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发展的开拓创新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发展的开拓创新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十年来,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研究中,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开辟了新的里程碑。民族声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的巨大影响,中国的艺术家从未停止过的探索,善于有系统地吸收和充分运用民间音乐的各种艺术元素,既保持了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格,又很好地开拓创新出新的民族声乐作品题材,还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发展的开拓创新

中国民族声乐在不断创新和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既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优点,又探索和吸收了美声唱法的艺术本质。第一是呼吸的重要性,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就像汽车的“汽油”一样,让声音在气流上歌唱;第二就是借鉴美声唱法的共鸣,发挥鼻腔、口腔、咽腔、胸腔的共鸣作用,追求干净、通透、高亢、圆润、饱满的音色;第三是借鉴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声区”,使演唱声音甜美清脆、饱满、明快、圆润,大大扩展了演唱者的音域范围;第四是发展我国戏曲发声、行腔等精华,尤其在咬字方面,使作品的演绎更具民族韵味。

(一)传统戏曲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融合

戏曲作为中国最传统的一种民间艺术音乐,在艺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研究中,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开辟了新的里程碑。

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是以山西民歌、河北民歌为素材,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的演唱特点,并吸收和借鉴了西方传统歌剧技法,将民族的诗歌、歌、舞完美结合的一种新型民族歌剧。此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歌剧表演作品,如马可根据地方戏曲武安平腔的艺术精髓和旋律改编而成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其中经典唱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在当时轰动一时,至今仍广为流传;以四川苗族民歌为原型的歌剧《江姐》,广泛发展吸收了川剧、越剧、川音、京剧等多种新型戏曲的精华,不仅具有戏剧性的魅力,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宣传性,生动地运用音乐语汇来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

1976年之后,广大的词曲作家更加地注重传统戏剧的音乐元素、文化艺术元素与其他民族声乐作品的完美融合,《田野》《党的女儿》等民族歌剧作品相继问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歌音乐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创作和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民族声乐创作领域的一种新的艺术潮流。其中,《没有祖国强大,哪里是幸福的家》是一首具有独特的豫剧传统演唱风格的歌曲;而《故乡是北京》以浓郁的京剧曲调充分诠释了海外游客对故乡北京的思念和怀念。20世纪90年代,由于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跨界创作歌曲《说唱脸谱》完美地结合了京剧声腔和流行唱腔,由教育部编入国家小学音乐教科书,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各个作曲家合理地运用、巧妙地借鉴了各种民族戏曲音乐元素,创作了优秀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这些优秀的声乐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选择和价值。

新歌剧、民族声乐是伴随重大历史时期的嬗变而出现的新艺术形式,它们要发展、要完善,必须不拒绝继承、吸收任何古今中外各种传统艺术之精华,它们还未形成固定的、成型的演唱。表演的初创时期,许多的文艺工作者做着各种各样的探索:有人采用话剧加唱的办法演唱,有用纯朴的民歌、民谣唱法的,也有的沿用美声唱法演唱,大家都在寻找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去表现新内容。这其中,郭兰英做了极为重要的探索,她不断吸纳传统戏曲的唱、念、做、舞等手段,去构筑新歌剧、民族声乐的表演、歌唱形式,有效使用音乐的、形体的和其他各种艺术语言,把自己从生活和作品的创作中受到的感动表现出来。郭兰英为使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相结合做了大量的探索,可以说,付出了她的全部心力,她的做法为民族声乐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传统戏曲演唱中十分重视气息,“丹田运气,脑后摘金”在戏曲的演唱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戏曲丹田运气演唱的特点和精髓,其中的“偷气、换气、提气”是几百年后戏曲演员们进一步总结和发展出来的三种重要气息方式。“吐字行腔”也是演唱戏曲的重要一环,戏曲中非常讲究以字带腔,如果一个人的吐字有了问题,腔肯定也唱不好。由于汉语属于传统上的汉藏语系,声音的位置比较靠前,民族声乐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戏曲创作和演唱的艺术精华,既要能够保证吐字清楚,还要生动亲切,真正地做到“腔圆字正”。汉语的咬字包含了字头、字腹、字尾,还有四个声调,如何干净利索地咬字,成为我们唱好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重中之重。(www.xing528.com)

(二)民间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融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的日益开放,人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变化。目前,我国许多的音乐工作者充分吸收了传统民歌的“营养”,选材得体,更好地保持了传统民歌的演唱风格和音乐特点,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融入了现代的作曲技法,大胆地拓展了音域,融合了叙事、花腔甚至是流行音乐等元素,使其改编的音乐作品更好地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需求。我国作曲家充分借鉴了传统民歌的优美音乐旋律作为素材,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对原民歌进行了较为大力的视野拓展和艺术创新,创作了大量的民歌作品。比如,根据江苏苏州民歌中的三部曲版本改编完成的《孟姜女》;胡松华根据蒙古族民歌素材改编的《赞歌》;王祖皆和张卓娅根据河北地区的民族曲艺民歌的素材改编的大型现代民族抒情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及借鉴了传统民歌素材改编的《玉鸟兵站》等。

新时代的作曲家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广泛地吸收了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如《文成公主》《穆桂英出征》《昭君》,这些传说中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家园远走他乡,在现代音乐强烈的情感碰撞下委婉、忠贞、含蓄、仁孝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另外,如中国民间的神话传说以断桥为主要题材的音乐作品还有《断桥遗梦》《贵妃醉酒》《杜十娘》《别姬》。除此还有《斑竹泪》《远情》《梁祝新歌》等。这些作品中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丰富多彩,感人肺腑,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这些作品符合了现代大众的生活和审美价值取向,在充分保留了民族风格的同时,走出一条广阔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道路。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必须始终扎根于自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之中,才能够具有民族特色,才能够具有不竭的艺术生命力和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民族声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的巨大影响,中国的艺术家从未停止过的探索,善于有系统地吸收和充分运用民间音乐的各种艺术元素,既保持了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格,又很好地开拓创新出新的民族声乐作品题材,还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力及音乐的戏剧性,这样良性的循环,既传承了先辈留下的宝贵艺术文化资源,又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风格融入其中,开创了新的民族声乐道路。

(三)流行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融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音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缕春风,吹遍了广州乃至全国各地。唱流行歌曲、跳迪斯科成为新的社会时尚,一度被年轻人高度追捧。流行音乐以其朴实通俗的曲调和歌词、真挚质朴的音乐情感、活泼的音乐旋律等演唱形式,以其通俗性、世俗性、高度参与性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对民族声乐的不断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将流行元素充分融入民族声乐作品中,使得声音更加通俗,情感表达更直接,更容易打动广大观众,而且演唱者与广大听众之间的情感和文化交流也容易产生共鸣。这种相互融合并没有完全丧失了歌曲的情感和民族特色。歌曲加入了流行元素后,使得歌曲更加活泼、优美、新颖、独特,易于被广泛传播。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推动力,那就是以作曲家优秀的作品为其带来的动力和支撑。声乐作品融入流行元素,音色更加丰富,音乐性更加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