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最终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弥补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物质资本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带来的对经济增长不利的因素。(一)职业教育通过促进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1.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科技进步在微观生产领域、宏观经济增长方面影响着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过程可以通过图2-5的形式表示。

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根据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的观点,经济增长包括四个增长要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积累、技术变革与创新,用总生产函数式可以表述为:

Q=AF(K,L,R) (2-1)

式中:Q表示产出,A表示经济中的技术水平,F表示生产函数,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R表示自然资源。

各国经济增长是其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不同比例组合的函数。经济的增长必须依赖积累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并使两者有效结合以发挥最大效用,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1]

在总生产函数式中,有两个因素与职业教育有密切联系——技术进步与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最终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弥补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物质资本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带来的对经济增长不利的因素。

(一)职业教育通过促进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

1.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科技进步在微观生产领域宏观经济增长方面影响着经济增长。

微观上:在微观生产领域从事生产的主体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或厂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无数从事相同产品生产的企业在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成本或增加收益,而不能寄希望于投机取巧。而科技进步可以使相同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或以较少投入取得相同的产出,或改进现有产品质量。科学技术是以往经验的积累和新的发明创造的使用,在经济学的生产模型中,就表现为生产函数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表明同样要素投入后产量增加,或者生产同样产量的要素使用量减少,如图2-1。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就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展,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如图2-2。

图2-1 科技进步后的生产函数

图2-2 科技进步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除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外,还存在着一种“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科技进步源泉。这是阿罗(Kenneth J. Arrow)于1962年提出的。这是指厂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他们积累的经验(可由所积累的产量加以衡量)越多,生产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就会越小,图2-3中,它表现为右下方倾斜的学习曲线

此外,传统的厂商生产函数的边际报酬递减,所以,当投入的要素增加时,边际产出下降,最终会使整个社会生产率停滞不前。科学技术本身的生产也是报酬递减的,但是当科学技术与其他要素共同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科学技术与其他要素,会形成一种“相互增益机制”,大大地降低了厂商的内部交易费用,使厂商生产呈现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厂商规模报酬递增。正是技术创新和资本投资相互作用可以克服收益递减的规律,土地已经不再成为产出的制约因素,马尔萨斯的预言明显地落空了。

图2-3 干中学的科技进步

宏观上: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强调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源泉。定性来说,如果科技进步增加了GDP,在假定储蓄率不变的前提下,储蓄就会增加,从而导致资本存量的增加。在图2-4中,科技进步描述为储蓄函数的向上移动:随着储蓄水平的增加,资本存量也会增加,由最初的K0增至K1。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不仅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扩大了资本深化。

图2-4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科技进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内容。科技进步使社会生产内涵化,体现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劳动力的智力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知识密集化等方面。具体来说,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和贸易结构的合理化,从而带来了经济增长,即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新增长理论指出,对于开放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获益不在于更广大的市场,而在于按比较优势分享世界上有限的、分配不均匀的技术人力资源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果。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传统的人、物等要素的改变上,而且还创造了新的经济活动形式,而这种活动方式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运行特征。比如,随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网上交易、网上支付为主要特点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迅猛发展,减少了交易的时间,提高了商品交易和货物流通的数量和效率,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济形式,大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创造了新的价值。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过程可以通过图2-5的形式表示。

图2-5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资料来源:Leyend,D,Link D. Government's Rolein Innovation[M]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

2.职业教育对科技进步的基础性作用

从图2-5可以看出,基础技术在科技进步促经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甚至是核心作用。基础技术从哪里来呢?主要是通过对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型以及技术升级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是弥合普通教育与技术变革之间鸿沟的手段,是国内企业吸收采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的桥梁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自由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便利了技术变革的跨境传播,也使这些企业置身于更大的竞争压力之中。吸收和采纳更加先进的技术、训练和雇佣更多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是缓解这种压力并变得更具有竞争性的唯一方法。这个过程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从全球范围来看,对更高技术的需求,尤其是对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快于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一方面,带来了一个挑战:技能缺乏可能成为技术快速、有效传播的障碍,从而影响潜在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机遇: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提供了生产率加速增长的可能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政策必须迅速做出调整,把对更高更好教育的需求直接转化为追求更多受过更高更好教育的劳动力和公司企业更高的生产力[2]。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技术以及科技进步的关系可以用图2-6来表示。

