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代需要的教师-《学校管理策略》

时代需要的教师-《学校管理策略》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代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转型、时代教育的新要求三个主要方面,这三个方面促使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担负的教育使命,努力实现教育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突出表现为知识总量的激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把教育发展推到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教育已经成为知识经

时代需要的教师-《学校管理策略》

(一)时代发展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时代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快,激烈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提高的关键是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也给当今担负教育使命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发展要求教师的发展。时代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转型、时代教育的新要求三个主要方面,这三个方面促使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担负的教育使命,努力实现教育的创新。

1.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总的要求。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是近年来的事,其主要标志是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微软的主要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知识经济同教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突出表现为知识总量的激增。据统计,目前全球的知识总量平均每5年就要翻一番哈佛大学用了近275年才收集到第一个100万册图书,而收集最近的100万册图书只用了5年时间。1900年,世界上约有1万种科学刊物,现在已接近10万种。有专家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4倍;到2050年,将是现在的100倍。专家指出,在农业经济主导的时代,学生只要在7-14岁接受教育,就能满足一生工作需要;在工业经济主导的时代,学生要在5-22岁接受教育,能满足一生工作需要;而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不可能为人的一生提供所需要的生存与发展的全部知识技能。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教育改革与创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紧密相连,可以说,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人才保障。所以20世纪以来,世界的教育改革表现为五大特点:一是十分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二是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或多能一专的“专才”;三是建立继续教育体制,重在解决知识更新加快的问题;四是重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超越传统的学校教育,面向社会实施多种多样的教育;五是重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发展的特点适应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

为了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国家对现在教育的发展极为重视,推动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教育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蓝图,凝聚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方向。简要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大任务”和贯彻“八字方针”。坚持一个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为教育界和全国人民所瞩目。实现三大任务,是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是构建体系,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二是培养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知识贡献,促进教育同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知识贡献。通过实施《行动计划》,要为实现三大任务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贯彻“八字方针”,就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一是巩固成果。我们要充分总结1998—2002年《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实施以来教育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二是深化改革。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三是提高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四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促进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就是要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有能力,而且能将创新能力运用到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中去的人,为发展知识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把教育发展推到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教育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原动力。国民素质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而所有这些,必须依靠教育的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所以知识经济时代既为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又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教育创新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势在必行。教育创新的主要领域应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机制的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师生关系的创新,最新科学成果的应用等等。所有这些都对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创新。

2.素质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经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的转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

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重视智育发展,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发展,师生成为了考试的奴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创新和实践性人才。

应试教育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根源于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它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小,高考录取比例较低,但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高考又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所以追求高考升学率成为了学校、家长、师生的共同目标。应试教育在我国中小学中十分突出。

什么是素质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要目标,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为灵魂,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重点,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使诸多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是今后教育追求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呢?

应试教育强调学生升学考试,素质教育强调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要为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社会全面发展离开国民的高素质是实现不了的,而应试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是存在缺陷的,它强调了升学考试,而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等,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提高学校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学校紧紧盯在学生考试成绩上,唯考试成绩论英雄,唯学生分数论成败,长此以往,学校教育就只有学生考试分数了,自然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应试教育强调智育为首,素质教育强调德育为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应该放到教育的首要地位,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素质,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可以看出,提高国民素质不仅仅是智育的发展,还要重视包括德育在内的全面发展才行。

应试教育强调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在应试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教育失去了培养人才的初衷,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大搞应试训练,一切教育活动紧紧围绕提高考试分数,与此无关的活动被理直气壮地坚决废止;在素质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教育才具有了活力,一切教育活动紧紧围绕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才,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着想,为学生一生发展着想来展开。应试教育是一种功利主义教育,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教育。

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把学校、教师、学生绑在了考试战车上,拼命奔跑,教育畸形发展;素质教育把学校、教师、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全面育人,全面发展。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014年在浙江、上海开始的新高考改革,实行“选课走班”,考查核心素养,实施多元录取,把高考改革带到了新的阶段,到2019年将在全国全面实施。势必带动整个教育的变革,素质教育迈出了新的步伐,带给了中国教育新的气象和希望。

3.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已经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世界教育改革理念集大成的精辟论断,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来指导人才的培养问题。所谓“四大支柱”,指的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四大支柱”具有强调德育为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知三大特征,能较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刚一提出就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与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写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一书中,提出: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21世纪的一代新人,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

(1)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拥护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民主与法制的自觉意识、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3)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组织和使用各种信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探究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本领,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善于向实践学习,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

(5)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

(6)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情趣,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美好事物,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7)具有在“地球村”中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意识,既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又善于保持和发扬祖国和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上述七个方面全面论述了时代对人才基本素质的新要求,即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突出做人的综合素养。人大附中学生培养目标是:高尚品德+创新精神+突出特长+全面发展;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的育人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学问;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学力宽厚、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山东济钢高中的培养目标是:政治坚定、学业精良、品德高尚、情趣高雅、体魄强健、献身社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促使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担负的教育使命,努力实现教育的创新,培养新世纪的人才。

