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熙《峄县志》研究:祠庙祭祀和民众敬事的重要性

康熙《峄县志》研究:祠庙祭祀和民众敬事的重要性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史氏曰:治民事神,废一不可,故祠庙坛[1]载在正典者,有司岁时谨祀事,无论已!即佛庐道宇,及诸丛祠,概足以感善寝恶,御灾捍患,民且敬事,严如官府,是亦治民者所不废也。今详列祠祀于左方。春而祈蚕,秋而报谷,以牲醪祷于祠下者无虚日。余因其请,故为书龙应祀之概如此。

康熙《峄县志》研究:祠庙祭祀和民众敬事的重要性

文庙 见上。元峄州知州梁宜有《重修宣圣殿记》。(至治间,宜为峄州日,改作宣圣礼殿,其匠氏谬于准绳[2],阅岁,四角压垫[3],势危欲崩,累致因仍[4],第支以木[5],有年矣。至正初三春,宜恳为同知州事大礼普化君吏目岳珪言之,慨然许讷[6],即相役抡材,撒桡易隆[7]。未几,知州庞侯天祥、同知宋震初下车,昕夕[8]诣学,董工惟恪[9],缮葺一新。庞侯曰:“开岁春和,两庑神门、讲堂、斋舍,当次第毕理。”峄州儒学正、大成至圣文宣王五十三代孙孔赣[10]将纪其事于石,持状来谒文[11]。宜每疾州县之吏缓其急、末其本者,连城靡异,深惟吾夫子道之隆污[12],固不在庙貌崇卑而已,然人瞻其殿庑,则必思向化而慕义。伏覩明诏概云:“学舍损坏,随即修完”,由是而言,有司者可不先是而后彼乎?既喜郡之长贰[13]偕成盛事,复恐庞侯食言,且欲警他州县暨郡之后来者,遂不让而乐为之记。)

启圣祠 在文庙左。

名宦祠 在文庙左。

乡贤祠 在文庙右。

社稷坛 在县西北。

风云雷雨坛 在县南门外。

厉坛 在县北郭外。旧每里各一,今废。以上俱洪武二年知县秦永建。

城隍庙 在县北门外,旧峄州治前。元初刺使孔瑄建,至明朝洪武二十二年知县王盘、县丞田畴修。景泰间知县王黻重修。

土神祠 在县治内。左[14]

八蜡庙 旧在坛山之麓,万历六年知县李如金移建城隍庙东。

马神庙 在县南关。正统二年知县王黻建。

沧浪神祠 见前。不知创自何时,至宋宣和间始赐额为“霖泽庙”。元至元十八年,峄州知州傅大有重修。及明朝弘治、隆庆间节次缮葺。有邑人礼科给事中丁本《重修霖泽庙记》。(其略曰:尝观名山大川有神龙焉,率能兴云致雨,敷祐下民,故江河湖海皆其所宅,而天下之曰岩、曰洞、曰潭、曰湫、曰池者,亦其所寓也。峄北六十里,峰峦突兀,岩崖连络,有祠翼然踞乎其中者,为沧浪霖泽庙焉。霖泽者,盖宋宣和中所赐庙额也。庙背负峻山,俯临深涧。涧下有二池,深阔若寻丈,水色墨如也,下池深上池之半,而阔过之。两崖壁立,不可近视。古木苍藤,掩映蔽芾殆一里许,诚地之幽深僻险者,岂非神龙所潜之宅乎?土人往往时见光怪,不敢狎翫[15]亵视,自古庙而祀之,不知几千年矣。春而祈蚕,秋而报谷,以牲醪祷于祠下者无虚日。时或旱暵水溢,众斋沐积诚以祷,祷而辄应。迩者[16]庙貌圮废,其住持晋道兴与其徒王洞聪谋共力葺之,更募于乡人之慕善向义者,乃僦工伐石[17],撤旧营新,视前构又加焉。经始于弘治四年之二月,落成于九月。道兴偕施主义官孙信辈[18],请记兴造岁月于石。余惟龙与吾人异处,昔斗洧渊,子产以为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使人无求于龙,则子产之言是已[19]。然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而人将转死于沟壑矣,能无求于龙乎?惟其有求于龙则庙而祀之,非淫也[20],宜也[21]。《礼》[22]之《祭法》有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沧浪之渊有龙,龙能出云为风雨以敷祐吾人,象而祀之,岂非《礼》之宜哉!余因其请,故为书龙应祀之概如此。)

