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发展规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发展规律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迅速地发展,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逐步协调一致。合理的差距能够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如果差距过大,就会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从而有可能引起自我意识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点。不成熟的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冲突的主要根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发展规律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迅速地发展,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逐步协调一致。但在自我意识逐步成熟、确立的过程中,大学生也品尝了酸甜苦辣,付出了一定程度上的代价,并为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般说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会经历一个比较明显的分化→矛盾→统一→转化→稳定的过程。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自我意识的分化,也正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所谓“分化”,是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从原来童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内容主要停留在对自己外部行为和自己与周围关系的外部特征上,转向了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而原有的在童年时期的那种笼统的、较稳定的整体“我”被打破了,被一分为二,明显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主体的“我”(I),即作为观察者的“我”;一个是客体的“我”(Me),即作为被观察者的“我”。也就是说,大学生既有观察自己的一面,又有被自己观察的一面。“I”往往代表了社会的要求,在头脑中塑造了一个“理想我”的形象。“Me”实质上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的形象,即“现实我”。自我的分化,使大学生主动地、迅速地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有了新的意识,开始意识到那些以前没有注意过的、没有为之引起过思想波动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于是,自我内心活动复杂了,自我沉思、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时候明显增多,并开始表现自己的能力、性格、欲望等,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既不用掩饰自己的努力,也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会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失衡感。

理想自我占优势的大学生,往往低估“客体我”,不信任“客体我”的实际能力,总认为自己事事处处不如人。通常自卑感较强,常常关注己不如人的地方,例如,身材不高、体形不好、相貌平平、口才不好、家境贫寒、不善交际、能力不强等,有人因此而伤感、苦恼,有人甚至放弃应有的努力,形成自我怜悯或伤感的心理状态。

现实自我占优势的大学生,往往高估“客体我”,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感,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期望事事处处都能得到他人的赞赏,因而不愿暴露自己的缺点,常常炫耀自己的知识,追新猎奇,哗众取宠,以换取他人的赞赏,形成自我陶醉的心理状态。

总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促进了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合理地调节自身的言行奠定了基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自我意识的明显分化,一方面,使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注意的许多“我”的方面和细节,发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发展阶段,自我形象不能很快确立,自我概念不能明确地形成,因而自我冲突加剧,表现为内心冲突,甚至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强烈的不安感。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大学生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了较大差距,两个自我无法统一。如有的同学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开拓型人才,向往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实际上自己连目前的学习都跟不上;有的同学希望自己豁达开朗,却不时要为小事而烦恼生气;有的同学因不再能像从前一样单纯而忧心忡忡等。

很多大学生入学前,都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完美无缺。高效率的学习,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有朝气的社会交际等,对大学艰苦的学习和朴素的生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但进入学校一段时间后,理想的“天堂”变成了现实的“人间”,情绪急剧下降,失望伴随而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同学进校之前把大学的一切都想象得过于美满,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每个同学都希望所学的专业能与个人的需要相吻合,同时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理想化。当现实与他们的理想发生冲突时,他们就情绪低落,不安心学习。有一些同学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哀叹“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做,不想做的事又非做不可”,感到有志难展,心情压抑。此外,在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由于期望和抱负过高,也会产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从而产生挫折感。

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定差距。合理的差距能够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如果差距过大,就会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从而有可能引起自我意识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点。

自我意识的这一矛盾冲突,一方面会使大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

(2)独立倾向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从人格发展上概括出大学生所处阶段的重要矛盾是亲密与孤独的矛盾。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尤其是在离开父母之后,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更加希望能在经济、生活、学习乃至思想上独立起来,于是竭力摆脱家长和外来的一切约束,强烈要求独立自主。然而,大学生在经济上一般都还靠家庭供给,所以虽然希望独立却又不能真正独立。一方面他们渴望独立,希望以独立的姿态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在心理上又对父母、朋友存在深深的依赖,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这种依赖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有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与保护,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不成熟的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冲突的主要根源。过分的依赖使大学生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显得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过分的独立又使部分学生陷入“凡事不求人” 的偏执状态,采取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但在遭遇挫折时又会出现不知如何寻求帮助的情况,另外,大学生生活形式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希望独立,又无法摆脱依赖,这种独立倾向与依赖心理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着大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

