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生产力研究:马克思主义观点

科技生产力研究:马克思主义观点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生产力观马暕自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1757年第一个提出“生产力”概念以来,二百多年间,人们对生产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国著名生产力经济学者熊映梧教授把马克思主义的上述生产力观,称之为“生产力首位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同西方经济学者对生产力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生产力概念中是不包括诸如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道德、宗教信仰等精神因素的。

科技生产力研究:马克思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科学生产力观

马 暕

自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1757年第一个提出“生产力”概念以来,二百多年间,人们对生产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但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生产力的认知和解说却各执已见,莫衷一是,形成多种关于生产力的概念和定义。例如,在前苏联和我国学术界,长期沿用着生产力“关系说”和“能力说”,把生产力定义为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在我国受到了质疑,一些人对此作出修改,提出了新的“能力说”:“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财富的能力。”尔后,又提出了“力量说”。虽然表述方法各异,但共同点是认为生产力并非人们的一种潜在的能力,而是社会所拥有的创造财富和文明的现实力量。“效率说”则以世界生产力(率)科学联盟(WP C S)使用的概念为代表,从数量、效率、效益的角度来表示单位时间内或单位消耗上的生产力能力和效果。“系统说”用现代系统论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生产力及其构成,认为生产力是一定的生产组织把生产力诸因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不同于因素功能的新功能,进而将生产力定义为“是各具特质的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和数量配比下,在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内形成的,能够创造特殊使用价值或提供特种劳务的有机总体。”

凡此种种议论和见解说明了两点:

其一,生产力的确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人们尽管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描述生产力存在的形式或印象,概括出简单的或者复杂的生产力概念,但要从整体上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内涵与外延,使之成为一个科学范畴而加以研究确定,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讨。

其二,必须有科学而完整的生产力观,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范畴的内在规定性,形成科学的生产力概论和生产力理论。所谓“生产力观”,就是人们对生产力的看法。科学的生产力观就是实事求是、完整、全面的生产力观,即实际的生产力是怎样的,就怎样看怎样说,生产力有多少本质内容,就说多少本质内容。

从生产力范畴的历史发展看,“生产力”这一概念虽然最早是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者魁奈提出的,以后的西方学者从不同侧面分析考察了生产力,提出了各有特点的生产力概念和理论。然而,科学而完整的生产力观和生产力理论,则是由马克思创立并奠基的。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基。正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力引入了历史观,从而才同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创立了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牢牢把握住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和决定力量这一主线,透过繁纷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结论。正如列宁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生产力观时精辟指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自然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我国著名生产力经济学者熊映梧教授把马克思主义的上述生产力观,称之为“生产力首位论”。

根据经典作家的原意和后人不带偏见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要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力在本质上是物质生产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这段精辟的论断虽然是谈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关系的,但同时也把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这一点讲清楚了,讲了物质生产力制约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恩格斯也认为:“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前文已经引用过列宁的观点,他认为同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生产力的物质力量决定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同西方经济学者对生产力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生产力概念中是不包括诸如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道德、宗教信仰等精神因素的。“泛生产力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反映物质资料生产中人对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只同劳动过程有关,或者说只涉及使用价值;对生产力来说,有意义的是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和生产多少。因此,精神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的提法值得商榷,顶多只能是从物质生产力中引伸出来的概念而不能包含在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之中。

二、生产力是具体的、有用的、现实的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国家、一定的地区和不同的生产部门及企业形成的,因而它必然是具体的、有用的、现实的生产力,是能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力量,而绝不是一种潜在的、估测的、抽象的能力。对此马克思也有准确的论断。他在1846年1 2月28日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在谈到使用价值、物质财富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增加时,还说过:“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正因为生产力是现实的、具体的、有用的,因此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物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力”、“资本的生产力”、“由分工和协作产生的生产力”以及“劳动生产率”等。由此可见,前文所述各种生产力定义中的“能力说”,是不确切的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能力本身。

三、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www.xing528.com)

尽管生产力在本质上是物质生产力,它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因而它必然具有物质技术方面的性状,即自然属性。例如,以手工工具及其操作技术所形成的生产力系统,与机器设备和相应技术所形成的生产力系统,就具有完全不同的物质技术性状,因而也具有不同的生产能力和效果。但是除此之外,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还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诸种物质条件的社会结合方式。如分工与协作,经营与管理,结构与比例,规模与布局以及社会对生产力的组织、调控和运用等。劳动者总是通过这些社会结合方式,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去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去创造生产力的。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在《资本论》论述“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等篇章中,马克思提出了“结合工作日”和“总体工人”的观点,认为“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了对自然力“社会地加以控制”和“经济地加以利用”,强调了在决定生产力的多种因素中,“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是一个重要方面。可见,生产力不仅仅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因此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否认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把生产力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的技术、工艺范畴,而不承认生产力是基本的社会经济范畴,是站不住脚的。生产力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唯其如此,它才能成为决定生产关系,从而决定社会变迁的根本力量。生产力所表现出的这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使之既可以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又能够成为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过,生产力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不同,它不具有阶级性。

四、生产力具有整体性,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和多层次结构组成的总体,是一个系统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他还分别考察了作为劳动过程三个简单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的作用,细致地研究了生产工具的发展史,指出了当时条件下机器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研究了动力(能源)的逐步演进,自然力的控制利用以及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他早在1857~1858年期间,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中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关于“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马克思特别研究了分工、协作、管理等因素在组合生产力方面的作用。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整体性的思想,使我们看到,以往关于生产力“二因素论”(人和工具)或“三要素论”的简单化概括,并不是一种科学、完整的生产力观。生产力是由多种因素通过一定的关联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表现为总体的物质力量和社会力量;作为总体的生产力,具有不同于其各个构成因素功能的新功能,能够发挥出比其组成部分更大的力量和作用。对于各种生产力因素来说,比如科学技术、机器设备和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如果不能纳入生产力系统,或者离开了整体,那么无论它们本身多么重要,都不能形成生产力,甚至某些因素连自身也不能存在(如分工、协作和管理)。

五、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物化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如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以及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生产力,它们的发展演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人们在利用属于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从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使人们理论思维和科学素质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性作用。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所谓先进生产力,应该是指那些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产力。谁能掌握先进生产力,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航船胜利地驶向光辉的彼岸。

以上几个方面关于生产力的本质和内涵与外延的基本观点,构成了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运动规律和合理组织问题的研究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可以看出,与西方经济学者的生产力观和生产力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和生产力理论更为科学,更为完整,更加丰富。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只是对生产力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和奠基性的论述,他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批判旧制度和创立新制度上。但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生产力观和生产力理论,是我们进一步结合新时代的特征,深入研究生产力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刘吉发著.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 2

[3]黄麟雏,孟宪俊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4]赵惠著.生产力经济学基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