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祖灵声纹:羌族口头艺术与文本

祖灵声纹:羌族口头艺术与文本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作为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羌族的民间文学事实上可完全归属于口头传统之中。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受此影响,较之其他类别,也最为丰富,成果硕累。以下笔者对与羌族与民间文学类相关的口头艺术重点出版物,依其出版年代排序加以介绍和述评。

祖灵声纹:羌族口头艺术与文本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民间文学从产生伊始,就与口头艺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口头艺术不仅是民间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民间文学得以成立的首要条件之一。

作为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羌族的民间文学事实上可完全归属于口头传统之中。1949年后,由于民间文学的“人民性”受到高度重视,民间文学事业空前发展,特别是1987年全国范围内的“三套集成”挖掘整理工作,更是将民间文学抢救工作推向一个高潮。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受此影响,较之其他类别,也最为丰富,成果硕累。

以下笔者对与羌族与民间文学类相关(歌谣歌曲除外)的口头艺术重点出版物,依其出版年代排序加以介绍和述评。

《中国民间故事选》: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各民族文学丛刊之一”。[51]共选了30个民族的124篇作品,绝大部分为1949年后搜集的。羌族部分收录有《干海子》与《兔子弟弟》两则。

《羌族民间故事》(第一集):本书是较早期专事搜集、整理的羌族民间故事合集,油印本,由汶川县文化馆编印。[52]该书也是现汶川县早期的羌族民间故事(内部)出版物。特别一提的是,该书是今羌族地区唯一文学杂志《羌族文学》的前身,故也可视为《羌族文学》的创刊号。因该书存世较少,现有版本页码不全,从现有存本看,共收集羌族民间故事13篇,主要收集、整理人员为周辉枝、向世茂等。每篇均附有收集地点、收集与整理时间及讲述人姓名等资料。主要篇目为:《周仑背石塞雁门》(周辉枝)、《索桥的传说》(周辉枝)、《萝卜寨的传说》(周辉枝)、《吉祥鸟》、《金鸭子》(向世茂)、《恶有恶报》、《雷打忤逆子》、《穷人王老幺》等。

《理县羌族藏族民间故事集》{P463-464}:由理县文化馆编印的当地较早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合集。[53]共收录当地羌族民间故事15首。《故事集》的内容,有反映羌、藏劳动人民在长期封建统治剥削下的艰辛,贫穷、落后和痛苦的生活;有讴歌羌、藏人民的勤劳勇敢,朴实善良,聪慧机智,团结互助,暴露土司、头人、财主的霸道、凶残、狠毒和贪婪;有歌颂羌、藏人民与封建统治剥削者的斗争胜利;有颂扬羌藏人民优良美德和对假、丑邪恶势力的鞭挞;有赞美羌、藏青年男女争取自由美好生活及他们的纯真、坚贞爱情。有的反映了羌、藏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的还带有神话的色彩,据有“五屯四土”羌藏民族的特色。

《羌族民间故事》(5册){P461-480}:本书是较早期搜集整理的羌族民间故事合集,由原茂汶羌族自治县文化馆编印。[54]该书也是现茂县早期的羌族民间故事(内部)出版物,出版时间从1980年至1993年。每册编选者各有不同,第一册由潘志远主编,主要收集与编辑人员有罗世泽、潘志远、蒋宗贵等,共收录12篇羌族民间故事。主要篇目依次为:《斗安珠与木姐珠》(罗世泽、许秀文)、《“太子”坟》(罗世泽)、《撂官岩》(罗世泽)、《黑虎将军》(潘志远)、《汪特的故事》(朱大录)、《金狮子的故事》(孟旭)、《审老熊》(梁和中)、《羊角花》(梁和中)、《铁老鸦》(蒋宗贵)、《驴子坪》(蒋宗贵)和《黄金湾》(蒋宗贵);第二册由潘志远编选并开始分类,有羌族民间故事、红军故事与历史故事三类共12篇;第三册由李翼祖、罗世泽责编,分民间故事、地方传说、红军故事与历史故事四类共38篇;第四册由李翼祖责编,有地方风物传说、习俗传说、人物传说故事、动物传说、植物传说和山水传说六类共35篇;第五册由李翼祖责编,收录人类繁衍神话、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器物传说、毒药猫传说、动物传说、魔法巫术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与动物故事十类共45篇。

