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秘亡灵世界,地宫奇观揭秘

神秘亡灵世界,地宫奇观揭秘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宫,又称为“玄宫”“幽宫穴”“地下宫殿”,是古代放置帝王、后妃棺木的地下墓室,是陵寝建筑中最为重要的地方。有一特例,道光帝的慕陵地宫为四券二门式,这四券依次是隧道券、罩门券、门洞券、金券。裕陵地宫的全部券石均为预制。门扇的上方安有一万多斤重的长条四方形的铜管扇,使得沉重的石门在运转时灵活自如。门上所雕刻的菩萨立像均为女性,身高一点五米左右,体态异常优美。

神秘亡灵世界,地宫奇观揭秘

地宫,又称为“玄宫”“幽宫穴”“地下宫殿”,是古代放置帝王、后妃棺木的地下墓室,是陵寝建筑中最为重要的地方。清陵地宫规制按照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可分为六种类型。

第一种为皇帝型地宫。由九券四门组成,这九个券由外向内依次为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第一道门洞券、明堂券、第二道门洞券、穿堂券、第三道门洞券、金券。九券中,明堂券和金券是南北方向的,其他七券均为东西方向。前两券为砖券,后七券均为石券。地宫的建筑多利用块料,如砖、石等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的弧形砌体“拱券”,使其能够代替梁柱承受上方的重量。石门上雕刻八大菩萨。有一特例,道光帝的慕陵地宫为四券二门式,这四券依次是隧道券、罩门券、门洞券、金券。

第二种为皇后型地宫。由五券二门组成,即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和金券。前两券为砖券,后三券为石券。两道石门的门扇上刻衔环铺首,无菩萨像雕刻。也有特例,昌西陵(清仁宗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和慕东陵(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和十六位妃嫔的陵墓)地宫规制缩减,裁撤了隧道券、闪当券,将第二道石门券改为梓券。梓券就是一个拱券式门口,无门扇,作为门洞券与金券之间的过渡空间。这两座陵地宫的规制缩减与地面建筑规制缩减的理由一样,是因为当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清朝皇后型地宫内一般无佛像经文石雕刻,但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地宫内有雕刻,属特例。

第三种为皇贵妃型地宫。由四券一门组成,即罩门券、门洞券、石门、梓券、金券,地宫内无石雕刻。地面建筑有方城、明楼。景陵皇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地宫都属于这种类型。

第四种为妃型地宫。由三券一门组成,即罩门券、石门、梓券、金券。除罩门券为砖券外,其余均为石券。这种类型地宫使用范围较多,皇贵妃、贵妃、妃均有。

第五种为嫔型地宫。由墓道和砖券组成,墓室入口处只有一道砖券,无石门,棺床也是用砖砌的。墓主人入葬后,在墓室前砌挡券墙一道,将墓室与墓道隔离,以此封闭地宫。其使用者大多为嫔和贵人。

第六种为常在型地宫。墓室为砖池式。砖池,也叫“天落池”“天罗池”,就是用砖砌成的长方形池子。个别的也有用条石砌成的。入葬时,棺椁从池口垂直落下,盖上硼石,成砌月台,上建宝顶。常在、答应、格格等低级嫔御的地宫都是这种类型。

裕陵地宫透视图(绘图 王其亨)

乾隆帝的裕陵地宫是标准的“九券四门”形式。进深五十四米,落空面积三百七十二平方米。无论是墙壁还是券顶,以及石门的前面后面都有佛教内容的石雕图案,内容虽多但不繁乱。从雕刻的内容看,石门上有亭亭玉立的八大菩萨,墙壁上刻有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券顶上有姿态各异的五方佛、三十五佛、宝塔等,平水面墙上有五欲供、狮子,宝珠月光石上雕刻有轮、螺、伞、盖、花、罐(瓶)、鱼、肠(长)八宝图案,门垛、墙壁、石门背面等处用梵文和藏文刻有大量佛经和咒语。从雕刻的手法上看,采用了高浮雕、浅浮雕和阴刻三种方法,并且不同的图案、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例如,石门上的八大菩萨和第一道门洞两壁上的四大天王,因处于最显著的部位,给人以进入地宫的第一印象,所以采用的是立体感极强的高浮雕手法,这种雕刻手法使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让人感觉威慑震撼。而一般的装饰性图案,如八宝、狮子、塔等则是用浅浮雕的方法,起到衬托和精神威慑作用的梵文和藏文则采用阴刻的手法。这些既巧妙又很有艺术性的处理方法,使得整座地宫的图案主次分明,层次感极强。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教授研究,裕陵地宫里的雕刻图案是先雕好后才砌进地宫的。裕陵地宫的全部券石均为预制。在地宫大槽附近先刨挖一个尺度比地宫略大的土坑,称为“样券坑”,用旧样城砖按地宫券形砌成曲面下凹的券坑,称“样制券”。券两端的垂直墙部分用砖砌好,整个样制券实际上就是地宫拱券的一个阴模,其内轮廓尺寸正与石券外轮廓尺寸相同。券石预制成型,在样制券内砌好后,进行画样雕刻,每块券石上编写好号码,拆出,再砌到地宫槽内。这是一项特别复杂细致的工程,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地宫内雕刻的图案文字就无法拼接上,会造成错乱。

