一种有意安排强制性观赏的有效办法,处理成在不经意中得佳景,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扬州瘦西湖吹台亭的三星拱照利用月亮门做框景。

框景务必设计好入框之对景,观赏点与框景应保持适当距离,视中线最好落在框景中心。其中框景的形式有:入口框景;端头框景;流动框景;镜游框景。

2.夹景

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界很宽,但其中又并非都很动人,因此,为了突出理想的景色,常将左右两侧以雹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于是形成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夹景。夹景是用来遮蔽两旁留出的透景线,借以突出轴线顶端主景的景物,是运用轴线、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夹景可以造成景物的深远感,它可由山、石、建筑和植物构成,本身的变化不要使人感到过于突出。夹景是一种引导游人注意的有效方法,沿街道的对景,利用密集的行道树来突出,就是这种方法。

3.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的。如果为使框入的景色含蓄、富于变化,而借助于窗花、树枝产生似隔非隔、若隐若现的效果,就称为漏景。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含蓄雅致。漏景不限于漏窗看景,还有漏花墙、漏屏风等。除建筑装修构件外,利用疏林树干也是营造漏景的好方式,植物宜高大,枝叶不过分郁闭,树干宜在背阴处,排列宜与远景并行。例如,北京颐和园玉澜堂南端昆明湖边的一丛桧柏林,错落有致,从疏朗的树干间透漏过来的万寿山远景,显得格外注目。

4.添景

当风景点与远方之间没有其他中景、近景过渡时,为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加强远景“景深”的感染力,常做添景处理,如留园冠云峰。位于主景前面景色平淡的地方用以丰富层次的景物便是添景。建筑、植物均是构成添景理想的材料。添景可用建筑的一角或建筑小品,树木花卉。用树木作添景时,树木体型宜高大,姿态宜优美。例如,在湖边看远景常有几丝垂柳枝条作为近景的装饰就很生动。添景在宾馆饭店等场所更应受到重视。

(六)点景

我国风景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其形式多样,有匾额、对联、石碑、石刻等。题咏的对象更是丰富多彩,无论景象、亭台楼阁、一门一桥、一山一水,甚至名木古树都可以给予题名、题咏。例如,颐和园万寿山、爱晚亭、鱼沼秋蓉,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海南三亚南天一柱、天涯海角、泰山颂、将军树、迎客松、兰亭、花港观鱼、正大光明、纵览云飞、碑林等。它不但丰富了景的欣赏内容,增加了诗情画意,点出了景的主题,给人以艺术联想,还有宣传装饰和导游的作用。各种园林题咏的内容和形式是造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把创作设计园林题咏称为点景手法,它是诗词、书法、雕刻、建筑艺术等的高度综合。

【注释】

[1]杨小娟.园林设计中现代设计理论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02):107-108.

[2]罗发金.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D].浙江大学,2014:66.

[3]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