右庙祠坛壝与匡丞相墓,皆载在祀典者,有司岁时致祭。

儒学玄帝祠 在儒学西,对城东门,盖昔人建此以卫学宫者,嘉靖间重修。教谕方表有记,今不存。

匡丞相祠 有二:一在县东郭北,一在县西南十三里公墓左,俱宋宣和间氶县令牛邦光建。东郭北祠皇甫自牧有记,左祠常思诚有记,今俱废。皇甫公所撰碑,嘉靖间为县丞贾应璧磨毁他用。

教堂 宋绍圣四年建。其神玉刻,见存。县东南三十里夹防村亦有三教堂,金明昌间建。

三皇庙 在儒学东北。元元贞二年知州张文振建。泰定初知州梁宜增修,今废。

许池龙神庙 县西北十里,元大德中知州王天祥修。

东岳庙 庙在峄境其大者有二:一在县西北六十里西暨村,创自唐开元间,至明朝弘治中重修。一在县西三十里香城,建自元朝,明朝嘉靖二年重修。一在县西十五里山阴村,嘉靖三年重修。有邑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刘钟英记。(其略云:古者天子祭四望,岳、渎其大者也。然王畿不过千里,其外皆诸侯国,所谓岳、渎岂必在畿内而后祭哉?考之载籍,舜都蒲坂[56],而一岁巡五岳,俱有望秩之礼,可徵也。用是昭告神祇,飨报功德,灾厉不作,而风雨寒暑以时降。及三代,度数虽殊,其礼不易,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57],著在经记,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始皇併六国,礼典废坠,祠祭山川,皆因游观、封禅与夫求仙则及之,而其他领之祠官岁时致祭,且杂以淫祀者,大抵多秦中山川也。迨至汉室,名山川之在诸侯国者不领天子之祠官,必俟齐、淮南、常山之国废及济北王献地而后举五岳之祭,非古礼也。东唐封天齐主[58],有水旱则祷之。《玉海》云:“齐者,脐也,谓为天腹脐也。”[59]宋以东方主生,加“仁圣”二字,封帝号,盖亦本西王母《五岳真形图》[60]所云者。公羊子曰:“山川有能润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惟泰山尔。”[61]然泰山能大布云雨,德泽汪濊[62],牲器之数以视三公,非过也,宜也。抑考之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63]。自小及大,礼固有然,则今日东岳庙之修,其恶池、配林之类耶?太史公谓“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64],故齐鲁之民庙而祀之者,义固有在,而礼亦不谓无所起也。庙在峄之山阴村,岁久倾圮,而乡人武君佐慨然于中,撤其旧构而重修之,屹然隆,焕然华,回视昔时颓垣败宇者,不侔矣。经始于嘉靖二年二月,至次年五月而成,乃介[65]其姪茂材[66]涉钦请记于余,余因述古今秩祀之由,及齐鲁之人所以工庙崇祀者如此云。)

真武庙 在南关。天顺间知县辛廉建,成化、隆庆间相继增修。

义勇武安王庙 近城有二:其一在东郭尽处,嘉靖间修。其一在西门外氶水上,创自金天眷间,至明朝宣德年重修。嘉靖乙卯县氶王玳、万历丁丑知县李如金屡有缮葺,辟路建坊,壮丽视旧有加焉。