在裕陵地宫的隧道券看第一道石门门楼

裕陵地宫第一道、第三道石门的门楼,都是用整块青白石雕琢而成的,出檐瓦垄,兽吻横梁,雕刻得十分精致。门楼上方的半圆形的月光石上,雕有佛像、执壶、孔雀翎、海螺等吉祥器物。地宫四道石门上浮雕有八大菩萨的立像,每扇石门均高三米、宽一点五米、厚零点一九米,由整块青白石制成,重达六千余斤。但由于巧妙的设计,每扇门的厚度不是平均的,门轴那边厚,门外边薄,这样的设计就减轻了对上门轴的拉力。门扇的上方安有一万多斤重的长条四方形的铜管扇,使得沉重的石门在运转时灵活自如。

门上所雕刻的菩萨立像均为女性,身高一点五米左右,体态异常优美。头戴莲花佛冠,梳着高高的发髻,长发披肩,两耳佩环,袒胸露臂,身穿羊肠大裙。身佩璎珞垂珠,肩披随风飞舞的长巾,双手掐西番莲,在莲花上承托着法器。她们赤着双脚,亭亭玉立于芙蓉之上,肌体丰满,神态自若。既恬静又温纯,宛如游春的少女,脉脉含情,楚楚动人。背光处装饰着珠文、蔓草,四周边缘布以卷云纹。菩萨脚下,水波涟漪,芙蓉怒放,活灵活现,生动逼真,仔细观之似有香气迎面扑来。

裕陵地宫石门关闭

裕陵地宫第二道石门西扇(摄于1980年7月8日)

第一道石门:其东扇上雕刻着代表大智的文殊菩萨,右肩花上托着宝剑,能断除烦恼,左肩花上托着经卷,可使众生增长智慧。西扇上雕刻的是代表大力的大势至菩萨,其右肩花上托着降魔杵,能驱散邪恶,左肩花上托着法铃,可传播法音。

第二道石门:其东扇上雕刻着代表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右肩花上托着的念珠象征着佛诸无量。其西扇上雕刻的是代表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右肩花上托着的画卷,能满足众生无边之善愿。

第三道石门:其东扇上雕刻着除盖障菩萨,右肩花上托着的太阳,象征着光明。其西扇上雕刻的是虚空藏菩萨,其右肩花上托着的月牙儿,象征着清凉。

第四道石门:其东扇上雕刻着代表大富贵的慈氏菩萨,右肩花上托着的法轮,象征着勇于进取,誓不退转。其西扇上雕刻的是代表大行的普贤菩萨,右肩花上托着的法杵,能降服众妖魔鬼怪,成就一切善愿。

在地宫中,明堂券和金券的月光石内都雕刻有“八宝”图案,其顺序分别是:螺、轮、伞、结、盖、鱼、瓶、花。这些“八宝”图案是佛前供奉的器具,藏文名字称为“八吉祥相”,或“八宝”,象征着吉祥如意。螺称“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谓召唤天神;轮称“法轮”,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谓誓不退转;伞称“宝伞”,佛说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谓慈荫众生;盖称“白盖”,佛说遍覆三千、净一切药之谓庄严佛土;花称“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谓清净无染;瓶称“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备无漏之谓甘露清凉;鱼称“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除环劫之谓福德有余;结称“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吉祥如意。八宝虽为佛前供品,因其寓意吉祥,所以在家具、器具、服饰上也广为应用,只不过一般习惯排列顺序为:轮、螺、伞、盖、花、罐(瓶)、鱼、长(结)。