(3)交往需求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特别是对于许多大一新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远离了父母和中学好友,处处感到失落和不适应,非常需要新的友谊来补偿。面对比过去更复杂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自身的种种矛盾,他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老师、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希望从长辈那里获得理解,从同学那里获得真挚的友情,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盼望能够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同时,大学生对自我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产生了新的自我期待,渴望与人交往,希望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产生了强烈的被同龄人接受的心理需求。但大学生在渴望交往的同时往往又有自我封闭的倾向,自我封闭的产生与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一步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从这个内心世界中更多地了解了自己,发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自己心中的秘密不肯轻易地告诉别人,常常戴着面具生活,有意无意地和他人保持距离,特别是新入校的大学生不愿敞开心扉,且感觉知音难觅。虽然每天接触许多人,置身于群体之中,但由于缺乏心灵上的沟通,无法将自己的苦闷倾诉,更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来自山区农村,孤陋寡闻,因而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消极防卫。所以,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或出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在与他人交往时存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一定距离。许多大学生往往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而把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在公开场合很少发表个人的真实意见,正是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都有孤独的感受。因此,他们喜欢网上交流,面对网络中素未谋面的交流对象,更容易放下心理戒备,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许多大学生对上网聊天的频率与对网上聊天的依赖程度可以看出大学生内心的孤独与交往的需要。

因此,大学生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冲突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建立正确的人际认知,学习沟通,学会交往,是解决这一冲突的有效方法。

(4)自尊心理与自卑心理的矛盾

大学生富于理想,抱负较高,渴望成功和他人的尊重,他们积极上进,不甘落后,自尊心很强,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自信。然而,进入大学后,群英荟萃,许多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而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比不上他人,尤其在学习、交往、文体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之中,于是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另外,由于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偏见的影响,某些专业的大学生很难保持优势心态,感到社会竞争压力大,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有的同学甚至自惭形秽,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过于强烈,一旦意识到自己与所追求的“完人”的差距太大时,往往从自尊自信的高峰跌入自卑的低谷,导致对现实自我的强烈否定。

(5)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的矛盾

大学生普遍都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追求上进时,困难、挫折在所难免,由于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少大学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消极退缩,听之任之。但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暂时的退缩之后,又不甘放弃,心中依然渴望追求与进取。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波动,时而信心满满,斗志昂扬,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时而颓废消沉,有着“看破红尘,万事皆空”的落寞与惆怅。他们的内心极为矛盾,困惑、不安、焦虑也由此而生。

总之,自我意识的矛盾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安与焦虑,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但同时,大学生为了摆脱不安与焦虑,又总是会力图设法解决矛盾,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统一起来。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www.xing528.com)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和冲突必然会给其带来不安、紧张和痛苦,大学生总是想借助种种途径摆脱痛苦,重获平衡。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努力之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又会重新达到协调一致,达到自我的完整统一。

这里所说的自我意识的统一,就是指把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是在新的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向上的协调一致,使现实的我努力符合理想的我的要求。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它的统一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即自我与客观环境、教育、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这种统一,集中体现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上。每个大学生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追求目标以及个性特点等不同,其自我意识的统一途径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其统一途径有三种: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并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互相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无论哪种途径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只要统一后的自我意识是完整的、协调的、充实的、有力的,就是积极的、健康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由于个人各方面的种种差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冲突、统一的途径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既可能出现积极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状态,也可能出现消极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状态,自我意识的统一会表现出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肯定型

这是一种积极的统一。这类大学生的特点是对“现实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对“理想我”的确立比较现实、积极,符合社会要求;能够根据现实情况来调整“理想我”的位置,以“理想我”来指导“现实我”的发展,对自我充满信心。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据大多数,他们能够通过积极的努力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到统一,统一后的自我完整而强有力,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例如,一位大学三年级的同学这样分析自己:“我向往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我也明白成功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我不能苛求社会来满足我的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坐标,踏踏实实奋斗,静静地体会,勇敢地把握,才是生活的真谛。”

(2)自我否定型

这是一种消极的统一。自我否定型的大学生对“现实我”的评价过低,而又把“理想我”确立在较高位置,超过自己的能力,“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差距太大,经过努力仍无法接近目标,或虽然差距并不大,但主观上缺乏自我驾驭能力,心理上常常出现一种消极的防御状态,因而生活中总是遇到挫折,感到前途渺茫,表现出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这类学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自我,屈从现实自我。由于无力改变现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现实自我,并最终走向对自我的否定。

(3)自我矛盾型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的不确定性明显,内心处于不断的矛盾冲突之中,遇事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新的自我久久不能确立,“理想我”与“现实我”始终难以统一。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迟迟不能确立新的自我,致使积极的自我也难以树立,内心始终充满矛盾和冲突,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

(4)自我扩张型

自我扩张型的大学生对“现实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我”占优势,并认为理想自我的实现轻而易举,于是“理想我”和“现实我”达到虚伪统一。其特点是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夸大自己的长处,只看到自己的价值,并且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于是,个体所追求的学业、事业、友情及爱情都因自己的主观条件远逊于客观条件而导致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还有的同学自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整天以幻想的我代替真实的我,不肯面对现实的我;有的同学常常自吹自擂,埋怨客观环境和外界因素。自我扩张型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变态和行为障碍,个别同学还可能用违反社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手段谋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5)自我萎缩型

