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国天文学探索:云、雾的观测与认识

楚国天文学探索:云、雾的观测与认识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雨、雪、冰雹等都是从云中降落下来的,雷和电也是在云中发生的。对于云和降雨密切关系,殷代已有清楚的认识:庚寅卜,贞:兹云,其雨?西周以后,观云工作继续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农人来说,观云依然主要是为了预测雨情,以服务于农业生产。但周王室则把这项工作进而用到占卜人事吉凶的宗教活动上,从而把气象观测工作引入了歧途。

楚国天文学探索:云、雾的观测与认识

1.对云的本质的认识

据现代气象学研究,云和雾都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在远离地面的高空,水汽凝结成无数的冰晶或过冷水滴,它们一片片地集结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就成为人们所常见的云;而距地面较近的空气中的水分子,遇冷所形成的饱和水滴弥漫在地面上,就形成了人们所见到的雾。可以说,雾就是地面上的云。

在天空的各种自然现象当中,云的形象是最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它有时如蓬松的绒絮,有时如纤细的羽毛,有时如重叠的山峦,有时如锦绣的彩衣,有时能遮天蔽日,有时又无影无踪。另外,雨、雪、冰雹等都是从云中降落下来的,雷和电也是在云中发生的。当古人对这些现象的自然本质尚不能正确认识的时候,把云视为一种天上的神灵,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甲骨文的记载可知,在楚祖巫咸负责“传天数”工作的殷代,就存在把云作为神灵进行尞祭的活动。如:

贞:尞于二云。(《龟甲》1.14.18)

癸酉卜,有尞于六云,五豕,卯五羊?(《后编》上22.3)

后来,人们为云神命取了专门的名字。在楚国诗人屈原的诗作中,云神或者被称作云中君,或者被称作丰隆。如,屈诗《九歌》中有一篇名为“云中君”,王逸释曰:“云神,丰隆也。”《离骚》则唱道:“吾令丰隆乘云兮。”王逸注曰:“丰隆,云神。”在晋国巫师祭祀的神灵中,亦包括“云中(君)”。如《史记·封禅书》记曰:“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

天上的降水,无论是液态的雨,还是固态的雪和冰雹,都来源于云。对于云和降雨密切关系,殷代已有清楚的认识:

庚寅卜,贞:兹云,其雨?(《续存》1.107)云,其雨,不雨?(《乙编》108)

殷墟卜辞中与云有关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卜问是否会降雨的。这表明,当时开展观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知以降雨为主的未来天气。这方面的工作,楚祖巫咸是应该参与其中的。

西周以后,观云工作继续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农人来说,观云依然主要是为了预测雨情,以服务于农业生产。但周王室则把这项工作进而用到占卜人事吉凶的宗教活动上,从而把气象观测工作引入了歧途。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周王创立了以天人感应思想为基础的天命神学,把自己神化成天子,制造并宣扬所谓天子的行为以及天文气象等自然现象的发生都体现着天帝的意志,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应关系。正如《尚书·洪范》所云:

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晢,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

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各种好的征兆:天子办事认真,雨水就及时降下来;天子政治清明,就会有充足的阳光;天子办事明白,炎热的天气就会按时到来;天子深谋远虑,寒冷的天气也会应时而至;天子通达事理,风就会按时产生。各种坏的征兆:天子的行为狂妄,大雨就会下个不停;天子办事有过错,天气就会久旱不雨;天子贪图安逸享受,天气就会长期炎热;天子办事急躁,天气就会长期寒冷;天子办事糊涂,大风就会刮个不停。

反过来,通过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也可以知道周王的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周朝天下的吉凶。为此,周王室设立了“保章氏”和“视祲”等官职,专门负责通过观测天文气象来占卜周王朝的吉凶福祸。据《周礼·春官》记载,在保章氏的职责中,有“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凡此五物者,以诏救政,访序事”。关于“五云之物”,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而“视祲”的职责则是:

掌十煇(辉)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一曰祲,二曰象,三曰,四曰监,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弥,八曰叙,九曰,十曰想。掌安宅叙降:正岁,则行事;岁终,则弊其事。

关于“十煇”,郑玄注引郑司农云:

煇,谓日光气也。祲,阴阳气相侵也;象者,如赤鸟也;,谓日旁气,四面反向如煇状也;监,云气临日也;闇,日月食也;瞢,日月瞢瞢无光也;弥者,白虹弥天也;叙者,云有次序如山,在日上也;者,升气也;想者,煇光也。

如此可知,十煇均属于日晕、虹霓、蜃气之类大气光象。后来,古人常用“云气”这个术语来泛指云雾和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

在西周时期,占候天文气象是周王室的专利。但是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败,包括楚国在内的诸侯大国为了争霸称雄,纷纷把自己说成是天意的代言人,开始各自进行天文气象的占卜活动。如,鲁国国君就常亲自参加这类活动。《左传·僖公五年》记云:

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僖)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为了便于观望云气,各国还修建了望气的高台。据《国语·楚语上》记载,楚灵王(前540—前529 年在位)曾耗费大量资财建造了一座豪华的章华台。对此,楚臣伍举向灵王谏曰:

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之居,台度于临观之高。

韦昭注云:“凶气为氛,吉气为祥。”

另外,《左传·哀公六年》则记载了楚昭王(前515—前489 年在位)请周太史帮助占卜云气的如下一段故事:

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

占星望气不仅被用于了解本国的吉凶,也被用于了解别国的动向。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晋臣伯夙就曾通过观望楚国方向的云气,卜知楚军有袭击晋国的意图:“秋七月……晋、楚各处其偏。伯夙谓赵孟曰:‘楚氛甚恶,惧难。’”杜预注云:“氛,气也。言楚有袭晋之气。”

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征战,占星望气之术在政治、军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对此,《史记·天官书》记曰:

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祥、候星气尤急。

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就是一部战国楚人编著的以云气占为主、以星占为辅的占候专著。其占兆的内容,绝大多数都与攻战胜负和军队行止有关。例如,“云如此,战,得方者胜”,“不出五日,大战,主人胜”,“日斗,其邦内乱,战不胜,亡地”,等等。也有一小部分与未来的天气和旱涝丰歉有关。例如,“不出五日,大雨”,“赤日出,岁孰(熟)”等。

星气占卜术在星气和人事之间所建立的各种对应关系,或者是根据一两次的偶然情况,或者是出自占卜术士的编造,均无科学规律可言。所以,星气占卜术的盛行,对我国古代气象科学的深入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宗教迷信毕竟不能一手遮天。春秋末年的楚国思想家老子,从唯物主义的思想出发,在我国古代率先指出了天地万物的自然本质,使殷周以来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天帝天命观念受到了有力的冲击[15] 。自此以后,人们开始逐渐摆脱神灵观念的束缚,去探讨各种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原因和规律。例如,老子哲学的继承人庄周在《庄子·天运》中,曾以提问的方式探讨了一些天文、大气现象的自然本质: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

关于云和雾,古人发现,江湖的水面常有水汽上升,山谷林间常有云雾缭绕,因而产生了如下一些认识。《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说文》云:“云,山川气也。”《太平御览·天部》引《说文》云:“云,大泽之润气也。”《说文》云:“霚,地气发,天不应。”段玉裁注:“霚,今雾字。”

以上认识,与现代气象学关于云雾生成的解释已有相近之处。因为,现代气象学认为,云和雾都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而大气中的水分则都是从江河湖海、植物表面以及土壤中蒸发出来的。

2.对云的分类

云的形象是多姿多彩的,国际上现在通用的云的分类方法是,先按云底的高度把云分作低云、中云和高云3 族,然后按云的外形特征和结构把云族分成若干属,各云属再细分为若干类(见表6-2)。

表6-2 云状分类及特征表[16]

(www.xing528.com)

续表

楚人对云进行分类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其先祖巫咸在殷代负责“传天数”工作的时候。据研究[17] ,在甲骨文中对云已有如下分类:各(落)云——接地乌云,困云——停滞不动的云,延云——绵延不绝的云,玄云——黑云,跎云——形状或颜色怪异的云,大云——体积庞大或面积广大的云,啬云——形如啬(谷堆)的云,等等。例如:

□采,各云……延,大风自西?(《粹编》838)

贞,兹困云,其雨?贞,兹困云,不其雨?(《乙编》6723)

玄云,其雨?(《乙编》4600)

大云……北,西……化佳……风。(《京津》2910)

庚子,三啬云……(《卜辞》2)

从上述卜辞可以看出,殷代不仅能够对云进行分类,而且能把这些分类用于判断未来的天气,看何种云能够引起刮风,何种云能够引起降雨。

从西周时期开始,天文和气象被广泛用于占卜人事吉凶。星气占卜术虽然属于伪科学,但它为了从天文和大气现象中找到反映各种人事吉凶的征兆,就需要对各种天文和大气现象进行仔细的观测和分类,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古代的天文、气象观测工作。可以认为,对各种云气进行分类,是古代云气占候术的基础工作之一。

在先秦时期,云气占候术虽然在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当时占候云气的专著却未能流传下来。所以,关于当时人们究竟是如何对各种云气进行分类和占卜的,如今只能在少数先秦著作中找到零星记载。除了上一节中提到的《国语》《左传》和《周礼》的记载以外,《墨子·迎敌祠》也提到:“凡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往气,有来气,有败气。能得明此者,可知成败、吉凶。”

直到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以下简称《杂占》)这部占卜星气的专著出土以后,现今人们才得以较系统地了解到一种先秦云气占候术对各种云气的分类和占卜情况。本书“彗星观测”章已经阐明,《杂占》是战国楚人所著。所以,其中有关云气的分类和占词,都应该反映的是楚人的认识。

统观整幅帛书,与云占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帛书的第一列以及第二列的前半段,大约共有62 条墨写占词,每条占词上边都相应配有一款朱画的云图;另外,在帛书左下角的三列有文无图的占词中,亦有10 多条占词属于云占。从这些云图和占词可以看出,《杂占》对云进行分类的标准有二,一个是形状,另一个是颜色。例如,帛书第一列首先展示的先秦14 国(或族)的云图,就有14 种不同的形状。它们是:楚云——日形,赵云——直角牛形,中山云——弯角牛形,燕云——树形,秦云——女人形,戎云——弓形,濁(蜀)云——粮仓形,韩云——长方(布帛)形,(魏)云——大雁形,卫云——犬形,[周云]——车轮形,宋云——马形,齐云——衣裙形,越云——龙形。

在唐代天文历算家李淳风所著《晋书·天文志》和《隋书·天文志》中,瞿昙悉达所著《开元占经》中,以及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卷八所引《兵书》中,都记述了先秦各国的云状。不过,这些著作中都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画,且均是以“韩云”起头,而不像《杂占》这样以“楚云”起头。例如,《晋书·天文志中》的记述是:

韩云如布,赵云如牛,楚云如日,宋云如车,鲁云如马,卫云如犬,周云如车轮,秦云如行人,魏云如鼠,郑云如绛衣,越云如龙,蜀云如囷。

与《杂占》相比,文中缺少了中山云、齐云、燕云和戎云。《隋书·天文志下》的记述,在顺序上和文字上几乎与《晋书·天文志》完全相同,只是“郑云如绛衣”被记为“郑、齐云如绛衣”。《开元占经》的记述与《晋书·天文志》相比,除了顺序上有较大变动外,还把“郑云”改为“齐云”,把“楚云”改为“吴云”。《太平御览》的记述在顺序上与《晋书·天文志》完全相同,但把“秦云如行人”改作“秦云如美人”,把“越云如龙”改为“越云如龙头”。

以上这些著作所记述的先秦各国的云形,与《杂占》所画的云形大同小异,说明它们均源自先秦的占卜书,而非后世杜撰出来的。至于各国云形在占卜术中如何应用,《杂占》《晋书》《隋书》和《太平御览》都未予以说明。只有《开元占经》指出:“当其地而见者不占”,即是说,各国云形不是用来辨别云下疆域的国属,而是用来辨别云下军队的国属。