裕陵地宫明堂券月光石上的八宝等图案

在地宫的第一道门洞券内东西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也叫作“四大金刚”。“金刚”是梵文(古印度文)的意译,金中最刚之义,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如说般若为金刚,一般为“金刚力士”之略称,即执金刚杵(杵为古印度武器)守护佛法的二天神(俗称“哼哈二将”)。金刚塑像常安置于寺院山门左右,左为秘密执金刚,右为那罗延金刚。塑像多裸出全身,缠衣裳于腰部,怒目做勇猛之相。将四天王称为“四大金刚”是一种通俗叫法,《封神演义》中便用此说。其实,“天王”与“金刚”在佛教词解里是不同的。古印度神话中说须弥山山腹中有欲界六天,其中第一天为四天王。佛教也采用其说,四天王为释迦牟尼的外将,他们各居须弥山的一方,护持着东西南北各自天下,因此称“护世四天王”。

裕陵地宫金券东壁月光石上佛像三面的八宝

裕陵地宫西侧石壁上的南方增长天王(左)和东方持国天王(右)

裕陵地宫东侧石壁上的北方多闻天王(左)和西方广目天王(右)

门洞西侧雕的两位天王,居北的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吒”,住在须弥山的黄金埵,其为乐神领袖,故以琵琶为法器,护持着东方的国土,身穿白色盔甲,颜色于石雕上不显。居南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身穿青色,住须弥山的琉璃埵,他能使人的善根增长,手持宝剑为法器,护持着南方的国土。门洞东壁上雕刻的两位天王,居南的是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身穿红色盔甲,居于须弥山的白银埵,为龙群的领袖,右手托宝塔,左手缠绕一水蛇为法器,护持着西方国土。居北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名叫“毗沙门”,身穿绿色,住在须弥山的水晶埵,他的福德名闻四方,右手持伞,左手握吐宝银鼠为法器,护持着北方的国土。四位天王手持的法器,谐音吉祥之意。南方增长天王的宝剑舞动生“风”,东方持国天王的琵琶谐音“调”,北方多闻天王的宝伞遮风挡“雨”,西方广目天王手握水蛇降服归“顺”,连在一起为“风调雨顺”,正好满足日常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裕陵地宫明堂券东侧册宝座

在明堂券里,靠东西两侧墙根下各有四个须弥座形的方形小石墩,叫“册宝座”,是放置帝后册宝箱用的。东边的陈放谥册,西边的陈放谥宝。以北为上。第一组册宝是乾隆帝的。第二组是孝贤纯皇后的初上册宝,即孝贤纯皇后在乾隆十七年入葬地宫时放入的那组册宝,宝文是“孝贤皇后之宝”。第三组是孝贤纯皇后的新上册宝,即乾隆帝死后,嘉庆帝给孝贤纯皇后谥号增加十个字以后的新谥号册宝。第四组是孝仪纯皇后的册宝。

清制:皇帝和皇后死后,谥册宝有三种。一种是供放到太庙用的册宝,用玉制造,所以也称“玉册”“玉宝”;一种是在上谥典礼上供宣读的册宝,因为是用绢纸之类的物品做的,所以也称“绢册”“绢宝”。一种是放入陵寝地宫里的,因为是用檀香木制作的,所以也称“香册”“香宝”。皇贵妃死后虽然也有谥号,但地宫内不陈放她们的册宝。册宝座的位置在不同的陵寝也不一样。裕陵的册宝座放在明堂券内东西两侧。慈禧陵和光绪帝的崇陵,册宝座放在金券东西两侧。(www.xing528.com)

裕陵地宫明堂券券东侧顶上的五方佛

在明堂券的券顶,雕刻着五尊佛像,称之为“五方佛”。东方阿閦佛,由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南方宝生佛,由成平导性智,亦名“灌顶智”;西方阿弥陀佛,由成妙观察智,亦名“莲花智”,亦名“转法轮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征“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中方毗卢遮那佛,由成法界智。“五方佛”占据五方,各显示出不同的智慧,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在中间的毗卢遮那佛像的周围还雕刻了八个小佛像,为三十五佛部分。这些佛像都雕刻得神态自若,法相庄严。

在穿堂券顶还雕刻着排列成行、神态各异的二十四尊佛像,为三十五佛部分。这些佛像均为坐姿,表面上似乎都一样,但仔细一看,他们的手相各异,在每尊像的旁边都刻有几个藏字,周围装饰着法轮、火珠、宝杵、莲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裕陵地宫穿堂券五欲供雕刻线描

