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来语专业教学与研究:非通用语特色专业成果

马来语专业教学与研究:非通用语特色专业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学院有1名马来语专业青年教师,该青年教师在马来西亚著名学府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任教,已有两年多的教学经验。目前,马来语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两位国内知名专家分别是李士君和张丽英。

马来语专业教学与研究:非通用语特色专业成果

第三节 马来语专业教学情况

一、师资队伍

自2001年开办马来语专业以来,中国传媒大学马来语专业的师资力量在不断加强,从最初的2名国内知名专家,到后来1名外国专家和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加入,马来语教育事业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力。学校通过聘用高水平的国内马来语专家,积极引进高质量的外国专家以及努力培养有志于马来语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自成体系、稳固的教师队伍。外国语学院积极参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马来语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讲座,为马来语专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青年骨干教师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非常重视非通用语特色专业语种的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努力为马来语专业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年轻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加强教师的学术水平。目前,学院有1名马来语专业青年教师,该青年教师在马来西亚著名学府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任教,已有两年多的教学经验。学院根据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情况为教师出国进修、职称评审、出版著作等提供方便和保障,力争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张静灵为马来语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她于2005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马来语专业,2007年获得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马来西亚文学和文化。回国后,她先后担任了“马来语精读”、“马来语高级阅读”、“马来语视听说”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任教期间,她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外语教学研讨会,特别是与马来语相关的研讨会,并曾带领2005级马来语班学生赴马来西亚游学。著有论文数篇,翻译了国家汉办项目中《汉语乐园》的马来语版。她曾先后担任2005级和2009级马来语班的班主任工作,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二)国内知名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盛情邀请国内在马来语研究和对外广播领域有较高地位的马来语专家、学者进行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出资协助他们进行非通用语的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通过专家、学者的指导,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层次,完善马来语专业教学,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对象国语言经济、教育、文化的平台。

目前,马来语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两位国内知名专家分别是李士君和张丽英。从2001年9月起至今,李士君和张丽英老师就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今外国语学院)从事马来语专业教学工作。李士君教授承担“马来语精读”、“马来语翻译”、“马来语写作”、“马来语高级阅读”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社会与文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他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来语专业,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30多年。曾担任国际台马来语部主任、第二亚洲部(东盟)主任等工作。1998年曾赴新加坡担任中国驻新加坡首席记者。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马来西亚并负责陪同翻译。主要译著有《心祭》、《鞋》、《燃烧的石头》等中、马两国小说。发表《马来语与中国》、《马来语的演变与发展》、《马来语——“东方的意大利语”》等多篇文章。曾编写出版《马来语教程》(第一、二册)、《马来语高级教程》(第一、二册),其中,《马来语高级教程》获得了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的殊荣。

张丽英教师负责“马来语口语”、“马来语视听说”、“马来语泛读”、“马来语报刊阅读”、“马来语高级听力”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与李士君教授共同编写了《马来语口语》、《马来语泛读》等一系列自编教程。

(三)外国专家

2004年,马来西亚语文局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今外国语学院)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为马来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教材、外籍专家以及学生访问等一系列具体事宜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阿兹莎女士是马来西亚语文局和马来西亚高教部为充实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马来语专业师资力量而选拔出来的一名优秀的马来语教育研究工作者。作为一名外籍教师,她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阿兹莎毕业于马来亚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一直就职于马来西亚语文局的字典编撰部门。

(四)学术交流

马来语专业的教师不仅在教学团队内经常交流教学经验,也积极参与校外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见表6-1)。

表6-1 中国传媒大学马来语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简表

img31

二、培养计划

中国传媒大学马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马来语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业务能力,成为对外传播、商务、文化、科研等部门的专业人才,成为能从事马来语和英语工作的复合型、复语种、宽口径、厚根基的应用型人才。

为实现该培养目标,马来语专业的培养计划具体如下:

(一)培养要求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马来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体育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实的马来语语言基础,在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汉语修养,并较好地掌握英语,具备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

2.具有广博的知识,熟悉掌握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传播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英语要达到专业四级水平。(www.xing528.com)

4.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5.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基本原理和技能,具备熟悉使用网络交流的能力,通过北京市计算机二级水平测试。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二)修业年限

四年。

(三)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包括“马来语精读”、“马来语视听说”、“马来语口语”、“马来语高级阅读”、“马来语写作”、“马来语翻译”、“马来语报刊阅读”、“英语精读”等课程。

