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发展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绿色发展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用绿色发展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意味着协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下文便从加强生态教育、加强友善教育、加强生命教育与处理好三个关系相结合,结合高校的实际有感而发,进一步强调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绿色发展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实例1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背景】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重大意义正如全会所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将十分深远。我结合学习情况,撰写了以下学习体会,刊发在《武汉纺织大学报》(第388期)上。

【正文】

五中全会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坚持绿色发展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丰富和拓展了高等教育的服务领域,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将绿色发展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行为与感情的关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顺利发展,快乐生活,实现社会永续发展。

加强生态教育,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深度融合,开展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推进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树立“绿色”底线思维,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既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顾及子孙后代的需要,不突破环境承载能力底线的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绿色休闲、绿色办公,引导师生垃圾分类、节能节水、低碳出行,绿色出行,让低碳节俭在校园蔚然成风,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我为山川添点绿”等关爱自然志愿行动,让大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加强友善教育,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加人类整体的幸福感。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21%的被调查大学生遇到过人际关系问题;遇到与室友的冲突时,4%的同学会选择直接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16%的同学会选择嘲笑讽刺或造谣中伤室友,32%的同学会选择与之“冷战”,36%的同学会出现争吵但能很快和解,仅有12%的同学会理性分析,主动寻求和解。可见大学生人际关系已成为高校教育的新课题。高校首先要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领导干部、教师要以人为本,建设优良干部作风、教风、校风。其次要大力倡导诚信、友善,教育学生间要互相包容,相互学习、相互沟通,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能力。如果每个人与他周围所有人的关系都很好,那么我们全人类就是一个和谐、团结、友善的大家庭。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人自身健康发展。大学的基本使命就是教导学生学会好好生活,活出丰盛幸福的人生,教导学生学会好好活在一起,共同建设公正社会。目前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屡屡不断,大学生中艾滋病感染率升高,这些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极少数大学生否定自我生命的反映。用绿色发展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意味着协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高校应把生命教育思想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教育学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并帮助大学生提高生存技能。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研、体育艺术、娱乐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生命观。加强性教育,预防艾滋病,提倡大学生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蓬勃发展。

【点评】

本文是以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为切入点,结合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而写的一篇学习体会。本文的第一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在开篇引用材料原文后,指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了教育大学生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行为与感情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顺利发展、快乐生活,实现社会永续发展。下文便从加强生态教育、加强友善教育、加强生命教育与处理好三个关系相结合,结合高校的实际有感而发,进一步强调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数据,又有举例,论证充分,条理清晰。

实例2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三个坚持

【写作背景】(www.xing528.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党员干部要多学习,多读书。中宣部中组部发出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学习《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紧密联系实际,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撰写了该体会,刊登在《湖北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1日第9期(总第161期)。

【正文】

通过学习中宣部理论局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编写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笔者进一步了解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东欧剧变“两放弃一放任”(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奉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放任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的深刻教训发人深省。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尤其是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舆论动态多样化,面对社会上各种混乱思想动向和某些敌对势力的抹黑,高校宣传思想战线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师生、指导工作,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当前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宣传思想战线要带头学、认真学,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同时入情入理、深入浅出地做好宣传阐释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真学、真懂、真用。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的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个特色中最大的一点,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分党委书记、院长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充分发挥院(部)党组织保证监督作用,加强共青团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落细、落小、落实”,发挥领导干部示范作用,继续打造“我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代言”“我是党员,我光荣”等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建立起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的宣传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统筹社会媒体、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优势力量,坚定主心骨、把好主方向,妥善做好学校重大部署、社会敏感问题及各类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坚定不移地用正面的宣传报道与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当前,我们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充分认清肩负的责任与面临的挑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高校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尤其要抓好三个阵地。一是守好课堂阵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主阵地。制定和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二是守好社会科学思想阵地。强化对各种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读书会、学术沙龙、社团组织等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管理。制定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年度检查制度。加强国家安全和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三是守好网络思想阵地。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打造学校门户网站和二级单位网站(专题网站)、博客、微博(信)“三个十佳”。坚持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实现理论学习网上有指导、热点问题网上有引导、先进典型网上有报道、互动交流网上有渠道、学习生活网上有督导。

【点评】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的内容很丰富,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空想社会主义讲起,分六个阶段概要叙述了世界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艰辛的探索和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历史。这篇学习体会通过学习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结合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谈了“三个坚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可谓抓住了精髓。关于如何做到“三个坚持”,体会结合高校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实际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03-0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