二郎庙 县西门内,旧在西门外氶水中,后被冲毁。嘉靖间移建于此。

火神庙 在县南门外,隆庆间建。万历三年重修。

泰山行祠 祀碧霞元君,峄境在在[67]有之,今举近城者:一在东郭北,嘉靖间建;一在西郭北,坐旧氶县城,万历九年建;一在仙坛山麓,宋绍圣中建,今废。宋齐将翱有记。(其略云:氶隶沂阳,为剧邑最[68]。地洞而土腴[69],民夥而家给[70],故习尚多夸[71]于事神。郭之东旁里余有山焉,邑人旧作岱宗行宫于其西麓,莫知起何年也。麓之上逶迤侧出,胁有平石,岿然如台者。坵[72]才十许步,特设两殿于其上,尸[73]座神像于其中。余尝观世之事神者,皆佻佻少年[74],靡靡[75]相聚,韝鹰[76]击鞠[77],斗鸡走狗,争相媚叱[78]以衒方技,尽力勤渠以徼岁时之乐[79],竟不知神嗜果然[80]耶?亦不知流俗漫尔耶?邑民张乘父子,皆淮海人,尤笃于事神[81],袭其风也遒[82],重修殿宇,售[83]五寻之木,置为幡表,立廷左以审观望之人也。元丰初商斯邑,流运太迁,因兴别业,今家焉,将遂为斯邑人矣,且董其孙子从儒学,然后人识大其门者,厥有由也巳。)

三官庙 在南关尽处。旧为观音大士祠,嘉靖间毁,万历九年,邑人即其地建庙。

崇胜寺 在县西郭外,当汉氶县旧治。宋开宝间为文殊院,其创更今名不知起自何时,至明朝嘉靖、隆庆中重修。

兴国寺 在县东北,创自金大定间,元毁于兵火。及明朝弘治间更建,嘉靖二十七年重修,今就废。有无名氏诗。(古寺何寥落,蛛尘暗佛堂。艸深兰若迳,雨墁秪院墙。僧去云随衲,人来石作床。谁哉理钟磬,寂寞自斜阳。)

大云寺 在县西北四十里。寺前多古木,有许由泉环绕寺侧。本唐天宝间永安寺故基,宋宣和中为嵓公寺,至元大定始更今名,至明朝弘治、嘉靖间重修。

青檀寺 在县西七里青檀山麓,邑人贾博士有《游青檀寺诗》。(耽山未办买山钱,每为看山一讨禅。灶侧分泉茶自煮,云中扫石鹿同眠。迩来寺主更新衲,旧处留题已十年。白发不消芳艸绿,春风又到佛灯前。)

大名禅院 在县西南二十里大明山麓,元初建。

静土寺 在县东南三十里,嘉靖间修。

清凉寺 在县西北十里湖山上。

宝峰寺 在县北五十里马头村。

大圣寺 在县西北四十里。创自东汉时。至明朝隆庆间重修。

甘泉寺 县西北四十里屏山之麓。四望诸山环抱,林木森郁。寺东数步,一泉东南流,会沧浪水入氶寺中;一泉环甃以石,每夏秋水发,绕寺流出,冬则断流。其水甘洌,寺因以名。创自元延祐六年,至明朝万历八年重修。

