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学生社会责任感:成因与强化途径

重塑学生社会责任感:成因与强化途径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及其强化途径曹银忠一、问题的提出责任,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生俱来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假大空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真空状态。

重塑学生社会责任感:成因与强化途径

试论大学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及其强化途径

曹银忠(1)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一、问题的提出

责任,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生俱来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无论是何人,都对自身、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梁启超说:“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自放弃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之人各放弃其责任,是世界必毁。”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就人的责任而言,可分为六个部分,即: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尤其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应的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公民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并懂得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青一代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明显淡化甚至缺失,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比如,2005年8月3日,《上海青年报》登载了一篇文章“农民老父来信:儿子在大学里怎么没学到良心”,文中63岁农民父亲的信,读来让人辛酸。嫌弃父母,只顾要钱,没有半句关怀的问候,这是“辛酸”父亲们对“不孝之子”的总体评价。其实类似这样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以至于网络媒体罗列了大学生的“七宗罪”,其中第一宗罪就是“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们的大学生到底怎么啦?!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究其原因,既有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家庭学校教育的偏差,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有: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强调个体利益、凸显个体利益之间相互区别的经济,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三种观念:第一是个体本位观念。它使每个个体关注于自身,把自己从实际存在的各种关系中独立出来,以自己的利益为自身行为的成败标准和出发点。第二是为己观念。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使每个个体都只为自己考虑,而很少关心或者不顾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第三是金钱万能观念。在这三种观念的影响下,社会道德底线被一再突破。在今天,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已被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胆识的指标。这种不择手段,其背后是诚信体系的部分破坏。对于没有诚信的人,要求他具备责任心、感恩意识,无异于与虎谋皮。

2.媒体宣传的负面影响

目前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一些公众媒体给年轻人塑造的楷模,很多是成功人士形象,如丁磊、马云、陈天桥等等,而这种成功又是那种能用赚钱的数目来衡量的人物形象,一些高校热衷于邀请成功企业家到校演讲。用物质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这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同时随着开放的扩大,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承载着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亚文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冲击日益强烈,年轻人在接受民主、自由文化意识的同时,往往会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成因。

3.独生子女的优势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炼。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乏协作,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

4.学校教育的功利性与理想化

今天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培养为只关心分数,并把分数作为竞争武器的怪物。所有的教育,都围绕分数而展开。升学关注的数学、语文、外语是学校的主干科目,德育、美育、自然等则成了点缀。即便是这些课程的教学,也变成了知识、技能培训,未能进入德育、美育的内核,以至于学生们在责任和良知方面的教育非常缺乏,这就造成一个很大的人格缺陷,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另外,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很少要求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假大空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真空状态。

5.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偏激

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因而,他们对社会总是有着某种认识,抱有某种态度。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是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因而认为大公无私的提法已经过时;是为了求得现实的世俗幸福,从而将金钱的多少与幸福的程度等同起来,而不是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虽然他们有时也无情地批判现实社会,似乎很关心社会,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并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社会,而是为了简单地否定这个社会,或者说,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利益难以充分实现而否定这一社会,至于否定这一社会是否有现实的可能性,他们是不予考虑的,对于与此相连的责任,他们也是不愿意承担的。

三、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途径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充分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作用。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道德素质,是只能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形成的一种精神生活需求。在责任感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道德的与政治思想的教育之外,对人的行为,还必须辅之以不可缺少的外在的制约手段。否则,作为稳定的心理倾向,作为道德习惯它是难以形成的。这些条件也是责任在一个人身上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因此,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www.xing528.com)

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一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唯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体验。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必须用规章制度和一些程序化、仪式化的东西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军训、集体生活规则和学习纪律等刚性的东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规矩不能太多太细。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任何脱离这一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都不会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感。

2.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点,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入手。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意识,不要动辄训斥,要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

3.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大学生中一部分群体之所以缺失责任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感恩教育”。爱己才能爱人,爱父母才会爱国家、爱社会。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们明了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帮助他们走出“迷失”的怪圈,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发愤图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并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要从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孕育出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对生活感恩,进而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4.要充分发挥体验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感性层面和“行”的问题,社会责任感说到底是一个对祖国、对人民、对集体的感情问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集体荣誉感等情感范畴,需要到实际生活中,到现实的人际关系中去体验和养成。温家宝在回忆母校时说,“了解人民,热爱人民,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认识和体会,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学生时代的地质生活体验以及这一过程中与人民的接触和交流。野外地质生活让他经常看到老乡为了换一毛钱买酱油,买醋,孩子拿一个鸡蛋上山来卖给地质队,他因此知道群众不容易。他总结说,母校给了他专业知识,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与人民的感情。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包括各种自组织中去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学校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的主要作用是设计、协调、仲裁和引导,包括引导学生从失败中走出来。这种校园体验教育的实质是集体主义教育。要让学生热爱集体,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对集体承担责任,让学生在承担一定责任的经历中去体验成功的荣耀和失败的羞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对学生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的教育作用应该重新认识,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5.加强敬业精神教育

事业与职业往往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职业是事业的基础。相对职业来说,忠于职守,具有敬业精神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也只有具备这种基本职业道德,才有可能使职业向事业升华。越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就越是要求从业人员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不管从事哪种工作,只要在岗位一天,就要忠于职守,具有敬业、精业、乐业精神。比如,在上海交通大学最新公布的2005年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调查中: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排在20项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前三位。高校教育要使青年学生养成敬业精神必须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做起,应让他们学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学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从公益劳动到志愿者服务,从学习知识到科技创新,都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学生敬业意识一旦培养起来,就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职责,顽强而执著地前行,进而他们的责任意识就会得到很好地加强。

6.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四点四会”为基本目标

责任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人格的核心,也是道德的基石。高校应加强责任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基本上做到“四点四会”,即“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具体实施这一目标,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其次,要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第三,要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第四,要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第五,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社会学家戴维斯也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新型公民。“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一个张扬个人权利、讲究功利的时代,大学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这既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也是现代公民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2]饮冰室文集(第二册之五).第74页

[3] 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代大学教育,2003(3)

[4]周芳,金贵兴.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注释】

(1)曹银忠,男,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