在裕陵地宫进深五米的穿堂券两侧,各雕一组“五欲供”。在五件精工细琢的器座上,雕有升起的五朵莲花,花朵上面分别托着明镜、琵琶、涂香、水果、天衣五种器物,通过人体的五种感官表现出“五种欲望”来。其中眼睛从明镜里可以看到“色”,耳朵从琵琶的弹奏中可以听到“声”,鼻子可以闻到涂香中的“香”,舌头可以尝到水果的“味”,天衣穿在身体上可以有所“触”。概括起来就是:眼、耳、鼻、舌、身、色、香、味、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佛教称此五种感官所感受到的五欲为“五箭”,又称“华箭”,说它能破坏人们种种善事而不得正果。五欲供正是告诫人们,只有禁止五欲,做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才能升入西天极乐世界,修成正果。

裕陵地宫金券内的帝后棺椁

裕陵地宫金券顶部

金券是地宫最后的券堂,也是最重要的券堂,是安放帝、后、皇贵妃棺椁的地方。在金券的券顶刻有三尊佛像,外层为二十四个花瓣,花心由梵文和佛像组成,佛花周围簇拥着珊瑚、火珠等吉祥器物。

中心佛像周围雕有六个梵文,即由“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音组成的“六字大明真言”。其中,“唵”表示“佛部心”,念字时,只有自己的身、口、意与佛完全一致,才能获得成就;“嘛呢”为“如意宝”,此宝到手,入海无宝不聚,上山无珍不得,故又称“聚宝”;“叭咪”为莲花,表示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藏传佛教把这六个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循环往复持诵思维,念念不忘,认为这样才能积功德,“功德完满”可得解脱。

六字大明咒

裕陵地宫明堂券东平水墙上的藏文经咒

东西墙壁上面的半圆的月光石上,刻有佛像和八宝图案。金券平水墙上用阴刻的手法刻满了兰扎体[1]梵(古印度文)、番(藏文)两种文字的经咒。据清宫档案《朱批奏折》记载,所刻的梵(大西天)文经咒有白伞盖心咒、三字咒、金刚手心咒、六字大明咒等,共计六百四十七字;所刻番文(小西天)均为番文注音的经文,计有二万九千四百六十四字。这些阴刻经文编排严密,端庄整齐,刀法遒劲有力。帝、后、皇贵妃内棺上的底纹是无数神秘的“卍”字,俗称“万字不到头”。

关于“卍”的来源,据史料记载,大约从唐朝开始由印度、波斯、西藏等地引入内地。在佛教盛行的武则天长寿二年,把“卍”读作“万”,将“卍”称为“万字纹”。

红楼梦》第十九回中,也有关于“卍”字记述。在东府的小书房里,茗烟和一个小丫头偷情,被贾宝玉撞见后,羞愧地逃跑了。宝玉就问茗烟那丫头名字叫什么,茗烟笑道:“若说出名字来话长,真真新鲜奇文!……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一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卍不断头的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作卍儿。”宝玉听了笑道:“想必她将来有些造化。等我明儿说了给你做媳妇好不好?”

《红楼梦》的庚辰本,在“上面是五色富贵卍不断头的花样”句旁有段脂批:“千奇百怪之想。所谓‘牛溲马渤皆至乐也,鱼鸟昆虫皆妙文也’。天地间无一物不是妙物,无一物不可成文,但在人意舍取耳,此皆信手拈来,随笔成趣,大游戏,大慧悟,大解脱之妙文也。”

过去,人们在木窗上镂刻出“卍”字纹,在锦上织出“卍”字纹,连绵的“卍”字构成的几何图形,用来象征富贵绵长,永不断头。“卍”字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福

考古发现的文物看,隋唐时期,“卍”字已经走出了佛经,成为日常器物的装饰性主题。在铜镜的演化史上,从唐德宗到晚唐时期,流行过“卍”字镜。元朝统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为装饰的粉盒。清朝“卍”字锦大边几何纹栽绒地毯,人们现在还可以看到,那上面连绵的“卍”字是不断头的。在圆明园的四十景中,有一组建筑叫“万方安和”,整组建筑就是一个大“卍”字。