灵泉寺 县西北六十里。创自隋朝开皇间,宋庆历年重建,及明朝弘治、嘉靖间继修。

沙蓬寺 县西北六十五里。唐末建,至明朝嘉靖间重修。

普照寺 在县西六十里西暨集。旧名普照禅院,元大定间建。

龙兴寺 县北三十里坐荆山前。沧浪水环绕寺左右,其后丛山起伏,林木森如蝟毛,直接沧浪,亦圣地也。元延祐间建,至明朝隆庆、万历中重修。

观音寺 县北三十里,税郭集东北。弘治间创,正德年重修。

石佛寺 县东北十五里。金皇统七年建,今废。

圣水寺 县西北四十里。南山出一泉绕寺流,故名。创自宋、元,至明朝成化十九年重修。隆庆间盗杀寺僧,今废。

兴福寺 县北三十里安城村。创自元至正间,至明朝万历八年重修。

大名寺 县东南三十里。金明昌三年建,元至元间重修,今废。

皇基寺 在旧兰陵城中。梁初建,梁武帝幸兰陵,设法会于皇基寺[84],即此。今改为永安寺。

清真观 在县治东南察院西。元为玄都宫,至明朝洪武十八年间敕赐今名,设道会司,为朝贺习仪之所,弘治、嘉靖间重修。观中旧刻唐僧惟哲所进《香花表》,宋翰林学士苏轼书,今附载于此。(天宝二年,唐明皇帝祔[85]大清宫之日,在京。云花寺大德僧惟哲、胜光、惠珲、全一、法兴、无瑕、惠超,义盈、福超,寺二百余[86],赍[87]香花十二盘,诣天门街接御辇,进表供献。臣僧惟哲等言:昔者真元皇帝东辞函谷[88],西入罽宾[89],见[90]恍惚之容,演希微之训。使尹喜为佛,与胡王为师,遂至义和西方,化流中国。臣等受佛禁戒,披佛法衣,讨本寻源,乃知佛是老子弟子,《化胡经》[91]内具有明文,《西域传》内非无事迹。幸属真元下降,亲受灵符,福祚圣躬,泽流黎民,臣等既承仙派,得庇微躯,蝼蚁何知,惭戴罔极。今因祔庙之次,特献微诚。辄进香花,原垂延纳,臣等诚惶诚恐、死罪死罪。谨奉表以闻。天宝二年二月十五日上表。奉敕[92]:道、佛二教同出异名,卿等归诚,实可佳叹,所进香花宜依。)

太清观 在城东北仙坛山麓。元大定四年建,至顺二年,道士元成重修,今废。元太守梁宜《游仙坛山书太清观壁满江红词》。(上尽重峦,要饱玩,四围山色。□自笑[93],平生痼癖[94],膏肓泉石[95]。石[96]溜暗鸣别涧玉,岩云不碍前峰碧。羡投林,高翮落霞边,归飞急。苔径暗,寒蛩泣;松牖静,驯禽寂。正秋霖初霁,浓岚如滴。火灭地炉丹灶冷,树攒烟窦霓旌湿。待尘缘,摆脱会仙游,寻陈迹。)有天历间吴兴赵一之续前韵。(城外青山,遮不尽,赤城霞色。何处访,初平旧隐,满岗顽石。风舞征衫天籁爽,云生屐齿苔花碧。捣玄霜,吾欲驻朱颜,光阴急。茶浪涌,铜鉼泣;香篆静,云鏊寂。向松林凝伫,泪珠空滴。丹灶无烟山鹤睡,经坛有月霞裾湿。待蓬莱,清浅赋仙游,成尘迹。)

洞真观 在县西南五十里。

龙门观 在县北六十里沧浪渊西,以山为龙门,故名。一名白云庵,俗传为唐妓白牡丹修真之所,然其言无据。第其地峰峦环抱,烟云竹树,掩映溪山,故其中往往出异人。创自宋元间,及至明朝弘治、正德,亦数加修葺。有邑人贾博士《游龙门山诗》二首。(其一,龙门游赏地,胜概昔曾闻。野酌薰花气,闲心狎鸟群。岩前看落日,衣上见归云。玉貌霞裙子,曾来事老君。其二,自诧龙门客,登高不厌频。白云飞上屋,红树染如春。洞口呼欢伯,竹间酹谷神。只愁幽胜地,萝葛碍纶巾。重九日内丘博士贾梦龙题。)