《茂汶羌族自治县民间谚语集成资料卷》:本书是为遵照中央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关于出版〈中国民间故集事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的通知》,以及四川省委宣传部〔1984〕51号文件精神,原茂汶羌族自治县文化馆搜集、整理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民间谚语集成卷。[55]本书油印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教、风土、生活、修饰类谚语有128条;第二部分的生产、农业林业畜牧类谚语有85条;第三部分的天气、时令、天文、地理类谚语有136条;第四部分的讽颂、规戒、事理、常识类谚语有307条;第五部分的医药、卫生、疾病、防疾类谚语68条。该书谚语以羌族为主,另收录有少量汉、回等族谚语。

全书谚语均附录有口述者、记录者姓名,以及流传地区和采录时间等资料。在注解中除用国际音标注音外,并按羌语分类标写和注释了羌族各地土语。对于非羌族地区的俚语加了注释,阿拉伯语标明了汉语注释、国际音标和阿拉伯语原词。

《汶川县民间故事集成卷》(上下):本书为周辉枝主编的汶川县民间文学集成调查搜集工作的成果,油印16开本。[56]其内容全部收入以后出版的各种集成文献中,如下文提及的《羌族民间故事集》《阿坝州羌族民间故事全集》《羌族民间故事选》等。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北川县资料集》(上下):本书为“北川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成果之一,铅印本。[57]1985年11月,北川县文化部门根据国家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4年5月28日《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和中宣部1985年11月27日《转发民研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精神,组建了由中共北川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局、县文化馆领导任主任、副主任的《北川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自此,开始了该县文化史上规模最大、普查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民间口头文学收集、整理工作。该书分为两册,上册收录“故事”,下册收录“歌谣”和“谚语”。其中,“故事”和“歌谣”为了突出民族特色,均分为“汉族篇”和“羌族篇”。每篇(首)“故事”“歌谣”之后都对讲述(演唱)者、采录者的姓名、性别、籍贯、文化程度、职业进行了介绍。

《羌族民间文学资料集》(一){P465-467}:本书为“羌族文学简史”编写组将编书过程中搜集的羌族民间文学资料整编而成。[58]全书分神话、传说、故事、英雄史诗、叙事长诗、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谚语、歇后语与谜语等14类。全书共收录神话13则,传说18则,故事27则,英雄史诗一部,叙事长诗3部,劳动歌8首,仪式歌7首,时政歌2首,生活歌14首,情歌7首,谚语27则,歇后语13则和谜语18条。

《羌族民间故事集》{?}:本书是1983年的选编本,也是首部羌族民间故事汇集的正式出版物。[59]全书共收录羌族民间故事153首。每首或附搜集整理者,或附讲述者与搜集整理者简况。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羌族故事集》(上下){P468-476}:本书为阿坝州民间文学集成调查搜集工作的成果。[60]搜集工作范围涉及茂县、汶川、理县、黑水和松潘等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羌区民间故事全貌。全书共分神话、传说、故事三大类,各细分若干小类。其中:神话33则,传说363则,另有寓言笑话等。每则均附有讲述者简历、采录者简历与详尽采录时间地点等调查数据资料。