从图2-6可以看出,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技能培训)在科学技术转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从横向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技能培训)是连接所有教育与基础技术的桥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发挥教育与基础技术的交叉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的“生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教育承担着一些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这主要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基础科学研究活动,直接进行科学技术的“生产”,为社会提供各种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也是职业教育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或技能培训等形式培养各种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向所有科学技术“生产部门”输送各种专业化的劳动者,从而保证了科学技术“生产”部门的“再生产”得以有效持续地进行[3]

图2-6 知识经济简图

资料来源:Gill Indermit.An Economic Approach to the‘Knowledge Economy':Technology-Skill Complementarit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roductivity and Policy[R].World Bank,Washington,D.C.Processed,2002.

其次,在纵向上,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技能培训)是促进科学技术从生产向应用过程转变的关键。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职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它首先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和推广,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相结合,转化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然后再将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提高,开发出新的科技成果。这一作用也表现在: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雇用或培训具有高技能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把国内研发的具有创造性的专利技术或基础研究转化为专用技术或共用技术,实现国内创造性研发成果的转化,提高国内整个基础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与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联系密切的企业,面临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他们通过雇用或培训具有高技能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发挥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快国外高、精、尖等先进技术在国内的本土化改造,提升国内整个尖端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www.xing528.com)

(二)职业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职业教育具有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作用,它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来实现的。具体地说,一是职业教育有助于改善劳动力结构,形成有效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二是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改善“工作效果”和“分配效果”,借以提高生产力。以下,我们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1.职业教育有助于改善劳动力结构,形成有效的生产力

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将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谈起。人力资源结构是指一个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的人的配合比例。马克思认为,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的发展是两个互为表里的方面,它们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同时还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分工的发展,专业化的发展。而生产分工的发展是依托于工具,尤其是机器和设备,以及材料等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的创新。为此,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分工越来越细密,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专业化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专业化,不只是指企业的产品专业化,而且是指企业内部人员的专业化分工,于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就产生了“职业”的概念,以及依托于职业而产生的人力资源结构概念。

简言之,人力资源结构是指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企业内部不同工种,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人的组合,企业只有按照人力资源力结构要求组合员工,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形成有效的生产力。有关这一点,在本章的公式2-2中,职业教育会从经济中的技术水平A和劳动力Q两个方面,正方向地影响生产函数。反之,某一方面的人员过多,而另一方面的人员过少,就会既造成劳动力浪费,又劳动力不足。这种浪费,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而且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人事矛盾,甚至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主管人员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处理人事矛盾上。

为此,现代企业管理十分关注人力资源结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动化生产下,1个专家通常需配备3~5个中等专业人员和20个左右的技工,才能形成有效生产力[4]。这一结论也称为人力资源结构规律。而违背这一规律,就会产生“高学历,低就业”问题,或者“技工荒”问题,从而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源结构规律体现于教育上,就应当形成1个大学生:2~3个高职生:8~15个中职生的结构。

对我国当前“技工荒”问题,请看《经济参考报》2006年8月17日报道。

技工“青黄不接”企业“忍饥挨饿”

作者:陈孟阳 邹 兰

本科硕士成堆 钳工车工难求

我国正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但我国的高级技工特别是年轻的高级技工却严重短缺,两者形成强烈反差。在各地的人才市场上,企业高薪招不到高级技工的现象愈来愈多。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青年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技术人才日益短缺,青年在高技能人才中的比例更是越来越小,很多地区青年高级技师的数量竟为零。随着老一代高级技能人才的逐渐退休,很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并已实际上威胁到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未来。

70岁退休老工人返聘成“技术大拿”

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生产航空航天动力装备的重点企业。该集团党委副书记周茂顺说,集团中35岁以下的工人有545名,技师只有19人,高级技师1人,由于高技术人才出现断层,许多关键岗位不得不返聘已退休的老工人把关,有的关键工序只有一名70多岁的退休老工人可以胜任。

据了解,高级技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奇缺的关键性人才之一。北京市每年技工缺口达33万人,而技校、职高、中专学校每年毕业的技工只有7万人左右。即使在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市,缺口最大的10个岗位中技工就占7席,分别是镗工、铣工、车工、钣金工、安装工、氩弧焊工、机械技工。而现有的技工存量也有断档之忧,年龄结构偏高,多在40岁以上,技能水平偏低,初级工过半。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处处长常青说,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中现有的35万名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23%,而技术工人中初级技工占60%,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只占5%;而高技能人才年龄偏高,高级技师几乎全在45岁以上,断层现象严重。有的专家指出,沈阳技工至少有10年的断档期。