三清观 在县西四十五里白茅山之阳。元至元间邑人广威将军同知峄州军事周忠建,延虚寂道人曹志冲主之,太守梁宜有记。至正初及至明朝正统间重修。

匡王祠 在县西四十里。相传五代时,有神医匡姓者寓此,乡人为立祠,病者诣祠虔祷,取祠前溪水注器中,须臾成五色药,往往愈疾有灵验。

汉高皇庙 在县南二十五里。故老相传,汉高祖楚战彭城时,尝至此地,后人为立庙。宋宣和、开宝间重修,今废。进士吴颖有记,字剥毁不可录。庙西北二十里有汉王山,此与丰、沛接壤,宜多故迹。

女娲祠 在金陵山南,地名平利。今废,故址础石尚存。祠东南五十里有王母山,亦女娲遗迹。土人乃讹为王母山,建王母祠于其上,误矣。

【注释】

[2]谬于准绳:谬,错误。准绳,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引申为标准、准则。此句意思是建造不合理。

[3]压垫:《说文》“ 压,坏也”,“垫,下也”,谓倾坏、沉陷。

[4]累致因仍:历次来就任的官员沿袭这种状况。

[5]第支以木:只用木头支撑着。第,但,只。

[6]讷:通“纳”,接受。

[7]撒:当是“撤”之误刻,拆除。桡:弯曲变形。易:更换。隆:高直。桡、隆均指栋梁,语出《周易·大过》“栋桡”“栋隆”。

[8]昕夕:早晚。

[9]恪:严谨。

[10]孔赣:乾隆本卷七《职官志》叙述,“孔赣,至圣五十四代孙。至元六年任学正。”此云“五十三代孙”,未详孰是。

[11]谒文:请求撰文。

[12]隆污:隆,高。污,下。代指盛衰。

[13]郡之长贰:两位郡县的官员。

[14]左:本当连下文读,为突出庙名将“八蜡庙”另起行书,指八蜡庙在土神祠左,即东边。

[15]翫:同“玩”。

[16]迩者:近来。

[17]僦工:雇佣工匠。伐石:开采石料。

[18]辈:等人。

[19]《左传·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禜焉。子产弗许,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乃止也。”

[20]淫:指淫祠,滥设的祠庙。

[21]宜:适当,应该。

[22]《礼》:指《礼记》。

[23]里:乡里,此指村镇。乾隆本无此字。

[24]李子:李士允的自称。

[25]乾隆本此句作“往李子行县过其城而不知也”。

[26]憇焉:坐落于此。

[27]乾隆本无“山”字。(www.xing528.com)

[28]宫:居住。田:耕种。

[29]翳如:遮蔽的样子。

[30]峻饬:高而整齐。

[31]靡伤于官:没有耗费官府的钱财。

[32]举息:举,宣扬。息,泯灭。

[33]蚤:同“早”。见之早,谓有远见。

[34]《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逢萌》:“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35]梅,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汉书·梅福传》:“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

[36]嚣:人多喧闹。逼:地方狭窄。

[37]侑尸:《尔雅·释诂》“侑,报也”。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侑尸”本来的意思是报答为尸者,后来泛指祭神

[38]纾:通“抒”,抒发。

[39]睠:同“眷”,眷顾。

[40]殽:当作“肴”。

[41]懽:同“欢”。

[42]僾(ài):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43]忾息:叹息。

[44]延伫:长久伫立。

[45]夷犹:犹豫徘徊。

[46]歘(xū):或作“欻”,《玉篇》:“欻,忽也。”迅速。

[47]鯈(tiáo):通“儵(shū)”,本作“倏”,急速。《楚辞·九歌·少司命》:“儵而来兮忽而逝。”

[48]禋(yīn):《说文》“洁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为禋”。这里用为祭祀的意思。

[49]《荒史》:书名,六卷,明陈士元撰。该书模仿附益《路史》,讲述洪荒开辟之事,多恍惚无稽。

[50]《拾遗记》:书名,十卷,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东晋王嘉(字子年)著,为神话志怪类著作。