除了上述各国云形以外,《杂占》所展示的云形还包括鱼、鸟、猪、狗、牛、马、虎、山峰、树木、田块、椭圆、弯牛角、扁四棱、扁六棱等形状(图6-2)。其中,绝大多数被用来作为判断敌方兵力的强弱,以及与之作战将胜负如何的征兆。如,虎形云的占词是:“在城上,不拔。”猪形云的占词是:“在师上,大将死。”田形云的占词是:“云如此,战胜。”树形云的占词是:“云如此,战,得方者胜。”等等。这些占词的荒诞不经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还有少数云形被用来判断未来的天气,但它们的占词多带有较浓的附会色彩。如,鱼形云的占词“大雨”,就可能是因为鱼不离水,因而认为伴随鱼形云而来的将是大量的雨水;凤鸟形云的占词“大风”,可能是因为殷墟甲骨文就已借用“凤”字来表示风,即楚人至迟从殷代开始就认为凤鸟是风神。

图6-2 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的部分云图及占文(摹)

从现代气象学的分类看,《杂占》所列举的这些有一定形状的云,大多数应该属于积云系列,少部分可能属于卷云系列,而不大可能属于层云系列。因为,前两个系列的云常以片状或朵状散布在空中,使人能够较容易地辨别它们的一定形状;而层云系列常常表现为均匀的,像雾一样的云幕,人们很难从其中辨认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来。

与现代气象学所制定的标准云图相对照,在《杂占》所画出的各种云图中,山峰形云可能属于浓积云(图6-3),田块形云可能属于透光高积云(图6-4),弓形云和弯牛角形云可能属于钩卷云(图6-5),鱼形云、椭圆形云、扁四棱形云和扁六棱形云可能属于荚状高积云(图6-6),其他各种禽兽形云可能大多属于淡积云(图6-7)或碎积云。

图6-3 浓积云

图6-4 透光高积云

图6-5 钩卷云

图6-6 荚状高积云

图6-7 淡积云

另外,《杂占》所提及的云共包括青、赤、黄、白、黑等五种不同颜色。例如,帛书左下角有文无图的三列占词中,有这样的描述:“有云青若□,赤如龙,黄云如鸟,黑云如乌,赤云及白云如鸿鹄”,“有赤云、黑云交临月”,“黄云裹日”,等等。占词所提及的五种云色,与古代五行学说中的五色完全一致,表明《杂占》是从五行观念出发对云色进行分类的。

其实,从现代科学角度看,云彩的不同颜色,在白天主要与云层的厚度有关:云层厚度小,云色常显白色;云层厚度大,则云层上部因阳光照射而显得白亮,云层下部因阳光较难穿透而显得较灰暗。在早晨或者黄昏时,云色主要与云层的高度有关:低云的密度大,在位于地平线附近的阳光的照射下,只有波长较长、穿透力较强的红色光不会因云中水滴的散射作用而损失,因而低云多显红色;高云的密度小,对波长较短的紫色光的散射作用较强,使高云多显紫青色;而阳光经过中云的选择散射,则多显黄棕色。所以,朝霞和晚霞的五光十色即是由上述原因的叠加所造成。

我国古代各种与云气占候有关的著作,基本上都是按照《杂占》的模式,从形状和颜色这两个方面入手对云彩进行分类的。例如,《吕氏春秋·明理》所列举的兆示人事凶祸的云状为:

有若犬、若马、若白鹄、若众车;有其状若人,苍衣赤首,不动,其名曰天衡;有其状若悬旍(jīng)而赤,其名曰云旍;有其状若众马以斗,其名曰滑马;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

《史记·天官书》所列举的占候敌方军情及攻战吉凶的云类有“稍云精白者”;“其大根而前绝远者”;“青白,其前低者”;“其前赤而仰者”;“阵云如立垣,杼云类杼;轴云抟,两端锐;杓云如绳者,居前互天,其半半天;其蜺者,类阙旗,故钩云勾曲”;等等。

由于古代的云气占候术对云的观测和分类,主要是为了确定各种云气与各种人事之间本不存在的因果感应关系,而不是为了寻找各种云型与天气变化之间的相应关系,从而使得占候术只能在客观上短时间地促进先秦时期的天象观测和分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妨碍我国古代气象科学不断进步的反作用则会越来越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