这种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据初步统计,我国各类制造业中,仅数控加工人才缺口就超过了60万人,而且需求日益增加。山东每年需要技术工人240万人,而该省技工学校每年的培养能力仅有七八万人;南京的一项调查表明,南京对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技术工人缺口高达16.66万人。不久前南通市的一次中、高级人才招聘会上,一民企开出年薪20万元的价码物色高级技工,意想不到的是不但符合要求者凤毛麟角,大多数人甚至连上来咨询的勇气都没有,招聘单位最后空手而归。“现在是本科硕士成堆,钳工车工难求。”南通市人事局一负责人这样形容职场上技工断层现象。根据辽宁省最新的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全省劳动力市场求职倍率是0.78;高技能人才的求职倍率都在1以上;而技师以上人才的求职倍率在2.5以上,显示出技师以上人才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据了解,我国的1.4亿职工中具有中级工职称的仅占35%,高级工更少,占3.5%。技工“青黄不接”,企业“饿得慌”,于是出现了许多企业高薪聘请离退休老技工的现象。据测算,到“十一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

而我国“技工荒”问题的背后是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从以上事实和分析不难看出,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职业化的产物,是一国人才战略的基础。由于我国在教育发展中,过度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教育,这就出现了“技工荒”,又出现了大学生失业问题,这些,直接阻碍了经济发展。这反过来说明,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2.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源的“工作效果”和“分配效果”

工作效果: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定义是:生产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因此用计件工资能较合适地代表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四个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单位2382个有效样本计件工资的调查,调查情况分析如表2-3。

表2-3 企业样本生产率差异性分析(年计件T资)

资料来源:沈超.就业·收入·和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63.

一般来讲,经过专门职业训练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应高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但是从样本的调查结果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并不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高。课题组认为存在这种反常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职业教育学生生源质量比普通高中生源质量差;二是我国现存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在职业教育领域对学生能力培养上,过分重视动手能力的训练,轻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一般智力的开发[5]。不过,笔者以为可能还存在着第三个,即样本选取的原因,例如,一个已经干了10年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与一个刚进厂不满1年的的中职学生同样在一个岗位,当然前者的生产量会大于后者。

必须指出,职业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以及劳动力层次配置水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企业的物质资本、先进的技术设备、高精尖技术和少量的科技人才是可以引进的,唯独成千上万的劳动技术大军是无法引进的。而他们恰恰是衡量企业技术水平的决定因素。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只能靠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培训来完成。

其次,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于,它为经济质量的提升准备了条件。T·W·舒尔茨指出:当经济发展达到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技术者的阶段,人们对需要通过培训而获得的高技术的需求,会相对于低技术的和再生的非人力资本的形成的需求增加[6]。这就是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劳动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需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满足操作需要,但随着竞争,尤其是外来技术档次较高的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就迫使企业更新设备,应用新技术,从而使经济进入高技术阶段。而在这一阶段,那些简单培训劳动力的方式已无法适应,这就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过规范的教育培训的劳动者。可见,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的技术水平提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技术水平提升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外资和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那些设备和工艺落后的国有企业被大量淘汰,而能够生存下来的是那些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的企业,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大量工人“下岗”,正是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而当前的“技工荒”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在技术水平提升阶段职业教育滞后的事实。这也从反面说明了职业教育在提升工作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

分配效果:舒尔茨在1975年发表的《处理不均衡能力的价值》一书中使用对比研究,证实美国农业中的分配效益的存在。他指出,尽管美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仅仅用美国农业劳动者教育水平高,导致用劳动技能高来解释美国农业的高增值是不可能的。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的大学毕业生处理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的能力高于高中毕业生。在教育的收益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因增加分配能力而获取的[7]

归纳起来,职业教育在提升分配效果方面的作用表现于:首先,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更加容易找到工作。因为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能够满足新的工作对技能的要求,从而更加容易就业。其次,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有了一定的技能基础,能够较快地接受新技术和新工艺,满足技术提升的要求。再次,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能较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获得较高的收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