(五)学时与学分分配

马来语专业学生必须修满219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程161学分,选修课程22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5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21学分。

表6-2 中国传媒大学马来语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单位:周)

img32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关联。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马来语专业教学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阶段,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基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和严格的基本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课程设有精读、口语、视听说等,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为主,打好专业语言基本功;提高阶段,在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历史和现状,并着重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使之具有准确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还注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调研能力,课程设有高级阅读、翻译、泛读、写作、高级听力、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等。同时,为培养复语型人才,坚持英语教育四年不间断。

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马来语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马来语专业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语言课程和专业英语。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等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程和中国文学类课程;专业语言课程主要包括“马来语精读”、“马来语视听说”、“马来语口语”、“马来语泛读”、“马来语高级阅读”、“马来语翻译”和“马来语写作”等专业语言类课程;专业英语类课程主要包括“英语精读”、“英语视听说”和“英语写作”等课程。

马来语的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的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文化与社会课程以及新闻与传播等方向的课程,在学院所提供的至少40学分的选修课程中,学生至少需要修满22学分。其中,专业方向的选修课主要包括“马来语国家概况”、“马来语高级视听”、“马来语报刊阅读”、“马来语文学选读”等课程;语言与文学类的选修课主要包括:“英语辩论”、“亚非文学研究”、“商务英语”等课程;文化与社会类的选修课主要包括“英语语言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外交礼仪”、“西方文学名著选读”、“亚非历史概况”、“亚非文化研究”、“亚非影视作品赏析”、“亚非宗教概况”、“日本媒体广告与经济”等课程;新闻与传播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国际传播”、“公共关系”、“新闻理论”、“国际新闻编辑”、“国际新闻采写”、“英语报刊选读”、“英语新闻编译”、“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等课程。

四、教材建设

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马来语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一部分是依托由学校聘请的马来语专家李士君和张丽英老师共同编写并出版的马来语系列教程,其中包含《马来语教程》(第一、二册)和《马来语高级教程》(第一、二册),该系列教程还用于低年级的“马来语精读”和高年级的“马来语高级阅读”课。此外,课程内的口语对话也作为低年级的口语辅助教材。另外,由这两位老师和外国专家共同编著的自编教材《马来语对象国概况》、《马来语口语》、《马来语泛读》等,在教学中也得到很好地运用。马来语翻译课程采用了国内外马来语的新闻材料,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马来西亚知名报刊的新闻材料,涉及内容较为宽泛,选材注重时效性和精准性。马来语视听说课程在低年级时采用马来西亚语文局出版的口语教材《马来语基础会话》(Perbualan Asas Bahasa Melayu)及若干教师的自选资料,在高年级时主要采用原版动画、电影、纪录片、访谈节目以及新闻等视听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院对非通用语系列教材编写的大力扶持下,由李士君和张丽英共同编写的《马来语高级教程》从77所高等学校推荐的1051项教材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2008年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教材。该教材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展现了马来语专业建设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将对马来语专业今后的建设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除了这套系列教材外,马来语专业教师也在积极地收集、整理并期望完善马来语专业其他课程的教材建设。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互联网的日益发展,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经历了迅速的发展甚至是巨大的变革,教材的更新和完善是很重要的。而对马来语以及马来社会的了解和掌握也是编写一本优秀的、实用性强的教材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教材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马来语的语法和语用以及对象国文化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马来语专业教学的教材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目前,学校和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扶持马来语的专业教材建设。根据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教材的发展计划,马来语各门课程的教材将逐步完善和更新,并将正式出版编写好的教材,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对于“马来语泛读”、“马来语报刊阅读”、“马来语写作”等课程的教材,将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将成文年代过早、语言比较老化、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节的文章进行删减,保留语言经典、语法特征明显、便于学生了解社会传统的章节。除此之外,也将增加一些反映社会新风貌的文章和新鲜的语言词汇。

马来语口语、视听说和高级听力三门课程的教材主要依托于视听素材,教学内容主要是听写和练习(口头和笔头的),目前,对新的适合于教学的视听素材的搜集工作也在进行中。这种方式虽然对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听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文章材料选取的随机性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堂学习多依靠记笔记来完成,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知识的不完整性和短暂性。因此,学院将有针对性地编写包含语音练习、口头表达、听力练习等内容的完整教材,通过对视听素材的合理归类和语言点的提炼,突出课程内容的核心知识点,配合视频教学以及课堂模仿和表演,丰富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