《羌族民间故事选》:本书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之一,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中的一册。[61]据该书“编辑出版说明”介绍:《故事大系》选收我国各少数民族散文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即一般通称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等等。按民族分别选编,以各民族作品专集形式出版。全大系预定为五十六卷,每卷字数大致接近。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各编为一卷。但根据各民族作品实际情况,有的民族作品特别丰富,编为正续篇两卷,有的两个或共收录羌族民间故事三个民族作品合编为一卷,最后一卷为索引及其他资料。编选工作请民族文化部门、有关专业单位或专业工作者担任,并负责撰写前言。《故事大系》各卷所收辑的,主要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顾及内容、形式的多样性,以反映一个民族民间故事的概貌。所收作品经过整理,尽可能保持原貌,以保存它的固有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本书共收录羌族民间故事127篇,共分为神话34篇,传说等39篇,故事54篇。编选时,编者大量运用了四川省集成办公室和阿坝州集成办公室提供的羌族民间故事集成资料,并部分选用了郑文泽的《羌族民间故事》一书中的材料,故内容与以上两书多有重复。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上下册):本集成由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主编,为“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成果之一。四川卷共分上下两卷。[62]下卷收有“羌族民间文学”,内有神话(19篇)、史事传说(3篇)、地方传说(4篇)、动植物传说(4篇)、民间工艺传说(2篇)、风俗传说(6篇)、故事(25篇)、寓言笑话(6则)。每则均附有讲述者简历、采录者简历与详尽采录时间、地点等调查数据资料。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本书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中的一种。[63]“羌族”条目下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与笑话6类。神话18则中包括《热比娃取火》《羌戈大战》等著名神话;传说中计有:人物传说6则,包括《阿巴锡拉》《黑虎将军》等著名传说;史事传说3则;地方传说4则;动植物传说4则;民间工艺传说2则;风俗传说7则(含异文),包括“羊皮鼓的由来”“溜索的起源”等著名传说;故事类有:动物故事5则,幻想故事9则,鬼狐精怪故事3则,生活故事8则;寓言4则与笑语2则。每则均附有讲述者简历、采录者简历与详尽采录时间地点等调查数据资料。

《平武羌族民间故事集》{P485-486}:本书为四川省平武县羌族民间故事集,[64]是四川省除羌族集中聚集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县羌族自治县外,不可多得的一本带地方色彩的羌族民间故事选集,也为平武县羌族文化第一次汇集。全书收录了当地清漪江流域6个乡镇的羌族民间故事,计有神话与传说6则、地方风物传说14则、生活故事4则、鬼故事5则、幽默故事9则以及民间谜语,附录有《羌族端公的歌谣》、接受采访者名单等资料。

《民间神话》:本书为冯骥才担任主编的“中国结丛书”之一,[65]是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出版的一套宣传、普及、鉴赏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丛书。丛书意欲配合“抢救工程”,以广大青少年社会读者为对象,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形式,比较系统、有一定规模地鉴赏民间口头文学遗产,介绍民间艺术。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精华和精彩,也因而印证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青少年和普通读者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感情。这套丛书首批十本,分别是《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风筝》《民间皮影》《民间面具》。其中《民间神话》“发明发现”中收录有羌族的《热比娃取火》的故事。

《理县民间故事精选》:本书是理县首部民间故事正式出版物。[66]由于客观原因,原书未细分出藏、羌民间故事,也未注明口述人以及翻译人等基本资料,但从当地传说故事范式与语言习惯来辨析,笔者认为全书大致以《金刚带的出处》为界,以上(含《金刚带的出处》)为藏族民间故事,以下为羌族民间故事。如此,该书共收录理县羌族民间故事25则。(www.xing528.com)

《茂县地震前的传说》{P486-487}:本书为茂县相关学者、作家搜集整理当地民间传说的首部公开出版物。[67]全书以地名为章节,可分叠溪、九顶山、黑虎寨3章,计有叠溪民间传说16则,九顶山民间传说9则,黑虎寨民间传说22则,共47篇。

《羌族口头遗产集成·神话传说卷》:该书为羌族口头遗产集成之一,[68]共分为神话与传说两章,其中神话48篇(含异文),传说123篇(含异文)。各篇均附有口述人、采集人等调查数据资料。

《羌族口头遗产集成·民间故事卷》:该书为羌族口头遗产集成之一。[69]全书收录羌族民间故事110篇。各篇均附有口述人、采集人、采录地点或流传地区等调查数据资料。

《中国羌族民间故事精选》:本书收录了羌族民间故事49则,[70]为作者1978年起,在汶川、茂县羌族地区从事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工作的汇集。该书不少讲述者为当地较有影响的释比,因年数高迈,大多在本书出版时已故,故该书有一定史料参考价值。

《羌族民间故事》{P488-489}:本书以收集整理茂县赤不苏及周边地区羌族民间故事的为主。[71]全书故事46则,主要由贝子、热机宝、阿日基、保英子等人口述,讲述者中不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与“瓦尔俄足”相关的传说由“瓦尔俄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热机宝口述,4则“毒药猫”的故事等资料也极富赤不苏片区地域特色。各篇均附有口述人与整理者等调查数据资料。

