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问题工作法:洋思课改经验的启示

教育问题工作法:洋思课改经验的启示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洋思教改经验的创造者蔡林森退休后在河南永威学校继续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亦取得了巨大成功。课改就是“改课”,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课程功能的转变还不彻底,对课程的三维目标,特别是对态度、情感、价值观重视不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制度也正在完善之中。

教育问题工作法:洋思课改经验的启示

教育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所以教育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探索教育的真谛。在赴洋思深入学习考查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接近真实良好的教育,并一以贯之。因为,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就不会产生诠释教育本质的力量与行动。

洋思教改经验的创造者蔡林森退休后在河南永威学校继续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亦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曾讲道:“课改一定要讲究实效,不能中看不中用,要怎样好就怎样干,绝不可搞什么形式主义。”他在推行教学改革时,坚持常年赛课,不断打假,真刀真枪地干。他一语中的,切中要害,深刻揭示了洋思、永威成功的秘诀,即依靠科学,遵循规律,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图虚名搞花架子;坚持教育打假,实实在在去落实,且长期坚持,滴水石穿。反观蔡林森的教育生涯,他把教育与课改当成了终生的事业,他的课改才是真课改,他的教育理念才是溶入血液付诸教育实践的“活理念”。

由此可见,我们要实行课改,扎实推进综合教育改革,使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认真分析教育现状,找到影响阻碍改革的突出问题,坚持打假抓落实,才能逐步走近真教育。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学校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仍然问题重重。从宏观的角度看,当前的教育大都以获取“高分”为重要目标,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和家长追求高分,由此衍生出了“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加重课业负担的“机械式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及唯“标准答案”为权威的评价方式等。这种教育方式,阻碍了天真无邪的童真和异想天开的创意钱学森之问虽是针对大学教育,但我们的基础教育也一样难辞其咎。目前各地兴起的“家庭”教育、“个性化教学”和“自主教育”就是对其弊端和缺陷的回应。

有学者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立场上对追求高分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发人深省。在“高分”的驱使下,孩子们习惯于揣摩教师的意图,而无心谛听真理;他们在求全责备中长大,必然过度关注细枝末节,而疏于探究;那些近乎“条件反射”式的训练,至多只是在对应于感情的“信息”层面徘徊,而与对应于理性的“智慧”层面则没有触及,在这里,“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在固有的框架中,一切都是确定的、线性的、封闭的。十几年下来,孩子们便可能会丧失寻求事物差异新解和可能性的意识和能力,思维处于钝化状态,若“定式”思维扎根,潜在的思想者就变成了机械的匠人

笔者是普通高中的教育工作者,对有些普通高中为应对高考所采取的极端措施和压制人性的做法有着更为深切的感受。有篇文章叫《莫让“高考压倒一切”》,其实在备战高考的现实中,高考早已压倒一切,“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题,是高中生学习的主旋律。高三一年摞起来的试卷足有2.41米高,有的学生在教室里打点滴是为了备考营养两不误,这些已不足为奇。另有一些学校的励志口号是“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此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种悲壮及血腥,令人心有余悸,胆寒心惊。这种所谓的“拼命精神”,不但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使教育远离了本真;一些不当的高考口号,使高考成了实现某种利益的“刑场”。难道这都是高考惹的祸吗?理性分析不尽其然。无独有偶,去年底网曝贵阳部分小学教师将“及格线”提高到“90分”,考不过90分的学生要被列入重点管理对象名单。这种“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学”的意识,胁迫了学校和教师,胁迫了家庭和父母,这种功利性的、虚荣性的教学模式会阻碍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课改就是“改课”,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课改最大的难题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从宏观的角度看,在过去十多年的探索中,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教学模式和流派,但从整体看,离改革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改革都面临着考试分数下降的风险,还跳不出“知识本位”和“考试本位”的怪圈。课程功能的转变还不彻底,对课程的三维目标,特别是对态度、情感价值观重视不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课程的结构转变上突破了学科本位、学科界限,增加了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在实施中还不尽如人意,有的形同虚设。有的学校核心改革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停留在小范围、小区域,大面积、整体上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制度也正在完善之中。

从微观角度看,就一所学校在实施教改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又有多少环节、细节、过程和方法是“假大空虚”,是与真教育背道而驰的呢?笔者在学校管理中就体会到的方方面面做如下描述。

在课堂教学方面,部分课堂现状是强行灌输,讲多练少,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思考缺失,人云亦云。教案备写,一些教师敷衍塞责,只为检查,浪费纸张。学生辅导,辅导变讲课,个体变全体,费时又费力,学生不欢喜。作业批改,大红勾勾满纸飞,鲜艳日期号号连,布置作业多又多,不见有人细批改。又如检查教师听课记录,大多虚构课堂,时间错乱,胡编乱造,令人不可思议。透视教师的学习培训,大多心不在焉,神不守舍,网上挂时间,笔记找人代,听讲靠记性。再如在教育科研方面,课题空且大,花钱去投稿,假冒又伪造,后患遗无穷。就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中,如在清理办公用房时遭遇阻碍,我把它描述为“合署办公不习惯,清房工作难上难,固化利益不破除,清正之风进不来。正确认识不图虚,一切为公心坦然,官大不在房子大,教工利益放心上”。在校园禁烟上,也真可谓“校园控烟已三载,教代会上成议案,非有中央下决心,陋习难以被改变”,这些体现在教育教学环节和管理上的不足不胜枚举,但有时我们因习惯而漠然置之。