四十五度角的“卍”图案

隋唐时期,佛经中的“卍”有时作“卐”,写法不一,有些混乱。唐朝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又名《慧琳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逆时针方向的“卍”和顺时针方向的“卐”,在我国西藏是有区别的。藏传佛教以“卐”为吉祥标志,将“卐”写在庙门、墙壁及其他器物上。“卍”则是本教崇奉的符号,藏语称“卍”为“雍仲”,意为“坚固”。本教认为“卍”含有“固信不变”的意义,将“卍”写在庙门、墙壁、经书和宗教画卷上,有些地区的藏民,在逝者的额上画一“卍”字。本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时针方向,藏传教是以右旋的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寺院、佛塔、神山、圣地巡礼的。“卍”和“卐”,表示本教和藏传佛教的不同巡礼方式。本教是类似萨满教的原始宗教,以占卜吉凶、祈福消灾、请神驱鬼、除病解厄等为主要活动。

“卍”字的含义,据《长阿含经》记载,“卍”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于佛的胸前;《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说,是释迦牟尼的第八十种好相,位于胸前;《十地经论》第十二卷中又说,释迦菩萨在未成佛时,胸臆间就有功德庄严金刚卍字相。在梵文中的意思为“吉祥万德之所集”,表示四个基本方位。在《宗教词典》上则是标着一个古怪的梵文读音,解释为“胸部的吉祥标志”,古时译为“吉祥海云相”,系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即佛家所常说的胸臆功德相。唐朝《楞严经》中描述道:释迦牟尼佛胸前写有“卍”字处涌出宝光,“其光晃晃有千百色”。

“卍”作为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被认为是太阳或是火的象征。它的寓意是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或吉祥喜旋。《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中,称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因此,一般的藏学研究者都认为“卍”字是作为佛教符号由国外传入西藏的。

近来有的研究者在西藏那曲市以西毫无宗教色彩的日土岩画中,发现了“卍”由太阳演变而来的全过程:

从而证实,这个神秘的符号有可能来源于西藏这块佛教圣地。宗教专家常霞青在《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一书中,对“卍”字是这样解释的:

“卍”这一符号在本教中称为“雍仲”,其来历同“欧摩隆仁”这一本教圣地有关。欧摩隆仁被描绘成占据天下三分之一土地,具有八瓣莲花状般的地形,上面笼罩着带有八个轮柄的轮形天空,有九迭“卍”山俯临着这块土地。这似乎是原始思维状态下对宇宙、大地的认识。……“卍”这个符号在本教中作为“永生”“永恒”的标志,显然是人们希望的表现。……从西藏早期的历史来看,“卍”并不是佛教引进后的产物。因为,“卍”这个符号在佛教进入西藏以前已在本教中作为神圣的标志,为西藏广大居民所崇拜。

“卍”这个符号,有的向左旋——“卐”,有的向右旋——“卍”。而且大多数人都认为右旋是对的,左旋是错的。“卍”曾经作为法西斯纳粹党的标志,一个当年当过希特勒女仆的人回忆说:早年希特勒在某处发现了这个印度古老的吉祥符,他按照自己的意志理解了“卍”的形象与含义,并选择了这个标记。可惜他把方向记反了,成了“卐”,所以导致了覆灭。实际上,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卐”(“卐”旋转四十五度角)。在《慧琳音义》第二十一卷、《慧菀音义》及《华严经》中,共有十七处所用的是右旋的“卍”。但是《陀罗尼集经》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的扇子上,所画的“卍”字均是左旋“卐”。还有日本奈良的药师佛像脚下的“卍”字也是左旋。在有的史料记载中,称古印度教用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作为标志,本教则用左旋作为标志。《金刚般若经》中记载,古印度传说,凡能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皆有三十二种大人相,佛是法中之圣王,所以也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

在中国明定陵地宫出土的大量织锦品中,“卍”字既有左旋也有右旋的,在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慈禧陵三殿内的墙壁上,“卍”字也既有左旋也有右旋的。所以,从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卍”字看,当时的人们并不看重这个符号的方向,因为对于古印度佛教或西藏的喇嘛教来说,“卍”字不论是左旋还是右旋,佛教本身宣扬的都是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其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延伸、无尽展现,无休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

也由此可以判断,裕陵地宫的墓主人乾隆帝信奉的是流行于我国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喇嘛教)。

乾隆帝以佛教的图案、文字装饰其地宫,不仅说明他诚心信奉,死后还要借助这些神灵来保护自己,当然也更说明他本人的地位是高于这些神灵的。民间传说中,驾驭神灵之上的只有玉皇大帝。将神仙佛像雕刻地于宫中,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乾隆帝这位人间的大皇帝因为是秉承“天意”的皇帝,是上天之子,所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样他也是可以驱驾神灵的。其二则是,信奉藏传佛教是大清王朝统治、笼络蒙藏的手段之一,西藏与大清帝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