[52]判:或作“牉”,古代登记男女的文书。《周礼·地官司徒·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郑玄注:“判,半也。得耦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

[53]皋媒:即“高媒”,古代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

[54]宓妃:洛水之神,曹植洛神赋》云,“古人有言,斯水(洛水)之神,名曰宓妃。”古书里没有言其为伏羲之妃者,而言是伏羲之女,如《汉书音义》引如淳曰:“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

[55]切壤:地方切近。

[56]蒲坂:或作“蒲阪”。舜都蒲坂之说汉代以前典籍所无,此说首倡于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舜其所营都或言蒲阪,即河东县。”《水经注》卷四《河水》:“南过蒲坂县西”,郦道元注:“皇甫谧曰,‘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今城中有舜庙。”

[57]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语出《礼记·王制》。《经典释文》:“视,视其牲器之数。”即仿照祭祀的等级。此二句是说五岳按照三公的等级祭祀,五岳按照诸侯的等级祭祀。

[58]天齐主:当作“天齐王”。《通典·礼六·山川》:“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59]《玉海》无此文。

[60]《五岳真形图》:《汉武帝内传》记载西王母传给汉武帝《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云:“东岱岳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也,……岳神姓岁讳崇,封号‘天齐仁圣帝’。”此图说是宋代以后人所造。

[61]引文见《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62]汪濊(huì):亦作“汪秽”,深广的样子。《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中有叙述,“威武纷云,湛恩汪濊”,颜师古注:“汪濊,深广也。”

[63]引文出自《礼记·礼器》。

[64]见《史记·货殖列传》。

[65]介:委托,转托。

[66]茂才:即秀才

[67]在在:处处。

[68]为剧邑最:在政务繁重的县城中是最厉害的。

[69]洞:广阔。腴:肥沃。

[70]夥:众多。给:富足。

[71]多夸:指场面铺张、宏大。夸,大。

[72]坵(qiū):同“丘”。

[73]尸:陈列。

[74]佻(tiāo)佻:《诗经·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毛传:“佻佻,独行貌。”这里用为轻佻义。

[75]靡靡:相随的样子。

[76]韝(gōu)鹰:“韝”是养鹰人戴在胳膊上的皮套子,用以架鹰。这里用为动词,表示架鹰。

[77]击鞠:打球。

[78]媚叱:喝彩。

[79]勤渠:努力。徼:《玉篇》“求也。”追求。

[80]神嗜果然:神喜欢如此。此句意思是:竟然不知道神喜欢这样吗?

[81]笃:真诚。

[82]遒(qiú):《玉篇》“固也”,坚定。

[83]售:购买。

[84]见《南史》卷七《梁本纪中》。

[85]祔(fù):祭名。古代帝王在宗庙内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

[86]寺二百余:“寺”下疑脱“僧”或“众”字。

[87]赍(jī):持。

[88]真元皇帝:指老子。函谷: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

[89]罽(jì)宾:西域国名,又作凛宾、劫宾、羯宾。

[90]见:同“现”,呈现。

[91]化胡经:即《老子化胡经》,西晋人王符撰。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因为常与沙门帛远争邪正,故作《化胡经》一卷,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以谤佛法。后人陆续增广改编为十卷,成为道教徒攻击佛教的重要依据,认为道教地位在佛教之上,由此引起了道佛之间的激烈冲突。唐高宗、中宗都曾下令禁止。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严令禁毁,从此亡佚。清末敦煌石窟中发现十卷本残卷,为唐玄宗时写本。

[92]奉敕:接受诏书,这里指接到皇帝的批复。

[93]根据《满江红》格式,“自”前当缺一字。

[94]痼癖:无法消除的癖好。

[95]膏肓泉石:爱好泉石就像病入膏肓一样。《兼济堂文集·删补〈高士传〉序》:“非痼疾烟霞、膏肓泉石者也。”

[96]石:光绪本作“檐”。

[97]常:当是“尝”字之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