(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时代的发展为现代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不得不思考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时代发展对我们自身的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代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年出版,146页)提到:一般来说,教师是向学生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这里所说的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社会职责是“向学生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简言之,就是教书育人;工作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身份是“专业人员”。所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个问题,可以粗略地这样回答:能够承担社会职责的教师,能够完成工作目标的教师,专业素养好的教师。简言之,就是能够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专业人员。中外教育家对教师素质有过如下论断:

爱因斯坦——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

乌申斯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车尔尼雪夫斯基——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www.xing528.com)

达尔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陶行知——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领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上述名家的论述,基本上诠释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内涵,诠释了教师所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要求。但这些只是对由古到今教师素养的概述,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也要填充新的内涵,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当代教师的基本素养问题。

央视2001年“世纪承诺·教师节主题晚会”上,教师代表宣读了教师誓言,内容如下:

我宣誓:我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

育人为本,敬业爱生。

传承文明,启智求真。

为人师表,弘扬正气。

终身学习,勇于创新。

为人民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教师誓言高度概括了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考察全国知名中学对教师素质的诠释,更为具体和详实。

沂蒙山平邑县兴蒙学校校长胡美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二十八字标准”,即“师德高尚,思想开拓,业务精专,功底深厚,兼有特长,结构合理,身心健康”。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杨骞在论述“示范高中”建设时提到教师素质:“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以及教学操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如下的品质:胸怀理想、充满激情、自信自强、挑战自我,充满爱心、具有人格魅力,勤于学习、善于研究,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善于合作、勇于竞争,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

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六点要求:

一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并尊重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合作与奉献精神;

二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是有胜任教学工作的有关知识和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要求;

四是有积极地自我发展意识,注重学习和提高,并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反思、改进和提高;

五是能主动适应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善于总结、积累,善于合作交流,形成在国内有影响的教育教学成果;

六是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对照名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全国示范性高中对教师的要求,如果达到了上述目标,可以说教师队伍就是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了。

2011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中学教师要秉承的四大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体现了对中学教师素质要求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

笔者在实践中思考当代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总结了必备的四方面十项要求,这是对教师队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是思想素质方面、业务素质方面、发展性素质方面和身心素质方面。

1.思想素质

这里可以包括两大项,一是师德素质,二是教育思想。

(1)师德素质。重点是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师德修养,核心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引导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世界;热爱教育事业,自觉增强对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敬业乐教;热爱学生,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既要言教,又要身教。师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首要素质(后附《优化师德师风的十项禁令》)。

(2)教育思想。重点是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核心是教育观。表现在坚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确立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学习主体、是权责主体的思想(摘自王本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时刻牢记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才能、有远见、有较强的开拓与创新能力,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业务素质

这里可以包括三大项,一是专业精通,二是育人有效,三是教科研能力。

(1)专业精通。指精通所担任的学科教学或其他工作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业务素质的最基本素质。重点是对自己任教的学科或专业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能把握学科或专业的体系,把握学科单元知识的认知程度要求,把握学科知识点的深广度;还要熟知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或趋势。

(2)育人有效。指作为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能育人,重点是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和学生教育中的组织功能。核心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基本衡量标准是能否做好管理育人工作。

(3)教科研能力。指教师要具备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课题,为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发展服务的教科研能力。重点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总结的方式开展行动研究,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探索更好的方法和策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3.发展性素质

这里包括三大项,一是理论素养,二是学习能力,三是创新能力。

(1)理论素养。指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通用性知识。重点是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物学,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常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观点等。教师的理论素养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加深、拓宽、巩固和提高,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

(2)学习能力。指教师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重点是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科学治学方法,并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不断增加自我知识含量、更新知识储备、调整知识结构,适应教育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3)创新能力。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发展,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不盲从、不守旧、不迷信权威。重点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追求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江泽民同志曾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教师这一职业尤为重要。

4.身心素质

这里包括两大项,一是合作精神,二是身心健康。

(1)合作精神。指教师团结合作、共同进取的精神,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这些都不是教师个人能够完成的,要靠教师以群体的形式进行。重点是作为教师与同事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与学生之间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真诚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为学生发展创设宽松和谐的成长氛围。

(2)身心健康。指教师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是胜任长时间、高强度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承担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的有力保障。这方面的重点是教师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心理素质的重点是有一颗平常心,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平常地积极对待自己,平常地积极对待他人,平常地积极对待环境,养成性格稳定、自尊、自爱、自强、自制的健全人格。

当下在教育改革步伐加快的形势下,国家提出了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对教师而言,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发展性素质和身心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这是现代教师所应具备的全面素质,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才能成就现代教师的高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