《阿坝州羌族民间故事全集》(上下册):本书为“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72]全书分神话、传说、故事三部分,共计398首。各篇均附有口述人、采录人,部分还附有采录时间地点等调查数据资料。本集神话、传说、故事的篇目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羌族故事集》收录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故事集》分类更加详尽。

《阿坝州藏族羌族回族民间歌谣全集》:本书为“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73]为阿坝州“三套集成”中“民间歌谣集成”的再版。

《阿坝州藏族羌族民间谚语全集》:本书为“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74]其中的羌族民间谚语部分,均为前述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民间谚语集成资料卷》的再版。

《藏族羌族民间谚语选》:本书为“阿坝州文库”中一册,也是首部羌族民间谚语的公开出版物。[75]该书共分事理、修养、社交、时政、生活、风土与农林等七大类,再各细分小类。由于客观原因,原书未细分出藏、羌民间谚语。

《羌族民间故事选》:本书为“阿坝州文库”中一册。[76]全书收录羌族民间故事135则。每则均记有讲述人、采录人等调查数据资料。

《北川·民间文学集成》:本书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北川县资料集》的再版,[77]将原两册合并为一本,按照“故事”“歌谣”“谚语”的顺序分类排列,改名为《北川羌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原版“故事”和“歌谣”为了突出民族特色,均分为“汉族篇”和“羌族篇”。现在北川已是羌族自治县,而且无论按讲述者的族别、所在乡镇,还是所讲内容作标准,都难以按民族进行科学划分,故再版时将“汉族篇”和“羌族篇”相关内容合并在一起,如“汉族神话”与“羌族神话”合并为“神话”,“汉族情歌”与“羌族情歌”合并为“情歌”,按原版汉族在前、羌族在后的顺序排列。原版中“谚语”部分未按族别划分,再版照旧。

在公开出版物方面,重要的还有阙玉兰主编的《神奇的羌族民间故事集》;[78]羌族文学编辑部主编的《姜维城的传说》。[79]“民族民间文学丛书”之一的《中国少数民族童话故事选》中收录羌族童话《青蛙花》;[80]原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民俗文库》之一《中国少数民族风物传说选》收录有羌族的《干海子》(蓝寿清搜集整理);[81]“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丛刊”《中国民间故事选第3集》收录有羌族《洪水潮天的传说》;[82]《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民间文学集(下)》中,收录有羌族的《干海子》(蓝寿清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中收录有羌族的《一碗水》(杨柳等搜集整理);[83]《四川风俗传说选》为“四川民间文学丛书”之一,收录有羌族的风俗传说7则,[84]分别为生寿婚丧礼俗篇中的《羊角花定姻缘》《土葬的起源》,年节时令风俗篇中的《端阳节和大禹王》《耍山会》《点天灯的由来》,衣食住行风俗篇中的《棵培镇魔》,宗教信仰风俗篇中的《羌族端公的来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传说”中收录有羌族“土葬的起源”;[85]“中国民间故事精品文库”中的《中国动物故事》中收录有羌族动物故事两则:《豹子和驴》《狐狸锦鸡拜年》;[86]该文库中的《中国神话故事》也收录有羌族神话故事两则:《斗安珠和木姐珠》《人是癞疙宝变的》;[87]“中国民间文化经典丛书”之一的《中国民间神话经典》在“少数民族民间神话”部分收录羌族神话《木姐珠和斗安珠》;[88]《中国各民族神话:羌族彝族》收录羌族神话15篇,[89]分别为:“创世神话”《山沟平坝的形成》《木姐天女的儿女》《索依迪朗夫妇造人》;“洪水神话”《黄水滔天的故事》《太阳和月亮》《山是昨个来的》《五谷粮食的来历》;“大地神话”《山沟、平坝的形成》《白云石神》《白石神的传说》;“英雄神话”《斗安珠与木姐珠》《阿里·嘎莎》《人神和“犊疫”王》《羌戈大战》和《取宝剑》。

这其中,特别一提的是,《姜维城的传说》是至今唯一一本以羌区某一历史古迹为中心,集中收录整理的民间文学集成,全书共收文18篇,与姜维城有关的民间传说13篇,汶川其他民间传说3篇,随笔2篇。