综上分析,无论是宏观上的教育问题,还是微观上的学校教育的缺陷或管理上的漏洞,都给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国教育梦想提出了挑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育打假刻不容缓。

我们所倡导的人民的、大众的教育,或者说是真教育、好教育是什么样的呢?从国家层面上教育界从未停止过探索。我个人理解的教育应该奉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的行动诠释。真教育应该就是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良好教育。它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地发展和可持续地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一切有益的教育改革探索和一切被实践证明是好的教育途径和方法都可以囊括在“素质教育”之中,它是“理想的教育”“先进的教育”“良好的教育”的代名词,体现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价值追求。(www.xing528.com)

进入新时期,良好教育的标准也在与时俱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人民满意就是好教育的标志,具体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其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了解、研究、尊重学生,尽力为每位学生提供一种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简言之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出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具体措施,也描绘了一幅中国教育梦的动人场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个教育梦便是好教育的升华。这种良好的具体形态应该是:没有粗暴与糊弄,没有训斥与羞辱,童心得到保护,童年得到保卫,童趣得到张扬,童真得到彰显。师生在学校的每一段时光都洋溢着生命的情怀,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每个人的优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绽放,每个人对未来都有着乐观的向往。

当下教育改革方向已经明确,措施非常具体,改革路径和路线图早已划定,关键就是要按照“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步骤去扎实推进。在落实中我们觉得应该坚决打假纠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加大攻坚的力度,使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学校落实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方面,在实施课改的常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采取问题工作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用发现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有狠劲,要动真碰硬,要有打歼灭战、速决战、持久战的准备,这样才能找到规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办出特色学校,取得教育改革成功。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最难做到的是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以及及时将想法付诸实践,所以我们许多美好的设想和蓝图都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提倡问题工作法,就是要求我们反对形式主义,挖掘自己的潜力,讲究工作实效,用辩证的思想来提升自己,提升学校。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矛盾,问题就是课题。我们工作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过程,如果我们对问题视而不见,好大喜功,甚至讳疾忌医,就会使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学校发展很快就会步入衰败期。有时候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如何实施问题工作法,使其成为我们工作的准则,成为我们取得改革成功的法宝,需要下功夫研究和践行。有时还须具备“壮士断腕”的勇气。当我们找到了问题,要下决心解决时,就要坚持“四不放过”,即找不到问题的原因不放过,找不到责任人不放过,找不到问题的整改措施不放过,整改后效果不明显不放过。这样才能树立正气,使各项工作达到求真求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虚假之风自然无所遁形。在学校内要积极解决问题,领导者和管理者要重心下移,深入基层,走进教室,走入课堂,走近教师,掌握第一手资料,真正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一线和基层。前边提到彻底改革课堂教学非常难,且在非薄弱学校或有知名度的学校实施推行先进教法,更是难上加难,甚至是徒劳无益的。但洋思前后两位校长的做法依旧给人启发与深思。

如果说蔡林森校长在洋思创造了“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造就了一所“中国名校”,他的做法与经验只是个案或偶然的话,那么他在退休后赴河南永威学校当校长,花了七年的时间把永威学校办成了一个课改的样板校,一个民办学校的楷模,就具有普遍的研究价值。他不惧吃苦,起早贪黑拼命干,拼死拼活搞改革,以身作则,率先实干,并且力推“问题工作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一天都不拖延。七年来,他从小学到初、高中各门学科轮番地听评课,几乎一天不停,全年听课达1000节以上。一个70岁的老人,忍着病痛,学校四层楼几十个教学班,他逐一检查,一个也不放过。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一直穿梭在教室与教学区,不停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检查教师教案备写和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他的接任者秦培元校长,认为如何使洋思保持“风光”、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我们研究洋思教育,发现他做到了,并使洋思更加和谐,更加幸福,更加思路宽广。而他制胜的法宝也同样是吃苦、“行走”和不折不扣地解决问题。据说秦培元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而是“行走”在教学区,这样一来他“行走”距离更短、速度更快地走进教室,迅速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行走”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他的另一面就是“静坐”,每天至少听3节课,不仅提高了自己,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更是发展了洋思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实践体系。这令我们不得不叹服:吃苦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加上正确的方法,坚持教育打假,反对形式主义,正是凭借这些因素,洋思才会取得成功。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顺应潮流,深度参与,勇敢担当,在落实具体的改革举措上一定要真抓实干,坚持打假,要采纳“问题工作法”,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面对问题,为改革的着陆、生长、发展与成功扫清问题,还原一个大家矢志不渝追求的本真教育。

——人生太短,岁月太长。人生的奇妙,就在于看不透、看不懂;生活的奥秘,就在于看不清、读不透。正因为不明、不懂,我们才努力用功;正因为不清、不透,我们才刻意用心。人生,就是在摸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

【注释】

[1]本文写于2014年,是学习洋思经验的一点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