自我萎缩型的大学生表现为理想自我极度匮乏甚至丧失,对现实自我又极为不满,从而极端自卑,有的人甚至可能出现自我拒绝。他们认为理想自我难以实现,甚至永远无法实现,于是要么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追求,消极放任,玩世不恭;要么自轻自贱、自怨自艾,出现自我拒绝心理,甚至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对抗,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或因绝望而轻生。

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经过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统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有害的,都会使原有的自我意识发生重大转化。

总之,大学阶段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突出的时期,也是使其趋向统一和转化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一阶段,自我意识就逐渐趋于稳定,再变化发展就没有原来那样急剧了。一般来说,一年级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盲目性,二年级的大学生理想成分较多,容易想入非非,三年级以后就显得沉着稳定了。这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矛盾中统一、转化并日趋稳定的阶段。

以上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总要经过分化→矛盾→统一→转化→稳定这一过程,但具体到每个同学却是情况各异的。如每个人自我意识分化的早晚、统一的早晚、统一的模式等都会随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并无严格的标准和规定。作为大学生,要注意把握自我意识发展的各个重要环节,认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性,从而促使自身的自我意识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扩展阅读

心理故事:寻找缺失的一角

这是一个关于完美和缺憾的故事。有一个圆因为缺失了一个角,他非常烦恼,觉得自己不再完美。于是,他决定上路去寻找自己缺失的一角。他开心的上路了,一边走一边唱:“千里独行路迢迢,我要去寻找失落的一角。”他忍受着烈日的暴晒、大雨的冰凉,寒冷的冰雪把他冻僵,太阳出来又把他暖热。因为缺失了一角,他滚动的不是很快,高兴了可以和毛毛虫比赛跑步,或者停下来闻闻花儿的香气,甚至还有美丽的蝴蝶在他身上驻足。他继续前进,渡过海洋,经过沼泽和丛林,上山,下山,一边走一边唱,终于看到了一角。他高兴地问:“你是我失落的一角吗?”那一角说:“先别唱什么千里独行路迢迢。我不是你失落的一角,我就是我自己。”这个圆听了以后只能又伤心地上路。后来他又找到了另外一角,发现太小;又找到另外一角,发现太大;又找到另外的一角,发现太尖,还差点儿把他刺破;又找到另外一角,发现太方了,不合适;又找到了一角发现挺合适,但是没有抓牢,跑掉了;又找到了一角,这一次抓得太紧,结果给捏碎了。他只得悲伤地继续前进,遇到了很多危险,掉到坑里,撞到墙上……最后终于看到了一角,看上去很合适,于是就问:“你是我失落的一角吗?”这一角说:“我不是,我是我自己的一角,但也可以做别人的一角,只要两者在一起合适就行。”于是他们俩组合到了一起,感觉真好。

总算找到了,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圈,什么都不缺少了。他们一起继续向前滚动。

由于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越滚越快,快得不能停下来和小虫说说话,不能闻闻花香,不能让蝴蝶停在身上。但是他总算还可以歌唱,唱完美的歌:“走遍千山万水路迢迢,我终于找到了失落的一角……”但唱着唱着就没有歌词了。天哪,他现在什么都不缺了,因此再也没有可以歌唱的内容了。

他想了想,终于明白了这里面有点儿问题。他停下来,轻轻地把那一角放下,从容地走开,一路走一路唱:“千里独行路迢迢,我要去寻找失落的一角。” 他又可以和小虫说话了,又可以让蝴蝶停在身上了。

圆因为缺失了一角他感到自己的不完美。在寻找失落一角的过程,历尽千辛万苦,但是也获得了快乐。找到了失落的一角,寻找到了完美,却没有获得想要的快乐。难道这就是苦苦追寻的完美吗?是完美的结果重要,还是追求完美的过程更重要呢?任何事情如果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也就失去了许多平凡的快乐和真实。

世上有太多的不完美,有些人拥有成功的事业,却透支了自己的健康;有些人腰缠万贯,却没有自己的孩子;还有的人才高八斗,却遇人不淑。当你没拥有的时候,你就不顾一切地去寻找,甚至是不择手段。真正得到了你想要的所谓的完美,却又感觉失去了太多太多。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苦苦追寻的应该是心灵的充实,而不单纯是一个终极的完美结果。人生就像一列开往已知终点的火车,窗外美丽的风景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为什么不怀着一份轻松的心情上路呢?面对着每天简简单单的生活,不要再去刻意地寻找我们失落的一角。做自己想做的,做好自己能做的,胜不骄,败不馁,充分享受过程的快乐。没有人说自己是完美的,也没有人说自己从没有享受过追求的快乐。踏实地学习,认真地生活,快乐离我们还远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