此外,部分学术著作也将民间文学类口头艺术作为重点在书中加以调查和搜集,典型如“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之《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90]书中第二章第二节记录有释比朱金龙讲述的神话故事8则,释比余明海讲述的民间传说1则,余世华讲述的民间故事6则。部分报刊也刊出了羌族民间文学类口头艺术作品,如羌族民间故事《羌宝》刊于1980年《新草地》,[91]民间传说《黑虎将军》刊于1982年《四川民间文学》;[92]周巴与尚志军等人搜集的民间传说故事刊于1983年的《岷山报》(后改为《阿坝报》,今为《阿坝日报》)。[93]

特别一提的是,葛维汉在其名著《羌族的习俗与宗教》中,简介中列有作者收集到的羌族族源的传说,即“族拉”(Tz ǔ La)与“古拉”(Gü La)的故事,另列有“民间故事和山歌”专章,集中介绍了羌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歌谣。对于羌族的神话故事,他认为:“羌族的民间故事不像川西其他民族的那样广泛流传。当然也没有四川苗族那样多。笔者只听见了四个故事,因为至少其中两个被认为反映了羌人的真实历史,因而被当作历史文化传统所流传。”[94]书中收录包括:羊皮鼓的由来、白石崇拜的由来、木姐珠(文中称“Mu Tseh”)与斗安珠(文中称“Stu Ha”)的故事。文中还全文引用了《川西调查记》收集整理的《白石崇拜的源由》;在民间歌谣部分,作者认为“羌族是一个开朗的民族。当他们搬运沉重的货物经过山路和交通要道时,或是在山中赶着畜群、或是做家务、地里进行生产劳动时,他们常常要唱被称为‘山歌’的歌。这些歌有些是汉语演唱,还有些是羌语演唱。”[95]书中介绍了流传于理番县和威州的山歌23首。

羌族民间文学还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版,但数量并不是太多,至今发现有:齐仕容编文,曾令富绘画的羌族民间故事《阳雀泉》,彩绘图35幅;[96]《精编连环画:中国民间故事大全3》中收录有《干海子》,由若文改编,明德、周榕绘画,绘图28幅;[97]王立瑞等绘画的《彩绘本中国民间故事:羌族》。[98]为彩绘中国民间故事56册(56个民族)中的一册,该套丛书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以及第二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特等奖。本册中收录2则民间故事:《斗安珠和木姐珠》由王立端、陈欣绘图,余水编文,《一朵花》由王立端、陈欣绘图,陆路编文;《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典藏·门巴族、羌族、珞巴族阿昌族卷》,[99]中、英文各一册,共收录门巴族、阿昌族神话故事各二则,羌族、珞巴族神话故事各一则。羌族神话故事为《斗安珠和木姐珠》,图11幅,由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杨顺和绘制,英文版由Li Zhenghong翻译。

内部资料方面,1984年由竺世芳主编,汶川县文化馆印制有《羌族故事》;周辉枝主编《汶川民间故事集成卷》(油印),1986年由汶川县文化馆印制;茂汶羌族自治县文化馆编有《茂汶羌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资料卷》《茂汶羌族自治县民间谚语集成资料卷》,均于1986年由该馆印制;1993年,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了《羌族风情》,该书“文萃篇”中列有诗歌、民间故事、狩猎轶事、常识谚语等内容;2001年张力主编的《羌族民间故事选》由《羌族文学》编辑部印制。

在此,我们以《羌族民间故事选》为例,对该类“内部资料”加以介绍,以期窥豹一斑。

《羌族民间故事选》{P484-485}:该书由汶川县《羌族文学》编辑部编选并出版,成都市白马印刷厂印制。[100]全书共有神话7篇;传说类细分为:人物传说6篇,史事传说1篇,地方传说13篇,动植物传说3篇,风俗传说8篇,共计30篇;故事类细分为:动物故事1篇,幻想故事9篇,共计10篇。每篇均附有讲述人简况(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文化程度)及流传地区。一般而言,羌族口头艺术的内部出版物,相较正式出版物,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述原貌,整理与编写过程中人为的“再创作”因素相对较少。而在公开出版物方面,语言更加流畅优美,历史更加注重逻辑感,不少作品润色与“再创作”的痕迹相对较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